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采暖系统设计技术措施.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63161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室内采暖系统设计技术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室内采暖系统设计技术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室内采暖系统设计技术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室内采暖系统设计技术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室内采暖系统设计技术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室内采暖系统设计技术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内采暖系统设计技术措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2室内采暖系统12.1 一般规定12.1.1 以城市热网或地区供热厂为热源的采暖系统,应以热源主管部门指定的连接方式、热媒性质和参数作为设计依据。12.1.2 民用建筑采暖系统的热媒宜采用热水,热水供水温度应根据建筑物性质,采暖方式,热源条件及管材等因素确定,可参照表12.1.2的水温。表12-1-2采暖系统热水供水温度采暖系统管材建筑物类型供水温度(C)散热器采暖钢管居住类建筑,如:住宅、集体宿舍、旅馆、幼儿园、医院等宜85人员长时间停留的公共建筑,如办公楼、商场等宜95人员短时间停留的高大空间,如车站、码头、展览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等等宜95塑料管和内衬塑料管应W85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塑料

2、管和内衬塑料管应W6012.1.3 人防、住宅底商等需单独管理的区域,以及医院等建筑中需提前或滞后供暖的部门,应独立设置采暖环路。12.1.4 在满足室内各环路系统水力平衡的前提下,宜尽量减少建筑物的采暖引入口数量。12.1.5 当散热器采暖系统和空调水系统共用热源时,宜分别独立设置环路。12.1.6 建筑物内供暖系统最低点工作压力应根据散热器的承压能力、管材及管件的特性、提高工作压力的成本等因素确定,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当室内系统为金属管道的散热器采暖时,不宜大于0.8MPa,系统高度不宜超过50m;2当住宅户内散热器采暖系统管道采用热塑性塑料管材时,不宜大于0.6MPa;3采用低温热水地板

3、辐射采暖时,不宜大于0.8MPa;4超过上述压力时,宜进行竖向分区;5当工程条件必须突破时,应校核系统最低点散热设备和管道的最大工作压力,并采用能承受相应压力的散热器、管材和管件。12.2 采暖散热器12.2.1 散热器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1应符合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2应能承受采暖系统工作压力;3在外型上应与环境协调,力求美观、体积小、易清理、便于安装;4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应采用闭式系统(参照22.3.4条3款有关规定),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在非采暖季节采暖系统应充水保养;蒸汽采暖系统不应采用钢制柱型、板型和扁管等散热器;5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应选用防腐型铝制散热器,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4、6设置热计量或温控阀的采暖系统中,不宜采用水流通道内含有粘砂的铸铁等散热器;7潮湿和有腐蚀性介质的房间内,应采用耐腐蚀的散热器;8电气用房不应采用对片式散热器;9钢制散热器与铝制散热器不应在同一热水采暖系统中使用。12.2.2散热器面积应按下式计算A=-l,P1(12.2.2)K仇F式中F一散热器散热面积(nf);Q散热器散热量(W);K设计工况下散热器传热系数W(mZC);P散热器内热媒的平均温度(C);t室内采暖计算温度();01片数(或长度)修正系数,应根据生产厂提供的技术资料确定;如无此资料时,柱型散热器可按表12.2.2-1确定;2连接方式修正系数,应按生产厂提供的技术资料确定;如无

5、此资料时,可按表12.2. 2-2确定;B3一安装形式修正系数,可按表12.2.2-3确定。表12.2.2-1柱型散热器片数修正系数B,散热器片数20片10.951.001.201.25表12.2.2-2散热器连接方式修正系数B2连接方式同侧上进下出异侧上进下出异侧下进下出异侧下进上出同侧下进上出%1.001.051.101.151.20注:热媒在管内强制流动的散热胎(如钢串片散热器),2=l表12.2.2-3散热器安装形式修正系数3安装形式图示安装说明3安装形式图示安装说明P3散热器明装1.00暖气罩前面板上下开口A=130mm洞口敞开洞口设隔栅1.21.4散热器安装在墙龛内=40mmA=8

