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长期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25).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长期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25)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和关于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的要求,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为确保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县,细化相关配套政策,建立部门联动、上下衔接、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特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食安全基础。(一)十三五期间取得成效十三五以来,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截止2020年底,城镇共完成高标准农田
2、建设项目300个,面积达200万亩。在农田水利设施和基础设施、农田防灾抗灾减灾、农田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1、农田水利设施显著改善。2016年以来,农田水利设施和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田间道路通达率、农田电网覆盖率不断提升,农田格局规模化明显改观,灌排设施和水源设施持续完善,使得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在田、水、路、林等方面形成了田成方、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机能行、林成网的良好格局,提高了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2、农田防减灾能力增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田配套了石坎、排水沟、桥
3、涵、蓄水池、泵站、机井等,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根据防护需要,主要在道路、沟渠两侧新建、修复农田防护林网,在丘陵山部地区,新建、修复石坎梯田,合理修筑岸坡防护,在水网平原地区科学治理沟道坑塘。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缓解了渍害涝害、减少了水土流失、降低了风沙灾害。3、农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采取田块整治、坑塘沟渠治理、节水灌溉、防护林建设、绿色农业技术使用推广等措施,调整优化了农田空间格局,改善了农田利用方式,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减少了农田水土流失,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发挥了修复和保护作用。通过推广良种良法、耕地地力提升培育、节水灌溉,减少了农业生产
4、投入品的使用,城镇化肥使用总量和强度稳步下降,为实现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4、农民增收致富卓有成效。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出效率,使每亩农田平均节本增收约300元,增加了农民务农收入,也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益。农村土地流转不断增加,释放的劳动力通过外出劳务收入增加,同时获得土地流转费。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但积极促进了农业发展,同时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二)十三五期间存在问题1.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难度逐年增加。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优质耕地资源不可避免地被占用。耕地流向其他地类面积不断加大,而易开发
5、整理的耕地后备资源明显减少,十四五期间新/补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不断加大。随着可建耕地面积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减少,可建高标准农田的资源也刚性减少。相对集中连片、施工容易、政策处理难度不高的耕地大部分已建成了高标准农田,剩下未建地块多为零星分散、工程难度较大的偏远地块,新增耕地潜力有限。2、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压力不断增大。随着物价水平上涨和农村劳动力短缺及工资不断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本也随之上升。已难以满足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质改造的实际需要。尤其是,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推进,集中连片、施工条件较好的地块越来越少,建设难度不断增大,建设成本持续攀升,资金需求大、筹措难,按专家论证及基层
6、反映实际情况测算,平原区亩均投资通常需要3500-4500元,丘陵低山地区亩均投资甚至高达5000-8000元,才有可能达到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的全部要求,因此需要切实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提高标准。3、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需求迫切。由于资金使用、投入标准、建设内容、组织实施等各方面要求不尽一致,造成部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标准不一、质量不高。尤其是部分已建设高标准农田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老旧化、配套不合理、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等问题,迫切需要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4、建后管护亟待进一步加强。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部分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仍然存在工程设施产权不明、管护权责不清
7、、管护资金缺乏、管护责任难落实等问题,后续缺少长期监测评价和跟踪督导,一些项目日常管护不到位,设施设备损毁后得不到及时有效修复,常年带病运行,工程使用年限明显缩短。5、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以往的建设偏向于产能提升,对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在设计和施工等全过程中,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有待加强,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简单硬化沟渠道路的现象,同时农田地力下降、农田面源污染、生态病虫害等方面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高标准农田支撑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
