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游憩空间特征与休闲体力活动的关联性研究——以广州中心城区的6个游园为例.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15346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游憩空间特征与休闲体力活动的关联性研究——以广州中心城区的6个游园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绿色游憩空间特征与休闲体力活动的关联性研究——以广州中心城区的6个游园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绿色游憩空间特征与休闲体力活动的关联性研究——以广州中心城区的6个游园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绿色游憩空间特征与休闲体力活动的关联性研究——以广州中心城区的6个游园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绿色游憩空间特征与休闲体力活动的关联性研究——以广州中心城区的6个游园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色游憩空间特征与休闲体力活动的关联性研究——以广州中心城区的6个游园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游憩空间特征与休闲体力活动的关联性研究——以广州中心城区的6个游园为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绿面瞬空间隅正与休闲体力活动的关联性研究一以广州中心城区的6个游园为例引言:全球城市化率随经济发展而提高,现代生活方式使居民体力活动不足,慢性病发病率渐涨,已有研究显示公众健康水平可随体力活动水平同步提高同时,城市的快速扩张引发了用地紧张和生态环境受损等问题,于是规模小、选址灵活且备受居民青睐的休闲体力活动开展场所游园类绿色游憩空间3成为缓解上述矛盾的方式之一,因此对游园的空间特征与休闲体力活动的关系进行研究有重要实践意义。经济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中国“南大门”广州,雨量丰、日照足的海洋性气候是其绿色游憩空间发展的基础,其中心城区现已建成多样化的绿色游憩空间4。截至2021年底,广州常住人口18

2、81.06万人,建成区绿地率38.2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2m2o故以各方面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广州为例,对其中心城区内游园的空间特征与休闲体力活动的关系进行考察,既可为广州绿色游憩空间体系的规划发展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又可为相关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1 .国内外相关研究游园类绿色游憩空间指用地独立,内部空间及设施可供居民就近开展日常锻炼、社交娱乐等活动的绿色空间。休闲体力活动是人们闲暇时开展的因骨骼肌收缩而消耗能量的一切身体运动,如散步、跑步和打太极等。休闲体力活动因强度适中和对场地要求较低而成为提高健康水平的较优手段(DUnn等,1998),且主动干预建成环境是促进休闲体力活动发生的一种有

3、效方式,故二者的相关性己成为国内外的跨学科研究热点之一。国外对上述二者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早,1977年Bronfenbrenner提出并运用社会生态模型后,在欧美国家掀起研究建成环境与休闲体力活动关联的热潮。国外现已形成较完整的研究体系且所获成果颇丰,内容上,运动科学、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以促进休闲体力活动发生为主题,针对不同人群展开研究;方法上,己转为定量与客观地测度绿色游憩空间和休闲体力活动,前者测量方法有GIS、现场评定等,后者多用加速度计、计步器等手段。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基于我国实情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尚少。内容上,建筑与规划领域多关注城市尺度下绿色游憩空间的服务能力、公平性与系统结构,景

4、观领域多研究微观尺度下绿色游憩空间的植被、绿化率、可视度等要素与休闲体力活动的关联。方法上,常用IPAQ问卷、GPS追踪等测量休闲体力活动,以现场观察、电子地图和GIS等手段测度绿色游憩空间。主客观方法结合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但技术受限、成因复杂和样本差异等原因使中小尺度的针对性研究不足,故绿色游憩空间与休闲体力活动的关系与作用机制尚无定论。同时,国外相关研究虽较成熟,但因研究对象、文化和城市建设等差异,我国研究需谨慎借鉴,应努力构建中国式相关研究体系。空间句法(SPaCeSymaX)现被广泛用于多尺度空间特征认知,剖析空间之间的关联及其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动态背景而与之发生的复杂联系,可对空间

5、现象、历史演变等进行定量研究。其主要变量整合度(IntegratiOn)可描述一个空间集合中某空间同其他空间的关联度,选择度(ChOiCe)表征某线段被最短路径所包含的可能性,标准化的上述变量可减弱不同系统的空间隔离以便对比56o综上,本文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以实地调研、问卷、访谈及POI等方法提高样本数据量与覆盖面,探讨:(1)广州中心城区游园的几何特征及街区组构特性;(2)样本中休闲体力活动特征;(3)游园的空间特征与休闲体力活动的关联性。2 .绿色游憩空间街区组构与几何特征本文所指广州中心城区即荔湾、越秀与天河三个行政区,东起科韵路,南沿珠江,西达珠江东大桥,北至环市西路-广园快速,总面积

