《2023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_市场营销策划_重点报告202301202_doc.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70475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187 大小:3.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_市场营销策划_重点报告202301202_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7页
《2023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_市场营销策划_重点报告202301202_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7页
《2023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_市场营销策划_重点报告202301202_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7页
《2023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_市场营销策划_重点报告202301202_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7页
《2023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_市场营销策划_重点报告202301202_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_市场营销策划_重点报告202301202_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_市场营销策划_重点报告202301202_doc.docx(1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摘要1第一章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概况3政策、社会与经济环境31.l-I促消费、扩内需,消费金融步入发展新阶段31.1.2监管体系日臻完善,重点领域出台多份文件61.1 消费金融市场格局101.1.1 行业概况101.1.1.1 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规模预计5年内突破30万亿元10111.2银行为主、非银机构为辅的行业格局已基本形成111.2.2市场表现13信用卡应偿信贷8.55万亿元,消贷业务发力131.22.2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分化,银行加速布局161.22.3互联网金融平台持牌合规经营,营销获客升级181.2. U小额贷款公司数量递减,银行下沉挤压生存空间191.2.3 业务特征201.2.

2、4 未来趋势22第二章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评价252.1 消费金融数字化发展评价指标252.2 消费金融数字化发展评价情况282.3 消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292.3.1 数字化战略29ULl超6成机构新编制数字化转型战略文件29U1.2转型目标聚焦数据驱动决策与业务规模提升30U1.353%的机构持续优化组织架构31科技投入占营收比例多超3%322.11.5金融科技人员占比最高超10%34U1.696%的机构实施重点项目,较去年提升24%352.3.2数字化产品38232细分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382.12.254%用户最常通过手机APP获取服务412.3.3业务流程42Ull七成机构1

3、0分钟内完成信用卡审批,显著快于消贷产品422.13.2催收、额度管理板块智能风控系统应用率不及50%47nu半数机构分支行获客量上升,线上获客成本近300元49UU八成机构重点布局餐饮场景,旅游度假潜力待挖掘532.U用户体验54m智能化满意度提升7个百分点,互金公司体验更佳54UU信用卡推荐意愿较互金产品高出4个百分点582.15社会责任621.1 5.1多措并举推进绿色运营,实现节能低耗621.2 创新特色产品服务,凝聚公益责任共识641.3 优化风险管理体系,构筑ESG理念基础65第三章消费金融产品情况分析673.1 调WW况说明673.2 消费金融用户画像673.2.1 26-35岁

4、用户占比45%,超半数为本科或同等学历673.2.2 二线城市是非银机构主战场,银行聚焦传统优质客户693.2.3 信用卡的现金借贷与专项分期功能认知率有待提升703.3 信用支付产品723.11 用户特征72U1.I下沉市场渗透率高,互金平台年轻用户占比近五成72U1.2近三成客户额度在3-5万元,信用卡额度高于互金产品743.3.2产品申请77U2.127%的用户通过官方APP申请产品773.12.2九成用户表示视频面签显著提升办卡意愿79UU超半数用户在1小时内通过审批803.3.3产品使用81nil60%持卡人1天内完成信用卡首刷,即时奖励是主要驱动81UU七成用户线上消费增加,餐饮、

5、旅游和娱乐消费提升83UU安全性是银行机构的优势,非银机构生态体系更为完善85UU超九成用户愿意购买付费权益,可接受价格平均77元87IU交叉营销89Ull66%的机构开展交叉营销,半数客户接收过相关信息89UU超六成用户先持有信用卡、后办理发卡行消贷等产品913.15分期转化943.15.147%用户办理过生息业务,商品分期比例最高94U5.2家电、电子产品及旅游度假是分期重点场景973.4现金贷产品993.4.1 用户特征99ULl一线城市、男性、经营者更为偏爱现金贷产品99U1.2仅37%用户知晓信用卡现金借贷功能100342产品申请104U2.142%用户通过官方APP办理现金贷产品1

