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述评与解读保证合同重点立法变动.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52285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9.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法典》述评与解读保证合同重点立法变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民法典》述评与解读保证合同重点立法变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民法典》述评与解读保证合同重点立法变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民法典》述评与解读保证合同重点立法变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民法典》述评与解读保证合同重点立法变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法典》述评与解读保证合同重点立法变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法典》述评与解读保证合同重点立法变动.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民法典的颁布具有划时代意义。在保证领域,民法典作出重大变革,创造性地将保证合同作为典型合同独立成章,保证合同法条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将对保证合同在日常实践中的应用和在司法审判乃至商事仲裁中的运用产生深远的影响。就此话题,本文所论具体涉及民法典中关于保证合同的重大立法变动,主要包括保证方式与保证期间、一般保证先诉抗辩权、债权转让对保证合同效力的影响、混合担保、共同保证等五个方面。一、保证方式、保证期间的改变(一)保证方式的改变法条变化示图担保法第19条I民法典第686条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保证的方式包括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的,按照连带责

2、任保证承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一般保证承担保证责任。担保证责任。就保证方式问题,观察比较担保法原有规定和民法典现行规定,试作分析如下:1 .推定保证方式的改变此前担保法规定,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现民法典第686条对以往的规定作出重大修订,规定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一般保证承担保证责任。做出这样的改变,是为了平衡债权人与保证人的利益。从保证人的角度看,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其在承担保证责任之前,可以主张债权人先就债务人财产诉请强制执行,其保证责任具有补充性。而承担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由于不享有先诉抗辩

3、权,其无权要求债权人先向债务人主张债权,往往须直面债权人,而普遍情况下,保证人代债务人清偿后其追偿权的行使更是漫漫长路。由此看,一般保证人承担的保证责任是较轻的。对债权人而言,推定连带责任保证有利于加强保证人对债务人履约的责任,增强了债权实现的可能,因此债权人自然更加偏好连带责任保证的推定。但是,以往这种推定方式其实是存在问题的。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一般不存在特别的利益,因此对保证人不能要求过高。在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情况下,推定保证人承担的是连带责任保证,使保证人的权利义务及利益关系发生失衡。因此,民法典第686条实际上改变了以往“就高”的做法,确立了“就低不就高”的规则,恢复了正常的一

4、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平衡债权人和保证人之间的利益关系。2 .“约定不明”的判断问题比较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的特征,可以发现一般保证是从属的、后手的、具有抗辩性的,因此通常认为“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为一般保证。而连带责任保证则具有极强的连带性(代位性);连带责任保证下,主债务人一旦有履行期届满而不履行债务的事实,债权人就可以主张保证责任,强调的是一种事实状态。然而,现实中何为“约定不明”,内容往往不清晰,如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仅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债权人可以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是否可以认为当事人已明确约定了连带

5、责任保证?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认识到当事人在担保合同中约定前述内容,并不能必然反推出其已约定连带责任保证,毕竟“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存在不止一种解释。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应尊重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此种“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债权人可以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陈述,强调的是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的事实状态,触发保证人保证责任的条件接近于连带责任保证。对约定不明的部分应当在尽可能采用多种解释方法后,均不能得出较为明确的结论,方可适用“约定不明”情形下的推定规则,防止一般保证推定适用范围过广,导致民商事活动中债权人利益受到过度挤压。(二)保证期间的改变法条变化示图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2条I民法典第

6、692条第2款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债权人与保证人可以约定保证期间,但是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与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保主债务履行期限同时届满的,视为没有约定;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期间为主债之日起六个月。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二年。1 .保证期间的统一此前,担保法及担保法司法解释针对保证期间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形,规定其需适用不同的保证期间。现民法典第692条对默认保证期间进行了统一,即“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

7、明确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且保证期间为除斥期间,不中止、中断和延长。相较于前法,六个月的保证期间显得略短,债权人极有可能因自己的疏忽错过保证期间,造成损失。2 .“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的理解关于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2条第2款的规定,自立法以来一直存在商榷和争论。第一,保证期间是指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行使期间,而“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实际上没有对权利行使期间作出任何具体和实质的约定,属于一种“没有约定”的特殊情形。第二,从体系解释来说,担保法关于保证期间的规定只有法定和约定两种,在法定保证期间和约定保证期间之外,并

