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蔡襄的茶缘.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74610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家蔡襄的茶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书法家蔡襄的茶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书法家蔡襄的茶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书法家蔡襄的茶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书法家蔡襄的茶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家蔡襄的茶缘.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书;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过入春生。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律清。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味未忘情。封题原是山家宝,尽日虚堂试品程。(宋)蔡襄和诗送茶寄孙之翰宋代的书法,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与蔡襄四人造诣最高。这四人既是书法家,也是文学家,同时又都是爱茶之人。现如今,宋四家皆有涉茶的书法流传于世,其中苏轼有啜茶帖一夜帖,黄庭坚有茶宴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米芾有道林帖苕溪诗卷,蔡襄有茶录北苑十咏。这四位的书法,谁写得最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致的答案。但要说他们的茶学造诣,则首推蔡襄了。他既做过与茶相关的官职,也写过茶学领域的专著,更创制了精美绝伦的名茶。此外,蔡襄一生还作涉茶之诗二

2、十五首,和诗送茶寄孙之翰就是其中之一。一、作者简述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仅十八岁的蔡襄进士及第,正式步入仕途。他初为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三年(1043)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次年,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直到皇祐五年(1052)才奉诏回朝。后来,蔡襄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与包拯任过同样的职务。宋英宗即位后,蔡襄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治平四年(1067),因病而卒,享年五十六岁。身为福建人,蔡襄对茶本就不陌生。他后来出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更是有机会深入研究茶事。作为一名学者型官员,蔡襄在福建转运使任上,不仅保

3、质保量地督造生产,还写出了一部茶学专著茶录。关于写作这部茶书的动机,他自己在序言中说道:“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日茶录。”补前人之不足,论本朝之茶事,蔡襄的茶录确实成为后人研究宋代茶文化的必读书。说起蔡襄茶录的写作,还有一段插曲。宋代没有电脑,也没有打字机,著书全凭手写。蔡襄的这部茶录,是他用小梢工书而成。但是刚写成没多久,就被官府中的小吏盗走了。过了一些年,这部书稿由怀安的樊纪购得,还刻印出版了。蔡襄拿到书一看,其中有不少错误,于是又重新订正一遍,干脆直接刻在石碑上。于是,这部茶录才得以流传后世。此书中提出的“

4、茶有真香”“茶味主于甘滑”等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名茶的审美取向。二、题目详解聊完了作者,我们再来看题目。和,即唱和。宋代诗歌中,题目标有“送”“和”“依韵”“寄赠”等字眼者甚多。仅以苏轼为例,和陶诗就作了一百二十首,至于次韵诗、和韵诗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宋代唱和的茶诗,亦十分常见。例如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欧阳修的和梅公仪尝茶、王珪的和公仪饮茶等,都是以“和”字开头的茶诗名篇。宋代的唱和诗风,与皇帝的倡导有关。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中指出,为了颂扬圣明和粉饰太平,赵宋王朝有意提倡应酬赠答的诗赋。特别是宋太宗,常常舞文弄墨,每逢庆赏、宴会,便宣示御制诗篇,令大臣们唱和,所以宋初文坛盛行唱和诗

5、,而白居易的元和体便成了时流学习的榜样。与唱和一样,送茶在文人间也相当流行。例如蔡襄在福建傅运使任上,就曾多次给京城的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寄赠好茶。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三月,五十一岁的欧阳修收到了好友蔡襄寄来的佳茗。六一居士品茶后诗兴颇佳,写下一首尝新茶呈圣俞,与好朋友梅尧臣分享自己的饮茶心得。其中“建安太守急寄我,香疆包裹封题斜”两句,讲的就是蔡襄千里赠茶之事。有趣的是,欧阳修写下此诗后,梅尧臣便写了一篇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以示呼应。欧阳修随后又作次韵再作,梅再作次韵和再拜。蔡襄的一份新茶,引得两位大诗人几番唱和,也算是一件茶史趣闻了。这首茶诗题目中的孙之翰,即孙甫,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6、史学家,著有唐史论断。这首茶诗,也就从诗人间的寄赠香茗展开了。三、正文赏析第一部分,自“北苑”至“春生”,讲的是茶的来历。灵芽,即指北苑贡茶。肇始于南唐的北苑贡茶,入宋后发展得更为迅速,花色品种不断翻新,制作工艺愈加精巧。宋真宗咸平年间,丁谓任福建转运使,督造贡茶的同时,创制了龙凤团茶。宋代诗人王禹偶龙凤茶一诗,歌咏的就是丁谓创制的这款名茶。其中“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两句,更体现出龙凤团茶的珍贵。四十年后,蔡襄担任了福建转运使一职。他在大龙团的基础上改进工艺,创制出小龙团茶。小龙团,到底有多名贵呢?欧阳修归田录中记载:“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