6、04U2,2超80%信用卡用户愿意申请发卡行消贷产品105UH流程多、优惠少降低用户申请银行产品意愿108IU产品使用1103.431近3成用户在旅游度假场景中使用现金贷产品1103.43.2超半数用户优先前往申请平台投诉或求助1123.5专项消费分期产品114IiI用户特征114U1.146-50岁用户偏好使用信用卡中心相关产品11415.1.2近三成用户知晓可通过信用卡办理专项消费分期1153.5.2产品申请119U2.1近四成用户通过官方APP申请专项消费分期11915.2.224%用户因吸引人的优惠活动/权益而选择产品121IU产品使用122U3.1购车是热门使用场景且平均授信额度最高

7、12215.12低线城市、蓝领等客群的债权认知需提升124第四章消费者权益保护专题调研1274.1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开展情况127H.I消费者权益保护为监管重点,制度体系不断完善12711.2 八成机构实施组织架构调整、宣传教育、投诉化解等举措13011.3 三成机构投诉量同比上升,协商还款诉求最多132黑灰产为行业痛点,近八成机构愿意共享相关信息1334.2消费者与评价1344.2知情权:银行表现优于非银机构,利率展示需增强13412.2自主选择权:持牌消金公司有较大改进空间1364.2.3公平交易权:线下小额贷款公司问题相对突出138IU财产安全权:银行用户感知高于非银机构用户1394.2

8、,5依法求偿权:信用卡用户投诉处理满意率最高1404.26受教育权:用户关注风险普及、信息保护和政策解释1414.2.7受尊重权:三成用户经历过违规催收144IU信息安全权:满意度86乐银行用户安全感知更高146第五章消费金融数字化发展建议1491.1.1 金融数字化转型调研发现1491.1.2 善顶层设计与组织架构调整,前沿数字化技术应用深化1491.1.3 贷中后风控数字化程度不及贷前,新规之下营销转型领跑1501.1.4 信用支付实现客户引入,现金贷复用率、利率及使用额高1511.1.5 相较消贷,信用卡在下沉市场渗透、盈利和体验表现更佳1531.1.6 付费权益与交叉营销提升收益,旅游

9、、医疗、保险可关注1551.1.7 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客户体验,消保工作面临黑灰产挑战1565.2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发展建议1595.2.1 全面打造获客、营销、风控、渠道数字化经营能力1595.2.2 优化消费金融产品设计,多维提升利息与非息收入1615.2.3 厘清信用支付与借贷产品定位,组织架构提供保障1625.2.4 综合衡量信用卡业务价值,激发零售业务发展动能1635.2.5 消费者权益保护任重道远,多方协同维护良好秩序165摘要近年来,社会经济稳步增长,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伴随着消费观念发生转变、金融服务需求逐步升级,消费金融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3年7月31日,国务院办

10、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强调了金融行业对消费提振的作用,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强重点场景的建设与支持力度,合理扩大居民消费信贷规模,为消费金融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呈现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现状,洞察变化趋势,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自2020年起,已连续四年发起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专题调研,通过案头研究、机构调研、消费者调研、专家访谈、案例研究等多种方式,探究供给侧现状与需求侧期望,为消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和具体业务升级提供有效信息与可落地建议。本次报告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概况,包含政策、社会与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行业最新监管趋势与重点政策、法规

11、分析,行业规模与市场格局概述,主要参与主体的市场表现、业务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第二章为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评价与机构现状分析,利用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多维度、全方面评估各机构数字化转型情况并给予评级,同时基于调研结果,分析了各类机构在数字化战略规划、产品设计、业务流程、用户体验以及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的表现,为机构未来的转型与优化提供参考。第三章为消费金融产品情况分析,调研对象覆盖银行信用卡、银行消费贷、互联网金融平台、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线下小额贷款公司等五类消费金融产品供给方的万余名用户,涉及信用支付、现金贷和专项消费分期三大类主流消费金融产品,内容包含用户特征、申请驱动、产品使用、资金缺口