8、没有拟定保证期间的适用余地。对于“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之日为止”应当视为没有约定,此时应适用法定保证期间六个月。虽然由于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2条第2款从实定法的角度作出了规定,并且审判实践也据此办理,但其正当性、周延性都是存疑的。现在,民法典将“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都纳入法定保证期间的适用范围,体系更加严谨,今后“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之日止”的表述将适用六个月的法定保证期间,债权人希望通过该条款最大化保证期间的愿望可能落空。二、一般保证先诉抗辩权的例外法条变化示图担保法第17条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 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 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 为一般保证。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

9、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 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 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 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 责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 证人不得行使前款规定的权 利:(一)债务人住所变更, 致使债权人要求其履行债务 发生重大困难的; (二) 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 件,中止执行程序的;(三)保证人以书面形 式放弃前款规定的权利的。民法典第687条第2款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有权拒绝向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债务人下落不明,且无财产可供执行;(二)人民法院已经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三)债权人有证据证明债务

10、人的财产不足以履行全部债务或者丧失履行债务能力;(四)保证人书面表示放弃本款规定的权利。1.民法典第687条第二款第(一)项吸收了担保法司法解释第25条的部分内容。“下落不明”的概念出现在民法典总则编第41条规定的“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时间自其失去音讯之日起算”中,大致可理解为“失去音讯”。但第687条的“下落不明”如与第41条作相同解释,则债权人的举证要求偏高,因此民法典中“下落不明”的解释较后者宜相对宽松。2.民法典第687条第二款第(三)项增加了“债权人有证据证明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以履行全部债务或者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例外情形。对于作为企业法人的债务人来说,相当于达到可申请破产的条件,但尚未申

11、请破产或尚未受理(不符合第(二)项的情形),债权人即可要求一般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但债权人的举证难度高于第(二)项的情形。三、债权转让对担保合同效力的影响担保法第22条保证期间,债权人依法 将主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的, 保证人在原保证担保的范围 内继续承担保证责任。保证 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法条变化示图民法典第696条债权人转让全部或者部分债权,未通知保证人的,该转让对保证人不发生效力。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禁止债权转让,债权人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转让债权的,保证人对受让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1 .债权人的通知义务此次民法典修订,明确规定了债权人未履行通知义务,则债权转让对保证人不发生效力。参考民法

12、典第546条“债权人转让债权,未通知债务人的,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的规定,可以理解为,保证人也属于是特殊的“债务人”,既然转让债权须通知债务人,那么转让债权也需要通知保证人。而事实上,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转让全部债权或部分债权,实际上就是在转让两个债权,一是主合同的债权,二是保证合同的债权。债权人转让这两个债权,都应当符合债权转让的规则,因此债权人不仅要通知债务人,也要通知保证人。另外,比照民法典第407条“抵押权不得与债权分离而单独转让或者作为其他债权的担保。债权转让的,担保该债权的抵押权一并转让,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J保证担保与物权担保相比,保证担保的“债”的合同属

13、性更为突出,保证人作为保证合同债务人的权益需要得到平等对待和切实保障。2 .未通知情况下保证合同的效力债权人未通知保证人转让债权的情况,是否直接免除了保证人的保证责任?保证人是否仍须根据保证合同向原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有观点认为,主债权的转让行为在转让双方发生效力,而担保债权并未随之转让,因而受让人要实现其担保权,需通过原债权人向保证人主张。但是,此处易引发一些问题,例如原债权人应通过何种形式向保证人主张承担保证责任,原债权人是否还存在保证债权?笔者支持另一种观点,债权人转让主债权未通知保证人的,保证合同的保证债权就不发生转让的后果,因原债权人的债权已经消灭或部分消灭,根据担保的从属性,保证债

