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念珠菌病.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54844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防治:念珠菌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传染病防治:念珠菌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传染病防治:念珠菌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传染病防治:念珠菌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传染病防治:念珠菌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防治:念珠菌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防治:念珠菌病.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染病防治:念珠菌病念珠菌病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念珠菌病。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恶性肿瘤、器官移植、艾滋病等高危人群的逐年增多,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为目前最常见的深部真菌病。临床表现各异、轻重不一,其中,念珠菌血症已成为最常见血流感染之一,该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延误治疗或播散性感染预后不佳。(一)病原学念珠菌(C3故曲)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条件致病菌。其中以白念珠菌临床上最为常见,占念珠菌感染的50%70%,毒力也最强。在非白念珠菌中以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最为常见,在有些骨髓移植、重症监护病房,其比例甚至已超过白念珠菌。

2、其他如克柔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都柏林念珠菌等均具致病性。念珠菌菌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26u,在血琼脂及沙氏琼脂上生长均良好,最适温度为25。C-37oCo念珠菌以出芽方式繁殖,又称芽生抱子。多数芽生抱子伸长成芽管,不与母细胞脱离,形成比较大的假菌丝,少数形成厚膜抱子和真菌丝,但光滑念珠菌不形成菌丝。白念珠菌30。C培养25d,在培养基表面形成乳酪样菌落。在沙氏琼脂培养基呈酵母样生长,在米粉吐温琼脂培养基中可形成大量假菌丝和具有特征性的顶端厚壁袍子。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上,绝大多数白念珠菌呈绿色或翠绿色,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分别呈粉红色、紫色、蓝色,其他念珠菌均

3、呈白色,有助于临床念珠菌分离株的快速鉴别。(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念珠菌病患者、带菌者以及被念珠菌污染的食物、水、医院等环境贮源是本病的传染源。2 .传播途径内源性:较为多见,主要是由于定植体内的念珠菌,在一定的条件下大量增殖并侵袭周围组织引起自身感染,常见部位为消化道。外源性: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如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亲水性作业等;也可从医院环境获得感染,如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医疗器械等间接接触感染;还可通过饮水、食物等方式传播。3 .人群易感性好发于严重基础疾病及机体免疫低下患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肿瘤、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大面积烧伤、粒细胞减少症、

4、腹腔疾病需大手术治疗等,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及婴幼儿;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如肿瘤化疗、器官移植,或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使用等;广谱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如长期、大剂量、多种抗菌药物的使用,引起呼吸道、胃肠道菌群失调;长期留置导管患者,如长期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留置胃管、留置导尿管、介入性治疗等,各种类型的导管是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入侵途径之一。4,流行特征本病遍及全球,全年均可患病。对于免疫正常患者,念珠菌感染常系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受损所致,可发生在各年龄层,但最常见于婴幼儿,以浅表性感染为主,治疗效果好。系统性念珠菌病则多见于细胞免疫低下或缺陷患者。近20年来深部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随

5、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耐药菌株的产生也日益增多。(三)发病机制念珠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通常寄生于正常人的皮肤、口腔、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粘膜上,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念珠菌有完善的防御系统,包括完整的粘膜屏障、非特异性免疫(补体C3a、C3b的调理趋化作用,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特异性细胞免疫(细胞因子、干扰素等)和体液免疫(产生胞质抗体、抗芽管抗体等)。但是,当各种原因引起的正常菌群失调、正常生理屏障破坏以及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念珠菌就会大量生长繁殖,首先形成芽管,并借助于胞壁最外层的粘附素等结构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其中以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粘附性最强。随后芽管逐渐向芽生菌

6、丝或菌丝相转变,并穿入宿主细胞内,在宿主细胞内菌丝又可直接形成新的菌丝,导致致病菌的进一步扩散而发生感染。念珠菌能产生水解酶、磷脂酶、蛋白酶等多种酶类,促进病原菌的粘附、侵袭作用,造成细胞变性、坏死及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其中以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的研究最多,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均分泌SAP,白念珠菌SAP毒力最强。菌丝侵入机体后产生连锁炎症反应,可激发血清补体的活化、抗原抗体反应的发生,导致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发生,白念珠菌能激活抑制性T细胞,可非特异地抑制ILT、IL-2和干扰素的产生,及自然杀伤细胞的分化,而且对细胞毒性细胞的活性也有抑

7、制作用,此外,还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吸附及吞噬作用,因而导致机体防御功能减弱。白念珠菌表面的补体受体(CR3)是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可与补体片段iC3b结合,介导其粘附到血管内皮细胞,对念珠菌的粘附性具有重要作用。而CR3与吞噬细胞上的整合素,由于在抗原性、结构、功能上的同源性,可抑制补体的调理趋化作用,有利于念珠菌逃避吞噬作用。此外,白念珠菌在宿主体内呈双相型,既可产生酵母相又可产生菌丝相,彼此间可以相互转化。酵母相有利于念珠菌在宿主体内寄生、繁殖,菌丝相则有利于侵袭和躲避宿主的防御功能。念珠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后,进一步可播散至全身各器官,引起各器官内播散。其中以肺、肾最为常

