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让心理课堂成为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摇篮 论文.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86854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让心理课堂成为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摇篮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让心理课堂成为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摇篮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让心理课堂成为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摇篮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让心理课堂成为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摇篮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让心理课堂成为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摇篮 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让心理课堂成为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摇篮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让心理课堂成为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摇篮 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让心理课堂成为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摇篮摘要: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为小学生提供同伴交往的指导非常有必要。选择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设计团体心理辅导,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小学生在团体游戏活动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获得新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社交技能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关键词:小学生同伴关系团体游戏心理活动课题记:”缺乏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会使人感到孤独、自身没有价值感、没有希望、无助、无力感和疏离感。”一一社会心理学【美】阿伦森等著与人交往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可以说:人格,就是在各种关系中塑造出来的。良好的人际交往

2、能力有利于小学生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对自我认知、心理健康、学业适应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对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抓手。笔者拟借助一节以“沟通合作”为主题的心理活动课,阐述如何在心理健康课上开展具体的辅导工作。一、设计背景与目标同伴交往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他们喜欢跟同伴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但是他们在与同伴沟通和合作的技巧方面却是一片空白。因此,对于心理健康老师或班主任来说,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沟通和合作技巧,让他们学会更好地与同伴交往,能够更好地被同伴接纳、更好地适应学习要求和社会环境,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体验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3、学习形式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主要学习形式。学生在参与团体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已有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来完成活动任务。本课侧重训练沟通与合作技巧,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和同伴想了什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些对顺利完成活动任务有着怎样的影响。本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倾听意识,基本掌握了小组合作技巧,有对学习活动做反思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我在本堂课打乱了原小组的分配格局,随机分组,认为施加一定的压力,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以求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本课的训练目标有3个:1.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增强沟通与合作的意识,练习沟通与合作的技巧。2 .与小组成员彼此交流想法,练习表达和反馈,经过商讨达成

4、一致。3 .通过反思,肯定自己和别人做得好的地方。二、热身导入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小任务。第一个是通过游戏“大西瓜小西瓜调动学生的参与状态,强调倾听的重要性。游戏很简单,学生根据老师的口令做出相反的手势。如老师喊“大西瓜”,学生需做出小圆圈的手势。这个游戏学生很熟悉,玩法和规则就邀请学生来讲解。学生在游戏时,为了能够准确做出反应,非常专注。玩过之后,他们得出结论:“有时候老师要说的跟自己心里期待的不一样,所以不能急着按照自己期待的去做,一定要听清楚老师说了什么,再做动作。”“想要又快又准地做出反应,就要更加专注。学生在参与游戏的时候,我看到他们简直是“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倾听。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

5、了他们,通过回应他们已经完全做到了“倾听”,加深他们对倾听的理解。这时候只需要简单提醒:希望在后面的课堂交流中将倾听贯彻始终。游戏真不愧是一个完美的“学习工具”。(教育未来简史P081)第二个小任务是明确课堂组织口令。这是课堂组织的一个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有序地开展课堂活动,有序地推进教学环节。尤其是在心理活动课上,在游戏与挑战性任务中学生都非常投入,非常兴奋,课堂环节的过渡难度较大。在课前约定口令,可以让学生从热闹的小组活动环节顺利切换到安静的全班交流环节。根据本课的“合作”主题,我设计了“我们在一起一一就会了不起!”这个口令,约定每当老师需要大家安静下来的时候,就会喊“我们在一起,同学们听见

6、这句话,马上回应就会了不起!然后归位、坐正,停下所有活动,保持安静,进入下一个课堂环节。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上我发现,这个口令不仅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课堂的工具,还起到了强化主题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规则意识。两个任务3到5分钟,为后面的主题活动做好了由内而外的准备。三、主题活动主题活动“奇异的漫画”(美国学生游戏与素质训练手册P144)用时30分钟左右,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首先明确活动任务和要求。任务是组员共创一套连环画并展示分享。要求如下:1.先在小组内共同商定连环画的内容、情节,然后分工,每一个组员画一张。此环节需要很多交流,组员都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听者要给出反馈。一定会有不同的想法,这时需要

7、经过反复的听和说,最后达成一致。预设需要5分钟的时间。我在设定这个时间的时候有点儿担心不够。因为这个环节是否成功,会影响到后面环节。但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最多也只能给出5分钟。实际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有的组甚至没有用到5分钟。当我告诉他们我的惊喜,学生们都很高兴。胡帅所在的小组想法很多,选择难度较大,但最后他们还是确定了李享编的故事,并且集体对故事进行了完善。胡帅在绘画方面的能力得到大家的认可,所以绘画任务就由他来分配和指导,画什么,怎么画,每个人都要搞清楚。这么多工作大家都是在5分钟内完成,表现了学生很强的沟通能力。2 .分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绘制任务,此环节不可交流。这个环节是学

8、生独立完成任务,也是5分钟,机动时间3分钟。实际使用8分钟。这个环节最考验那些平时在小组任务中有依赖习惯的同学,这次谁都躲不掉。所以当叶宇轩、甘奇轩也完成了绘画任务的时候,他们的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情。虽然有我的鼓励和催促,也有组员的偷偷帮忙,但无论如何,他们参与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作品。他们在课后笔记里写到“一开始我以为自己画不出来,没想到后来我在组长的帮助下也画出来了。我很高兴!原来我也行!很多同学都在课后笔记里表达了类似的感受,说明学生的自信普遍得到提升。而这种提升恰恰是通过交流与合作实现的。陈梓情所在的小组决定根据语文书里的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来作画。这在创编故事部分走了捷径,但都是对已有