6、0mmA=100mm1.111.071.06暖气罩上面及前面板下部开口A=260mm=220mmA=180mmA=150mm1.121.131.191.25散热器上设置隔板=40mm=80mmA=100mm1.051.031.02暖气罩上面开口宽度C不小于散热器厚度,暖气罩前面下端孔口高度不小于100mm,其余为隔棚1.1512.2.3 散热器数量(片数或长度)的计算尾数,宜按下列原则处理:1双管系统:当尾数散热量不超过所需散热量的5%时可舍去,大于或等于5%时应进位。2单管系统:上游(1/3)、中间(1/3)及下游(1/3)散热量数量计算尾数散热量分别不超过所需散热量的7.5%,5%及2.5

7、%时可舍去,反之应进位。12.2.4 不保温采暖干管散入房间的热量应予计算,其可折减散热量宜按下式计算:Q=KF(t,-t1)n(12.2.4)式中Q明装不保温采暖管道散入室内的热量(W);K管道传热系数W(m2C),详表12.2.4-1;F管道外表面积(m2),详表12.2.4-2;t,管道内热媒平均温度();t1室内采暖计算温度(C);n管道安装位置修正系数,见表12.2.4-3。表12.2.4-1不保温钢管的传热系数KW(m2P)管径DN(mm)管道内平均水温与室内空气温度差!:()蒸汽压力(MPa)40505060607070802800.070.2W3212.813.414.014.

8、514.515.117.04010011.011.612.212.813.414.015.612515011.011.612.212.213.213.415.01509.99.99.99.99.913.415.0公称直径/外径(mm)15/21.320/26.825/33.532/42.340/48.050/60.0表面积(m2m)0.0670.0840.1050.1330.1510.188公称直径/外径(mm)70/75.580/88.5100/114.0125/140.0150/165.0表面积(m2m)0.2370.2780.3580.4400.518表也2t3管道安装位置修稣教n管道安

9、装位置沿顶棚敷设立管沿地面敷设n0.50.751.012.2.5大于或等于8层的垂直单管串联系统,应考虑立管散热对下游的不利影响,宜按12.2.4条计算,也可按以下比例直接增加下游散热器的数量:1下游的12层15%;2下游的34层10%;3下游的56层5%12. 2.6应按下列原则布置散热器:1散热器一般应明装,暗装时应留有足够的空气流通通道,并应方便维修。2散热器宜安装在外墙窗台下;当房间有两个以上朝向外窗时,宜优先布置在采暖负荷较大的窗台下:有外窗的房间,散热器不宜高位安装;进深较大房间,宜在房间的内外侧分别设置散热器。3有冻裂危险的门斗中,不应设置散热器。4托儿所、幼儿园、老年公寓等有儿

10、童、老年人、残疾人的场所,散热器应加设防护革。5片式组对散热器的每组长度不应过长,底层不宜超过150Omm(约25片),上层不宜超过120Omm(约20片);如片数较多时,可以分组串接,串接管径应225加;分组串接的散热器不宜超过2组。6.楼梯间的散热器应尽量布置在底层,当底层无法布置时,可按表12.2.6进行分配。表12.2.6楼梯间散热器各层分配表(%)建筑物总层数安装层数三四五六26535350302045030205502515106502015157452015101028402015101051.1.1 水散热器采暖系统12.3.1 室内系统环路的大小和划分,应以水力平衡为主要依据

11、,有条件时宜按朝向分别设置环路。1.1.2 一般建筑物热水采暖系统形式,宜符合下列原则:1四层及以下建筑,宜采用下供下回式垂直双管系统。2五层及以上建筑,宜采用上供下回式垂直单管系统,一个垂直单管系统所连接的层数不宜多于十二层,且应采用跨越式,不应采用顺序式。3当层数多于十二层时,宜采用上供下回式单双管混合式系统。4无条件设置诸多立管的多层或高层建筑,当建筑条件相宜时,可采用单管水平串联系统,其可串接的散热器数量,宜以每一环路管径25mm为限。散热器连接宜采用异侧上进下出方式。5采用温控阀、平衡阀等水力平衡阀件时,系统形式可以不受上述原则限制。6干管系统宜采用异程式,当条件适宜且较经济时,也可