12、、营销偏好等方面,全面解读市场现状与用户期望。第四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专题研究,主要包括机构端的工作开展情况与消费者端的体验评价,第一部分阐述了监管重点、机构举措、客诉现状和黑灰产整治等方面的现状,第二部分围绕消费者八项权利展开,即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财产安全权、依法求偿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和信息安全权,通过用户的评价反映各类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成效与未来期望。第五章对本次报告的核心发现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为消费金融机构未来在零售获客、经营能力、技术应用、收入提升、组织架构、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优化提供参考。第一章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概况1.1 政策、经济与社会环境1

13、.2 消费金融市场格局第一章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概况1.1 政策、社会与经济环境1.1.1 促消费、扩内需,消费金融步入发展新阶段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2022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要求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各地政府响应号召,陆续出台多项措施促进消费。2023年,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消费市场加速回暖,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7.2%,较去年明显提升。优化金融环境,提供全面的资金需求是提振消费的重要一环。2022年初,国务院常委会明确表示要“合理

14、增加消费信贷”。7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金融业要将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切实做好对重点领域投资的融资保障,强化对创新驱动和区域协调的金融支持,加强以精准金融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从六个方面提出了二十条促消费、扩内需的举措,再次强调了金融行业对消费提振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场景(如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的支持力度,加强消费信贷用途与流向监管,合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图1-1:2017-2023年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77.20%2022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

15、为36883元,较上一年名义增长5.0%;人均消费支出为24538元,较上一年名义增长1.8%o2023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72元,较Jt年同期名义增长6.5%;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739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4%o随着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所改善,消费潜力逐步释放。图1-2:2017-2023年上半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40000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2017 年2018 年2019 年2020年2021 年2022年2023上半年30.0%25.0%20.0%15.0%10.0%5.

16、0%0.0%-5.0%-10.0%一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一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一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R)一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2年,居民非刚需性质的消费一定程度上下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负增长。2023年以来,各界积极采取各类举措恢复消费,成效显著,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758亿元,同比增长8.2%。图1-3:2017-2023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从具体的消费结构看,住房、食品烟酒和交通通信等生活刚需支出一直占据居民消费支出的核心份额,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持续升

17、级,改善与享受型消费占比在不断提高。与去年相比,随着“房住不炒”政策的持续推进,2023年上半年居住相关支出的占比下降0.8个百分点,释放了更多信贷资金用于日常消费。图1-4:2022-2023年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布 医疗保健 教育文化娱乐 交通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及服务 食品烟酒 衣着居住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在增速方面,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速高于平均增速。2023年上半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17,1%,主要是各类就医、保健需求得到释放,同时带动了医疗器具及药品的消费支出同比增长了21.4%o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16.2%,其中

18、文化娱乐支出增长38.5%,主要是线下文娱场所开放带来的消费增量。交通通信支出增长9.2%,其中交通支出增长显著(12.9%),主要是因为春节与五一假期释放了前期积压的出行需求,返乡或旅游人次较2022年明显提升。此外,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4,5%o整体来看,居民在餐饮、出行、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场景的支出增长明显,家装家电类消费也有一定的复苏。消费金融机构可针对潜力较大、韧性较强的重点场景进行布局,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精细化、灵活性的高品质金融产品。政策环境的支持,消费市场的复苏,为消费金融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机遇。图1-5:2023年上半年各类消费同比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1

19、.1.2监管体系日臻完善,重点领域出台多份文件我国消费金融行业在经历了探索期、试点期、快速发展期后,己逐步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17年开始,针对各类消费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国家频繁出台监管政策,不断完善评估标准,扩大监管范畴。2022年下半年至今,为了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环境,支持经济复苏,保障消费者权益,国家持续推进金融监管改革,重申监管重点,细化监管要求。2023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同时建立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为主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地方政府设立的金融监管机构专司监管职责。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证监会的投资者