14、权亦随之消灭或部分消灭。3 .认可禁止债权转让条款的效力该条款认可了保证合同中禁止债权转让条款的效力,是对保证人权利的保护。要注意的是,债权人违反禁止债权转让条款的情况下,债权人与受让人之间的转让行为仍然是有效的,只是保证人对受让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实践中,比起直接表述为“禁止债权转让”,保证合同中更为常见的是约定“仅对特定的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这一表述是否属于禁止债权转让条款,应结合担保法司法解释第28条判断。担保法司法解释第28条规定,“保证期间,债权人依法将主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的,保证债权同时转让,保证人在原保证担保的范围内对受让人承担保证责任。但是保证人与债权人事先约定仅对特定的债权人

15、承担保证责任或者禁止债权转让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从担保法司法解释第28条规定来看,“约定仅对特定的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和“禁止债权转让”是两项并列的内容,这意味着两者的概念并不相同,因此“仅对特定的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并不当然属于禁止债权转让条款,当事人还应该进行更明确的禁止性约定。四、混合担保法条变化示图担保法司法 解释第38条第1款物权法第176 条民法典第392条同一债权 既有保证又有 第三人提供物 的担保的,债权 人可以请求保 证人或者物的被担保的债 权既有物的担保 又有人的担保的, 债务人不履行到 期债务或者发生 当事人约定的实被担保的债权既有物的担保又有人的 担保的,债务

16、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 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债权 人应当按照约定实现债权;没有约定或者 约定不明确,债务人自己提供物的担保的, 债权人应当先就该物的担保实现债权;第担保人承担担 保责任。当事人 对保证担保的 范围或者物的 担保的范围没 有约定或者约 定不明的,承担 了担保责任的 担保人,可以向 债务人追偿,也 可以要求其他 担保人清偿其 应当分担的份 额。现担保物权的情 形,债权人应当按 照约定实现债权; 没有约定或者约 定不明确,债务人 自己提供物的担 保的,债权人应当 先就该物的担保 实现债权;第三人 提供物的担保的, 债权人可以就物 的担保实现债权, 也可以要求保证 人承担

17、保证责任。 提供担保的第三 人承担担保责任 后,有权向债务人 追偿。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可以就物的 担保实现债权,也可以请求保证人承担保 证责任。提供担保的第三人承担担保责任 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同一债权上既有保证又有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为混合担保。对混合担保的追偿权问题,立法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在物权法出台前,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8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或者物的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承担了担保责任的担保人,可以向债务人追偿,也可以要求其他担保人清偿其应当分担的份额”,肯定了共同担保人的追偿权。第二,物权法第176条修改了担保法司法解释的该等规定,在前述情

18、况下,仅说明提供担保的第三人承担了担保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而未提及担保人之间的债务分担。仅从字面上理解,物权法第176条的规定,未承认混合担保人之间存在的法定追偿权。2019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中就混合担保人的追偿权进行了说明,认为:承担了担保责任的担保人可以要求其他担保人清偿其应当分担的份额,但物权法第176条并未作出类似规定,基于物权法第178条关于“担保法与本法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本法”的规定,承担了担保责任的担保人向其他担保人追偿的,人民法院将不予支持,担保人在担保合同中明确约定可以相互追偿的除外。第三,民法典第392条采纳了物权法的规定,规定担

19、保人在承担担保责任后可以向债务人追偿,但没有规定可以向其他担保人追偿。鉴于民法典明确规定连带责任必须由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在混和担保各担保人之间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承担了担保责任的担保人不能向其他担保人追偿。从当前商事交易的现实情况来看,司法实践对该问题审判口径的变化是合理的。混合担保的多个担保人通常是分别与债权人订立担保合同,各担保人加入担保的时间有先后,且彼此间信息不互通,甚至不知有其他担保人存在。鉴于此种情况,若强令担保人间相互追偿,则该追偿权因担保人间缺乏意思联络,缺乏法理基础。结合民法典的规定,无论是共同保证、担保物权并存,还是混合担保,都没有明确担保人间享有相互追偿权的表述。可见