12、采用同程式。1.1.3 干管和立管阀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建筑物采暖系统入口总供回水管上装总阀,热力入口装置应符合13.3.15条的规定。2室内各分支供回水干管应装分路阀门及泄水装置。3供回水立管应装设立管阀门及泄水装置。4用于维修时关闭的干管和立管上阀门宜采用低阻力阀门(如闸阀或蝶阀),当必须具备调节或平衡功能时,可局部改用高阻力阀门(如截止阀、调节阀、平衡阀等)。12.3.4 散热器阀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层的双管系统,一个环路上的散热器不超过10组时,每组应至少装高阻力阀门一个,超过10组时,每组供回水支管应各设高阻力阀门1个。2多于一层的双管系统,每组散热器供水支管上应至

13、少装高阻力阀门一个。3多层或高层建筑中,底层直接连接于干管的散热器,供回水支管均应装高阻力阀门。4垂直单管系统或每组散热器设在不同房间的水平单管系统,应每组散热器安装闭合管,设低阻力三通调节阀一个或在连接散热器的供水支管设低阻力二通阀一个。5单管水平串联系统,应在每一环路供回水管上装高阻力阀门。6楼梯间或其他有冻结危险的部位,散热器不得安装阀门,且应设置单独供回水立管。7水质较好且标准较高的建筑物,散热器供水支管上宜设自力式温控阀,当散热器为暗装时,温控阀应采用远传式温度传感器,且应设置在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位置上。12.3.5 系统的空气排除,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的最高点或可能有空气集聚的

14、部位应设放风装置。2除散热器上采用的手动放风门之外,其他放风装置均应设置性能可靠的自动排气阀,并宜设集气罐。3自动排气阀不应放在重要房间内,且应便于维护和管理。12 .3.6采暖管道的敷设应有一定的坡度,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道坡向应有利于空气排放或管道泄水,横干管坡度宜采用0.003且不应小于0.002,散热器支管坡度不得小于0.01。2在特殊条件下需无坡度敷设的管段,其管内水流速度不得小于0.25ms13 .3.7系统排污及泄水,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最低处、可能有水积存的部位,以及检修用关断阀之前,应装泄水装置,可设丝堵、闸阀或旋塞。2下列部位应装设便于管道排污和清通的DN20mm的闸阀

15、或旋塞1)下供下回式系统供水干管末端和回水干管始端,见图12.3.7-a;2)上供下回或上供上回式系统总立管上升处,见图12.3.7-b、c、d;3)上供下回式系统回水干管的始端,见图12.3.7-b、co图12.3.7采暖干管泄水排污装置设置位置12.3.8住宅采暖系统设计尚应符合第12.7节的有关规定。12.4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12.4.1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设计应符合北京市标准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应用技术规程(DBJ/T01-49-2000)的有关规定。12.4.2进深大于6m的房间,宜以距外墙6m为界分成内外区,分别计算采暖热负荷和进行地板辐射采暖设计。12.4.3各房间辐射采暖

16、地板的散热量和热媒供应量应如下计算:1上层房间采用地板辐射采暖时,本层房间所需有效散热量,应按下式计算:Qi=Q-Q2,(12.4.3-1)式中Q房间采暖热负荷(W);Qi房间所需有效散热量(W);Q2来自上层地板辐射采暖房间的热量(W)。2房间热媒的供热量应按下式计算:Qm=Q1+Q2m(12.4.3-2)式中Qm房间热媒的供热量(W);Q2,向下层的热损失(W)O3住宅建筑等各层均采用地板辐射采暖时,除顶层以外,每层热媒的供热量Qm与房间的负荷Q可近似取相同值(取QzQQ2”)。12.4.4单位地板面积所需有效散热量和向下传热的热损失量,应按下式计算:q1=Q(aF)(12.4.4-1)q

17、2=Q2/F(12.4.4-2)式中:q单位地板面积所需有效散热量(Wm2);qz单位地板面积向下传热的热损失量(Wm2);Qi房间所需有效散热量(W);Q2房间向下的热损失(W);F房间敷设加热管的地板面积(m2);a一一考虑家具和地面覆盖物遮挡的有效面积系数(%),应根据实际遮挡面积确定。注:住宅的a值可参考表1244的数值。表12-4.4住宅家具对地面遮挡的有效面积系数a房间名称主卧室次卧室起居厅书房地面积(m2)152081520-5010*15家具遮挡率(%)353040-2520-1515有效面积系数a(%)657060-7580-8585注:1面积小的房间遮挡目2面积范围内可采用