20、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此次改革后,金融监管效率进一步提升,地方金融监管属性得到强化,同时也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和金融教育的普及提供了更加清晰的监管路径,对消费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的合规性以及金融纠纷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三年消费金融行业监管重点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金融平台整治、信用卡业务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贷款管理、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2020年开始,监管部门启动针对大型互联网平台金融业务的专项整改工作,覆盖了支付、信贷及征信业务、金融消费者保护等多个方面,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文件和意见稿,确立了互联网平台金融业务监管的基本框架。2023年7月7日,四部门联合发布金融

21、管理部门善始善终推进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着力提升平台企业常态化金融监管水平,文中公布了部分企业的行政处罚,并表示大部分的突出问题都已图剧脸迹得到解决,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工作重点将由集中整改转入常态化监管,行业风险与不确定性进一步下降。2022年7月,中国银保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从经营管理、发卡管理、授信管理、分期业务、息费收取、用卡安全、外部合作、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个方面,对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进一步引导行业从粗放发展模式转为精细化运营,推动信用卡行业健康发展。通知实施后,银行积极采取各类调整措施,如强

22、化睡眠卡管理、严控资金流向、明确息费定义、规范分期业务等。在互联网贷款业务的管理方面,监管规定也逐步完善。2020年7月,原银保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初步构建了互联网贷款业务的监管框架,2021年2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发布,在风险控制、出资比例、合作机构集中度管理、总量控制、跨区域经营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在此基础上,2022年7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拓展了规范所适用的主体范围,还要求银行独立开展身份验证、授信审批和合同签订,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做好贷款资金的管理,将消费者权益

23、保护嵌入到业务全流程。该文件下发后,不少机构积极展开针对互联网贷款业务的整改工作,尤其是区域性银行,加强自主风控能力建设,调整与互联网平台等的合作模式,发力自营业务,寻求更加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路径。监管部门持续健全信息保护、数据安全以及征信管理等方面的规定。2021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颁布,成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其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以及各机构数据隐私工作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2022年8月,原银保监会开展银行保险机构侵害个人信息权益乱象专项整治,要求各机构全面摸排相关工作,发现问题后逐一建档、整改到位。在数据安全方面,202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24、正式施行,作为数据安全领域的基础法律,其规定了数据分类、采集、使用以及安全措施,要求各部门做好数据的分类分级管理。202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适用范围、原则、数据分类分级、总体要求、管理要求、技术要求、风险监测等内容给出了相关规定,弥补了银行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保障的空白。金融数据安全数据生命周期安全规范(JR/T0223-2021)也对金融机构的数据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征信业务管理方面,2022年1月起实行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对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提供和信息安全等流程作出了规定,要求不得篡改原始信息,保护消费主体的权益,

25、同年3月,监管部门开展了“征信修复”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提升了对黑灰产的打击力度。消费者权益保护也是我国金融行业近年监管重点。2022年底,原银保监会发布了银行保险机构消费权益保护管理办法,202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继中国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后的又一基础性、纲领性文件,已成为各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建设及效果评估的重要依据。其明确了机构需承担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体责任,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及个人信息保护体制机制,此外,还针对消费者八大权利,划定了更高标准的行为红线。在强监管的背景下,相关机构应不断完善制度保障、提高风险控制能力、落实金融知

26、识的普及,全面提高自身消保工作的管理水平。2023年,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针对消费者在使用金融服务过程中容易遇到的诈骗行为进行风险提示,如伪造监管部门文件实施诈骗、假冒监管部门受理投诉、冒充监管人员帮助修复征信等,建议消费者选择正规机构的合法服务,通过官方渠道合理维权。在具体业务领域也陆续有监管要求发布,如2019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等。除以上方面,监管机构还发布了一些其他较为典型的政策或文件。2022年11月30日,原银保监会修订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一方面拓展了评估对象,在商业银行和商业保险公司的基础上,将农村合作银行、金