8、见,其次是脑、肝、心、消化道、脾、淋巴结等,可引起气管炎、肺炎、尿毒症、脑膜脑炎、间质性肝炎、多发性结肠溃疡、心包炎和心肌炎等。根据不同器官和发病阶段,组织病理改变可呈炎症性(如皮肤、肺)、化脓性(如肾、肺、脑)或肉芽肿性(如皮肤)。特殊器官和组织还可有特殊表现,如食道和小肠可有粘膜坏死和溃疡形成,严重者伴有管腔狭窄。心瓣膜可表现为增殖性改变,而急性播散性病例常形成多灶性微脓肿,内含大量中性粒细胞、假菌丝和芽抱,有时可有纤维蛋白和红细胞。疾病早期或免疫功能严重抑制者的组织病理中可无脓肿。(四)临床表现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根据侵犯部位不同,深部念珠菌病可分为以下几种临床类型:1.粘膜念珠菌病

9、(1)口腔念珠菌病为最常见的浅表性念珠菌病。包括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鹅口疮)、念珠菌性口角炎、急慢性萎缩性炎、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等临床类型。其中以鹅口疮最为多见,好发于新生儿,成人免疫功能低下者也易感,并常伴有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播散性念珠菌感染的可能。常见感染部位为颊粘膜、软腭、舌、齿龈,可见灰白色假膜附着于口腔粘膜上,边界清楚,周围有红晕。可无症状,或有烧灼感,口腔干燥、味觉减退和吞咽疼痛。剥除白膜,留下湿润的鲜红色糜烂面或轻度出血。严重者粘膜可形成溃疡、坏死。念珠菌性口角炎患者常在双侧口角处皮肤、粘膜发生皱裂,邻近的皮肤与粘膜充血,皱裂处常有糜烂和渗出物,或结有薄痂,张口时疼痛或溢血。急性

10、萎缩型念珠菌性口炎多见于成年人,常有味觉异常或味觉丧失,口腔干燥,粘膜灼痛。可有假膜,并伴有口角炎,亦可出现粘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呈团块状萎缩,周围舌苔增厚。老年患者还易出现慢性萎缩型念珠菌性口炎,又称托牙性口炎,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处见黏膜红斑,或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放置义齿时病灶处常有疼痛,90%患者斑块或假膜中可发现念珠菌。(2)念珠菌性食管炎好发于艾滋病、长期卧床、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狭窄、或食管肿瘤等患者。近20%患者早期可无症状,但本病最常见的症状为吞咽疼痛、吞咽困难,吞咽食物时胸骨后疼痛或烧灼感,还常伴有鹅口疮,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而全身毒血症状相对

11、较轻。内镜检查多见食管壁下段局部黏膜充血水肿,假性白斑或表浅溃疡。念珠菌性食管炎是引起食管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不及时治疗可致坏死性食管炎。(3)念珠菌性阴道炎较为常见,孕妇好发。外阴部红肿、剧烈瘙痒和烧灼感是本病的突出症状。阴道壁充血、水肿,阴道粘膜上有灰色假膜,形似鹅口疮。阴道分泌物浓稠,黄色或乳酪样,有时杂有豆腐渣样白色小块,但无恶臭。损害形态可多种多样,自红斑、轻度湿疹样反应到脓疱、糜烂和溃疡。皮损可扩展至肛周、外阴和整个会阴部。2 .系统性念珠菌病(1)呼吸系统念珠菌病好发于免疫低下患者,症状主要有低热、咳嗽、咳少量白色粘稠痰或脓痰,有时痰中带血甚或咯血,严重者伴高热、气促、胸闷。肺

12、部听诊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影像学检查示支气管周围致密阴影、双肺多发结节性、或间质性改变等,但均无特征性。痰直接镜检及真菌培养阳性有助于诊断,但定植与感染很难界定,肺穿刺或活检有助于确诊。(2)泌尿系统念珠菌病患者常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甚至血尿等膀胱炎症状,少数患者也可出现无症状性菌尿,常继发于尿道管留置后。此外,播散性念珠菌病可经血行播散侵犯肾脏,肾皮质和髓质均可累及,形成脓肿、坏死及导致肾功能损害。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腰痛和腹痛,婴儿可有少尿或无尿。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直接镜检可发现念珠菌菌丝和芽抱,脓肿穿刺培养可获阳性结果。(3)消化系统念珠菌病念珠菌性肠炎大多在长期应用广谱

