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发展新型消费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84042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我市发展新型消费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我市发展新型消费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我市发展新型消费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我市发展新型消费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我市发展新型消费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我市发展新型消费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市发展新型消费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我市发展新型消费情况的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国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迅速发展,在推动消费提振升级、带动产业发展、畅通经济循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诸多数据表明,我市在消费结构升级、消费业态模式创新、消费环境优化以及政策支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依然面临着众多现实挑战。因此,本文从我市新型消费发展的现状入手,通过深入分析我市发展新型消费存在的主要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应对策略。一、我市发展新型消费的现状1.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当前,我市居民消费结构日益升级,整体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移,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服务消费并驱转移。体育

2、康养、休闲旅游、文化娱乐等幸福产业消费持续升温。2015年至202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比重、衣着支出比重分别下降5.3%、2.6%,农村居民在这两方面支出比重分别下降0.1%、1.6%,恩格尔系数整体由31.9%下降到27.5%,达到富裕标准;而其他服务消费,如医疗保健消费,城镇、农村居民的支出比重分别上升3.9%、5.4,交通通信以及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城镇居民的支出比重分别上升0.1%、1.8%,农村居民的支出比重略有下降。2021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用于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体育、娱乐用品类产品增长37.5%,以“绿色、智能”为代表的升级类商品支出增势明显。2 .新业态新

3、模式加速涌现。我市积极加快实体商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电商直播、跨境电商、线上服务等新型消费业态模式。根据企查查数据,2022年我市成立直播企业4858家,比2021年全年增长L04倍;跨境电商稳中提质,通过积极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带动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较大发展;线上服务新模式快速崛起,据2020年度市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市在线医疗(35.2%)、旅行预订(46.6%),网上外卖(54.2%)、网约车(46.7%).远程办公(48.8%)等020业务的渗透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多个百分点。在消费场景打造方面,2022年我市共举办16场展会,展览面积达40.85万

4、平方米。重点商圈加速建设,积极打造商圈文旅消费新场景。3 .消费环境不断优化。我市新型消费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突飞猛进,尤其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果颇丰。据工信部发布的2022年111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截至2022年11月,我市累计建成5G基站5.4万个,率先进入5G全覆盖时代。此外,我市在全国第二个、北方第一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上初现智慧之光,在标准制定、数据开放与交互能力等方面跻身国内领先行列。2023年我市“城市大脑”建设案例,获评数字城市“卓越案例”,为智慧城市建设增添强劲动力。根据2022年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报告显示,我市城市消费者满意度为82.74%,位列

5、第14名;2022年我市受理消费者投诉1768件,消费服务环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4 .促新型消费政策持续加码。“十四五”时期,我市促进新型消费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2021年出台的市加快发展新型消费实施方案,围绕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质量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措施,明确了我市新型消费的发展方向。2022年印发的市关于促进消费恢复提振的若干措施提出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夜间消费、会展消费等,构建文旅消费新场景,创新消费业态及模式,营造放心消费环境。2023年发布的市“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中,就“持续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发展服务

6、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提出多项重点任务。二、我市发展新型消费面临的挑战1 .居民潜在消费能力不足。我市居民新型消费潜力仍有较大释放空间。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导致居民收入预期出现下降。“十三五”时期,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从2016年的8.9%跌落至2020年的3.4%。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2021年逆势增长至8.2%,但在2022年迅速回落到3.2%。另一方面,从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来看,城乡消费结构存在失衡情况。我市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一直低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且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能力的整体提升。2 .市场有效供给亟待优化。

7、当前,我市消费产品供给结构并不能完全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制约了消费的持续扩大和升级。一方面,我市商业布局较为落后、业态过于单一,传统商超百货仍以餐饮、购物等为主,缺乏体验式、时尚性及潮流性的消费业态或服务供给,同时我市夜间经济商业网点较少,缺乏足够的消费吸引力;另一方面,我市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中高端品牌供需数量错配、本土品牌培育力度不够、首店经济发展优势不足导致大量中高端消费需求外流。3 .网络零售竞争力不足。我市网络零售额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虽保持稳步增长,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却在逐年递减,表明线上消费带动作用不足。横向对比发展较快的省市,网络零售单位仍面临着竞争优

