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让写作有辙可循.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36700 上传时间:2024-03-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维导图让写作有辙可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思维导图让写作有辙可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思维导图让写作有辙可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思维导图让写作有辙可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思维导图让写作有辙可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维导图让写作有辙可循.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思维施,让写作有辙可循思维导图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是通过分层、分块将抽象的思维具象化的工具,其特点是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引导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与独立思考,思维导图也是课堂讨论的绝佳协作工具,可以激励学生建立不同课题间的连接关系,同时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实现教材教学的预期目标,还应对学生的多方面写作能力进行培养。但仅仅依靠课本所涉及的写作板块来局限写作教育是不可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课本的内容逐渐掌握,而关于课程核心素质的考查范围己经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课本,这就需要教师替学生早做打算,将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融会贯通,运用思

2、维导图,开展扩展性内容的教育学习。写作教育也是如此,教师跳脱于框架之外,通过思维导图系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理念,使学生既掌握了基本方法,又拥有了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从而能从容应对各项作文考题的挑战。一、教师展示思维导图,辅助写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学生进行高效写作训练?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进行实践,且按照写作流程与写作思维制定出相应的新教学导图,改变写作教学模式。让学生认识到思维导图的作用与重要性,并且从教师这里学习到如何制作思维导图。当然,思维导图还会为课堂教学增添趣味性,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直击学习主题。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3、纪念白求恩为例,教师引入本单元的写作主题“思路要清晰”。具体是怎么个“清晰”法呢?就是要做到写作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以纪念白求恩一文为例,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提前制作好的写作思维导图。(1)整体构思,文章意在表达对白求恩逝世的悼念,赞扬其国际主义精神,并提倡我们学习。以此为中心,取舍写作材料。(2)确定写作顺序,纪念白求恩是按照逻辑顺序行文的:第一段主要论述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段重点论述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的利人精神,第三段论述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最后一段以纪念白求恩、学习白求恩的题意做结。这样一张写作思维导图,为学生清晰流畅地展示了一篇文章的行文思路,供学生参考学习,思维导图

4、的模式也很直观地展示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意思。接下来,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按照这样的模式,将自己的写作思维具象化,列出自己所要描写事件的提纲,进行写作训练。由此看来,教师展示思维导图的范例,辅助学生进行高效的写作训练,教会学生写作方法与写作流程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个过程还需要教师完善自身教育水平,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和教育,辅助学生进行有效写作。二、学生运用思维导图,锻炼写作学习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不能陪伴学生一辈子,不能任何学习任务都是教师布置,学生才懂得去做。与教师指导衔接,学生在学习到各种不同的思维导图类型后,结合自身喜爱、习惯的写作方法体验,学会自己画思维导图,分析

5、一个写作主题构思的结构、情节、线索、逻辑,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促进深度写作与深度思考。而一份成功的思维导图呈现出的内容一目了然,让学生在想要回味思维发展时能快速梳理回忆。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题目“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为例,通过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借鉴了许多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快就有了个性化构思。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文章构思,大家一起讨论学习,学生在遣词造句中自己做思维导图,梳理自己的思维写作过程,留下自己的思路与感悟。首先,确定要写的题目,如“写作实践”里的“走进新校园”这一主题。其次,学生把自己想到的写作素材一一罗列,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者逻辑顺

6、序串联,确定好写作顺序,如先写新校园的环境(教学楼的布置、绿化等),再写新校园里的人(新老师、新朋友、新同桌等),最后落脚到个人感悟(我是中学生了,感觉真棒),并且升华主题,确定新学期的小目标。这样一份简易明了又井井有条的思维导图就完成了,接下来学生写作时只需要按照自己做好的思维导图排篇布局,保证写作贴合主题、逻辑清晰即可。三、思维导图体现个性,因材施教思维导图着重训练学生大脑的发散性思维,而通过训练发散性思维,学生形成了发散型认知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维度、多结构、多侧面去思考、选择,使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个人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逐渐达到形成创新性

7、思维的目的。例如,针对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写作主题“写出人物的精神”进行讨论,以“鲁迅先生”为例,就能充分体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教师提出核心问题:“学生认为鲁迅先生具有的哪种精神最让人钦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学生心中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学生经过思考给出的答案也不一样。有的学生认为鲁迅先生针硬时弊,批判精神是他最闪耀的精神;而有的学生另辟蹊径,认为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拥有绝佳的勇气与敏锐的时代前瞻性。这就体现了学生写作思维的独特性,学生写作思维的独特性要求教师正视不同个体的求异思维,发展个性化写作。再如,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主题“抓住细节”,要求学生在描写事件、人物时从多角度入手,利用

8、细节描写充实写作内容,这就强调了学生写作思维的多感官性。简单举例,描写夏天的一次郊外散步,学生在构思时发散了其他感官思维,有的学生侧重于触觉上的炎热、汗流狭背,有的侧重于味觉、嗅觉上的麦苗清香、野花香、路边水果摊的果香等,有的侧重于听觉上的知了叫声。这就提倡学生进行多角度写作,并将这些写作体会呈现在不同的思维导图上。总之,思维导图在引导思维发散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本身的核心作用、基础作用与保障作用,最大限度辅助记忆、加深印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学生自己学会制作思维导图并投入写作构思中时,教师要定期收集思维导图查阅学生的写作收获,当看到了符合预期的思维导图时,就留下批语以示鼓励,如果有漏掉

9、的步骤,教师要修改添加,并且从不同个体所制作的思维导图中看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而掌握学生的学情,及时给出引导与评价,并开展定期的写作交流活动,深化思维导图的模式。写作是个性化的活动,涉及的思维活动复杂、变化万千,很容易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具有长远眼光和包容心,当学生呈现出独特的写作思维与写作方式后,不要立即主观地评价,不能打压学生的个性,更不能随意批判,而是要鼓励其发挥奇思妙想,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由此发展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创新能力,生成更多精彩的文字。四、结语思维导图是个性化的学习资料,可以展现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写作有辙可循,也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为写作教育提供了新的范例。针对写作的问题,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懂得摆正心态,善于抓住生活细节,多加练习,积累素材,及时抓住灵感的尾巴,写作总会有收获。教师在写作教育中引入“思维导图”写作的模式与理念,要求从低到高,步步相连,紧跟教材导向,紧扣学生每一步思维发展进行展开,不仅使学生打下牢固的写作基础,更利于提高学生的文章水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真正学会写作,进而爱上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