18、内插法昌取大值:确定系数12.4.5为满足单位地板面积所需散热量而应达到的地板表面平均温度,可按下式近似计算:lirW(-)ow,(12.4.5)口n式中:tep为满足单位地板面积所需散热量而应达到的地板表面平均温度(C);q按12.4.4条计算的单位地板面积所需有效散热量(Wm2);ta室内空气温度,可采用按11.5.4条2款2)项确定的室内计算温度()。12.4.6敷设加热管道地板的表面平均温度tgp,应符合表12.4.6的要求。表12.4.6地板的表面平均温演EtP环境条件适宜范围最高限值人员长期停留区域2426C28人员短期停留区域2830C32,C无人员停留区域3540C4212.4

19、.7当房间采暖热负荷较大,按式12.4.5计算得到的地板表面平均温度超出表12.4.6的规定时,应降低单位地板面积散热量,增设其他采暖设备,以满足房间热负荷。12.4.8单位地板面积的有效散热量q1和向下传热的热损失量q?应根据热媒的平均温度和流速、室内空气温度、加热管管径和材质、覆盖加热管的地面层热阻、加热管布管密度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注:计算可采用2000ASHRAEHandbOOk-SyStemSandEquiPment中提出的一套地板辐射采暖的计算方法,详有关设计手册和电算程序。加热管为PB或PEX管的地板有效散热量q和热损失q2,可按附录D选用。12.4.9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的供

20、水温度应计算确定,但不应超过60,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0Co同一热源输配系统的各房间,宜按相同的水温设计。当热源水温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设混水装置等控制水温的措施。12. 4.10地面辐射采暖热媒的温度、流量和资用压差等参数,应和热源系统相匹配,并设置可靠的控制装置。注:由于供回水温差和管道阻力等不同于一般采暖系统,当采用单户独立燃气炉等定型产品时,尤其应核对其参数是否匹配。13. 4.11加热管内热媒流速不宜小于0.25ms,供回水阀门以后(含阀门、加热管和热媒集配装置等构件)的系统阻力,应进行计算,并不宜大于30kPa注:各类塑料管或铝塑复合管的阻力损失,可按附录A计算。14. 4.12

21、辐射采暖地板应由地面层、管道及填充层、绝热层、防水层(防潮层)等组成,各层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土壤上部、与不采暖房间相邻楼板上部和住宅楼板上部的地板加热管之下,以及辐射采暖地板沿外墙的周边,应铺设绝热层。绝热层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时,厚度不宜小于下列要求:1)楼板上部30mm(受住宅层高限制时不应小于20mm);2 )土壤上部40mm;3)沿外墙周边20mm。注:当采用其他绝热材料时,宜按等效热阻确定其厚度。2加热管应采用细石混凝土填充覆盖,并符合下列要求:1)加热管以上的填充层厚度不宜小于30mm,不应小于20mm。2)地面荷载大于20kNm2时,加热管上皮的填充层,应经设计计算确定加

22、固构造措施。3辐射采暖地板铺设在土壤上时,绝热层以下应做防潮层;辐射采暖地板铺设在潮湿房间(如卫生间、厨房和游泳池等)内的楼板上时,填充层以上应做防水层。12.4.13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应按房间或区域设置独立的热媒集配装置,住宅每户至少应设置套集配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一集配装置的分支路不宜多于8个。2集配装置的直径,应大于总供回水管径,配水管和集水管之间宜设旁通管和关断阀。注:设旁通管和关断阀的目的是为了在冲洗系统管道时与集配装置隔绝,以防污物进入集配装置和加热管。3集配装置应高于地板加热管,并配备排气阀。4总供回水管和每一供回水分支路,均应配备手动调节阀。5总供水管阀的内侧,应设置过滤

