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74269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长期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长期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长期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长期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长期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长期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长期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长期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影响。为深入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21至2035年。一、规划基础(一)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各地各有关部门不懈努力,交通运输发展在基本适应的基础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作用逐步突显,有力支撑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产力布局优化,有效促进了国际一省际一省内经济社

2、会交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1.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综合交通实体线网总里程50万公里,铁路营运里程3500公里,公路总里程40万公里,民用运输机场1个,邮政普遍服务局(所)150个,快递网点450个。城市全部通高等级公路,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实现100%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2、智慧安全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数字交通建设深入推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广泛应用,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信息化、智能化加速普及,初步建成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应急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绿色交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绿色公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机场等建设成效显著。交通+旅游

3、加速融合,公转铁、公转水加快推进,运输结构持续优化。3、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顺利完成综合交通运输机构改革,率先形成了铁路、公路、民航、水运、邮政大交通管理体制。综合交通运输行业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地见效,交通运输行政许可事项持续精简,实现一网通办。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和投融资改革持续深化,市场在交通运输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显著增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基本形成。(二)面临问题一是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不足,网络布局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铁路建设滞后、规模不足和成线不成网等问题突出。二是运输结构有待优化,互联互通和网络韧性还需增强,面向地区的通道与运输网络有待完善。三是综合交通发展

4、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安全智慧绿色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四是综合交通统筹融合亟待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滞后,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程度不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三)运输需求旅客出行需求持续增长,安全、便捷、舒适、多样的高品质出行需求不断增强。随着群众收入的不断提高,预计2021-2035年旅客出行量年均增速为5%左右。营运性公路客运量占比持续下降,但公路出行仍占主体地位。铁路和民航在中长途客运中将发挥更大作用,出行占比不断提升。货物运输需求显著提升,货物运输结构更加合理。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快速增长,预计2021-2035年货运量年均增速为4%左右。大宗货物运输将逐步

5、由公路运输转向多式联运,铁路货运占比将有所提高,民航货运才等有所突破,公路货运仍占主体地位。外贸货物运输保持长期增长态势,大宗散货运量未来一段时期保持高位运行状态。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落实城市发展定位,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打造综合交通门户枢纽,构筑现代城市陆海新通道,为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二)工作原则1.服务

6、保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持续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品质和均等化水平,在规划建设上适度超前,为城镇布局优化、扩大对外开放等提供强有力的要素流动保障,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支撑引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扩大开放。立足建设面向地区开放,着眼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构建外向型综合运输大通道,大力提升门户交通枢纽辐射能级。充分发挥市场在交通运输竞争性领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在规划引导、公共服务、制度供给等方面的作用,深化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以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3、优化结构。加强规划统筹,处理好不同运输方式各层级间功能服务关系,优

7、化网络布局,创新运输组织,调整运输结构,实现供给和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推动融合发展,加强交通运输资源整合和集约利用,促进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强化衔接联通,推动综合交通协同高效发展,提升设施网络化和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整体质量效率。4、科技赋能。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提升交通运输智慧发展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促进交通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三)发展目标到2035年,交通强市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高水平网络,提供高品质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陆路、空中、

8、水上、枢纽协同融合,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综合交通网络覆盖更加广泛,综合交通枢纽衔接更加顺畅,综合交通网络承载能力明显提高,有力支撑出行交通圈。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人民群众交通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三.重点工作(一)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化布局主动服务和融入发展战略,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发挥区位优势,重点实施大通道、大网络、大枢纽工程,加快构建以综合运输通道为骨干、以多层次网络为依托、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支点的综合交通网,支撑和引领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打造综合交通经济走廊。一

