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探究分析研究 教育心里学专业.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88085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探究分析研究 教育心里学专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探究分析研究 教育心里学专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探究分析研究 教育心里学专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探究分析研究 教育心里学专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探究分析研究 教育心里学专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探究分析研究 教育心里学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探究分析研究 教育心里学专业.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儿童的社会化心理过程是指儿童在社会中成长发展时心理变化的过程。作为儿童社会化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家庭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儿童社会化心理的进程,而父母在这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尤为重要。积极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心理进程百利而无一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可以规范儿童社会化心理生活的基本行为;第二,可以培养儿童积极主动融入社会的习惯;第三,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友善和谐的关系群体圈;第四,可以引导儿童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儿童的社会化心理发展对于儿童未来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主要从介绍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心理的影响出发,阐述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进

2、而提出做好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最后总结促进儿童积极健康实现社会化心理需要注意的事项。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社会化心理注意事项一、研究缘起1二、文献综述1(一)核心概念界定1(二)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2(三)关于社会化心理的研究2(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3三、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作用3(一)家庭教育有助于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3(二)家庭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3(三)家庭教育还有助于儿童建立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3(四)家庭教育更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角色意识4四、初入园幼儿在园社会化调查结果分析4(一)幼儿社会化观察结果分析4(二)不同年龄段社会化分析5五、基于幼儿社会化心理培养

3、的家庭教育建议7(一)创造和谐家庭氛围7(二)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有针对性的在实践中发展儿童的亲社会行为.7(三)鼓励儿童在园积极与他人交往8(四)培养儿童的角色意识8六、儿童社会化心理与家庭教育的注意事项9(一)过分依赖学校教育9(二)过分注重孩子的独立和学识,忽视人格养成和道德发展9结语10参考文献H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一、研究缘起儿童社会化心理,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习得各种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心理转变过程。儿童社会化心理这一过程,使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社会文化逐渐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

4、进而使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一个生命降临到人间,首先接触到的是家庭。在家庭里长时间的生活和成长,儿童通过家庭长辈的教育和影响渐渐掌握了生活中各类社会文化规范,慢慢了解和熟悉各项生活技能和传统道德习俗。在长期的影响和成长中,儿童的体格成长和品格塑造不断完善。家庭为儿童的生活活动提供了主要的场所,家庭影响了儿童社会化心理的方向,家庭为儿童人生第一次的定位提供了帮助。家庭为儿童与家人的情感交流、行为互动和心灵沟通方面提供了直接的帮助。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儿童的社会化心理过程中,家庭提供给了最早、最直接的场所,家庭教育则是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经有关人士研究发现,虽然个体在各个时期都经历着

5、社会化心理的影响,但是一生中接受社会化心理的最佳时期是学前期。“大多数大脑研究人员确信,在一个人一生中头四年里,大脑完成了大约50%的大脑细胞连结一一那是将来所有学习基于其上的通道。如果这是真实的话,那么,家庭,而不是学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家长,而不是教师,是主要的启蒙教育者J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单位是家庭,因此其对儿童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最为关键。在儿童的生活模式中,主要是抚养者担当着言传身教的角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使儿童逐渐掌握社会知识、社会规范和生活经验。家庭教育的优劣,不是单方面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更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良好的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心理至关重要。

6、另一方面,儿童的行为和表现对于父母的行为也有一定影响,双方的相互作用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心理进程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二、文献综述(一)核心概念界定与本文相关的两个核心概念为家庭教育及社会化心理。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明晰社会化心理,需明确社会化的概念。

7、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习社会中的标准、规范,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个体的社会化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社会化心理便是促使个体向社会化转变的心理特性。(二)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叶立群(2017)在家庭教育学中提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庭的教育功能在不同方面可能表现出强化或弱化的趋势。但只要家庭存在,家庭的教育功能就不会消失。可见,家庭教育是家庭的永恒功能。2018年陈建强研究员主持的21世纪初上海家庭教育

8、发展预测研究课题采用了如下家庭教育质量指标:家庭德性质量;家庭智能质量;家庭审美质量;亲职教育和亲子教育质量。骆风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家庭教育研究进展综述一文中从四个方面表述了青少年家庭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的演进,这些都是对青少年家庭教育概念内涵与外延发展的重大突破。(三)关于社会化心理的研究国内外关于儿童社会化心理的探究比较少,对于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较多。涂尔干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成员中形成“足够的同质性”,在儿童的内心初步确立为集体生活所必须的“相似性”,即形成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系安娜萨恩森博士认为,“社会化就是指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