23、器。6建筑设计应为集配装置的合理设置,提供适当的条件。12.4.14加热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同一热媒集配装置系统各分支路的加热管长度宜尽量接近,并不宜超过120叫不同房间和住宅的各主要房间,宜分别设置分支路。2加热管管材可采用塑料管材和铜管。塑料管材可选用耐热聚乙烯管(PE-RT),聚丁烯管(PB)、交联聚乙烯管(PE-X)、无规共聚聚丙烯管(PP-R)和铝塑复合管(热水用PAP或XPAP)等。与钢制散热器联合供暖时,塑料管材宜采用铝塑复合管或带有阻轼层的其他热塑性塑料管材。3塑料管的材质和壁厚应按附录B经计算确定。4塑料管的安装,应在有关技术规程及管材供应商提供的安装说明指导下进行。5垫层内

24、不得设机械连接管件,可采用可靠的热熔连接。PE-X管、铝塑复合管等不能熔接的管材,垫层混凝土内不应设有任何管件和接头。6应根据房间的热工特性和保证温度均匀的原则进行布管,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间距不宜大于300mm;2)高温管段宜优先布置在外围护结构侧;3)地面上固定设备和卫生器具下,不应布置加热管道。1 2.5热风采暖和热风幕1.1.1 1下列场合或场所,宜采用热风采暖:1能与机械送风系统合并设置时;2采暖负荷较大,但无法布置大量散热器的高大建筑;3仅设有防冻值班采暖散热器,但又需间歇正常采暖的房间;4由于防火、防爆和卫生要求,必须采用全新风采暖时;5利用热风采暖经济合理时的其他场所。1.1

25、.2 2热风采暖的热媒宜采用290的热水或0.10.3MPa的蒸汽。当采用燃气、燃油加热或电加热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要求。1.1.3 5.3热风采暖的房间宜结合设置散热器值班采暖。当不设置散热器值班采暖系统时,宜设置两套热风采暖系统,其中一套系统负担值班采暖热负荷。12 .5.4热风采暖系统的气流组织,应按下列原则设计:1应使人员活动范围处于回流区,回流区风速宜按0.150.3ms设计。2室内空气循环换气次数,宜大于1.5次/h。3送风口个数、位置、送风速度和送风温度应通过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送风口的高度不宜低于3.5m,不得高于7m。2)在房间上部送风时,送风风速宜采用51

26、5ms;送风位置处于人员活动区高度时,风速宜采用O3-0.7ms:3)送风口高度大于3.5m时,送风温度宜采用3550C,最高不应超过70;送风口高度小于3.5In时,送风温度宜采用3545。4回风口底边距地高度宜采用0.40.5m,风速不宜超过4ms5热风采暖及通风系统冬夏合用时,送风口宜采用能够调节送风速度和流向的可调风口。12.5.5下列场所宜采用热风幕:1建筑物出入频繁的无门斗的出入口内侧;2两侧温度、湿度或洁净度相差较大,且人员出入频繁的通道宜设置空气幕或冷热风幕。12.5.6热风幕送风参数应通过计算确定,且宜符合以下要求:1送风温度:一般外门不宜高于50C,高大外门不得高于70C。

27、2送风速度:公共建筑外门不宜高于6ms,工业建筑外门不宜高于8ms,高大外门不宜高于25ms12.5.7热风采暖和热风幕的热媒系统,一般应独立设置。如果必须与采暖系统合用时,应有可靠的水力平衡措施。民用建筑的热风幕可采用电加热或W90C的热水。当热风采暖热媒为蒸汽时,每台机组应独立设置阀门和疏水装置。12.6.1符合19.1.3条的条件,且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以采用电热采暖。12.6.2 电热采暖的发热元件,可采用电散热器、发热电缆及电热膜等。低温发热电缆宜采用地板式,其表面平均温度应符合表12.4.6的要求。低温电热膜辐射采暖宜采用天棚式,辐射体的表面平均温度宜符合表12.6.2的要求。

28、住宅电热膜采暖应符合北京市标准住宅低温辐射电热膜供暖应用技术规程(DBJOl-610-2002)的有关规定。表12.6.2天棚辐射采暖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天棚高度5)2.53.03.14.0宜采用的温度(aC)2830333612.6.3 所有电发热元件及其表面工作温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规定的安全要求;其控制、安装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电气设计规范要求;绝热层,龙骨等配件的选用及系统使用环境,还应满足建筑防火要求。12.6.4 有燃气供应时,高大空间建筑物,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以采用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进行全面或局部采暖。12.6.5 6.5采用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时,必须符合国家现行