9、是国内综合交通,依托国内航线连接重要节点城市,形成连通地区经济圈的综合交通经济廊带。二是省内综合交通,依托城市群环线通道,形成连接综合交通环线,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强化城市群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龙头和引擎地位。三是沿边综合交通,依托沿边通道,形成贯通沿边地区的综合运输大通道,横向连接综合交通经济走廊,支撑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建设,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二)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以城域内承担大流量、高强度客货运输的运输走廊为基础,由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中最为关键的线网构成,结合未来交通运输发展和空间分布特点,规划形成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形成外向开放

10、、区域均衡、互联互通的空间布局,为交通经济走廊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一是国内综合交通运输通道,该通道包含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二是省内综合交通运输通道,该通道由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组成,由环线铁路、环线高速公路等构成。2、综合立体交通网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空间布局,着力补短板、重衔接、优网络、提效能,更加注重存量资源优化利用和增量供给质量提升。完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快递等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形成高品质快速网+高效率干线网+广覆盖基础网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40万公里左右,其中,铁路网总规模2万公里左右,公路网总规模35万公里左右,水运航道总规模3万公里

11、左右;民用运输机场1个,邮政交换枢纽5个。一是高品质的快速网,以高速(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为主体,提供服务品质高、运行速度快的运输服务,具备全面覆盖快速连通国际国内的能力。二是高效率的干线网,以普速铁路、普通国省道、港口、航道等为主体,提供效率高、能力强的运输服务,具有承上启下作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顺畅高效。三是广覆盖的基础网,以农村公路等为主体,具备条件地区以铁路专用线、通用航空、邮政快递设施为补充,提供覆盖范围广、通达程度深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与特色村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融合发展。3、骨干型综合交通枢纽以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支撑,

12、承接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辐射全国,对接国内重要经济区。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补充,承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覆盖省内主要经济区,承担跨区域与周边地区的客流、货流、信息流中转集散,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一批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一批口岸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强对综合运输大通道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支撑,与骨干型综合交通枢纽共同形成多层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三)完善面向和环洋地区的运输网络以经济走廊为主体,深化与周边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与周边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发展多元化国际运输通道,重点打造面向的陆路国际运输通道。加快陆路跨境通道建设,推进口岸铁路建设,实施口岸公路扩能改造,促进国际道

13、路运输便利化。结合区位特点,加大国际货运品牌建设力度,开行至国际铁路班列。不断完善国际航线网络,织密航线;积极发展国际航线,搭建连接国内区域性国际航空物流网络,打造航空物流集散中心、跨境物流中心和生鲜产品转运中心。(四)推进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1.推进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新建综合客运枢纽不同运输方式场站集中布局,采用平面立体组合的方式将功能空间布设于同一建筑体或主体建筑贴临建设,实现空间共享、立体或同台换乘,新建枢纽各运输方式之间换乘距离控制在300米以内,客流量大的客运枢纽应考虑安全缓冲。推动既有综合客运枢纽存量设施的功能改善,整合交通设施、共享服务功能空间。鼓励售

14、(取)票、驻车换乘等联运设施设备共享共建,推动新建综合客运枢纽安检流程优化,设置封闭式旅客联运换乘通道,实现换乘免检,提高换乘效率。推动综合客运交通枢纽间便捷衔接,以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轨道交通为主,构建机场、火车站、大型公路客运站之间的设施联通,以直通车、接驳车等模式,搭建枢纽之间的服务连接。推动城市公交场站、私家车和出租车快速上下客区域与综合客运枢纽无缝衔接。2、推进综合货运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提升多式联运效率与物流综合服务水平,推进公路物流园区与铁路货场、航空货运、港口的集中布局,积极引导铁路港前站与港口货运枢纽设施的统筹布局和一体化建设,围绕航空产业区、电商产业园等