13、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过程中出现,主要表现为腹泻,儿童腹泻为持续性黄色水样或豆渣样便,泡沫多。成人则表现为轻度腹泻,初起为泡沫样或黏液样便,偶有便中带血,后期为脓血便。出血多时为暗红色糊状粘液便。多数患者伴有腹胀,累及直肠和肛门可引起肛周不适,腹痛及压痛不明显。病程中患者常有口腔念珠菌感染,腹泻、便秘可交替出现,亦可出现嗜睡、头痛、体重下降等全身不适症状。粪便镜检可见大量菌丝、芽泡,培养有念珠菌生长。此外,肝脾念珠菌病(又称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为低热、肝区不适,肝脾肿大,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同时影像学检查(CT或超声)可发现肝、脾、肾多发病灶,病灶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及培养有助于确诊。

14、(4)念珠菌血症(candidemia)为最常见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之一,通常是指血培养一次或数次阳性,白念珠菌最为常见,而非白念珠菌所占比例正逐渐上升。可以有临床症状如发热和皮肤粘膜病变等,严重者可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但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且早期易被原发基础疾病或细菌感染表现所掩盖,甚或无明显症状。易感因素包括大剂量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大型手术(尤其是腹部手术)、完全胃肠外营养等。对于高危患者来说,常常会发生多个系统同时被念珠菌侵犯,形成急性播散性念珠菌病,病死率极高。可累及全身任何组织和器官,其中以肾、脾、肝、视网膜多见。确诊有赖于血培养,但阳

15、性率不到50%。(5)念珠菌性心内膜炎以白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最为常见,患者常有心脏瓣膜病变、人工瓣膜、静脉药瘾、中央静脉导管、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术后。临床表现与其他感染性心内膜炎相似,有发热、贫血、心脏杂音及脾肿大等表现,瓣膜赘生物通常较大,栓子脱落易累及大动脉,如骼动脉、股动脉为其特征,预后差。(6)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病较少见,主要为血行播散所致,也可感染于颅脑外伤或手术后,预后不佳。常累及脑实质,并有多发性小脓肿形成。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澹妄、昏迷,脑膜刺激征阳性,但视乳头水肿及颅内压增高不明显,脑脊液中细胞数轻度增多,糖含量正常或偏低,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脑脊液早期检查不易发现真菌,

16、需多次脑脊液真菌培养。(7)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肝脾念珠菌病)大都发生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伴粒细胞减少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后,出现高热、右上腹疼痛及恶心、呕吐等症状,碱性磷酸酶水平轻度升高,CT检查可见肝脾、甚至双肾多发脓肿。组织病理检查为微小脓肿,并见出芽的念珠菌。(8)其他尚有念珠菌所致腹膜炎、关节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包炎、眼内炎等全身各部位的感染。(五)实验室检查1.直接镜检真菌涂片镜检多使用10%氢氧化钾涂片,标本直接镜检可查到菌丝、芽泡或抱子。一旦发现大量菌丝和成群芽抱有诊断价值,菌丝的存在表示念珠菌处于致病状态。如只见芽抱,特别是在痰或阴道分泌物中可能属于正常带菌,无诊断价值。2

17、,培养由于念珠菌为口腔或胃肠道的正常居住菌,因此从痰培养或粪便标本中分离出念珠菌不能作为确诊依据。若采集标本是在无菌条件下获得的,如来自血液、脑脊液、腹水、胸水或活检组织,可认为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可靠依据。同一部位多次培养阳性或多个部位同时分离到同一病原菌,也常提示为深部真菌感染。所有怀疑深部念珠菌病的患者均应做血真菌培养,以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3 .组织病理检查感染病灶的组织穿刺、活检对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非常重要,如肺组织、肝组织、脑组织等,组织病理切片中找到念珠菌芽抱和假菌丝或真菌丝即可确诊,通常HE染色可见,但真菌特殊染色更为特异,如姬姆萨(GMS)、过碘酸希夫(PAS)染色等。4 .免

18、疫学检测(1)念珠菌抗原检测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lSA)、乳胶凝集试验、免疫印迹法检测特异性抗原,如血清真菌特异性抗原(1-3)-B-D葡聚糖试验,简称BG试验,感染早期即获阳性,具有较好的早期诊断价值,尤其是能很好地将念珠菌的定植与感染区分开,初步的临床研究显示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曲霉等致病性真菌感染也可阳性。其他如烯醇酶抗原检测敏感性可达75%85%,感染早期即获阳性,也具有较好的早期诊断价值。(2)念珠菌特异性抗体检测:可采用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出念珠菌的特异性抗体,但由于健康人群可检测到不同滴度的抗体,疾病早期及深部真菌病患者多有免疫低下致抗体滴度低等因素的影