9、样爱别人、怎样接受别人的爱二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社会化就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青少年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得到的同样多,从那时便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和共同性J(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整理之后,可以看出国内外对家庭教育的探究多是在家庭教育的方式上,同时也有对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探究。对于儿童社会化心理的研究则比较少,多数仅仅是对儿童的社会化问题进行的探究。同样,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则更少,故而本文的探究具备一定的创新性。三、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作用(一)家庭教育有助于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由于人类生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人

10、们为了实现这种规范制定了各类复杂而又系统的行为准则。只要当人们掌握、遵守和适应了这些规则,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个才能从各自的生活中获得他们想要的自由。儿童通过接受家庭教育,渐渐掌握了社会生活规则,经过父母等长辈长期的知识灌输和家庭教育,在日复一日耳濡目染的影响中,儿童渐渐将长辈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慢慢融入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之中。长辈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通常会设置一些奖惩机制,在这种奖惩面前,儿童通常会按照社会规范的行为去执行,逐渐提高行为能力。或者是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对各种人格形象的模仿,逐渐熏陶形成儿童的正义感和善良美德。(二)家庭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

11、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捐赠等。亲社会行为是高尚道德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个体社会化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儿童并不是天生存在亲社会行为能力,要养成这种行为需要经过教育和训练。儿童通过接受适当的家庭教育,了解和经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呵护,了解家人之间相互的体谅与照顾,通过大量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再加上儿童心理认同感的强化,当儿童以后碰到相似情景时,这些亲社会行为就会很好的表现出来。(三)家庭教育还有助于儿童建立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人是群居动物,在现代社会生活必须学会交往。交往是对人最基本的要求,交往能力的高低是个体能否适应社会重要指标。儿童的交往分为两类

12、:一是儿童与父母等长辈的交往,二是儿童与同龄人的交往。儿童与父母及长辈的交往表现在有意无意的观察中,通过与长者的交往获得处理各类问题和与不同对象交往的能力。儿童与同龄人的交往则表现在他们通过家庭教育中获得的知识与同龄伙伴们分享和验证,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和处理争执与矛盾的能力。(四)家庭教育更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角色意识根据社会学的理解,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角色意识就是个体对这种期待的认知和态度。正确有效的角色意识通常能帮助我们探讨“我是谁?我应该干什么?我能够干什么?”等人生最为基本的问题。从儿童来到人世的那天起,就已经处在了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

13、,就已经被社会生活赋予了某种角色。经过后期潜移默化或灌输式接受的家庭教育,儿童通过与父母或是其他的长辈们实际的交往与互动,渐渐明白自己是谁,渐渐明白应该怎样和生活中的其他成员相处,渐渐明白自己能够做什么来获得自己所期望的东西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儿童的角色意识不高,不明白每个角色的意义,不明白如何进行角色的转化,那么在儿童的社会化心理过程中会受到阻碍和束缚。四、初入园幼儿在园社会化调查结果分析(一)幼儿社会化观察结果分析为了有层次的进行初入园幼儿在园社会化的调查,本研究共开展3轮观察活动。表3-1入园三阶段小班入园社会化情况观察结果维度名称情绪管理生活自理规则社会化人际交往学习活动社会化总分

14、2018/9/1入园初期最小值87615743最大值2025202520110均值16.520.831621.4216.591.25题均值4.134.1744.284.134.152018/10/1入园中期最小值991013849最大值2025202520110均值16.7920.9216.7521.516.6792.63题均值4.24.194.194.34.174.212018/11/1入园后期最小值11207171477最大值2025202520110均值18.2923.5418.2123.1218.88102.04题均值4.574.714.554.624.724.6在第一轮观察中,情绪管

15、理(平均4.28分)的社会化最好,而规则社会化(平均4.00分)水平相对较弱;情绪管理和学习活动(问题的平均分数是4.13)是相似的水平;从标准差来看,幼儿在生活自理维度上差异相当大,而人际交往维度的差别最小。在第二轮观察中,情绪管理(问题平均分为4.30)在所有方面都是最好的,而学习活动(平均分为4.17)相对较差;生活自理和规则社会化(平均得分为4.19)水平相似;从标准差来看,幼儿在生活自理维度上差异相当大,而规则社会化维度的差别最小。在第三轮观察中,学习活动(平均分为4.72)的社会化水平有所突破,而规则社会化(平均分为4.55)水平相对较弱。然而,所有维度的问题平均分相对平等。从标准