20、,立法机关对于担保人间不享相互追偿权的态度,极有可能就此延展至共同担保的各个形态中。五、共同保证人的追偿权法条变化示图担保法司法解释第20条 连带共同保证的保证人 承担保证责任后,向债务人 不能追偿的部分,由各连带 保证人按内部约定的比例分 担。没有约定的,平均分担。民法典第700条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有权在其承担保证责任的范围内向债务人追偿,享有债权人对债务人的权利。但是不得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一)对共同保证人相互追偿问题的初步解读实践中,多个保证人共同对同一债务进行保证的情况并不罕见,其中一位或数位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其如何追偿的问题尤为重要过去,依据担保法司法解释

21、第20条,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要求其他保证人清偿应当承担的份额。此外,依照法释(2002)37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已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向其他保证人行使追偿权问题的批复,即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追偿的对象,包括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内主张过保证责任的保证人。也就是说,在保证人追偿时,因保证期间经过而免责的保证人的责任将“死灰复燃二这相当于在一定条件下取消了保证人享有的保证期间利益,实践中争议较多。此次民法典第700条规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并未直接规定可以要求其他保证人清偿应当承担的份额。再结合民法典第392条规定“提供担保的第三人承担担保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似乎可

22、以得出如下结论:承担了担保责任的保证人之间不能向其他担保人追偿。然而,笔者认为就此问题遽下断语为时尚早,仍有继续进一步探究的必要。(二)对民法典第700条的进一步解读与疑惑民法典700条规定保证人有权向债务人追偿,又规定保证人“享有债权人对债务人的权利”。与担保法第31条规定的单纯的追偿权相比,民法典第700条规定保证人有权对债务人进行追偿且享有债权人对债务人的权利,明确规定了保证人的清偿承受权,具有代位权性质。保证人的代位权是指保证人在履行保证责任之后,取代债权人的地位、获得债权人的权利向债务人行使债权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债权的法定移转。代位权与追偿权相比,明显代位权更能保护已承担保证责任的

23、保证人的权利,保证人可以据此享有债务人自身提供的抵押或质押担保物权。但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享有债权人对债务人权利”,是否包括有权对其他保证人提出保证请求呢?第一,我们需要厘清,“享有债权人对债务人权利”的权利基础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该权利是保证人完成保证责任后,由法律规定直接发生的债权的法定转移,也叫保证人的清偿承受权。第二,保证人的清偿承受权,或者说债权的法定转移,其效果应等同于约定转移,也就是债权转让。民法典关于债权转让的后果规定于第547条,债权人转让债权的,受让人取得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但是该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无论是担保还是保证都属于此处所说的从权利。因此保证人应当享有

24、原债权人享有的担保、保证等从权利。第三,若认为保证人在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对其他保证人进行请求,是否与该法条的立法本意相违背,是否与我们在本问题分析过程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民法典取消了共同保证的保证人之间的内部追偿制度相互矛盾呢?(三)可能的制度路径首先,民法典确实取消了共同保证的保证人之间的内部追偿权。对于此前担保法司法解释第20条的内部追偿制度,历来一直存在的探讨和批评的声音,其原因就在对外责任和对内债务关系分属于两个问题,共同保证人对外虽然承担了连带责任,但是保证人内部之间并不存在按照份额均等承担的明确约定,保证人也非终局的“债务人”或者承担者,规定其内部可以相互求偿,在法理和制度上都存

25、在一定障碍。故而,民法典仅规定债权人有权向债务人追偿意在说明,若不考虑代位的问题,纯粹从保证合同的相对性层面来考虑,保证人依据保证合同仅能向债务人求偿,在制度设计上已经在取消了共同保证的内部追偿机制。其次,民法典规定保证人在承担保证责任后,享有债权人的权利,包括了原债权人享有的担保、保证等从权利。在这种情形下,保证人在履行保证责任后,承受了债权人地位,此时其请求其他保证人承担债务的请求,依据的是保证法律制度的一般法理,是基于债权人地位,而非基于共同保证的保证人之间的内部追偿权。这点,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749条规定可以佐证,该条规定“保证人向债权人为清偿后,于其清偿之限度内,承受债权人对主债务人