19、响,使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5 .核酸检测近年来由于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核酸检测技术也已用于念珠菌的检测,如特异性DNA探针、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细胞壁羊毛固醇C14-去甲基酶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初步试验结果较好,但目前尚未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6 .其他影象学检查如胸片、B超、CT或MRl等尽管无特异性,但对发现肺、肝、肾、脾侵袭性损害有一定帮助。(六)诊断及鉴别诊断黏膜念珠菌感染的诊断相对较易,都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通过涂片和培养即可确诊。呼吸道、肠道、泌尿道,以及血流念珠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有时难与细菌性感染相鉴别。通常临床毒血症状可被原发病及伴发细菌感染所掩盖,故经抗菌药物治疗感

20、染未能控制,且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时,应考虑真菌感染的可能,确诊有赖于病原学证实。标本在直接镜检下发现大量菌丝和成群的芽抱或血液、脑脊液等无菌体液中培养培养分离出致病性念珠菌,具有诊断意义。在痰、粪便或消化道分泌物中只见芽抱而无菌丝可能为定植菌群,不能仅此作为诊断依据。消化系统念珠菌病应与食管炎、胃炎、肠炎等鉴别。念珠菌性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应与结核性、细菌性及其他真菌性感染鉴别。(七)预后局部念珠菌感染如粘膜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食管炎、泌尿道念珠菌病等感染较为局限,预后较好。然而,念珠菌在任何部位的出现,均是引起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尽管有时念珠菌菌量不多,但如果是ICU患者,或有中央静脉

21、插管、广谱抗菌药物的长期应用、糖尿病或血液透析等高危因素存在,发生全身性、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机会显著增加,一旦发生侵袭性念珠菌病,其归因病死率在成人达15%25%,最高可达47%,新生儿及儿童10%15%(八)治疗1 .病原治疗(1)治疗原则首先应在感染部位留取标本,进行真菌涂片、培养,一旦明确病原菌即可根据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患者基础情况及病原菌种类等情况选择用药。对于严重感染病人,在病原菌未明确前,可给予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待明确病原菌后,可根据经验治疗的疗效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严重感染者应选择静脉给药,必要时可联合用药。在应用抗真菌药物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增强机体免

22、疫功能。有指征时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2)常见念珠菌病的治疗所有念珠菌血症患者都应该予以抗真菌药物治疗,包括只有一次血培养念珠菌阳性和管腔内导管末端培养阳性的患者。多种抗真菌药物可用于治疗念珠菌血症,包括氟康哇、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伏立康嗖、两性霉素B以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药物的具体选择应着重参照病情的轻重、菌种的种类和体外药物敏感性。所有血管内导管都应拔除,因为有研究提示拔除导管能更快地清除血液中的念珠菌。疗程通常应在症状、体征消失,培养转阴性2周后停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应给予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胞喀噫治疗,也有报道卡泊芬净治疗心内膜炎有效,大多数患者需联合瓣膜置换

23、术治疗,通常在瓣膜置换术后继续抗真菌治疗6周以上。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一般需要治疗数月。大部分患者开始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后改为氟康嗖治疗,直到病灶消失。对于高危人群,如对于伴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重患者或行复杂肝脏移植术患者,常应用抗真菌药物预防念珠菌的感染。可选用氟康嗖或伊曲康嗖口服溶液等预防。2 .对症治疗(1) 一般治疗危重或免疫低下患者应给予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并维持电解质平衡,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应注意清洁口腔,清除残留食物,减少口腔念珠菌的定植。(2)去除诱因如粒细胞减少患者应提高白细胞总数,免疫低下患者应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大面积烧伤患者应促进伤口的愈合。胃肠功能障碍或衰竭是危重患

24、者肠道及系统性真菌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改善胃肠粘膜营养和肠道微循环,促进胃肠粘膜的修复和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维护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同时,还可应用肠道黏膜保护剂如思密达等,可吸附病原菌和毒素,并能通过与肠道粘液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粘液屏障,以防御病原菌的侵入。(3)清除局部感染灶如果为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应拔除或更换导管,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需行外科手术治疗,如节段性静脉切除术。对于并发念珠菌心内膜炎患者,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较差,需行瓣膜置换术。(4)基础疾病的治疗胃溃疡患者应服用抑酸、保护胃黏膜药物,以促进消化道粘膜的修复。对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结核病、糖尿病等患者,应积极控制原发病的治疗。(5)手术治疗对真菌性食管炎所致食管狭窄者可选用内镜下扩张或放置支架治疗,内科治疗不能闭合疹道或有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者应予手术治疗。(九)预防对易感人群应经常检查,并采取以下积极预防措施:尽量减少血管插管及监护设施的使用次数及时间,并加强导管插管的护理及定期更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量避免长期、大剂量的使用;加强医护人员手的清洗,控制医用生物材料及周围环境的污染也极为重要。真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对于高危患者(如器官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可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能减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