16、差来看,幼儿在规则社会化维度上差异相当大,而生活自理维度的差别最小。(二)不同年龄段社会化分析幼儿阶段是一个成长迅速的阶段,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社会化差异。研究根据观察对象具体出生年月日换算出三个年龄分组,观察结果如下:60503岁3.5岁4岁图3-2小班幼儿入园社会化情况总体在年龄上的差异3岁3.5岁4岁图3-3小班幼儿入园情绪管理在年龄上的差异图3-4小班幼儿入园生活自理在年龄上的差异图3-5小班幼儿入园规则社会化在年龄上的差异图3-6小班幼儿入园人际交往在年龄上的差异通过从各个维度分析不同年龄段小班幼儿在幼儿园社会化水平的总体差异,可以发现,小班幼儿在幼儿园社会化水平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

17、提高,具体差异在不同纬度有所不同。在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维度,小班幼儿的入园社会化水平呈现先慢后快的发展趋势。就总体社会化水平和生活自理、规则社会化维度而言,则是先快后慢的发展趋势。在情绪管理方面,不同年龄三个组别群体中4岁组得分最好,其次是3.5岁组群体,得分最低者为3岁组群体。3.5-4岁这一阶段小班幼儿情绪管理社会化水平明显加速提高,可以看出在情绪培养方面,3.5岁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在总体社会化水平和生活自理、规则社会化方面则是先快后慢。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小班幼儿在各维度上的关键期和重要的年龄转折点,以便展开有效的教育。五、基于幼儿社会化心理培养的家庭教育建议(一)创

18、造和谐家庭氛围家长为儿童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很重要。一个生命自来到世上的那天起,其实就已经开始了与父母的交往,开始了和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正是这种亲密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在相对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儿童更容易对他们的父母产生依恋。经专业人士调查发现,影响儿童社会化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关键因素是早期形成的经验和意识,一个孩子在幼时得到了亲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就会比较有安全性依恋,长大以后他会像小时候受到的关爱一样关心别人,人际关系自然会变得很好。另外家长对儿童的民主式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位儿童都是有自己独立人格的,在科学的家

19、庭教育中,父母应当把孩子放在平等公正的位置上面,像对待大人一样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想法,同时教育孩子也像父母对他们的尊重一样尊重长辈,依靠民主的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心理发展十分有利。一些家长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个人财产,对孩子的教育也变得十分的个人情绪化,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社会化心理发展,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其进行社会化心理教育。(二)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有针对性的在实践中发展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谦让、互助、协作和共享等有益行为即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儿童个体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一种及其高尚的道德行为。但是儿童并非天

20、生就有亲社会行为,这并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需要他们经过后期的教育和成长才可以真正获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的独一无二性导致他们并没有机会对别人进行谦让、互助、协作、共享。父母对家中唯一的子女捧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嘴中怕化了,他们的百依百顺和迁就纵容导致孩子既渴望伙伴们的友谊,又无法做到谦让、互助、协作、共享的尴尬局面。作者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尽量参与孩子们的活动,比如,将食物与大家一起分享,而不是鼓励纵容孩子一个人独食;参与孩子的游戏,在游戏中鼓励孩子对同伴适度的谦让,既能提高孩子玩耍的兴致又可以培养孩子协作的精神;父母在关心孩子的时候适当

21、教育孩子互助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以同样的方式照顾父母,使孩子在感受关爱的同时也懂得关心别人。(三)鼓励儿童在园积极与他人交往交往是指个体与社会中其他个体的交流与往来,是现代社会生活对个体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对社会生活是否适应的重要指标。在幼儿的社会化心理过程中,将交往分为两种:第一类是幼儿与成年人的交往,第二类是幼儿与同龄人的交往。在于成人的交往中,儿童基本是担当着模仿的角色,观察长辈的一举一动以用于自己的行动。而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儿童则能通过自己的认识与同龄的其他个体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通过对同伴的关心与照顾中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事方式,同时也在与同伴的争执和误会中获得协调关系的能力。由此看

22、出,父母应该多鼓励甚至创造一切条件支持儿童与同龄人进行交往,支持他们多多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引导他们结交更多的朋友。然而有不少父母对孩子采取封闭式教育,因为怕孩子吃亏学坏,禁止孩子过多参与社会活动,剥夺孩子交朋友的权利,这样的后果非常严重,直接导致了孩子的心里孤独和抑郁,同时阻碍了儿童的社会化心理发展。(四)培养儿童的角色意识从孩子降临到人间的那刻起,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中就已经处在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中,毋庸置疑,他们已经被赋予了某种角色。在家庭中,孩子的角色是被保护被宠爱的小孩,而到了学校他们就必须把自己当作一个大人般与其他的小朋友相处。如果儿童不懂得这种角色的变化,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来