8、口粮绝对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加强资金整合,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充实建设内容,加强建后管护,切实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确保建一块成一块,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1.多元投资,社会参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金投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新型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2、地制宜、科学布局
9、。根据农田基础条件、增产潜力、障碍因素、经济水平等情况,以稳定的可长期利用的耕地为基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整合完善建设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监管考核、统一上图入库。3、建改并举、注重质量。在保质保量完成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分类施策、新建与提标改造并举,切实解决部分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不配套、工程老化、建设标准低等问题,有效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4、绿色生态、健康优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农田建设全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止过度硬化,随意砍树和填塘,尤其注重防止工程建设及生产对水系、土壤的污染,实现农业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5
10、、注重管护、良性运行、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利用评价,确保建设成效。完善后期管护机制,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经费,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强化长期跟踪监测。6、依法严管、良田粮用、强化高标准农田用途管控,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切实避免出现先建后占等短期行为。落实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加强高标准农田建成前后的产能目标监测与评价。三、目标任务集中力量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到2025年,累计建成50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50万亩高标准农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50万亩。以新建为重点,推进农田综
11、合治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稳定保障粮食产能。到2030年,累计建成80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00万亩高标准农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50万亩。以改造提升为重点,切实解决部分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配套不足、建设标准低等问题,着力推动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生态一体化建设。四、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应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高标准农田质量标准等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结合实际,统筹抓好农田配套设施建设和地力提升,确保工程质量与耕地质量。(一)田块整治1.建设标准。根据土壤条件和灌溉方式合理确定田面高差和田块横纵向坡度。平原区以修筑条田为主,平原区条田长度宜
12、为200m-1000m,宽度宜为50m-300m;丘陵区以修筑梯田为主,长度宜为100m-20Om,梯田土坎高度不宜超过2m,石坎高度不宜超过3m,梯田化率宜达到90%以上,地形坡度应在6度以下。农田土体厚度宜达到0.6m以上,通体无明显的障碍层次,水田耕作层厚度宜在02m左右,水浇地和旱地耕作层厚度宜在0.25m以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一般不超过8%。2、建设内容。以田块修筑、耕作层剥离回覆、细部平整等为主要建设内容。通过合理归并和平整土地,实现田块规模适度、集中连片、田面平整,耕作层厚度适宜。尽量与现有高标准农田地块形成区域连片性布局。(二)土壤改良1.建设标准。改良后的土壤宜达到三泥七沙
13、或四泥六沙的壤土质地。土壤PH应保持在6.0-7.5,盐碱区不高于8.5,盐分含量不大于0.3%。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原区一般不低于15g/kg、山地丘陵区一般不低于12gkg。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7等以上。2、建设内容。针对市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氮素不足,严重缺磷,部分缺钾,重点开展地力培肥。因地制宜推广秸秆直接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深耕深松,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耕作层厚度,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不合理施肥造成的危害和肥料损失。(三)灌溉和排水1.建设标准。农田排涝标准,旱地、水浇地暴雨重现期宜采用5年-10年一遇,可采用1天至3天暴雨1天至3天排除,设施农业种植区宜采用1
14、天暴雨1天排除。水田暴雨重现期宜采用10年一遇,可采用1天至3天暴雨3天至5天排至耐淹水深。农田排渍标准,旱作区在渍害敏感期间可采用3天至4天内将地下水埋深降至田面以下0.4m-0.6m稻作区在晒田期3天至5天内降至田面以下0.4m-0.6m对于无盐碱化威胁的地区,地下水位控制在0.8m以下,盐化平原区地下水位控制在1.2m以下。对于地下水矿化度较高的地区,除满足防渍要求外,还应将地下水位控制在地下水临界深度以下。井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其它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50%以上。2、建设内容。通过加强田间灌排设施建设和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充分利用地表水和现有水系,新建和完善现有水源,加强田间灌排
