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9年天津经典的寺导游词合集.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68863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3.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2019年天津经典的寺导游词合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选2019年天津经典的寺导游词合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选2019年天津经典的寺导游词合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选2019年天津经典的寺导游词合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选2019年天津经典的寺导游词合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选2019年天津经典的寺导游词合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2019年天津经典的寺导游词合集.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选2019年天津经典的寺导游词合集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天津寺导游词,仅供参考。 天津寺导游词(一)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们下一个即将游览的旅游点是清真大寺。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真大寺的概况。 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南端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的专用寺宇

2、。 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据清真寺南北讲堂碑记记载:“自大清定鼎以来,建立多年。”初建时较为简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规模扩建。1923年-1925回族群众又募捐再度重修。全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重修时大殿增高1.7米,扩大了七间,南北讲堂展后5.7米,增高1米。寺的总面积扩大了数十平方米。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就有许多“回回人”居住在丰州城内。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驻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并允许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开垦耕地。由于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土质肥沃,

3、很多中原地区农民都纷至沓来。也有许多回回人来到这里经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之下占据天山南北,派遣了许多商队来到呼和浩特进行贸易。随着噶尔丹的野心膨胀,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礼,对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皇帝开始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噶尔丹兵败被杀。在开战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还乡,但是有170多人不愿离开,在请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随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将张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归化城北,在现在的旧城北门外修建了呼和浩特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间,清廷再次发兵征讨准葛尔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随清军讨逆,并屡建

4、奇功,战争胜利后随八旗军来到了归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来,建起了“回回营”。之后,还有许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回回人也来到呼和浩特定居下来。他们多数以经商为主,并逐步发展了屠宰、餐饮、皮毛、牲畜交易、驼队运输等,为呼和浩特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香妃被选入宫,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护送香妃进京。回来的路上经过呼和浩特,发现在这里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流连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请求当时的乾隆皇帝在归化城赐给他们“一马之地”(跑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说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满弓射出一支箭的距离),这些人后来就定居在这里。据说现在呼和浩特姓马的回族

5、就是当年护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来回族人越来越多,多数居住在旧城北门外。他们有的经商做生意,逐渐变得富裕,就共同集资在旧城北门外数里弧形区域内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这一区域就形成现在的回民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们朝拜真主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地方。汉语中“清真”一词,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开始使用。但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多年的时间里,“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只是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与伊斯兰教寺庙无关。 元代以后,“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相联系。明中叶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

6、主永存、独一至尊”。 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这样,直至解放前,在我国社会上都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称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点”。此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现在,“清真”一词已成为世人共知的特殊专项用语了。 实地导游讲解部分 现在我们已到达清真大寺的门前。请大家下车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参观这座别具风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东向西,大家都知道这个方向是朝向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间的门为朱红色正门。门楣上有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额

7、及楷书“国泰”“民安”四字砖雕。寺门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现已拆除。大殿的外墙后壁正对正门。正门南北两侧的门是旁门,两边是蓝色的墙面。 大家请看,大门内正面是庄严肃穆的礼拜殿,系水磨青砖的中式建筑,面积有25间普通房屋大小,可以同时容500人进行礼拜活动。殿后的墙壁上,镌刻有1924年担任绥远都统的甘肃回族人马福祥题写的“认主独一”、“正心”、“诚意”、“修身”、“明心”、“见性”14个正楷大字,笔势圆润饱满、端庄有力。 天津寺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到潮音寺来参观,在海河下游的寺庙中,最著名的就是潮音寺了。首先,由我介绍一下潮音寺景区的概况。 潮音寺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

8、),和天津为同年。至今有六百年历史,原名“南海大寺”,又名“双山寺”。他位于海河入海口,是船只入海见到的第一座寺院,因此人们称潮音寺是“沽口第一寺”。 潮音寺曾历经明、清两朝及中华民国的六次修葺,又在1990年经塘沽区政府复修,现为国家2A级 旅游景区,塘沽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宗教活动场所。 潮音寺占地总面积5214平方米,是由三大殿、四配殿、南北西跨院、一座柳仙亭等主要建筑组成,是全国少有的座西朝东的庙宇。潮音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也是修身养性、休闲观光、猎奇考证的好地方。参观整个庙宇,你能感受到海河民俗文化历史的发展变化。 进入潮音寺景区。我们首先见到的是一座高8米、宽6米的过街牌