29、有关安全和防火规范的要求,并采取下列相应的防火、防爆及通风换气等安全措施:1燃烧器废气应直接排出室外,室内空间应能保证燃烧器所需的空气量。当燃烧器所需的空气量大于该房间的换气次数0.5次/h时,应由室外直接供气,进排气口还应满足安全、卫生、环保相关规定的要求。2燃气红外线辐射器安装高度,不应低于3m。3利用通风机供应空气时,通风机应与燃烧装置联锁。4燃气供应系统应设置应急切断装置。12.6.6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的燃气供应系统应符合第23章和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的有关规定。12.7住宅集中热水采暖系统及热计12. 7.1应根据北京市标准新建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设计技术规程(DB

30、J(H-605-2000),进行新建住宅热水集中采暖设计。13. 7.2建筑物内热水采暖系统干管和立管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应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型式。2干管环路应均匀布置,各共用立管的负荷宜相近。3共用立管应根据下列原则设置:1)应采用双管系统,且宜采用下分式;2)下分式立管顶端应设集气和排气装置;3) 一对共用立管所负担的户内系统数不宜过多,除每层设置热媒集配装置连接各户的系统外,一对共用立管连接的户内系统不宜多于40个,每层连接的户数不宜多于3户,且宜连接负荷相近的户内系统;4)宜设于管道井内,管道井宜邻楼梯间或设置在户外公共空间;与之相连的各分户系统的入口装置也宜安装在管道井内,

31、并应具备查验及检修条件。4连接2层和2层以上的各层支干管和立管管径不应小于入户管管径。5住宅楼内的公共用房和公用空间,应设置单独供暖环路,宜设置热计量装置。12.7. 3户内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系统形式可采用水平双管系统和水平单管跨越式散热器系统、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等。2散热器系统当采用热塑性管材进行地面暗埋时,宜采用设置分集水器的放射式双管系统暗埋敷设。3并联于一对供、回水立管上的各分户供暖系统宜采用相同的系统形式。4散热器系统户内管道可布置于本层地面下的垫层和镶嵌在踢脚板内,也可布置于本层顶板下。12.7.4管材和管道连接、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物内供回水干管、共用立管,宜采用

32、热镀锌钢管螺纹连接。2户内供暖管道的明装配管,宜采用热镀锌钢管螺纹连接;埋地管道宜采用热塑性塑料管材、塑料复合管材或铜管。3户内供暖系统塑料管宜采用聚丁烯管(PB)、铝塑复合管(热水用PAP或XPAP)、交联聚乙烯管(PE-X)、无规共聚聚丙烯管(PP-R)和耐热聚乙烯管(PE-RT)等。4塑料管的材质和壁厚应按附录B经计算确定。5垫层内塑料管的安装和连接应符合12.4.14条4、5款的要求。6地面暗敷管道宜敷设在垫层预留沟槽内,用卡子固定在地面上,并处理好管道胀缩。7埋敷在垫层内的管道宜采取适当的绝热措施,可采用管道沟槽填充水泥珍珠岩等绝热材料的做法或外加塑料套管。8管道坡度要求应符合12.

33、3.6条的规定。12.7.5散热器的选择应符合12.2.1条的要求。散热器不应设暖气罩,当必须设置时,温控阀设置应符合12.3.4条7款的要求。12.7.6户内系统入口装置应由供水管锁闭调节阀、水过滤器、户用热量表及回水管关断阀组成,其选择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按系统设计流量选择户用热量表,其额定流量下的水流阻力不宜大于25kPa2当户内系统入口装置设置于户外时,还宜在户内设置具有防冻功能的手动或自力式总调节阀门。12.7.7散热器支路宜设温控阀,无条件时应设性能可靠的手动调节阀,且应按下列原则选择设置调控阀门:1水平单管跨越式系统应根据工程条件按下列顺序选择设置调控阀门之一:1)连接散热