7、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每因南郊致斋,中书、枢密院各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缕金花于其上,盖其贵重如此。”宋代,执掌军事的枢密院称东府,管理政务的中书门下称西府。久而久之,人们就把朝廷的最高权力机关简称为“二府”了。作为最高等级的文臣,二府的四位长官却只能分两饼小龙团。蔡襄所制的这款茶,名贵程度可见一斑,北苑贡茶在蔡襄的手中又有了发展。宋代诗人熊蕃在御苑采茶歌中写道:外台庆历有仙官,龙凤才闻制小团。争得似金模寸璧,春风第一荐宸餐。自蔡襄的小龙团出世,丁谓所造的龙凤茶,也只能沦为二等名茶了。北苑贡茶在蔡襄手中,达到了一

8、个新的高度,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精”了。“要须寒过入春生”一句,诗意地讲出了茶树的生长特性。茶树经过一冬的休眠与积累,春季冒出的芽头饱满肥壮,内含物质最为丰富。很多茶类皆以春茶为贵,就是这个道理。但若细细品味,人生不也正是如此吗?此句与“梅花香自苦寒来”异曲同工,都是借物咏志的妙笔。诗人眼中的茶树,不只是植物,更是灵物,甚至是君子。中国人不仅爱茶,更敬茶,因为它有高洁的品格。第二部分,自“故人”至“律清”,讲的是茶的审美。蔡襄茶录的正文,第一句便是“茶色贵白”四个字。当然,此处说的不是茶叶之白,而是茶汤之白。在高妙技艺的冲点之下,茶汤上泛起丰富浓密的泡沫,最终以“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

9、。也只有这样的茶汤,才能够让诗人文思泉涌,继而佳句频出。宋诗中写茶汤色白的佳句很多,例如林逋的“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又如欧阳修的“停匙侧盏试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再如黄庭坚的“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硝霏霏雪不如”。蔡襄也有一首六月八日山堂饮茶,将宋茶之白写得美轮美奂:湖上画船风送客,江边红烛夜还家。今朝寂寞山堂里,独对炎晖看雪花。盛夏时节,送友归来。孤坐山堂,独对炎晖。茶汤如雪,趣味盎然。第三部分,自“衰病”至“品程”,讲的是对茶的依恋。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蔡襄被召为翰林学士、三司徒。英宗即位后,以端明殿学士出任杭州知府。这时的蔡襄,身体似乎己经出了问题,不仅“未老先教白发

10、生”,且“惆怅此生多病恼:由此可知,这时的他心理上伤逝年华,生理上病魔缠身。那一年,蔡襄不过五十四岁而已。两年后,他竟真的与世长辞了。想必本诗中“衰病万缘皆绝虑”一句,说的也是实情了。人在病中,万念俱灰,甚至连吃喝都要忌口。但是唯有茶汤,让蔡褰割舍不下。毕竞,他是那样精于此道。北宋彭乘墨客挥犀中记载了一段蔡襄喝茶的故事。福建建安有一座能仁寺,寺内有株生长在岩石缝里的茶树。僧人采摘制作,得茶八饼,号为“石岩白:其中四饼茶,就送给了时任福建转运使的蔡襄。另外的四饼茶,则密送给了京城的王禹玉。一年后,蔡襄回京城述职,恰好与王禹玉一起品茶。王大人知道蔡襄精于茶事,便暗自吩咐仆人取用珍贵的“石岩白”待客。香茗奉上,蔡襄轻啜,心头不免一动,随即向王禹玉说:“此茶极像福建能仁寺的石岩白,王大人怎么会有呢?”王禹玉大惊,对于蔡襄辨识茶的功夫大为佩服。能识茶辨茶,自然因为蔡襄深谙茶事。但能过口不忘,也证明蔡襄是爱茶之人,喝茶时真的用心了。无数个日日夜夜,蔡襄坐于虚堂,品程山家至宝。如今有病在身,医生甚至嘱咐他忌茶,但他心中仍不能忘怀那袅袅甘香。唐文宗大和四年(830),白居易于洛阳写下何处难忘酒七首,其中一首如下:何处难忘酒?天涯话旧情。青云俱不达,白发递相惊。二十年前别,三千里外行。此时无一盏,何以叙平生?我们将诗中的酒换成茶,不正是蔡襄此刻的心情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