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李嵩《骷髅幻戏图》.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58712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探李嵩《骷髅幻戏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探李嵩《骷髅幻戏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探李嵩《骷髅幻戏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探李嵩《骷髅幻戏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探李嵩《骷髅幻戏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探李嵩《骷髅幻戏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探李嵩《骷髅幻戏图》.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探李嵩骷髅幻戏图摘要:礼惭髅幻戏图3是南宋画家李SJ创作的一件传世风俗画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基础上,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试图分析出论髅幻戏图所包含的多重含义。关键词:骷髅幻戏图;李渴;南宋:风俗画O前言宋代是我国占代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市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脱离农村进入城市。与之相伴,两宋的风俗人物画创作也进入了一个南峰.两宋风俗画旨在从不同角度表现市民的生存百态,深入展现当时的社会现状,受到了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喜爱,同时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两宋风俗画的良性发展。本文所研究的南宋画家李讳就曾绘制多幅风俗人物画,如骷髅幻戏

2、图(图1)、货邮图(图2等,都是兼具主观审美和客观写实特质的重要风俗人物画。生与死是古今中外艺术史上历来关注和表现的主题.在骷髅幻戏图中大骷髅调控着小能髅,旁边有年幼妇人在哺乳婴儿,表现生死的方式超越观者日常审美经验,形成一种强烈反差和视觉冲击,像这样引发观者对于生死思考的画作屈指可数。本文旨在从传统文本角度出发,与d骷傀幻戏图结合,探寻骷髅、傀儡等的真实含义,进而把握画作的多重含义。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采用的图像学方式,是基于中国传统绘画中文化、文学和绘画紧密关联的互文性特征。在骷髅幻戏图3中,架起文化与图像之间桥梁的是“骷髅伙儡.等意象。但是本文从各方面研窕骷髅幻戏图,并不是要从历代学者的

3、研究中梳理出一个解释去赋予骷髅幻戏图一个固定的阐择,而是试图从画家生平、时代风貌和历代诗文中寻找与本画相关的文化线索,尽可能去探索骷微幻戏图背后可能存在的多重含义。1李清和骷髅幻戏图1.1 三朝画师李尚(生平、代表作、创作思想)李需是南宋中期著名画家,所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军事孱弱但经济文化繁荣.图绘宝鉴中记载:李高,钱塘人,少为木工,颇远神器,后为李从训养子.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丁界画光宁理三朝画院待诏.”1李;多才多艺,所画就材非常广泛,技艺高超,“画工道理人物、鬼神杂画,傅彩精妙,高出流辈工2他的绘画技巧属于细致工整一路,后人比之为钱选。李需创作的成品很多,有50多件作品被记录

4、下来。李需也要画作有货郎图4骷假幻戏图花篮图西湖图观潮图等。其作大多是人物画,主要描绘下层劳动人民生活情景。李制出身底层,他对农民本能的热爱,对农民生活疾苦抱有强烈同情心,都自然流露在其以表现农民生活为主网的绘画作品中。其作数量众多,且寓意深刻,曾被评价“李师最识农家趣工清人厉鹘在南宋院画录就曾记载他表现农业生产的画作6股田图:一耘云:时雨既已降,良苗日怀新:去草如去恶,务令尽生根:泥蟠任犊,膝行生浪纹;卷惟圣天子,傥亦思吗袄。二耘云:解衣日炙背,戴笠汗濡首;敢辞自炎蒸,但欲去根落,壶浆与革食:亭午来饷妇,要儿知稼稿,世日事携幼。三耘云:农田亦甚幼,三夏事耘籽:经年苦艰食,喜见芸豌藤:老农念一

5、饱,对此生馋水,愿天均雨场,满野如云委。3图中着重表现农民的辛苦劳作,非深入田间者不能描绘得如此其实可感,其意义之深刻远非耕织图等歌颂太平之作所能比拟,又如,0春社图描绘村落跳大神的场景:村巫降神,人有拜跪及环坐,以饮联布障之。一丐者曳囊乞食,其侧人与丐食,犬萃吠欲皆,丐抵以杖。有老人醉走,媪曳之而归。(3)像这样的作品还有春溪渡牛图四迷图3等,这些作品同情民众、讽刺批评统治者,表现出李符对封建社会的各种现实有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思想见解.而作为宫廷画家,李常能揭露现实社会愚昧和黑暗的一面,亦可见其胆识和勇气非常人所及。欣赏李瑞遗留下来的绘画作品,可见其人物、山水、花冈、楼阁无所不及,表现技法也百