34、器的供水支管上设置低阻力自力式两通型温控阀;2)供回水支管之间设置三通温控阀;3)供回水支管之间设置手动三通调节阀。2双管系统应采用自力式两通温控阀或高阻力手动调节阀。3应根据通过散热器的水量和压差确定温控阀规格。4温控阀应具备防冻设定功能,手动调节阀也宜设防冻限位。12. 7.8室内采暖系统为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时,应按下列要求之一设置调控阀门:1每一分支环路应设手动调节阀,有条件时可设置温控阀;2当分支路为手动调节时,可在进户管上设置户用温控阀。12.7.9建筑采暖入口装置应符合13.3.15条的规定。12.7.10供暖系统应按照12.9节的要求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并宜符合下列要求:1室内共用立

35、管比摩阻宜为3060Pam.2户内系统包括调节阀和户用热量表在内的计算压力损失不宜大于30kPa.12.8采暖管道12. 8.1除地板辐射和设分户计量的采暖系统外,民用建筑的室内采暖管道应采用焊接钢管。13. 8.2户内采暖管道采用热塑性塑料管材时,应按附录B确定管材种类和壁厚。14. 8.3采暖水平干管和立管,应计算其热膨胀量,并应按下列要求采取补偿措施:1计算热伸长量的管道安装温度宜取0。2宜利用弯曲管段自然补偿,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补偿器。3应在两个固定支架间距的1/21/3范围内布置方形或Z型补偿器。4波纹管补偿器和套筒补偿器应配置导向支架,固定及导向支架位置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固

36、定支架推力应进行计算。5水平管或总立管固定点的布置,应保证分支管接点处的最大位移40mm无分支接点的管段,间距应保证伸缩量不大于补偿器或自然补偿所能吸收的最大补偿量。6垂直双管系统、闭合管与立管同轴的垂直单管系统的连接散热器支管的立管,长度W20m时,可在立管中间设固定卡;长度20m时,应采取补偿措施。立管穿楼板处,应加套管。固定卡以下长度10m的立管,应以三个弯头与干管连接。7DN100mm的弯管补偿器,DN50mm的波纹管或套筒补偿器,要进行固定支架生根结构的强度验算。说明:波纹管或套筒补偿器的内压推力较大,因此提出进行固定支架生根结构的强度验算的较严要求。12 .8.4当采暖管道必须穿过

37、防火墙时,在管道穿过处应采取固定和防火封堵措施,并使管道可向墙的两侧伸缩。13 .8.5采暖管道采用管沟敷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室内宜采用半通行管沟,且应符合下列要求:D管沟净高应不低于1m。2)管沟应设通风孔,间距不宜大于20m。3)管沟应设人孔,且应符合以下要求:(1)直径不应小于O.6m;(2)间距不宜大于30m;(3)管沟总长22Om时,人孔数不应少于2个;(4)人孔宜布置在检修阀附近,不应设于人流较多的通道上、重要房间或有较高防盗要求的房间内、厕浴内和住宅的户内,必要时可延伸至室外,管沟端头宜有人孔,4)与其他管道综合后,通道净宽度应不小于O.5m;有其他管道穿越处,通道净高度不宜

38、小于O.5mo2当布置半通行管沟有困难时,可采用不通行管沟,且应符合下列要求:1)管沟和管道长度不宜超过5m;2)管道不得超过2根;3)不得设置阀门、泄水堵等需要经常检修操作的管件;4)不通行管沟断面尺寸不宜小于400X400mm。3管沟不宜布置在卫生间等卫生器具和地面下排水管道集中的区域下方。4管沟不得与电缆沟、通风道相通。需利用管沟作为通风道时,应采取可靠的措施与其他段管沟隔绝。12. 8.6采暖管道或与其他管道共同敷设于管道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净高不应低于1.8m,当管道层内有结构梁时,梁下净高不应低于1.2m;2应有自然通风和人工照明;3安装各种管道后的隔墙上的人行通道净宽不应小于