8、势较弱的难题。2020年我市网络零售额达1746.5亿元,同比下降了23.6%,在全国31个省市中只有我市网络零售额涨幅回落;2021年我市网络零售额达1732亿元,比上一年下降0.8%,占广东的6.1%、浙江的9.8%.上海的12.6%,北京的14.6,竞争优势明显不足。此外,近年来我市的快递服务业务量也进入缓慢增长期甚至出现下降趋势,由2021年的12.34亿件下降至2022年的12.16亿件,折射出线上消费的动力不足问题。4.优质复合型人才匮乏。人力资本是支撑经济包容性增长的核心要素。我市坐拥北方第一大港,各类货品尤其是进口货品十分丰富,但缺少电商直播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主播、达人、运营等

9、核心岗位尚未形成大规模标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且目前我市高校和职业教育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具备综合思维并能够熟练掌握新文化、新规律和新技术的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尤其匮乏。相较于南方沿海发达城市,我市在薪酬待遇、配套服务方面优势不足,对人才吸引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新型消费的快速发展。三、推进我市发展新型消费的主要策略1.优化收入分配结构,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一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消费倾向高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构建起居民收入增收长效机制。二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多元立体、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给予居民更多的消费信心。

10、三要加快打造“一基地三区”创新高地,努力塑造就业增长极,多渠道挖掘拓展就业空间,稳步提升就业质量。四要扩大我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探索困难村精准帮扶新模式,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2 .促进消费提档升级,强化消费有效供给。一要围绕新型消费热点,挖掘我市租界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及重点商圈商街优势,推出文创市集、主题消费节、精品旅游线路、夜间消费网红打卡地等新型消费场景,助力消费提档升级。二要大力培育我市消费制造拳头产品,鼓励中华老字号、津门老字号守正创新、跨界出圈,同时加速本土自主品牌培育,形成更具文化内核的品牌矩阵,吸引消费回流。三要借鉴京沪蓉首店经济发展经验,将首店经济与我

11、市“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美学气质叠加耦合,做大做强“首店+首发”经济。3 .突出政策导向作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一要出台专项政策引导传统商贸企业、特色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在淘宝、京东、唯品会等头部电商公共平台开展网络零售,并加大奖补力度。二要培育壮大“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网上菜场”等线上零售业态,培育智慧家政、“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托育”等线上线下生活服务模式。三要实施农产品网络销售全覆盖工程,以“网农对接”推动农产品电商化发展。4 .强化人才要素保障,激发新型消费内生动力。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企业定制化培养、专业培训机构研修班培养、多元化实训基地规模培养等人才

12、培养模式。二要深入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打好人才“引用育留”组合拳。三要依托生态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高新区等核心载体,增设直播电商人才孵化基地。同时鼓励直播运营经验丰富的机构深度孵化培养实操型人才,打造同时具备实操和结果交付能力的人才矩阵。5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新型消费服务能力。一要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定位,加快5G网络实景三维全市域深度覆盖建设步伐,同时推动5G网络与多行业应用加速融合。二要升级“夜津城”品牌3.0版,扩大津城夜景夜市商圈吸引力,打造一站式消费地标。三要完善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上门投递、智能快件箱投递、平台投递等多元末端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商贸流通的数字化升级。6 .加强市场有效监管,持续优化消费环境。一要顺应新型消费发展规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积极探索“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建立包容有度、审慎监管的治理格局。二要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健全“线上+线下”消费维权纠纷联动化解机制,促进消费维权便利化、均等化、效能化。三要推进新型消费标准化建设,支持和鼓励平台企业、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等研究制定支撑新型消费的服务标准,健全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重要产品追溯等机制,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