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的水利贡献.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16285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蔡襄的水利贡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蔡襄的水利贡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蔡襄的水利贡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蔡襄的水利贡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蔡襄的水利贡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蔡襄的水利贡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蔡襄的水利贡献.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缠喇喇贡献蔡襄(Iol21067年),字君谟,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人。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从此进入仕途,曾先后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蔡襄虽然不是水利专家,但他在泉州、福州期间,在水利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要经历蔡襄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IoI2年)。蔡氏家族世居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蕉溪(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青泽亭自然村蔡坑)。母亲卢氏,惠安县德音里(今后龙乡)圭峰村名士卢仁之女卢节。卢仁是个很有学问的儒生,学识渊博,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累举不中。后来家境逐渐不济,为了生计,卢仁在老家惠安涂岭圭

2、峰伏虎岩寺内设馆教书。蔡襄的母亲卢节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不同于一般农妇,十分重视幼儿教育。她征得父亲卢仁的同意,便和丈夫蔡诱一起作出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决定:把年仅5岁的蔡襄和3岁的蔡高兄弟二人,寄托到惠安娘家,同年纪与蔡襄相仿的舅舅卢扬一起,到外公卢仁执教的伏虎岩读书,接受系统的启蒙教育。外公非常喜欢这两个外孙,既当老师又当保姆,祖孙欢愉度过了3个年头。外公通经史,工古文,厌弃五代以来的颓靡文风,极力推崇韩愈,追求简朴、平实、明快的古朴之风,所有这些举止言谈,对于蔡襄幼小而纯洁的心灵自然就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蔡襄15羲参加乡试,18岁游京师,入国子监深造。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参加开封乡试

3、,获第一名。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蔡襄登进士第十名。次年,授漳州军事判官,在职4年。后历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等职。卢仁逝世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数年之后,蔡襄方登第入仕。蔡襄登第后不久,即来到峰尾卢厝拜谒,时外祖父已逝多年,蔡襄惆怅不已,临行时题诗云:“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意为今日重来,已不见慈翁容颜,惆怅之情难于言表。短短四句,表达了蔡襄对这位德行弥于后世的外祖父的深切怀念。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受欧阳修等三人举荐,蔡襄被宋仁宗任命为知谏院。他遇事从不回避,奏疏忠诚恳切,大都关系天下利弊、一时缓急。他认为国家安危取决于人事

4、,君主要知人善任、辨别邪正。由于有蔡襄这样的人直言敢谏,那些权贵心怀畏惧,多有收敛。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调知福州;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秋,改任福建路转运使。蔡襄在福州时,见百姓患病不就医而向巫观求拜,多为蛊毒所害,撰圣惠方后序,刊刻于碑,劝病者就医治疗,并采取措施,取缔巫觌,“禁绝甚严,凡破数百家,自后稍息”。蔡襄还撰福州五戒文,以戒除陋俗。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蔡襄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参与政事;次年,迁任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注内诠。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在任上劝学兴善,传播医治蛊毒的药方,教育民众遵法为善

5、,改变陋习,监督官吏,深得民心。北宋至和、嘉祐(10541063年)年间,蔡襄两次知泉州。蔡襄修建沿海州县城池,加强军事防备,教习舟船熟记水势,防备海寇。五代十国时期,统治者在福建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宋代沿袭了这些负担,民不堪命,为此,蔡襄奏请减免漳、泉、兴三州身丁钱一半,大大减轻了民众负担。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蔡襄被授为翰林学士、权理三司使,主管朝廷财政。此时,宋廷财政入不敷出,“积贫己深。蔡襄善于理财,“较天下盈虚出入,量入以制用。划剔蠹,簿书纪纲,纤悉皆可法:不久,宋英宗即位,正式任命蔡襄为三司使。蔡襄撰国论要目一文,阐述改革主张,提出择官、任才、去冗、辨邪佞、正刑、抑兼并、富国

6、强兵的改革方案。没想到宋英宗不但不采纳,反而夺其三司使职。蔡襄在朝廷难于容身,请求外任。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出知杭州,在拜端明殿学士后才去上任。次年十月,母亲卢节去世,蔡襄护丧南归。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十六日,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56岁。海港石桥蔡襄出任福建路转运使时,他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万安桥(洛阳桥),它被茅以升称作“福建桥梁的状元”。它的建成,对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唐后期起,它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北宋时,泉州港湾区,帆橘林立,百舸争流,中外商贾云集,各地货物集散。泉州城东郊有洛阳江,下游出海口