9、坊,这座牌坊是明清建筑风格,做工考究,色调古朴典雅,采用传统的绘画雕刻技法,上绘有108条形态各异的龙形图案,有的见首不见尾,有的双龙环绕,个个栩栩如生,正如一幅楹联所写:“雕龙生灵性,祥云浮潮音”。 来到潮音寺广场,映入您眼帘的是两根玉石抱柱的旗杆,杆顶有球形装饰,远望像一双眼睛,注视着渤海,给人以神秘遐想。在明朝永乐年间,这旗杆就成为南北入河出海船只的导航标,船民们以旗杆作为家乡的象征。每当遇风遇险,只要望一望家乡的旗杆,看到高悬的红灯,就知是菩萨奶奶来搭救,化险为夷了。由此引出了潮音寺及供奉观音菩萨的来历:传说,有一刘氏船家,一日出海打渔,落难于一荒岛,遇一老妇接济柴米、引水,故曰:“刘

10、氏海难化险,乃南海观音显灵”。刘氏受点拨返沽口,老妇随船而至,刘氏背老妇下船,在海河边登九曲板到柳仙亭原址,老妇背西面东圆寂。众人得知,集资修男孩大寺供奉观音菩萨。后明朝嘉靖皇帝为“安民心,抗倭寇,拨库粮,建潮音寺”;又因庙内有一口井,俯耳可听潮涨潮落之音,传至京城嘉靖皇帝,便御笔更名“潮音寺”。故众人说先有柳仙洞,后建潮音寺。潮音面向大沽口,潮音寺门朝东。 在更名潮音寺的同时,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但是修建潮音寺工期很紧,关键时刻工匠计算失误,檀木截短,焦急无策之时,忽一老汉显现说“京城有个土屯亭,京西又现鱼刁梁,你们何不砌个双山墙”。工匠们听后茅塞顿开,只顾干活,在找老汉时,老汉早已远去,人

11、们都说这是鲁班师父点化,所以潮音寺又名“双山寺”。 各位游客,潮音寺的山门和天王殿合一。这里供奉着弥勒菩萨和四大天王。弥勒菩萨是弥勒佛的化身像,是佛祖的接班人,又称大肚弥勒佛,也称笑佛。“大肚能容 容世间难容之事,开口常笑 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幅对联可见笑佛的胸怀坦荡,同时也开到人们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才能皈依佛门。四大天王又成四大金刚,他们手中各持的法物分别代表“风调雨顺”,起到保护平安的作用。 进入正殿,这个殿供奉文殊、普贤、观音三尊菩萨,又称“三大士”。观音菩萨当地人称菩萨奶奶。传说,观音菩萨从南海随船而来,面东而坐,就此雕塑成像,当时为了日日报平安,年年有好收成,渔民们将渤海精灵之鱼,作为

12、菩萨奶奶的坐骑,渔民们因此出海打渔都满载而归,这个传说极为传神,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现在我们来到南配殿,南配殿供奉的是王三奶奶,是俗家得道成神的一位典范。此人为河间人氏,少时习医,后嫁于大沽王家三子为妻,称王三奶奶。夫因病故去,他此后志研医道,治愈民间病疾,沿海河两岸行医,所得酬报施舍于人,修建庙宇,保障一方百姓脱离病魔苦境,深得两岸百姓敬仰,后来人们将她供奉为神,视为救命的神医。神奇的故事越传越广,一百多年来海河两岸传颂着这神医王三奶奶的医德、妙手治杂症的故事。“摸摸王三奶奶的手,能活九十九”,当然这不过是传说而已,大家有心,可以去摸摸王三奶奶的手。 天津寺导游词(三) 独乐寺位于蓟县城武定

13、北侧,它始建于天宝十一年,辽代重建。关于独乐寺的得名,这里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独乐寺的主体建筑是十一面观世音的内部,就是一颗参天而立的独梨树;第二种说法是,安禄山起兵反唐,这里是誓师地,他“盖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名独乐寺:还有一种说法是,“佛家清心寡欲,独以普渡众生为乐”故名独乐寺。整个独乐寺有三部分组成,东路是清朝皇帝辟建的行宫,西路是僧房,中路由山门,观音之阁,八角亭,卧佛殿,三佛殿组成。整体建筑布局简洁,主题突出,宏伟庄严。独乐寺有五个之最:观音阁是我国仅存的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观音像是我国仅存的最大古代泥塑之一;山门为现存最早,等级最高的庑殿顶山门;山门正脊上有最早的鸱吻;