27、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及货币经纪公司等机构也纳入了监管评估范围;另一方面对于各级别的监管方式也进行了明确。2023年2月,原银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推动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反映真实资产状况,商业银行需要根据监管规定,开展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持续进行风险监测,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披露。同月,银行保险监管统计管理办法正式实行,该办法统一了监管统计制度,明确了归口管理要求、数据质量责任和数据安全保护要求,为后续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下表是对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相关法规、政策的统计:表1-1:2022

28、年下半年-2023年上半年消费金融相关政策、法规等(不完全统计)时间发文机构政策名称相关内容2022年7月7日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从信用卡业务的经营管理、发卡营销、风险管控和授信管理、资金流向管控、分期业务规范管控、合作机构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业务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规范要求。2022年8月29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投诉问题整治的通知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源头治理,积极落实受疫情影响各项支持政策,加强消费者教育和风险提示,严厉打击非法代理黑产。Wfi时间发文机构政策名称相关内容2022年11月30日中国银保监会银行保

29、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督评估方法进一步扩展了评估对象,将农村合作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及货币经纪公司等纳入监管评估范围;丰富关键评估指标;在明确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分类监管措施的基础上,进步压实监管责任和机构主体责任。规定总体目标、机构范围、责任义务、监管2022年银行保险机构消费主体和工作原则,明确银行保险机构承担中国银保监会者权益保护管理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体责任,建立健12月26日法全金融消费者保护基本制度,加强和完善行为监管。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重新明确重组贷款定义,将风险分类对象2023年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由贷款扩展至承担信用

30、风险的全部金融资2月11日风险分类办法产,并加入了逾期天数作为定量指标的五级分类划分标准。金融管理部门善始互联网平台金融业务的大部分问题基本完ooo4f国家金融监督善终推进平台企业金成整改,金融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转入常ZUZozF融业务整改着力提态化监管,下一步是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7月7日管理总局升平台企业常态化金融监管水平新增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要求,重点规定了股权管理、“三会一层”、关联交易、2023年国家金融监督汽车金融公司管理信息披露、消费者权益保护、内外部审计和信7月11日管理总局办法息系统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加强具有汽车金融公司特色的公司治理建设。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

31、(征求意见稿)在行政许可条件、简政放权举措、对外开放举措等方面作出调整,明确进一步放宽境2023年国家金融监督外机构入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准入条7月21日管理总局件,允许境外非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出资人,取消境外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出资人的总资产要求。数据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总体看,消费金融领域的监管政策出台或更新较为频繁,牌照审批速度放缓、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的出台等一系列举措都说明金融行业的监管不断深入,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机构需及时跟进最新监管要求,建立全面的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机构合规意识,合理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提高风控能力,理性扩张,有序发展。1.2消

32、费金融市场格局1.2.1 行业概况1.2.1.1 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规模预计5年内突破30万亿元消费金融是指专用于消费的信用贷款,具有无抵押担保、审批时效高等特点。广义上多指围绕日常消费产生的需求,覆盖住房、日耗品、服饰、汽车、电子产品等。狭义上则主要指剔除房贷外的、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2009年之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处于探索阶段,自2010年首批试点的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以来,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可大致划分为试点期(2009年-2014年)、高速发展期(2015年-2016年)、整顿期(2017年-2020年)和规范发展期(2020年至今)四个阶段。现阶段而言,我国消费金

33、融市场遵循“规范提质”的政策导向,在消费及市场需求逐步释放的背景下,我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有望保持稳步增长。近年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需求逐渐升级、相关政策的鼓励引导以及住房市场的管控等因素,为消费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我国不含个人住房贷款在内的狭义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从2017年的9.6万亿元上升到了2022年末的17.2万亿元。从我国居民狭义消费贷余额增长趋势来看,自2017年后进入整顿调整期开始,行业规模的同比增速廊常2020年受外部因素影响,行业增长率下滑明显,2021年,由于低基数效应,狭义贷款余额增长率稍有回升,2022年增长率保持在5%的水平。随