23、不合适的行为举止,那么将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阻碍,比如儿童在幼儿园里把自己当作被宠爱的对象,肆意妄为,对老师及其同学撒娇淘气,会给儿童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对儿童进行社会化心理教育十分必要,培养儿童对角色的意识,教育儿童掌握社会生活规范,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不同场景和环境的社会生活中合理的进行角色转换。一个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上,就必须适应社会化心理发展。生活离不开社会,人离不开与人交往,而家庭教育在人的社会化心理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应该高度重视家庭教育问题,为儿童的社会化心理发展和未来奠定扎实的基础。六、儿童社会化心理与家庭教育的注意事项(一)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根据社会学的有关原

24、理发现,个人的社会化心理发展需要在家庭、学校、社区、工作单位等环境中实施和完成。家庭作为个体来到世界的一个场所自然成为个人社会化心理的决定性要素。一个生命通过母体来到世界,进而不断与社会融合发展,家庭正是这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在家庭中与父母及其长辈建立亲密关系,在家庭中学习语言,在家庭中掌握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等社会化心理发展的重要必要手段。作为儿童社会化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场所,其对个人社会化心理具有特殊价值。学校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提供系统科学文化知识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利用独特的组织团队方式教给学生家庭环境中所

25、没有的知识,包括文化、角色、价值标准和礼仪等等。在现今环境下,中国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主要是还是知识性教育。对于兴趣、意志、情感和性格等方面的教育非常缺乏,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属于心理因素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并没有直接参与社会行为认知。在学校没有重视的情况下,如果家庭不能很好地为孩子提供情商教育和品质教育,将直接导致孩子在人格方面的重大缺失。(二)过分注重孩子的独立和学识,忽视人格养成和道德发展数据显示,1995年零点调查公司参与的“世界公民文化与消费潮流调查”结果反映,中国国民的价值观明显不同于其他国家。其他各国公民普遍认为关于价值的重要性的依次是:讲究礼貌、责任感、宽容和尊重别人;而在中国却并

26、不是这样,中国公民对价值的重视次序确是:独立、学识和讲究礼貌。中国公众对个人社会责任感、宽容尊重别人及其与他人沟通的重视程度是受这代父母自身经验所影响的,这代父母生活的那个年代过于封闭,政策的影响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对他们而言时间是凝固的。他们对于今天快速发展的社会局势敏感度是微弱的,由来已久的思维定势很难让他们觉醒。因此,如果用父母那个年代的价值体系来为这个时代的子女审时度势,一定会使其陷入判断失误的尴尬局面。个人的自我实现、学识地位、职业声望、经济所得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高低关系密切,但这些因素并不与人格的完善、生理心理的健康呈正比。由此可以看出,相比之下培养孩子坚强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做

27、普通人的平常心最为重要,另外对孩子学习的鼓励和梦想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家庭对孩子心理素质和平常心的培养使得孩子在遇到任何荣辱都能坦然面对,淡然处之,永远不惧艰险向前拼搏。另一方面,因为孩子未来会长大,除了要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外,家庭角色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有关经济方面的教育也是必要的,如投资理财、合理消费、量入为出等等;有关爱的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如尊老爱幼、婚姻调适、家庭责任等等。这些都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得不上的教育课程。就好比说,一个拥有了社会地位、汽车别墅、飞机游艇的成功商人,却是一个性格极端、精神偏激的“社会化心理侏儒”,或者是一个无法享受婚姻幸福和家庭生活的“低能者”,那么他的

28、人生都是荒凉的,残缺的,他的精神无法快乐,无法安定。为人父母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生命体验,而且同时是另一种无止境的家庭教育学习过程,在这个漫长而又甜蜜的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角色认同即天职意识,仁爱之心,理性精神等要十分明确,同时需要以全面提高自己个人素质为核心加强自身的“再社会化心理二结语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贯穿于父母对孩子的一切教育活动中,既有广泛性,又有一贯性。由此看出,父母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家庭教育方式的优化是儿童健康社会化心理发展的核心因素,是科学理性有效培养下一代的基础。受限于个人水平,文章存在一定疏漏,恳请导师批评指导。参考文献于晶.儿童社会化发展中家庭要素的优化与提升J教育科学,200

29、3(04):62-64.孙新.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学校与家庭教育因素的对比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3(12):27-30.3张金玲.生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社会化影响的比较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8.4宋丽博.农村留守幼儿社会化现状与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赵尉.“隔代抚养模式”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6王勇.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J.兰州学刊,2005(05):352-353.曹亚青.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安徽大学,2017.网乔春芝.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D.安徽大学,2017.9李小波.农村留守儿童社会

30、化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司永劳.隔代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11黄明.寄养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12郭金峰,宁锦歌.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UL继续教育研,2012(01):42-43.13王鹏飞,郭文旭.论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护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8(04):81-88.14王圆圆.家庭功能的弱化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09.15司海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归属感研究D.安徽大学,2011.16程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3.17覃叶.公共治理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