15、规划建设陆空转运设施。加强综合货运枢纽多方式中转换装平台建设,强化各方式间联运设施建设,为铁路、公路和机场之间的衔接预留必要的中转换装、甩挂运输作业等场地,配备标准化转运装备,推动铁水、公铁、公水、空陆等联运发展,创新干线多式联运+区域分拨发展模式,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推动邮政快递分拨中心与铁路、公路、航空货运枢纽站场同步建设,加快推进各类物流基地配套建设邮政快递功能区。加强综合货运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推进重点园区、大型企业的铁路专用线建设。统筹综合交通通道一体化规划建设。综合交通通道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协调统一,加强土地、岸线、空域、水域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交通通道综合化、立体化建设

16、,减少对空间的分割,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统筹通道内运输方式配置和布局,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实现通道综合效益最大化。鼓励通道内运输方式科技创新和协同模式创新,加强综合交通通道与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统筹,积极做好新型交通方式的探索与应用。加强城市内外交通有效衔接。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协调,构建运营管理和服务一张网,实现设施互联、票制互通、安检互信、信息共享、支付兼容。统筹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合理布局进出城道路网络,缓解进出城瓶颈路段和重要交通节点拥堵,增设干线公路进出城出入口,推动干线公路和城市道路协同管理。加强铁路、公路客运枢纽及

17、机场与城市公交网络协同整合,引导城市沿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合理、有序发展。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系统,加强城际干线运输与城市末端配送有机衔接。3、推进重点区域交通运输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群龙头和引擎作用,以现代化立体客货运枢纽体系和国际国内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为重点,提升城市群面向辐射中心的交通能级,强化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提升沿边对外开放水平,强化与周边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贯通沿边高速公路和沿边国道,推进沿边铁路、口岸公路建设,打造一批口岸型综合交通枢纽。推动一体化协同发展,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布局,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以综合交通一体化支撑大旅游环线核心区建设。4、推进城市群交通一体化

18、发展。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为基础的城际交通网,基本实现城市群内部2小时交通圈,形成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匹配的城市群交通网络。以城市群为核心,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建设,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统筹城市群重要站场、机场等交通枢纽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形成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提高城市群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整体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统筹城际交通网络、运力与运输组织,提高运输服务效率。5、推进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建设中心城区连接轨道交通、高(快)速公路等快速交通网络,推进都市圈客运服务公交化运营,加快构建都市圈等地区的1小时通勤圈。针对中心城区与新城之间早晚高峰

19、时段的高强度通勤需求,科学配置公共交通运力,提升通勤交通服务水平。推动城市道路网结构优化,形成级配合理、接入顺畅的路网系统。有序发展共享交通,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合理配置停车设施,开展人行道净化行动,因地制宜建设自行车专用道,鼓励公众绿色出行。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提高城市绿色交通分担率。6、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畅通城乡交通网络衔接,加强农村公路与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城镇道路之间的连通。加快推动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

20、体化规划、建设、管护。畅通城乡客运衔接,巩固拓展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通客车成果,全面提升城乡客运网络的覆盖广度、深度和服务水平,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保障城乡居民行有所乘。畅通城乡货运衔接,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以乡镇运输服务站为抓手,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全面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五)推进交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1.推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拓展服务区、客运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建立旅游交通运输体系。优化各类客运班线运力与时刻安排,推动旅客联程运输发展。完善综合客运枢纽行李直挂、

21、票务服务等设施,提供全程电子化服务。进一步整合售票资源和购票渠道,推动实现一站购票、无缝换乘、一票(证)通行。探索试点道路铁路一票制+高铁无轨站模式,打造联程客运品牌。积极开展铁巴通空巴通水巴通等运输服务,鼓励设立城市候机楼。积极探索优化安检流程,推动跨方式安检互认。2、推进交通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推动实现邮政快递运输公转铁。推动邮政快递设施装备与铁路、机场等交通场站和载运工具的高效衔接,提升中转运输效率。发展航空快递、高铁快递,推动邮件快件多式联运,实现跨领域、跨区域和跨运输方式顺畅衔接。推进乡村邮政快递网点、综合服务站、汽车站等设施资源整合共享。3、推进交通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依托综合运输