6、花齐放,其风俗画善用白描,花鸟画精工艳丽,山水画水怨限筑,可谓丹吉妙手,兼搜众长。只有仔细阅读李询众多传世作品,在读图中把握画家的情感旨趣和艺术风格,才能对李湍独具一格的画作骷傀幻戏图3展开切实而精微的研究,1.2骷髅幻戏之谜1.2.1 简述现藏于北京故自博物院的骷髅幻戏图,又称为工骷假图骷髅弃婴图骷髅戏弄悬丝傀儡图。骷微幻戏之名,大概出于楼钥戏和三绝傀儡3假合阴阳有此身,使形全在气和神“王家幻戏犹坚固,线索休时尚木人。骷髅幻戏图为绢本浅设色扇面。画面左侧署有李湍的名款,虽然少数学者对此画作者产生怀疑,但是由于画面上李战的署名,此幅还是被认定为李;名下。在画面的左侧,一具大骷髅席地而坐,右腿蜷

7、缩,左腿弓于地.其右手提着小骷髅伙儡作玩耍状。大骷憾身后有一年轻妇人正哺育若嬖孩.女子身后是一座土台,上台上树立的板子写若五里二字砖土台的左边,写有李清字样。大骷髅和妇人身前放置了一副货邮担,配有两屉箱笼,装有草席、雨伞、水壶等出行用具。画面右边画了一个小男孩正匍匐着爬向大骷滋,似要伸手抓住悬丝小傀儡玩偶,一个女孩在后面张开双臂要阻止他。可见婴童对傀儡玩偶并非害怕,而是非常喜爱。宋代市民文化繁荣,百戏伎艺种类尤其丰富多彩,鬼神、灵怪等形象被平民百姓广泛接受,其中有一些戏剧的道具也已变化成儿童们游戏的玩具。图中的悌儡可能也已经演化为儿童玩具的一种.骷髅幻戏图采用边角构图模式,重心设丁画面左下角,

8、折射出南宋偏安一隅的社会现实.图中人物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行线,彼此面对面站立,人物之间的动作互相照应,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情境感。李窝另一代表作货郎图构图方式与此相同,反映出李需对此构图方式的擅长。两宋绘画讲求“格物致知,写实工整的风格充溢在花鸟、山水、人物各类SI材,宋徽宗之后更甚。李需在骷髅幻戏图中将线条描绘物象的写实性与传达自我情感的写意性交融在一起,使这幅画既具有工笔画的真实严谨,又不失写意画的自由灵动,而两具骷髅的存在更赋予画面以神秘色彩.1.2.2 骷傀幻戏之谜在李需的诸多绘画中,6骷髅幻戏图是极为特殊的,不论是它所表现的场景还是其背后可能所如含的深意,都引发了各路学者对画作的研究探

9、讨。但是在后世画史的著述中除了对于画面本身的记载,对于其含义大都未作说明。如明人吴其珍在书画记中曾记载他所见的骷髅图:画澄心堂纸上,气色尚新.画一域子,上题:字曰:五里墩.墩下坐一骷髅手提一小姑髅,旁有始,乳婴儿于馔“又一婴儿,指着手上小骷髅,不知是何义意?识二字,日,李需。余尝见有临军本,诗堂上有张伯雨等数人题咏,皆为那歉之辞。吴其珍所述与现在所见的骷髅幻戕图相差无几,唯一的区别在于吴其珍所见为纸本,五里二字为“五里墩”,而今为绢本。但是吴其珍只是简单叙述了其所见,对其意义并未探究和说明。由吴其珍所述“尝见有临摹本可知当时的这种绘画并不只有一幅,还另有临本传世。孙氏画钞就提及李常所画的另两幅

10、与骷髅相关的作品钱眼中坐骷髅3和骷微执扇。陈继儒在妮古录也有骷酷幻戏图的记载:余有李淘骷微团扇绢面,大骷假提小骷微戏,一妇人,妇人抱小儿乳之,下有货郎担皆零星百物可爱,又有一方绢房休道人大瘢题,金坛王肯堂见而爱之,遂以赠去。吴来庭在顾氏画谱3中对于李需及其学骷滋图的描述:李嵩,钱塘人,梢工人物,佛像尤绝,观其骷髅图,必有所悟,能发本来面目意耳。明代陈继儒在太平清话和妮古录中也记载了这幅画,但是都如上面一样只是对内容的记录并未对其深意进行探究。明代万历年间做炳辑的顾氏画谱中记载了吴来庭学骷滋图题跋:李尚精工人物、佛像,观其G骷髅图,必有所悟,能发本来面目意耳。提到观以粘滋图“必有所悟,但是并没有