14、独乐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到站了。 现在我们大家看到的这个建筑就是山门,他高10米,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中间坐穿堂,两侧是稍间。在山门的檐下有一块匾,上书“独乐寺”三个字,为明代大学士严嵩手笔,据说他在北方只留下六个字,另外三个字就是北京的“六必居”三个字。 在山门的前两稍间有两尊辽代的金刚力士站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哼哈二将,从他们的嘴形和手形可看出,左边这尊闭口,握手为“哼”将,右边张口,伸手为“哈”将,他们都是4.5米高,肌肉隆起,威武雄壮,紧守着山门,他们站在此地已经是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看这两根中柱的中间,相传以前有一扇大门,由于年代久远,这门及应不存了,但这里

15、是山门和观音之阁的分界线,站在门槛这一边看观音之阁,只能看到局部,跨过门槛一步,大阁全貌就尽收眼底了。大家不妨试一下,这是魏晋时期,普遍采用的画框式结构。山门北稍间的两侧是清光绪年间绘制的四大天王像。先看东侧: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西侧的两尊:北方多闻天亡,手持雨伞;西方广目天王,手握银蛇。四大天王手中所持之物组成一个成语“风调雨顺”,表达了我国老百姓的愿望。 我们去看一看主体建筑。我们面前的就是独乐寺的主体建筑“观音之阁”,它通高23米,从外观上看分为上下两层,实际上是三层,在它正中间有一个暗层,整个大阁最突出的特点是没有一根钉子,都是榫卯结构的,我们看这一朵朵的就

16、是斗拱,方形木块为斗,长条拱木为拱,整个大阁共用了152朵斗拱。大阁的房顶为九脊歇山式,檐下有一块匾额“观音之阁“,它是李白的真迹,这块匾额已经收入全国名匾大全了,下面这块匾额是“具足圆成”它是咸丰的手笔,意思是说里面的观音已经修行圆满,具备成佛条件了。 我们从这个位置回头看一下山门,整个山门是由12根粗大的柱子支挺的,柱头全部向内倾斜。它是我国古建筑的一个特点,称为侧角,使建筑物更加稳定,在山门的正脊上有两个饰物,尾巴向内翘起,似鸟非鸟,似鱼非鱼,叫做鸱吻。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能喷浪成雨,取喷水震火之用。 现在我们走进大阁里边来看一下。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十一面观音像,它通高16米,站在莲花台上

17、,通过暗层,直达阁顶。观音有33种变化形式。十一面观音为其中一种,这种体裁在别处是绝对看不到的,因为就全国来讲,只有这里供奉的是十一面观音,它在世界上也仅存13尊。我们看整个观音略向前倾,给人以亲切感。它的两个飘带从手腕处一直垂到莲花台之上,实际上是起了支撑点的作用了。我们说这个观音是泥塑的,并不是说它完全是用泥堆起来的,它的内部有仿人体骨架的木结构,外面雕刻的是泥。十一面观音两旁的是善财,龙女两位胁持菩萨,他们腰部微扭,头顶五佛冠,显得生动活波,给人以真实感,这三尊塑像加上前面的哼哈二将,独乐寺共有5尊辽代的塑像,专家评价独乐寺的早期塑像就是“少而精,艺术价值高”。 在里边来看,每个柱头上都

18、有一个斗拱,整个大阁152朵斗拱,24种形式,分布在大阁各个部位,它好似人的关节一样,这是观音之阁历经1000多年的风风雨雨,28次地震,依然安然无恙的原因之一。 整个大阁是以三大艺术于一堂的,它就是古建筑,塑像,通栏布满墙面的彩色壁画。这组壁画绘制于元代,1972年才发现出来的,原来一直保护在一层泥土里面,它的发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它已经被临摹收入国库了,壁画以佛教十六罗汉和二天王为主题,间以佛教有关的神话故事,世俗题材组成一组组各有独立,又彼此相连的巨幅画卷。 天津寺导游词(四) 千像寺位於天津市蓟县盘山风景名胜区的盘山园陵东,属乾隆行宫“静寄山庄”。为行宫外八景之一,