34、着消费市场的回暖与需求升级,截至2023年6月末,住户消费贷款余额达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4%o在促消费、扩内需的政策下,我国消费金融行业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扩大规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贷款与金融需求,预计2027年,中国的狭义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将达到31.7万亿左右,增长率稳定在10%左右。图1-5:2017年-2027年中国狭义个人消费贷款余额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wind1.2.1.2 银行为主、非银机构为辅的行业格局已基本形成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产业链条上的角色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提供方、数据运营管理方、

35、智能风控方和资金供给方等。在2010年之前,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商业银行,随后持牌汽车金融公司与消费金融公司进入,2014年左右,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客户触达的便捷性,用户规模迅速扩大,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大量涌现。2017年后,随着监管逐步完善,非持牌机构大量出清,至今基本形成以银行、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为主的市场格局,其中银行的市场份额为首,互联网金融平台I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更多聚焦长尾市场,是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市场份额是指某类参与主体在整个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该类型机构对整个市场的参与程度与控制能力。据测算,目前银行信用卡在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中所占份额最高,为4

36、6%,其次为银行(含民营银行)自营消费贷,占比为25%。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日常业务开展中,一方面通过自身持有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经营,另一方面也与银行机构合作,为其提供获客、引流等服务,我们将两部分的业务规模均计入互联网金融平台份额之中,经综合测算,互联网金融平I本次报告将明显具有互联网平台特性的机构归类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如蚂蚁金融、京东金融、百度金融等。国强台目前市场份额约16%o此外,持牌消金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的市场2份额分别约5%、4%o其他机构包括线下小额贷款公司等。整体来看,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以银行为主,非银为辅的行业格局。图1-6:2023上半年末狭义消费

37、信贷余额各类主体贡献份额信用卡银行自营消费贷 日互联网金融平台持牌消金公司 汽车金融公司 其他数据来源: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测算银行作为消费金融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在我国金融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产品内容、服务流程与生态体系构建相对完善。在消费金融业务方面,主要的产品有信用卡和个人消费金融贷款,业务种类较为全面。与其他类型机构相比,银行更偏好传统优质客群,但随着近年来市场的饱和与增量竞争加剧,银行也开始注重下沉市场的争夺。互联网金融平台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开创了新兴金融模式,因数字技术的崛起,消费金融业务享受到时代红利与爆发式流量。近年来,头部互联网巨头(如阿里、腾讯、京东、百度等)

38、积极拓展消费金融市场,其提供的主要产品为类信用卡和小额消费贷款,使用方式灵活多样,最主要的竞争力在于自有生态的流量与便捷的申请办理体验。互联网金融平台依托其用户体量大、技术能力强、产品研发快、心智教育好等优势,发展迅速,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获得相关业务牌照,其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监管批准,在境内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小额贷款的非银机构,是传统信贷的重要补充。消费金融公司市场占比整体虽不高,但在服务人群与合作渠道方面也具有自身特色。汽车金融公司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新车或二手车贷款服务,其中新车零售是其核心业务,随着市场的发展与政策的鼓

39、励,新能源汽车的信贷服务已成为汽车消费金融公司新的发力点。这一类公司主要通过银行借款、经销商保证金、股东存款、资产支持证券与金融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相较于银行类机构资金成本更高。汽车产品、消费者理念、市场环境以及监管力度的变化,都对汽车金融公司未来发展提出由于汽车金融公司业务较为单一,故本次报告不做针对性比较分析。了更高的要求。线下小额贷款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一般是在注册地所属区域内活动,而拥有全国性网络小贷牌照的公司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开展业务,为防范风险隐患,自2017年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贷公司的通知后,全国性展业牌照暂停审批。央行数据显示,截止