11、说清楚具体含义。清人陈撰在玉几山房画外录中记载顾景星题跋:骷髅弄婴图,骷傲而衣冠者众见,粉黛而哺乳者已见,与儿弄摩侯罗亦骷髅者,日暮途远,顿息五更墩下者,道见也。与君披图竟阿谁,见一切肉眼如是观。这里仍然语焉不详,使人不明就里。需要注意的是,顾景星在这里所提及的摩侯罗指土型或木制的偶人为,梵语音译又称化生化身,宋元时代为七夕乞巧之物,又为儿童玩具。5近代郑振铎、张昭、徐邦达主编的宋人画册中曾对这幅画作了文字说明:此图生与死是那样强烈地对照着,我们画家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在这里就明确认为这幅画背后与生死这个主强有着强烈的联系。以上所记载的骷髅图可能和现在人们见到的C骷微幻戏图3在画面上有细微不同

12、,但是内容基本相似。对于骷傲幻戏图的含义,研究者众说纷纭,现在主要归结为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此画展于风俗画,只是现实中傀儡戏的真实写照;二是认为画家受庄子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影响,表现了佛道思想观念中的生死观.后面将进一步具体阐述.2&骷髅幻戏图含义探究2.1 悲欢之线廖奔先生在骷髅幻戏图)与佻儡戏一文中认为,南宋画家李窝的骷髅幻戏图3是描摹悬丝例儡演出场景。在中国历史上,傀儡戏起初是一种宗教意味浓厚的早期宗教仪式,被认为能消灾祈福、敬神除煞.刘昭注续后汉书一五行志引风俗通云:“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魅瞒。酒酣之后,续以挽歌。魁脩丧家之乐;挽歌,执球!相偶和之者。由此可知,岐初的愧儡就是木偶人,能跳跃

13、,用以招魂送孤,后又成为婚丧嫁娶仪式上皆宜的表演节目,逐渐发展成后来故事情节完整的傀儡战。至唐,段安节在乐府杂录“傀儡子”条有关于傀儡的记栽。流转到宋代,傀儡戏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骷髅战和悬丝佻他戏“嵬神形象在宋代百戏中经常出现,能髅形象对当时观众而言也并不陌生,前面所提到的顾景星题跋中的摩侯罗(小骷髅)就是一种偶人玩具,悬丝例儡演出的兴盛时期在宋代,演出活动在都市瓦舍里常年都有,并产生了一批演艺人,诗人刘克庄闻祥应届优戏甚盛诗二首之一,描写了他在村中神庙观看演出悬丝傀儡战时情景:“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山中一老眠初觉,棚上渚君闲未知,游女归来寻眩再,邻敬君罢感奉丝,可怜朴散非条罪

14、,薄俗如今记偃师。除去6骷髅幻戏图、宋朝傀儡婴戏图、清代陈字的婴戏图多幅画作都描写过类似傀儡戏场景。众多诗文和出土文物也都反映出当时孩子们对像儡戏兴趣浓厚,(见儡也成为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玩具。不过在I见儡剧中,再逼真的人偶仍然是一具不能自由活动、没有意识和思想的低儡.在葬礼祭祀中的悲戚哀伤、在节庆时的滑稽凑趣,这些人生中的大喜大悲都集于傀儡一身,而它们所表达的都是提线人的悲欢情怀,无关傀儡。廖奔先生认为李漏骷微幻戏图是用傀儡来表现人生的倏忽幻灭,感叹命运身不由己,被无形的命运之手掌控,借傀儡戏来抒发人生无奈无助之感。梁键的咏木老人诗:“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宋代黄庭坚有诗日:“万般尽被

15、鬼神戏,看取人间傀儡棚。烦恼自无安脚处,从他鼓笛弄浮生”,元人姬翼有一首鹤妈天小令说:“造物儿童作剧狂,悬丝傀儡戏当场,般(搬)神弄鬼翻膊用,走骨行尸注夜忙,这些记载不约而同以傀儡来寓意人生的无奈,具有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几千年来的朝代更迭,人们生死不过一瞬间。人世间许多无奈,而我们有时候与人偶何等相似。2.2 生死之原除去傀儡这一元素,骷髅幻戏图令人瞩目的另一神秘元素便是“骷微,中国文献中出现有关骷傀哲理的阐释,最早见于庄子一至乐:庄子之楚,见空骷髅,触然有形,檄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