6、71.06km20为降低游客影响,在该范围内避开热门景点和综合公园,以6个有一定典型性的游园为研究对象,其中越秀区含4个,2个属天河区。需指出,荔湾区内的3个游园因位置较偏、布局分散且易受综合公园影响而不选取。2.1 研究对象的街区组构特性句法理论核心“组构”指一组关系中的各部分之间有复杂关联。为探究样本的街区组构特性与休闲体力活动的互动规律,本文自样本游园边界起按100om半径划定其街区范围,以500m,1000m,3000m和n为半径进行研究。以Depthmap分析中心城区线段模型后截取样本街区,用标准化角度选择度(NACH)和标准化角度整合度(NAlN)对样本所属街区的组构特性进行考察。

7、NAIN-Average显示样本在街区内的可达性整体随分析半径扩大而略增。东濠涌绿带和五仙观前广场的街区可达性较高,江月园最低;且永安横街南绿地、江月路交叉口绿地和东濠涌绿带之NAlN-AVerage的多尺度变化较缓,五仙观前广场及体育东休闲带之值于IOoOm和300Om半径陡增,即前三者的多尺度街网过渡较好,后者慢行尺度的街网与其他空间缺乏过渡。NAlNMaXimUm所示整体趋势同前一致,永安横街南绿地和江月路交叉口绿地之街区可达性较弱且数值增长较缓,二者与多尺度空间的联系较稳定,可达性随分析尺度扩大而增加。各尺度下游园紧邻道路的NAlN值多分布于中、高值段,1000m半径下高值段道路数占比

8、最高,而后总体趋于下降。NACH-Average说明6个游园在步行尺度的穿行度相对更高。体育东休闲带邻接道路穿行度整体较低不易被经过,五仙观前广场和永安横街南绿地相接道路之值变化较缓,二者可能与各尺度街网过渡较好。样本邻接路之NACH-Maximum总体随分析半径增加而略降,除体育东休闲带和东濠涌绿带之值趋于上升且同街区范围外街网联系较强外,其余游园的步行尺度穿行度较强。观察发现各尺度下样本邻接道路NACH值多分布于高值段,且随分析尺度扩大而趋于中值段。即样本整体穿行度中等偏高,集聚步行尺度的穿越性人流潜能较强,与街区范围外街网的联系较弱。2. 2研究对象的几何特征经实地调研,整理样本的几何特

9、征如图1所示:图1样本平面(左上)、样本可达性与穿行度分析图(右上)、样本几何特征表(左下)、样本NAIN/NACH值段分布(右下)来源:笔者自绘(1)面积与形状。约83%研究对象的面积小于1ha,平面形状各异,常与所处街网、建筑和功能等布局相适应。(2)平面围合度与出入口。样本多无严格边界,多直接临街或以树池、花坛等低矮设施为界,常设23个出入口。其中,东濠涌绿带围合度最低,江月园最高,超半数游园平面围合度低于整体均值。(3)绿化率、硬地率与遮荫率。近83%样本的绿化率在10%40%之间,约67%游园之硬地率在60%90%之间。除东濠涌绿带和江月园的绿化率/硬地率之值大于整体均值且大于1外,

10、其余样本之比在1:72:3之间。此外,约63%样本的遮荫率不低于整体均值56%,以江月路交叉口绿地89.91%的遮荫率最高,永安横街南绿地次之,二者以较多且较大冠幅乔木的孤植或群植来提高遮荫率。(4)配套设施。样本中一般设有夜间照明设施、座椅和至少一种活动场地/器械,少数依相邻功能设卫生间,活动场地/器械种类数不随样本面积增加而增加,夜间照明度不高。综上,游园通常规模小、形状灵活、硬地率大于绿化率、无明显围合且配套设施不全面。3.绿色游憩空间特征与休闲体力活动的相关性分析3.1 游园中休闲体力活动特征本文以实地观察、访谈和问卷(每处不少于15份)之法收集样本中休闲体力活动信息,用单日平均休闲体

11、力活动使用率(赖秋红,2011;以下简称“使用率“)进行研究,以弱化样本差异和疫情等因素影响。3.1.1 问卷及访谈结果如图2,受访者多为18-35岁青年人和60岁以上老年人,主要从事轻体力劳动型职业或退休。超85%的受访者可在15分钟内步行至目标游园,平均有超65%受访者常走路/跑步,15%35%受访者常开展对技术和场地要求较低的陪小孩玩耍、乒乓球/羽毛球、跳绳、广场舞/太极/保健操和使用公共健身器材类休闲体力活动。同时,90%受访者表示选择某样本开展活动的首要原因是离居住地较近,超40%活动者表示环境及景观设计良好、安全和活动空间面积充足同为影响其选择的重要原因。另有30%40%的受访者指