15、工程与灌区骨干工程的衔接配套,完善现有灌溉渠系。主要开展塘堰、小型拦河坝、农用机井、小型集雨设施、泵站、疏浚沟渠、衬砌明渠、排水暗渠和渠系建筑物田间灌排等设施建设,其中机井设计须经济合理,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发展节水灌溉,因地制宜实施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喷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对局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和宜引起洪涝灾害的农田地块等,通过完善排洪渠道、加固或修复现有坝体、修建泵站等基础设施,减少洪涝灾害。(四)田间道路1.建设标准。机耕路路面宽度一般为4-6m,宜采用混凝土、沥青、碎石等材质,暴雨冲刷严重地区应采用硬化措施。生产路路面宽度一般不超过3m,宜采
16、用碎石、素土等材质。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原区达到100%、丘陵区达到90%以上。当田间道路与田面之间存在宽度或深度大于等于05m的沟渠或田面与路面的高差大于0.5m时,应设置连接坡道或涵管,连接坡道或涵管宽度取3m-4m,纵坡坡度宜大于15%o2、建设内容。田间道路布置要适应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需要,与田、水、林、电、村规划相衔接,统筹兼顾,合理确定田间道路的密度和道路宽度。根据农用物资和农产品运输及农机作业要求,新建和改造田间机耕路、生产路、坡道涵管、错车道和末端掉头点等附属设施,以方便农业机械化作业和田间人工作业。通过田间道和生产路建设、桥涵配套,合理增加路面宽度,提高
17、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满足农业机械通行和农机作业、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五)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1.建设标准。根据因害设防原则,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应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与田块、沟渠、道路等工程相结合,与农村居民点景观环境建设相协调。平原区林网占地率不大于4%,丘陵区在沟渠、道路两侧或一侧植树12行。主防护林带垂直于当地主风向,副林带垂直于主防护林带,林带间距约为防护林高度20-25倍,主防护林带宽3-6米。农田防洪标准为设计暴雨重现期为10-20年一遇,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低于90%。2、建设内容。在风沙危害易发区,结合立地和水源条件,兼顾生态和景观要求,修建农田林
18、网,对退化严重的农田防护林抓紧实施更新改造,在主要道路、沟、渠两侧应适地、适树设置,提高林网生态保护效用,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地面蒸发。对低山丘陵等易发水土流失区,适当种植灌木或草本植物,防止暴雨冲刷,增强梯田的稳定性;沟道治理合理修建谷坊、沟头防护。坡面防护布置截水沟、排水沟、小型蓄水等工程,配套节水型灌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六)农田输配电对适合电力灌排和信息化管理的农田,铺设低压输电线路,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合理布设弱电设施,为泵站、河道提水、农田排涝、喷微灌、水肥一体化、信息化工程以及其他农田建设必要的工程,如田间定位监测点配套设备等提供电力保障,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
19、益。输配电设施布设应与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林带等工程相结合。(七)科技服务结合耕地质量监测点现状分布情况,每4万亩左右建设1个农田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长期定位监测。推广保护性耕种、数字农业、良种良法、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科技,深化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优良品种引进推广。建成后,田间定位监测点布设密度符合要求,均匀分布,形成较完善的监测网络,科学施肥施药技术基本全覆盖,良种覆盖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明显提局(八)管护利用通过上图入库和全程管理,落实建后管护主体、管护职责与管护资金,完善监测和管护机制。加强项目竣工验收、入库建档、考核;建立奖
20、补机制,引导和激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和村集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运行管护;加强管护资金使用监管;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严格保护,要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五.建设内容根据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类型等土地利用条件,以及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规划成果,将城镇农田划分为I北部丘陵区,U南部平原区,In西部丘陵区,IV东部丘陵区等四个类型区,针对性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一)I北部丘陵区、In西部丘陵区本区域侧重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开展水土保持、发展水利灌溉,兼顾中低产田土壤培肥改良,目标是提高田间设施配置密度和规格
21、、提升农机作业水平和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本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如下:1.田块整治。适度进行田块归并,以修筑水平及坡式梯田为主,土层较薄的地块宜先修成坡式梯田,再逐年翻土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田面长应沿等高线布设,田面宽度主要根据地形、土层厚度及种植作物类型、机械化作业等确定。在梯田的田坎田填处适当种植灌木或草本植物,防止暴雨冲刷、防止水土流失。2、灌溉系统。重点修建小型蓄水池、泵站、塘坝等水源工程设施,加强雨水集蓄利用和地表径流拦截,开展灌溉沟渠整治,完善灌排渠系与田间配套建筑物,提高农田综合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扩大输水补水能力,提高丘陵山区的灌溉水保证率。3、土壤培肥改良。主攻石灰土、