16、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骷髅,枕而卧。夜半,骷髅见梦曰:“子之淡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骷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日:“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骷髅深暗想,E1:“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且为人间之劳乎!庄子作为悲观厌世的道家代表人物,其思想影响深远。庄子一至乐中厌弃现世、向往彼生的生死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膨响,尤K是在文人仕途躇蹬之时。战国以来,历代骷髅械之类的作品就是对于庄子思想的承袭,如东汉张衡的

17、骷髅赋几乎是庄子的翻版,借骷髅抒发一种乐死悲生的观念:骷髅赋张平子将游目于九野,观化乎八方.星回日运,凤举龙骐。南游赤野,北陟幽乡。西经味谷,东极扶桑.于是季秋之辰,微风起凉。联回杆驾,左翔右昂。步马于畴阜,逍遥乎陵冈。顾见骷髅,委于路旁。下居淤壤,上负玄君。平子怅然而问之日:“子将并粮推命以天逝乎?本丧此土,流迁来乎?为是上智,为是下愚?为是女人,为是丈夫?”于是肃然有灵,但闻神响,不见其形。答曰:“吾,宋人也。姓庄名周,游心方外,不能自修寿命终极,来此玄幽。公子何以问之?对日:1我欲告之于五岳,祷之于神。起子素骨,反子四肢。取耳北坎,求日南熟。使东废献足,西坤援腹.五内皆还,六神尽竟。子欲

18、之不乎?骷髅曰:“公子之言殊难也。死为休息,生为役劳.冬水之凝,何如春冰之消?荣位在身,不亦轻于尘毛?飞风曜景,莱尺持刀。巢、许所耻,伯成所逃。况我已化,与道逍遥.离朱不能见,子野不能听。尧舜不能赏,桀纣不能刑。虎豹不能击,剑戟不能伤。与阴阳同其流,与元气合其朴.以造化为父母,以天地为床树.以雷电为鼓扇,以日月为灯烛。以云汉为川池,以星宿为珠玉。合体自然,无情无欲。澄之不消,浑之不浊。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于是古卒响绝,神光除灭。顾盼发轸,乃命仆夫,假之以编巾,袤之以玄尘,为之伤涕,酹于路滨。:国首植6骷髅说、晋代吕安6骷髅赋3,其思想亦源于庄子一至乐.宋代以后,文人创作与民间的文艺作品中频繁出

19、现以骷髅为代表的乐死悲生、不为名利色相所动的警世主题.黄庭坚就曾经写过一首舒髅费:黄沙枯骷髅,本是桃李面。如今不忍看,当畤恨不见1)业风相鼓击,美目巧笑俏。无脚又无眼,看便成一片。这些作品一脉相承,与骷滋对话,感叹死亡,既是对庄子思想的传承,也吸收了佛教的思想.骷髅无皮无肉,空有人死之后的骨架,给人们强烈的视觉感官剌激,直指生命本质。但是骷滋也不尽是对生命的厌恶,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可得.李岚出身贫寒,历经南宋:朝.当时朝局混乱,南宋偏安一隅,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李嵩绘此图也可能是在当时时局下的有感而发。骷髅幻戏图也有可能受到了全真.教和佛教的膨响。道教创始人在画骷假警马枉为“骷髅”作了

20、另一种解择:“堪叹人人忧里愁,我今须画骷髅,生前只会贪冤业,不到如斯不肯休。为人须悟尘劳泊,清静真心真物,夺得画龙口内珠,便教走入昆企窟.”在此处很明显地可以看出王重阳希望用“骷髅教化弟子、警点世人。元人黄公里的题跋散曲醉中大: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光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识破个茶哪不慈?呆兀自五里已单樵。这首曲子写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当年黄公里(1269-1354)弃世而归。黄公望在世时曾被诬入狱,出就后亲佛信道,最终选择全真教,与金篷头、其月鼎、冷启敬、张三丰等为师友。佛教中也有布袋回头看骷微等画。宋代开始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布袋和尚为弥勒转世,布袋和尚和骷髅

