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0124设计洞察与用户研究大学高校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82240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8410124设计洞察与用户研究大学高校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8410124设计洞察与用户研究大学高校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8410124设计洞察与用户研究大学高校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8410124设计洞察与用户研究大学高校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8410124设计洞察与用户研究大学高校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8410124设计洞察与用户研究大学高校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410124设计洞察与用户研究大学高校课程教学大纲.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设计洞察与用户研究(Designinsightanduserresearch)课程代码:18410124学分:2.5学时:40(其中:课堂教学学时:40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程实践学时:)先修课程:工业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适用专业: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教材:设计调研,戴力农,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7月第2版开课学院:艺术学院课程网站:(选填)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设计洞察与用户研究是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中的专业理论课,在整个设计环节中属于相对重要的部分。针对设计前期的用户研究,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梳理设计题目的合理性、确立典型的目标人群进行系统

2、完善的用户价值、行为模式、喜好、流行趋势等的相关分析,为后续的设计提供更加实际的支撑。在实际设计操作过程中,所有的产品服务对象都是人,所以所有的设计都应该是基于对人的研究而进行。课程着重讲诉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以心理学和社会学基本知识和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科技和人们心理行为的变化特点,注重创新。在用户研究方法、建立用户模型、用户界面设计等方面都有较为详细与完善的讲解。有助于学生掌握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掌握实用的设计方法。(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设计洞察与用户研究的基本概念,了解用户研究在产品设计中

3、的重要性;了解产品设计与用户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课程目标2:掌握设计调查表的撰写规则,同时能够体现调查表的逻辑性与框架的完整性,具有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问题发现、分析、定义的能力;能够对产品可行性有一定的论证、市场、目标用户能够准确的定位。课程目标3:掌握设计洞察与用户研究的基本流程与研究方法,在一手资料的收集中,能够寻找典型目标用户、专家用户、特殊用户进行访谈,具有专业敏感度,能够较为准确提炼出用户的潜在需求、行为方式、操作习惯等;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和综合表现能力。课程目标和工业设计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一课程目标毕业要求ff-一课程目标1课

4、程目标2课程目标33.具有较好人文艺术素养,/解工业设计和现代设计专业相关的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4.具有与工业设计相关的用户研究与趋势分析能力,具有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问题发现、分析、定义的能力。5.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从事工业产品创新设计及其相关的产品结构设计、系统设计、交互与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等工作。能够创造性地解决较为复杂的工业设计问题。6.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和方法对工业设计问题进行研窕。具备设计分析、概念设定、验证评价等能力。7.掌握现代设计表现方法,能够在设计实践中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现代设计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

5、具有良好的综合设计表现能力。课程目标和产品设计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j一课程目标毕业要求f-J_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2.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人文艺术修养,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工程基础知识,并了解与产品设计专业学科发展情况和前沿发展趋势。3.在产品开发设计中,具备与产品设计相关的用户研究与趋势分析能力,具备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问题发现、分析、定义的能力。4.熟悉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和方法对产品设计问题进行研究。具备设计分析、概念设定、验证评价等能力。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5.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创新实践能力。能够在综合把握产品的功能、材料、结构、外观和市

6、场需求诸要素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合理的改进性设计和开发性设计。6.具有良好的形态表现能力,能够准确表达设计构想,并能熟练掌握草图、模型、效果图、信息技术工具以及多种设计软件等综合设计表现技能。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章撰写)第一章导论(一)课程内容1 .与用户相关的若干概念2 .关于用户研究方法3 .用户研究的一般程序(二)教学要求掌握与用户相关的若干概念,如UCD、UX、UK、UR等,了解用户研究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初步了解用户研究方法,掌握产品开发不同阶段用户研究方法的选择,熟悉用户研究的一般程序。(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1 .重点初步了解用户研究方法,

7、掌握产品开发不同阶段用户研究方法的选择。2 .难点掌握产品开发不同阶段用户研究方法的选择。第二章数据采集(一)课程内容1 .用户背景资料收集与分析2 .观察法3 .访谈法4 .问卷法(二)教学要求掌握用户背景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渠道、方法以及流程;掌握用户观察的常用方法、步骤和记录框架;掌握用户访谈的常用方法、步骤和记录方式;掌握用户问卷的设计、发放途径、步骤和统计分析。(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1 .重点掌握用户背景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方法;掌握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2 .难点掌握观察法和访谈法。第三章调研分析(一)课程内容1 .数量对比分析2 .知觉图、鱼骨图3 .

8、卡片归纳分类法4 .情景分析法5 .人物角色法6 .故事板(二)教学要求掌握以定性为主的数据分析方法,如数量对比分析、知觉图、鱼骨图、卡片归纳分类法等,能够将调研收集来的数据加工成指导设计的研究结论。(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1 .重点掌握以定性为主的数据分析方法,如数量对比分析、知觉图、鱼骨图、卡片归纳分类法等。2 .难点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实践中采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指导设计的研究结论。第四章从设计调研到设计洞察(一)课程内容1 .设计调研的流程2 .设计调研和设计洞察3 .案例分析(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换位思考的能力,能够深入解读调研获得

9、的数据,从中获取精准的洞察信息,为设计的展开、执行提供参考和依据。(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4 .重点深入解读调研获得的数据,从中获取精准的洞察信息。5 .难点需要在长期的大量设计研究及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设计洞察能力,发掘设计创新切入点。三、学时分配及教学方法章(按序填写)教学形式及学时分配主要教学方法支撑的课程目标课堂教学实验上机课程实践小计第一章44讲授法、演示法课程目标1第二章1616讲授法、演示法、基于问题的研究型教学方法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第三章1212讲授法、演示法课程目标2第四章88讲授法、讨论法、基于问题的研究型教学方法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合计4

10、040注:L课程实践学时按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列入表格;2 .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研究型教学方法(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等教学方法)等。四、课程考核考核形式考核要求考核权重备注大作业问题发现准确,选题具有独特视角,紧扣社会发展、专业研究等方面的热点;20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的事件、问题,自定项目研究选题,完成研究报告一份(包括选题依据、用户需求分析、用户人群研究、环境分析、竞品或相关产品分析等),提出设计概念,明确设计定位,为并进行课堂提报。用户研究与需求分析准确、合理、系统、全面,研究方法运用得当,项目定位清晰;40报告书内容完整、合理,书写规范;演示文档制作符合视觉规范。20

11、课堂表现陈述思路清晰、表达清楚;回答问题正确。20项目报告的课堂演示与答辩注:1.分学期设置和考核的课程应按学期分别填写上表。3 .考核形式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大作业、小论文、项目设计和作品等。4 .考核要求包括作业次数、考试方式(开卷、闭卷)、项目设计要求等。5 .考核权重指该考核方式或途径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书名,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1 .洞悉用户:用户研究方法与应用,胡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2 .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设计,罗仕鉴,朱上上,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3 .通用设计方法,贝拉马丁,布鲁斯汉宁顿,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六、大纲说明(内容可包括课程基本要求、习题要求及其它些必要的说明)本课程采用课堂多媒体教学与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以案例解析详解设计洞察与用户研究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畴,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展示设计洞察与用户研究的程序与方法,并在课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充分开展讨论、相互评价、课堂演示与答辩,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课程最终成果的质量。制定人:李明珠审定人:孙宁娜批准人:张凯2017年6月23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