40、2023年6月末,江苏省的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而重庆市的实收资本与贷款余额最高。该类机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依靠投资方投资,稳定性一般。其在普惠金融领域发展较为深入,主要提供手续简单、门槛较低但利息较高的短期需求性贷款。此外,小贷公司风险系数高,难以获得用户征信信息,对客户行为约束与借贷风险防控能力较弱。1.2.2 市场表现1.2.2.1 信用卡应偿信贷8.55万亿元,消贷业务发力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市场布局较早,信用卡凭借高频使用和高场景渗透率,成为各家银行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经营重点。2017年,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应偿信贷余额、交易量等指标均大幅上涨,发卡数量

41、增长率达到26.4%o2019年后,信用卡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2022年,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信用卡新规”)发布,由于长期睡眠卡不得超过20%的要求,多家银行对睡眠卡进行销卡,我国在用卡量规模出现下降。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总量季度环比下降06%信用卡行业逐步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这不仅是金融市场竞争的反应,也是我国银行业转型升级的生动体现。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中不再追求简单扩充用户规模与信贷余额,而是转变为挖掘存量用户价值,开辟更多新的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着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差异化和精细化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此外,信用卡授信总额增速也在小幅提

42、升后逐步趋向稳定增长,2022年增长率为5.3%。直至2023年上半年,银行卡授信总额为22.3万亿元,环比增长0.9%。图1-7:2016年-2023上半年发卡量、银行卡授信总额&增长率25.020.015.010.05.00.02016 年2017 年2018 年2019 年2020年2021 年2022年 2023年上半年40.0%-35.0%30.0%-25.0%-20.0%15.0%10.0%- 5.0%-0.0% 银行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率(%):信用卡和借贷合卡在用发卡数量(亿张)银行卡授信总额(万亿元)银行卡授信总额增长率()-a-发卡数量增长率()数据来源:中

43、国人民银行我国信用卡应偿贷款余额近几年逐年上升,规模稳定增长,但增速略有放缓。截至2023年上半年,银行卡应偿余额达8.55万亿元,约占消费金融行业总规模的46%,行业份额居首。图1-8:2016年-2023上半年银行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增长率10.09.08.07.06.05.04.03.02.01.00.0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风险管理是信用卡经营的重要领域之一,为提升资产质量,近年来机构风险控制策略与手段不断升级。2019年前,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应偿信贷余额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在2019年以来

44、,该指标在1.0%左右波动。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96.5亿元,占应偿信贷余额1.0%,且根据银行的半年报披露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多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信用卡业务呈现积极变化。图1-9:2016年-2023上半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还总额&占信贷余额比例半年1,0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一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比例4)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除信用卡业务外,受社会与经济环境影响,国内住房贷款增速趋缓,为了探索零售业务新的增长点

45、,响应监管部门消费提振的号召,银行发力消费贷业务。2023年上半年,不少银行的个人消费贷业务规模都有较大增长,在单独披露个人消费贷余额数据的银行中,邮储银行的业务规模最大,该行2023年上半年消费贷余额达4697亿元,在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以2774亿元排名第一,半年间业务增长10.6%,而在区域性银行中,江苏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从2023年初的2743亿增长到年中的2902亿,位居首位,楹至2023年6月底,共有32家银行单独公布了个人消费贷(不含住房贪款)的数据,合计余额为3.5万亿元。122.2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分化,银行加速布局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设立初衷是为传统银行未能覆盖的下沉用户

46、提供现代化的消费金融产品。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消费金融市场上的规模占比仍较低,且由银行系消金机构占据较多份IR,分化明显。2023年6月,我国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扩围至31家,建设银行成为继邮储银行、中国银行之后的第三家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国有大型银行。随着经济活动的恢复与消费市场的回暖,各类机构看好消费贷业务前景,加速布局消费金融业务,相关产品已经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杠杆和有力工具。从2016年至2022年,消费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22年末,资产规模达到8844亿元,同比增长均为17.5%,为恢复和扩大消费、满足广大用户金融服务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23年9月,有24家消费金融机构的2023年中期业绩数据己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