7、江面宽五里,有渡口名万安渡。“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无算”,商旅往来,视为危途。可见,万安渡成了阻挠当地进步的极大障碍,交通远远适应不了经济的需要,因此,万安渡建桥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蔡襄等人先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置了大量的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然后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筑桥墩,这种石基的开创,是桥梁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称之为“筏型基础:他种海蛎以固桥基,于桥上下两侧滩涂上,植石以附蛎,以减缓江流速度,使不致动摇桥墩两侧基础。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生物学运用于建筑上的先例。桥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动工,至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前后历时

8、七年之久。桥长1200米,宽5米,置墩46座。桥成之后,蔡襄拟订了千古传诵的万安桥记并刻石立碑,它真实地记载了建桥情况和桥的规模。值得一提的是,蔡襄建造洛阳桥时,幼年和他一起读书的同龄舅舅卢扬慷慨认捐,并接受蔡襄之邀,担负起管理造桥事务的重任,尽心尽责,公而忘私,对肩负的重任不敢有些许懈怠。桥成,卢扬因劳苦功高而备受赞誉。驿道植榕蔡襄曾组织人马,从福州始至泉州、漳州,沿驿道、河边植榕树,长350公里。这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过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时,免受骄阳曝晒之苦。此即宋史本传所说的“植榕七百里以庇道路”一事。近一千年前的蔡襄己能注意到保持生态平衡,保护水土,确是高人一筹。时人为此

9、作诗赞之:“夹道榕,夹道榕,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蔡襄为何要在从福州到漳泉一带交通要道边、河边种植榕树呢?根据福建的自然环境和当时的条件而言,只有榕树是最适宜的。榕树是常绿大乔木,树干高耸,枝叶张扬,团团如盖,其覆盖面之广,是其他任何树木都比不上的。这种树形,最适宜作为古代“驿道”旁车马行人遮阳、避暑、躲雨和休憩之用。后来明朝王世懋的闽部疏漳泉榕树中也说:“居民植之以当堪舆之屏翳,行子赖之以为憩息之嘉庇。”可见闽人一向是把榕树当作“堪舆之屏翳”“憩息之嘉庇”的。榕树的根,在泥土中分布的面积也非常广阔,盘根错节,咬土穿泥,是河边最理想的一种预防水土流失、保护堤岸道路的

10、树木。在福州的一些河道旁边,由于生长着一些巨大的榕树,使这些河道的堤岸得到长期保护,历数百年而不损。祈雨制规蔡襄在泉州积极组织群众抗旱,兴修水利,生产自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泉州一地春夏之交久旱不雨,他特地三次带领官员到泉州飞阳庙祈雨,自责干旱不稔,是“郡守不德之故”。还写下乞雨题四方院(有序):“年年乞雨问山神,羞见耕耘Ffi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苍何事罪斯民。”他是以此举来劝告各僚属要关心民痕,组织农民抗旱自救。不久恰好天降大雨,旱情解除,岁以大稔。为此,南宋学者王十朋赞他“爱民心有彼苍知”。晋江龟湖塘可灌田数千亩。但是,沿塘百姓常为用水及管理维修堤

11、岸等问题争吵、械斗。加上土豪、无赖好事之徒插手搅浑,沿塘百姓冤冤相报,问题久而不能解决。蔡襄深入民间,详为考察,为更好地保护这一水利工程,加强排涝抗旱作用,以利农耕,相应加强相邻各乡林、黄、苏、关B、吴、蔡六姓的联谊,特制定龟湖塘规(后世称为先宋塘规),使龟湖有法可依。它明确规定六姓用水及管理维修问题,保证农田能及时得到灌溉。他在制定龟湖塘规时,按规定执行管禁,遇有重大违规者,则由陂首呈县府惩处。正因为有蔡襄的龟湖塘规在,龟湖塘维护了近千年,为濒湖农民流泽千余年。据晋江县志载:“自蔡襄定塘规至明朝的五百年间,粮食产量往往二三倍于他乡。”这是对泉州水利建设的贡献,后人因此为之立德政碑。蔡襄任转运