12、出,植被茂盛有荫凉和道路平整干净也可影响其选择,部分受访者表示到某样本开展休闲体力活动还可顺便购物、用餐等。总之,约67%样本的受访者满意率超65%且无“不满意”评价,其余游园的满意率仅超40%,满意率不高的原因多为:环境、景观、设施的维护欠佳,活动空间、配套设施(主指卫生间)和遮荫率不足。3.1.2 单日平均休闲体力活动使用率如图2,永安横街南绿地的使用率异常高于其他样本,而后江月路交叉口绿地和五仙观前广场、东濠涌绿带、体育东休闲带和江月园使用率依次降低。且前三者的使用率高于样本整体均值,总面积小于09ha,三者平面围合度均值接近整体均值,遮荫率超过整体均值,且周围多零售(含肉菜市场)和餐饮

13、功能,300m范围内有2个以上公交/地铁站,余下三者无以上特性。图2游园实地问卷结果统计来源:笔者自绘观察发现,样本中的休闲体力活动开展主体为60岁以上老年人和0-17岁未成年人,18-45岁中青年人较少且多陪同未成年人进行休闲体力活动。与问卷受访主体的年龄差异,由多数未成年人需监护人帮助完成所致。3.2 游园街区组构及几何特征与休闲体力活动发生的相关性分析如图3,通常游园使用率倾向在IooOm、3000m和n半径下随可达性降低而降低,在50Om半径下随可达性升高而降低,穿行度趋向在500m、300Om和n尺度下和使用率同增同减,在100om半径下与使用率成反比。以上特殊情况或与受访者所述:使

14、用者过多及穿行人流量过大将致休闲体力活动开展空间不足、活动不便及体验不佳有关,或使游园中的休闲体力活动减少。图3各尺度游园使用率与几何特征(左)街区组构特性(右)关系变化趋势分析图来源:笔者自绘综合实际情况及POl分析发现,游园使用率与邻近的餐饮、零售、居住区和30Om范围内公交/地铁站的数量趋于同增同减。若在街区中可达性与穿行度中等偏高处布置游园,尽量与上述功能及多尺度街网较好过渡,或可促进休闲体力活动发生。经检验,样本游园使用率与其各项几何特征参数接近正态分布,且各几何特征均有影响其使用率的潜能:(1)游园使用率与其总面积、平面围合度和绿化率/硬地率之间趋于反比。此外,样本的绿化率与硬地率

15、成反比,二者比值小于1但数值较高的游园一般使用率较高。(2)游园使用率同遮荫率、夜间照明度、活动场地/器械种类数与配套座椅/卫生间数之间呈同增同减之势,且前四个要素或影响较大。综上,发现随游园总面积下降其硬地率增加而绿化率下降之势明显,共同作用或将降低游园使用率。但不断增加绿化率将压缩硬地率,且实际建设成本有限,或致遮荫率随较大冠幅乔木的种植率下降而下降,进而降低休闲体力活动发生率。同时,应适当增加夜间照明度、配套座椅数及周边卫生间数,或可提高游园使用率。因以上特征以一定面积为基础,故游园总面积不宜过小,但超过0.9ha可能对其使用率产生消极影响。面积不足时,增加游园内活动场地/器械种类数或为

16、弥补前述不足并提高使用率的有效方式。结语:本文认为,游园类绿色游憩空间之空间特征与休闲体力活动有关联。街区组构方面,保持游园同各尺度街网较好的连续性,使其可达性与穿行度中等偏高,增加与之邻近的零售、餐饮、居住和公交/地铁站等功能数或可助其使用率提升。有针对性地干预几何特征,基于现状进行补充建设时,应综合考虑街区组构特性和游园空间的几何特征。本文推测,适当提高游园开放度、夜间照明度和绿化率,增种较大冠幅乔木使遮荫率达55%以上,保证游园总面积充足但不超过0.9公顷,配合类型及数量丰富的活动场地/器械和适应其规模的座椅数,或可较明显地提高游园类绿色游憩空间中休闲体力活动的发生率。同时,力求绿化率与硬地率之比在之间,借相邻功能配设卫生间,或可辅助提升游园中休闲体力活动的发生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