22、石质土以及粗骨土的改良。通过实施秸秆粉碎还田或覆盖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还田、合理轮作等措施,治理瘠薄土壤,加速土壤熟化,逐步恢复和提高原耕地的地力水平。加大农田机械化作业水平,通过深耕深松,增加耕地的活土层厚度,营造一个较好的土体构型,提升土壤蓄水保墙能力和抗旱能力。4、田间道路和防护工程。修建田间道路要统筹丘陵山地特征,主要骨干道路路面硬化或砂石铺筑。按照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坡道、桥涵等附属设施,道路布置应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力求短而直,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田间干道与村庄主要道路相连接,田间道路通达率90%以上。(二)11南部平原区本区域侧重现代化、科
23、技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建设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点解决的问题是灌溉和排水系统以及改良砂姜黑土和白浆化棕壤等带有典型障碍层的农田。本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是:1.排灌系统。疏浚改造排水河沟渠,注重更新改造排水涵闸、泵站,可与灌溉相结合。加大清淤力度,试点建设生态型沟渠。加强水源工程建设,重点建设利用河流、沟渠和坑塘的骨干渠系、泵站、输水管道工程,充分拦蓄利用地表径流和灌溉回归水,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提高灌溉保证率。大力推广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2、土壤培肥改良。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扩种绿肥、合理轮作等措施,治理瘠薄土壤
24、,去除砂姜层、白浆层等障碍因素。砂姜黑土改良,增加秸秆还田;增施肥料,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添加沙土,达到三泥七沙或四泥六沙的壤土质地。白浆化棕壤改良,深翻改土,增加秸秆还田,将农家肥先行发酵后再追田,提高土壤肥力,添加沙土,减轻土壤板结。结合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长期定位监测,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相对均衡,提高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3、科技推广。重点推广保护性耕种、数字农业、良种良法、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科技,深化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4、田间道路。新建和改造机耕路、生产路,完善下田坡道、过路涵管、错车道和末端掉头点等设施,田间道路通达率
25、100%,机耕路以建设混凝土硬化道路为主。根据生态景观和农机作业需要,结合道路、沟渠,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同步建设农田防护林网。(三)IV东部丘陵区本区域内高标准田建设以强化耕地保护为目标,围绕高产高效粮油等产业,着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开展水土保持、水源工程建设,重视障碍农田培肥改良。本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如下:1.田块整治。适度进行田块归并,大力修筑水平梯田,田面长应沿等高线布设,田面宽度主要根据地形、土层厚度及种植作物类型、机械化作业等确定。石坎修筑充分利用当地石块、田间砾石。在梯田的田坎田填处适当种植灌木或草本植物,防止暴雨冲刷、防止水土流失。2、灌溉系统。以蓄水灌溉为主,加强雨
26、水集蓄利用,开展灌溉沟渠整治,增强田间补灌能力和排洪排涝能力。加强水库的建设利用,重点建设渠系和输配水管网。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工程,侧重发展管灌。3、土壤培肥改良。北部主攻粗骨土的培肥,加速土壤熟化,其他地势较平缓的丘陵区主攻砂姜黑土、白浆化棕壤的改良,去除砂姜层、白浆层等障碍因素。4、田间道路和防护工程。田间道路以硬化为主,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坡道、桥涵等附属设施,道路布置应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力求短而直,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田间干道与村庄主要道路相连接,田间道路通达率90%以上。六.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一)强化质量管理。一是严控建设质量: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
27、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落实工程质量管理责任,确保建设质量。开展质量评:按照耕地质量等级标准,在建设前后分别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调查,评价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水平,逐步实现建设一片、调查一片、评价一片。加强社会监督: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及时公开项目建设相关信息,在项目区设立统一规范的公示标牌和标志,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二)规范竣工验收。明确验收程序:项目竣工并具备验收条件后,逐级组织进行验收,对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核发农业农村部统一格式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证书,目及时办理建设工程移交手续,签订管护
28、协议,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标准。规范项目归档: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后,县级应对项目建档立册,按照有关规定对项目档案进行整理、组卷、归档,并按要求在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系统填报项目竣工验收和上图入库等信息。做好监督管理:项目竣工验收过程中,各级主管部门要明确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纪律和有关要求,验收组成员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等规定,对项目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审计和监督检查。(三)统一上图入库。完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快农田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做好相关信息系统的对接移交和数据共享。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立项、实施、验收、使用等各阶段信息及时上图入库,