9、知识的提取和运用,值得肯定。画作中的儿童在不同的组员笔下居然做到七八分的相似。他们如实交代:互相偷偷瞄了。这算是犯规了。询问得知,还有其他组的同学也偷瞄了。于是我们讨论:为什么要偷瞄。得出的结论是“为了画得更好”。所以,从犯规的“偷瞄”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合作过程中的沟通交流是多么重要。学生的沟通意识得到了强化。3 .画完后回到小组共同解读画作,准备展示。这个环节预留3分钟,基本够用。虽然此环节难度不大,但是讨论却是最热烈的,因为他们需要商量和预演如何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想法需要达成一致。4 .小组向全班展示合作完成的作品。这个环节每组2分钟。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台下同学用心听,并把每组做得

10、好的地方和仍然可以改进的地方记在便利贴上。陈梓情组是由朱敏毅代表展示的,其他组员站在旁边助阵。张妍组是由杨铭博代表展示的。到了李享组,他们安排每一位同学汇报自己画的那部分故事内容,就像故事接龙。他们的这个做法立即得到大家的赞赏,后面展示的小组都借鉴了他们的这种方式。李享组的同学们都感到很自豪,因为他们自己想出来一个好方法,这个好方法还帮助了其他同学。而在他们之前展示的小组同学也意识到:原来还可以这样做!下次我们也要这样展示!同学们从同伴处学到了很多,比如用色。他们发现李享组的画看着最醒目,原因是线条清晰,用色鲜亮。所以听他们讲述故事时大家最专注。在这个展示环节,学生的个体成就和集体成就相得益彰

11、,每一位同学的作品,都融在了小组作品中。他们同时为自己和自己所在的小组感到高兴。正如黄楷睿所说:果然是“我们在一起,就会了不起”啊!集体荣誉感和个体的价值感同时得到内化。这种互相学习的过程,既是同伴互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个体重新建构自我的重要体验。自我概念不是在单独的背景下发展的,而是在我们周围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如果我们从来没有与他人接触,我们的自我形象将会是模糊的,因为我们不会把自己看成与别人有区别的。(社会心理学P130)四、回顾总结这个环节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本节课我们一起经历了哪些环节?2.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些收获可以怎么运用?此环节提示学生,在今后与人交往中,要对沟通交流、协

12、商合作的技巧加以运用,促进学生完成一个学习闭环。回顾总结环节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会检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动机,学会对照老师和同伴的想法、感受和动机,逐渐获得内省力。(社会心理学PU6)这一环节我先给2分钟时间让学生针对这两个问题思考一下,用便利贴简单做一个记录,然后再交流。同学们写得很认真,2分钟不够用,一张小便利贴也不够用。针对如何达成一致这个细节,我问学生: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想法也很好,但大家都选了别人的,这时候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王紫玲说:“自己想的故事也许是不错,但大家选的一定是更好的,每一个人选择都是有理由的。岳天瑞说:”为了让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就不要太固执。陆梓平:如果觉得自己

13、的故事好得不得了,还可以写到日记本里。我又问:有没有人因为这个而感到很生气?施亦然说:“可能有那么一点点失落吧,就一点点。但是一想到后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就投入到任务中去了。而且后面做着做着感到很开心、很兴奋。这一点点失落就完全忘了。我继续追问:现在想起来了,你还会感到失落吗?施亦然说:“没有了!其实上完课之后我整个大脑感到很轻,好像所有的坏情绪都飞走了。我告诉学生:说服别人当然是一种能力。但倾听别人、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接受别人的建议,也一样重要。(教育未来简史P118)在团队合作和日常生活中,这些能力都少不了。孩子们的发言也让我领悟到:游戏和活动任务也许并非真实的生活场景,但我们参与其中获

14、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对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是真实的。因为不是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反思和收获,所以我要求同学们在课后参考课堂上的作品和笔记,把本节课的学习心得写在日记本里。写作也是“一种强大的思索工具”,“通过反思,我们能改进自己的行为”。(体验式学习的力量P238)学生在撰写课堂回顾和总结的时候,学习的收获也再次得到确认。五、结论这节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实践带给我很多启发:1.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上开展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完全可行的。2 .团体心理活动课属于体验式课程,”体验不能被忽略,它是所有学习的核心思考点只有当学习者进行了体验,至少某种程度上进行了体验,学习才会发

15、生。(体验式学习的力量P20)3 .在一个团体心理活动中,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是极其丰富的,可以运用心理放大镜,引导学生关注符合活动主题的元素,围绕活动主题展开讨论和反思,达到改变认识和行为的目标。4 .最重要的是:学生对这样的课程非常感兴趣。这节课的实践也提示我值得改进的地方:1.要明确概念。小学生同伴交往涉及的概念很多,除了社交技能涉及到的概念,还有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概念。在实际互动中,很多概念交互呈现,当即做出区分和判定是很困难的,需要广泛了解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概念,从而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2 .要明确心理辅导的目标。目标设定要具体,具体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需要学生做什么,每一个环节之后需要提出的问题是什么,老师在课后需要做哪些整理工作。3 .心理辅导工作要系统化、持续化。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何况是维系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所以必须将课程系统化、长期化,避免心理辅导工作的随意性。参考文献:1【美】阿伦森等:社会心理学(第六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12【美】伊恩朱克斯等:教育未来简史夫著,钟希声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年7月3【英】柯林比尔德:体验式学习的力量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4【美】阿兰娜琼斯:美国学生游戏与素质训练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8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