21、的结合,正玩意骷髅和布袋一样为人外在之皮囊,无需看揖。结合具体的时间和背景,可见骷髅幻戏图与佛道都有若密切的联系.3结语近现代人类学家研究证实,在世界各地原始部族中普遍存在着头颅骨崇拜现象。而在我国佛教壁画和石刻艺术中存在的骷微图像,则是随着佛教东传而进入东土,具有明确的宗教象征意义。南宋画家李需画作骷滋幻戏图打破了人们的日常审美经验,画面中骷髅穿衣戴帕,手提悬丝傀儡,和怀抱幼儿的鲜妍娇美少妇、活泼稚气的童男童女游戏一处。画面探奇怪异,寓意神秘荒诞,历来为玩家所珍藏,也总是令人迷惑探究。粘微最初是指干枯无肉的头骨或全副件裕,与“鬼Z俑”都密切相关,其涵义是灵魂不灭、纪念祖先。先秦庄周认为“人之

22、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视生死为自然。寓言故事“庄子叹骷髅出自庄子一至乐,于战国时期“骷髅”的故事已基本成型,经过不断地流传和改编,对后世政治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梳理汉末张衡的骷髅赋与魏晋时期西植的学骷髅说等后世为数众多的骷髅之作,可以见出“骷微的寓意从庄子乐死悲生的生命观到后人政治命运中“叹死悲生生命观的转变。南宋烽烟四起,天灾肆虐,民不聊生,因此导致尸横遍野,人口急剧下降。乐生悲死本为人生本能,一旦生存悲于死亡,人只有到彼世寻找极乐。佛教亦作如是观,佛教中有一实践修行曰白骨观,其意在于灭绝对色相的贪恋。李端出身底层,那时伤事而又回天无力,才画出如此其实而又如此鬼魅

23、的画作。大骷髅操纵小骷憾的表演情景,引发研究者联想到另一个主题关键词“傀儡:悬丝傀儡之战其时流行甚广,在诗文画作中数见不鲜。傀儡之意甚明,引人命运无法自控,由外物操纵之无奈感.南宋偏安一隅,无力北伐,李湍一芥文士,个人力量如此卑赏,万千感怀只能融于笔端。笔者认为骷髅幻戏图是现实与宗教的交错,是画者感受与当时时代的结合,亦其亦幻,其幻相融,非凡俗可比。由上分析可知,李讳骷髅幻戏图既如货郎图3一样用高超的写实手法直接描第现实,为后人研究其时的风俗人情提供了全要的真实图像材料;另一方面,画作中两个延要而特殊的意象“骷髅”和“傀儡”又使其比一般的风俗画增加了更耐人寻味的人生深义。注解:虽然很多人认为货

24、郎图也是李淘表现底层人民的武要画作,但是据乐事还同万众心一货郎图解读考证,认为货郎图可能是在宫廷元宵节的时令绘画,并不是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在此就不列入。楼钥,南宋大臣、文学家。孙凤孙氏画钞卷二:题李满苏眼中坐骷麒2:座世国迷鲜克有知丹肖其状可以寤疑夫物之感人辗蔚而人之嗜物不衰百草之委件知姓字之卷眼中堪联堪悲笑用J茁般符不太悲刖悲其惟有菜相随今觑汝之道酸箕今是而昨非。参考文献:1奥文彦(元).图绘宝鉴M.2庄肃(元).商继补遗M.3厉*).南宋院画录卷五M.4孙凤.孙氏画钞(卷二)M.5衣若芬.骷髅幻戏一中国文学与图像中的生命意识5.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5(2).(6李福顺.李满和他的骷嵌

25、幻戏图3A朵云C.上海拈画出版社,1981.(7畏冬.谈李潮的创作思想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01).8廖奔/骷髅幻戏图3与傀偶戏J.文物天地,2002(12).9康保成.佛教与中国伊儡戏的发展J艺术探索,2003(3).(10)康保成.补说6骷髅幻戏图一兼说骷髅W傀儡及其佛教的关系5.学术研究,2003(11).11衣若芬.骷髅幻戏一中国文学与图像中的生命意识J.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5(2).12J卜阳.试论宋代风俗画的兴盛D.河南大学,2008.13马奔.宋代风俗画艺术特色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10.14施莉亚.李海C能髅幻戏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15耿纪朋.南宋李湍骷髅幻戏图解析.荣宝斋,20139).(16J嫂子健.李舒骷髅幻戏图合理性与荒诞性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4.17刘建荣.全真教与骷滋意象.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11).18左丹丹.论庄子叹骷髅2的文学与图像表达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59).19王一帆.宗教视域下的南宋风俗画择读:以传李战骷髅幻戏图为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5(03).20徐峰.古代宗教与艺术语境中的6骨骼式人像J).民族艺术,2015(10).21汤雯雯.“未尝死+未尝生李裾骷髅幻戏图探析D.中国美术学院,2015.22胡冰.用图像学理论解读宋代骷修幻戏图3文艺生活,201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