26、之债权。但不得有害于债权人之利益最后,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民法典规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享有债权人对债务人的权利,其完整含义是,保证人通过清偿承受了债权人的权利,享有担保物权、保证等从权利,有权以债权人地位向其他保证人要求承担保证责任,如此处理,在外观上虽然一定程度上接近但绝不等同于保证人之间的内部追偿。六、结语民乐黄虽是在原有的民法规范上进行的编纂,但是并非简单的汇编,实际上进行了相当多修改和创新,保证的部分即是如此。限于篇幅,本文仅粗浅地挑选出民法典关于保证方面的一些重点变化加以思考和讨论,并未能穷尽。本文中亦不乏争议较大的部分,也欢迎各位法律同仁共同探讨学习。保证合同重点立法变动解读

27、一、保证方式的推定案例:张找邻居宋借款人民币100万元,约定借款期限一年,年利率12%。胡作为张的弟弟自愿为张的借款提供担保,在借条的保证人一栏中签名。问:在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胡的保证方式是什么?变动解读民法典实施前民法典实施后胡的保证方式连带责任保证-般保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十九条: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百八十六条:当事人在保证合同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中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定不明确的,按照一般保证承担任。保证责任。一般保证与连带责任保证的区别在于: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

28、能履行债务前,有权拒绝向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而在连带责任保证中,债权人既可以向债务人追偿,也可以直接向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追偿,并没有先后顺序和前提条件的约束。连带责任保证对债权人的保障明显更为充分。因此,民法典实施后,出借人在订立保证合同时,应格外注意将保证方式明确约定为“连带责任保证”。二、保证期间的推定案例:张找邻居宋借款人民币100万元,约定借款期限一年,年利率12%。胡作为张的弟弟自愿为张的借款提供担保,与宋签订保证合同,合同约定胡为张的借款承担保证责任直至张的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问:胡的保证期间是多长?变动解读民法典实施前民法典实施后胡的保证期间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张债务履行期

29、限届满之日起两年。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张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二条: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九十二条:债权人与保证人可以约定保证期间,但是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与主债务履行期限同时届满的,视为没有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保证期间

30、是确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一般来说,主债务的履行期限届满后,债权人可在保证期间内向保证人主张承担保证责任;如债权人不在保证期间内向保证人主张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债务归于消灭。民法典实施后,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期间均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期间较短,对债权人较为不利。因此,今后出借人在订立保证合同时,应对保证期间进行明确。保证期间内出借人向保证人主张承担保证责任的,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通知等形式,但应注意通话录音、微信聊天记录、短信记录、邮寄送达凭证等相关证据的留存。三、诉讼时效案例:张找邻居宋借款人民币100万元,约定借款期限一年,年利率12%。胡作为张的弟弟自愿为张的借

31、款提供担保,与宋签订保证合同,合同约定胡的保证方式为一般保证。而后由于张未按期还款,宋将张起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判决张应向宋偿还借款本金并支付利息。但张并没有按照人民法院的判决履行还款义务。问:如宋想向胡主张保证债务,其诉讼时效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变动解读民法典实施前民法典实施后诉讼时效的起算宋诉张的判决生效之日起开始计算胡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从胡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消灭之日起,开始计算其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四条:一般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从判决或者仲裁裁决生效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

32、的诉讼时效。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九十四条:一般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从保证人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消灭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债权人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未在法定的诉讼时效内行使权利,当诉讼时效届满,权利人即丧失胜诉权。正常情况下,判决或仲裁裁决生效时债权人尚无法立即对债务人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此时一般保证的保证人有权拒绝承担保证责任。在保证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时候却已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无异于要求债权人去主张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权利,这不仅存在矛盾,也对债权人不公。而在主合同纠纷经过判决或仲裁裁决生效并就债务人财产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就可以要求一般保证的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此时保证人就丧失了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故民法典规定应从该时点开始计算保证债务诉讼时效,明显更为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