22、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的多层级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和末端网络。以国际机场等为依托,加快航空物流发展,加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在运输、仓储、装卸等物流环节中的应用,推动交通与物流数据共享互通,全面提升物流服务效率。4、推进交通与制造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枢纽经济、临空经济等,强化交通基础设施的带状引领和圈状辐射作用,推动各类经济要素沿通道、枢纽集聚布局,做好交通枢纽和产业发展的空间预留、用地功能管控、开发时序协调,打造依托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综合体和产业综合区。鼓励货运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深

23、化战略合作,建立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物流服务体系,强化技术升级改造,加快融入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统筹规划制造业集聚区配套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实现相关标准对接、资源交互、信息共享。推进智能交通产业化。(五)推进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1.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交通运输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群、重点地区、重要口岸、主要产业及能源基地、自然灾害多发地多通道、多方式、多路径建设,增强综合交通网络系统韧性和安全性,提高交通网络在突发事件下的可替代、可修复、抗灾毁能力。强化载运工具质量治理,提升交通运输装备安全水平。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

24、施安全保护体系,提升车联网等重要融合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交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强化全民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2、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加强交通运输重点领域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开展道路运输、港口危险货物、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职业技能竞赛。督促有关企业依法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推进交通运输有关领域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应急专家库。引导规范第三方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安全信用评价、隐患排查、调查研究等相关工作。3、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本质安全水平。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寿命周期安全水平。完善现代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落

25、实交通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提高基础设施建管养安全标准化水平。加大安全配套设施规划、设计和建设投入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升基础设施质量和耐久性,强化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增强交通基础设施服务可靠性。强化交通基础设施预防性养护维护、安全评估,加强长期性能观测,加强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检测和智能预警系统建设,完善数据采集、检测诊断、维修处治技术体系,加大病害治理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4、加大安全保障投入。加大危桥危隧、碍航桥梁、老旧码头、渡口、航道等改造力度,完善农村公路安全警示标志、设施,加强铁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轨道交通保护区安全治理,提升轨道交通一

26、体化安全保障能力。推动老旧营运车船更新、改造,推广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防碰撞和整车整船安全运行监管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港口、码头危险货物运输及储存设施等智能化安全设施设备,改善渡口渡船安全设施条件,提高运输工具及设施设备安全技术性能。(六)推进智慧发展1.提升智慧发展水平。增强综合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完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进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推行交通感知网络与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的发展模式,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信息通道和平台,布局交通重要节点的全方位感知网络,部署关键部位主动预警设施,提升交通运行多维监测、精准管控、协同服务能

27、力。完善高精度交通地理信息平台,推动行业终端规模化应用。推进智能化载具的应用,积极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先进运输装备中的应用,构建多维感知、高精度定位、智能网联的装备体系,提升载运工具状态云监测、故障云预警、运维云管理的能力。推进铁路、公路、水运等货运单证电子化和共享互认,鼓励推进智能仓储和分拣设备、自动化装卸设备等先进物流技术装备规模化应用。推动交通数据资源开放,构建区域交通大数据共享机制,积极开展产业化应用示范。完善收费公路运营行业监管机制,推进差异化收费政策实施,巩固改革成果。2、加强智慧交通总体设计。开展智慧交通建设框架研究和政策措施研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交通数据资源

28、汇聚共享和开放应用机制,推动交通信息化建设联合设计和协同运行。完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全面提升交通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加强对决策支持、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智慧化支撑。加强政企数据融合应用,充分发挥政府和交通运营企业资源整合优势,深度分析挖掘行业大数据资源,统筹推动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3、加快既有设施智能化。顺应新技术发展趋势,利用新技术赋能传统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加强既有交通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提升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完善既有高速公路通信信息网络、监控设备及配套网络,提升综合交通网络的监控、管理、服务等方面智能化水平。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感