29、形成城镇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加强动态监管: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天空地一体的立体化监测监管体系,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强化信息共享:落实关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要求,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农田建设、保护、利用信息的互通共享。(四)加强后续管护。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制度,全面落实县级政府管护主体责任、乡镇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压实行业主管部门管护监管责任。建立县乡村三级管护体系,县级政府对建后管护负总责,建立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并将管护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二)健全管护机制。建立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使用者
30、自护、受益者参与的建后工程管护机制,各级根据职责明确管护资金、管护标准、管护考核、管护人员,有效保障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三)落实管护资金。建立农田建设项目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管护经费标准,明确管护资金数量比例。按照谁受益,谁负责和以工程养工程原则,将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形成的高标准农田工程,通过承包、租赁、入股等方式取得的收入,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管护资金。对损耗性大、使用频率高的农田基础设施重点管护,鼓励运用金融保险市场化手段,拓展后期管护资金来源渠道,开展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灾毁保险。(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统筹推进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终
31、端用水管理机制建立,促进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七、严格保护利用(一)强化用途管控。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及时提供给自然资源部门项目矢量范围,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或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落实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不占或少占耕地,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应严格耕地占用审查,严格落实耕地进出平衡,涉及经依法批准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及时补划,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二)加强农田保护。推行合理耕作制度,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加强后续培肥,防止地力下降,确保可持续利用。对水毁等
32、自然损毁的高标准农田,要纳入年度建设任务,及时进行修复。从严打击违法取土破坏耕作层、向农田排放不达标废水污水、向农田排放倾倒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等行为。A.保障措施(一)压紧压实责任。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负责人直接负责,全力抓好规划实施、任务落实、资金保障、监督评价和运行管护等工作。全面履行好农田建设集中统一管理职责,与有关部门加强分工、密切配合,做好规划指导、资金投入、新增耕地核定、水资源利用和管理、金融支持等工作,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二)加强行业监管。研究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办法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强化制度建设,构建农田建设制度体系,规范提升农田建设设计
33、、施工、验收、管护、监测全环节管理水平。完善廉政风险防控制度,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农田建设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和队伍安全。(三)强化规划引领。根据区域水土条件,按流域或连片区域规划项目,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和地块,形成规划项目布局图和项目库,按照建设分区因地制宜确定工程措施,明确建设时序,提出资金安排计划需求。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将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优先建成高标准农田。(四)加强政策支持。在积极争取和省级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各县(区)要建立农田建设项目管护经费合理投入保障机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结余资金由县级统筹用于农田管护、灾毁修复等支出。加强新增耕地指标跨
34、区域调剂统筹和收益调节分配,拓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渠道。(五)加大科技支撑。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吸收引进和大力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实用技术,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建设一批长期定位监测点、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加大资源开放和数据共享力度,优化科研平台管理机制。引进和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实用工程与装备技术,加强农田建设与农机农艺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区域示范。(六)严格监督考核。建立健全定期调度、分析研判、通报约谈、奖优罚劣的任务落实机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列入市县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耕地保护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加强项目日常监管和跟踪指导。按照粮食安全政同责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考核制度,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按照有关规定,对评价综合排名靠前的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