12、使期间又在泉州南小乌石山访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供民众饮用和灌田。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晋江县令王克俊有感于蔡公的爱民之心,在摩崖刻“蔡公泉”三字以为纪念。福州水利蔡襄两次知福州,第一次是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至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中间还短期担任福建转运使;第二次是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至北宋嘉祐三年(IO58年)夏。前后相隔约十年,他两次共治理福州5年多。在此期间,他在兴修水利方面,作出一定的贡献。蔡襄第一次知福州,碰上福州一带旱情严重,粮食歉收,人民生活困难。他立即发动福州人民修复古五塘,以灌溉农田。五塘在原东湖处。东湖位于福州东北部,方圆115

13、公里,西晋太康三年(282年),严高筑福州城时,与西湖同时开凿,“东北诸山溪水纳于东湖”。据闽都记载:“庆历中东湖渐塞,至淳熙间则渐为民田,浮仓山(今浮村山,为福州七中校址)昔在水中央,今周遭皆田,东北诸乡还有湖滕之名,浮仓之山有亭尚呼湖前亭云。”由于东湖湮塞,溪流无所归,水发则苦涨,水浅则忧旱。“直北自莲花峰、北岭、长箕岭、升山、凤池、贤沙,数十里溪涧无所归宿,每逢溪雨,则淹为泽国,偶遇亢旱则涓涓无资。”蔡襄倡导在东湖地复修古五塘,“乡民愿自捐资开之”。原东湖的古五塘修复后,大片农田受益,促进了农业生产。北宋初期,福州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激增。如何解决好城市供水、排污和内河航运交通等问题,

14、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安定与否的大事。蔡襄第二次知福州时,和其植树绿化同步进行的另一项巨大的工程,便是开河,从而使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有了一个理想的水利系统,给福州市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历史上福州最大的一条市区内河,就是现在的“晋安河”。晋安河的前身,本是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刺史钱昱修筑福州“外城”时开凿的一条东门(行春门)外的“护城濠”。当初这条“护城濠”既小且短,而且到蔡襄初任福州太守时,此“濠”也早已淤塞不通。所以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即蔡襄第二次任福州太守的第二年,决心对这条淤塞了的“护城濠”,加以扩大和延长,“从乐游桥(即现在的晋安桥)开沿城外河,至汤门琴亭、湖心,至

15、北岭下”。而“乐游桥”以南,则是“潮上大江,自南台东北入河口津:然后潮水又自水部门外向北回流通至“乐游桥”。这样就把闽江的大潮水和福州北郊的溪水系统连接在一起。在福州市第一次形成了一条贯穿市区和郊区的南北“大运河”。这条城市运河的价值,不仅改善和扩大了内河水运,还给福州地区的人民生活创造了一个理想、舒适、美好的自然环境。蔡襄除了疏浚了上述“大运河”,为了满足灌溉需要,他还于护城河(晋安河)沿岸挖水渠,令“权闽县朱定开淘负城河浦百七十六”。其中“崇贤里二十条,易俗里二十七条,瑞圣里二十八条,孝义里三条,桑溪里二十六条,归善里二十六条,古山里十五条,高惠里十二条,嘉崇里九条,合浦南里四条,嘉崇北里

16、三条,海畔里六条,计长,二万一千九百七十六丈,均用民力凡八万九千,溉田三千六百余顷:侯官县挖水渠“六十九条,延袤一百二十五里。其中美宅里十四条,孝顺里一条,王节里六条,孝成里六条,新安里六条,方兴里八条,永钦里九条,处仁浦五条:此外,他还疏导了原有的城内河道。蔡襄依靠人民群众,在福州兴修塘、渠、河等工程,这是古代福州城市建设的一件大事,此工程不仅消除了水旱交患,而且发挥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一,不但有利于农田灌溉之需,而且也满足了福州市区园林花木、自然生物对水的需要;其二,疏通了海陆水路运输;其三,便于防火;其四,对保证居民的生活用水,保护福州地区的自然环境,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建设工程,同时,在排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废弃的污流浊水,将其远引排入大江,保护城市环境卫生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其五,增加鱼、虾等水产收入;其六,有利于市场贸易。福州古城的内河渠网络系统,与浙江绍兴古城相似,保持了900余年,至今仍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组成部分。后人谈至福州之美”“榕城之美”的时候,应该首先想到蔡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