19、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唐刻千佛像、千像寺遗址、辽代盘山千像佑唐寺创建讲堂碑等。 千像寺又名叫“佑唐寺”,始建於唐开元年间,唐末毁於兵火。辽初重修,建有佛殿、僧堂、库厨。佛殿分三层,前殿供弥勒佛;中殿供南海圣佛;後殿为清代所建藏经阁,供玄奘法师像,像两旁有六个红木巨箱,内装经卷。藏经阁两边有配殿,西供药王,东供真武。乾隆十年奉敕重修,正殿悬乾隆书额“雨花福地”。 寺周围的巨石岩壁上,有线刻佛像三百馀尊,大小不一,高l.5-2米,宽0.4-o.49米,佛座高1.3米,莲座宽1米。佛像分立式、趺座两大类,有的三四尊一组,有的一尊独占一石。佛像面颊丰腴,仪态端庄,头戴宝冠,褒衣博带,背托佛光,脚

20、踩仰俯莲花,浅条流畅,颇具唐代艺术风格。 千像寺院中的盘山千像佑唐寺创建讲堂碑,系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五年(987年)所立。高三米,宽一米。碑额四角雕饰蟠螭,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碑正面铭文一千六百馀字,系蓟州军事判官李仲宣撰,燕台愍忠寺僧德麟书。书法刚劲俊秀,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被誉为“京东第一碑”。 碑文中记述了辽代蓟州和盘山的开发情兄,及该寺的创建经过。碑中称蓟门“地方千里,藉冠百城,红稻青粳,实渔盐之沃壤,襟河控狱,当旆戟之奥区。”为研究盘山地区的历史、地理、物产等,提供了史料。又记载了千像寺得名的来由:“自昔相传有尊者挈杖远至,求植足之所。僧室东北隅,岩下有澄泉,恍惚之间见千僧洗钵,瞬间而

21、泯,因此构精舍宴坐矣。厥後,於溪谷涧石之面,刻千佛之像,而以显其殊胜也。”碑的侧面为辽重熙十五年(1046年)补刻的一段文字,是千像、妙香两寺因土地问题发生争讼後,共同立下的疆界记录。 此碑西面,有盘山古刹佑唐寺重铭碑与之并立,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孟夏,松溟德庵撰书。在藏经殿前,尚存倾圮的重修千像寺藏经殿碑。 干像寺後山崖上,有一巨大的圆石,屹然独立於另一岩石之上。人们用手推撼,石体微微晃动,名“摇动石”,为盘山八大怪石之一。明刘侗的帝京景物略、袁宏道的游盘山中均有记载。游盘山中写道:“摇动石者,两石相载,大於车轮。试单臂徐引,则左右动摇,若多人共牵则不复得试。”清诗人王瑛的摇动石写道

22、:“顽石若有灵,所处亦良险;不必待生公,逢人头便点。”摇动石上,南有线刻佛像,东有“摇动石”等刻字。 摇动石旁有洞窟一处,名“契真洞”,洞口镌有篆书“无量寿佛”四个字。洞内有一尊浮雕坐佛,高约二米,为天津市内仅有的石窟佛像。 天津寺导游词(五) 天成寺旧名福善寺,又称“天成法界”,是盘山游览区的重点景区。寺正面为翠屏峰,寺前有两棵银杏树,高25米,胸围3.1米,已有树龄800多年。此寺始建不祥,因寺西有普化和尚塔基,普化和尚为唐朝人,故寺疑为唐建。辽、明、清数代都曾扩建重修。步入寺门,可见江山一览阁,乾隆皇帝亲自题额“江山一览”。阁面涧背岩,上下五楹,雕梁画栋,精巧别致。 古佛舍利塔屹立于天成寺正殿以西,为密檐式宝塔。塔身浅黄色,通高22.63米,边长3.38米,呈八角十三层,塔基由花岗岩须弥座和三层仰覆莲花组成,塔身正面有门,内置佛龛。侧面有浮雕花窗,出檐为仿木作砖雕斗拱。盘山现存三座舍利塔,除此之外,还有定光佛舍利塔、多宝佛舍利塔(舍利者,佛之真骨也,虽烈焰百炼不能成灰,污津久烟不能掩彩,至坚至硬,动有殊异者,何也?盖以佛之功德法力所熏故也。迄今仍有存者,覆公法师灵塔是也)。 2.天津文庙博物馆导游词五篇 3.天津一日游导游词范文 4.关于天津的导游词精选 5.关于天津景点导游词 6.2019年5篇天津景点的导游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党团建设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