39、O.7m,净高不应低于L2m;4应考虑排水设施。12.8.7直径215Omm的采暖管道,需在墙、梁、板等结构体系上设支架安装或悬挂吊装时,应向结构专业提出荷载值,必要时应预留埋件。12.8.8采暖管道不宜穿建筑物基础墙、变形缝,当必须穿越时宜做管沟;无条件时,应加套管,并应设置能承受最大变形量的柔性连接管件。穿隔墙时宜加套管。12.8.9采暖管道不应穿越变配电室。当变配电室需安装散热器时,不得在室内设置阀门、放风门、泄水装置,管道宜焊接。12. 8.10铝制、铜铝复合型散热器与钢管,钢制散热器与铝塑复合管,接口方式应有利于防止电化学腐蚀。13. 8.11室内采暖管道与电气、燃气管的最小净距应符

40、合表12.8.U的规定。表12.8.11室内采暖管与电气、燃气管的最小净距(Inm)热水管导线穿金属管在上导线穿金属管在下电缆在上电缆在下明敷绝缘导线在上明敷绝缘导线在下裸母线吊车滑轮线燃气管平行30020050050030020010001000100交叉1001001001001001005005002012.9热水采暖系统的水力计算和水力平衡14. 9.1室内热水采暖系统的总压力损失,应根据以下原则确定:1不得超过区域管网给定的资用压力降;2应满足室内系统水力平衡的要求;3宜尽量增大室内系统的压力损失,最不利环路的比摩阻不宜小于50Pam;4室内采暖系统计算压力损失的附加值宜采用10%。

41、12.9.2室内热水采暖系统管道的流速应根据系统的水力平衡要求及防噪声要求等因素确定,最大允许流速宜符合表12.9.2的规定。表12.9.2室内管道内热水的最大允许流速(ms)1111管径D(mm)15202532405050有特殊安静要求的室内管道0.50.650.81.01.01.01.0一般室内管道0.81.01.21.41.82.02.012.9.3热水采暖系统并联环路(不包括共用段)之间的压力损失相对差额,不应大于15%,且应通过下列措施达到水力平衡:1环路布置应力求均匀对称,环路半径不宜过长,负担的立管数不宜过多。2应通过管径调整,使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相对差额计算值达到最小。3

42、当调整管径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下列措施:1)增大末端设备的阻力特性,例如在散热器支管上设高阻力手动阀门或温控阀等;2)在立管或支环路设置节流装置,如手动调节阀、静态平衡阀等。12.9.4热水采暧的垂直双管系统、垂直分层的单管水平串联系统、同一环路而层数不同的垂直单管系统,当重力水头的作用高差10m时,并联环路之间的水力平衡应计算重力水头。重力水头应按下式计算:2式中:H2重力水头(Pa);h计算环路散热器中心之间的高差(m);pg、Dn设计供、回水温度下水的密度侬济),可按表A23确定;g重力加速度,g=9.81s2o12.9.5热水采暖系统干管的末端管段,在水力平衡计算的基础上,宜考虑各种

43、不利因素适当放大,管径不应小于20mm。12.9.6热水采暖管道水头损失应按下列要求计算:1单位长度沿程水头损失可按附录A进行计算。2局部水头损失可按局部阻力系数法或当量长度法确定:1)局部阻力系数法:(12.9.6),2式中局部水头损失(Pa);P热水密度,见表A.2.3;局部阻力系数,可参考表12.9.6-1。2)热水系统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可按表12.9.6-2确定。3热计量表、Y形过滤器、温控阀等管件的局部阻力或局部阻力系数应按生产厂提供的数据确定。表12.9.6-1采暖系统局部阻力系数值局部阻力名称备注局部阻力名称管径DN(mm)1520253240250柱形散热器2.0以热媒在导管中的

44、流速计算截止阀16.010.09.09.08.07.0铸铁锅炉2.5旋塞4.02.02.02.0钢制锅炉2.0斜杆截止阀3.03.03.02.52.52.0突然扩大1.0以其中较大流速计算闸阀1.50.50.50.50.50.5突然缩小0.5弯头2.02.01.51.51.01.0直流三通1.090煨弯和乙字弯1.51.51.01.00.50.5旁流三通1.5括弯3.02.02.02.02.02.0分(合)流三通3.0急弯双弯头2.02.02.02.02.02.0直流四通2.0缓弯双弯头1.01.01.01.01.01.0分流四通3.0平衡阀15-14方形补偿器2.0套筒补偿器05表1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