29、知体系,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融合发展,提升车路协同能力。4、夯实创新发展基础。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与交通运输融合发展,强化交通运输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项目、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加快推进智慧交通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科研平台体系,加快汇聚人、财、物等优质科研要素,实施一批高水平的交通技术创新项目。探索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供资料查询、成果发布、技术交易等公共信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健全地方交通运输标准体系,推动交通行业各类创新主体组建创新联盟,鼓励行业学会、协会、企业自主制

30、定实施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养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推广全厚式长寿命沥青路面技术成果应用,积极开展装配式桥梁施工、长寿命超高性能混凝土、新型装配式无昨轨道结构等技术研究应用。(七)推进绿色发展和人文建设1.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环境管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推动落实综合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尽早达峰。严格管控和高效利用国土空间资源,最大限度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针对早期建设不能满足生态保护要求和涉及重点生态环境功能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逐步提高既有交通基础设施的生态保护水平。

31、优化交通能源结构,加强科研攻关,改进施工工艺,加快淘汰高耗能的老旧运输装备,加快推广低排放、低耗能、低噪声的车船运输装备应用,促进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的电动化、清洁化。加强既有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提高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从源头减少交通噪声、污染物、二氧化碳等排放。加大交通污染监测和综合治理力度,加强交通环境风险防控。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加快推动大型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有序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由公路向铁路、水运转移。持续推进邮件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2、加强交通运输人文建设。传承和发扬优秀交通行业文化,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差异化、多元化、人性化、精细化、数字化的运输服务,满足不

32、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需求。提升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服务适应老年人和特殊人群出行的针对性,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和特殊人群的交通需求。加强交通文明宣传教育,涵养新时代交通文化,提升全社会交通文明水平。(八)推进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1.深化交通运输行业改革。深化行业放管服改革,建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综合交通运输市场。深入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综合交通运输领域重大政策沟通协调机制,实现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行业协调发展。建立健全适应综合立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规划政策体系,加强交通运输与国土空间开发、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33、等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的衔接,强化规划协同。深化交通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双多边合作机制作用,积极拓展合作新领域,推动标准走出去,积极配合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工作。以大数据、信用信息共享为基础,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新型治理机制。2、加强交通运输法治建设。坚持法治引领,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推进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全面加强规范化建设,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扩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度。建立健全交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就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促进市域铁路发展等制定相关措施。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4、构建与城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使用和评估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进人才专业素质结构、层级结构、分布结构的优化调整,选拔、培养、使用、管理、后备一批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批一流的、有影响力的交通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主动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在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发展中的作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全面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为实现

35、本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提供根本保证。(二)加强组织协调健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推进体系。发挥综合交通运输工作领导小组及重点工程、铁路、民航建设工作专项小组等各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加强协调督导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整体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三)加强资源支撑加强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项目土地等资源供给,规划、建设过程严格用地控制,突出立体、集约、节约思维,提高交通用地复合程度,盘活闲置交通用地资源,完善公共交通引导土地开发的相关政策。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与交通规划协调机制和动态调整管理政策。(四)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资金保障,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研究财政支持政策,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推动发行基础设施建设

36、长期债券,研究统筹交通专项资金和长期债券使用政策。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用好各类新型融资工具。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研究开发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市县发挥各级交通投融资公司作用,探索交通基础设施与沿线土地、资源、产业等一体化开发。鼓励采用建设养护总承包、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强用地保障,统筹安排重要通道、重大设施和重大项目用地,依法依规加快项目用地审批工作,提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强生态保障,做好与三线一单的衔接,注重集约发展。加强法规、政策保障,做好政策储备。(五)加强实施管理建立综合交通规划实施管理制度。本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区域发展、流域开发等相关规划衔接,与城乡建设发展相统筹。各地区在编制交通运输相关规划中,要与本规划纲要做好衔接,有关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省交通运输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本规划纲要实施进展统计与监测工作,定期开展规划评估,依据发展规划进行动态调整或修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