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县令”余应桂.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92949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番薯县令”余应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番薯县令”余应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番薯县令”余应桂.docx(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番薯县令余应桂番薯,又名红尊、地瓜。据俞为洁在中国食料史中的研究,“番理由多人从不同的途径先后引进中国,其中万历二十一年(1593F),侨居南洋的福建人陈振龙将番薯引入福建。明末,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已普遍种植番普。在古代,番薯还与为宜之道有若密切的联系,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脍炙人口得如同番薯一般的“土话”,道出了为官之道和老百姓对官员的价值认可。番薯是很普通的食物,有趣的是,在福建省龙海市至今流传着两个古代。番薯县令1的故事:一个是郑玉振,清乾隆年间进士,任山西和顺知县时,为济荒年,救民引种番薯,活人无数,百姓称之为“番薯县令”;另一位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余应桂。余应桂是明

2、末江西都昌人,万历四卜七年(1619年进上,历任武康、龙岩、海澄等县知县,迁监察御史、湖广巡抚、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职,其人其事列入明史。明崇祯元年(1628年)余应桂在海澄担任知县时,与番薯结下不解之缘,有关他与番郭的故事至今还在民间流传。那时海澄(今福建龙海)经济萧条,苛捐杂税繁ML而且经常受到海寇侵扰,百姓苦不堪言。余应桂受命于此时,是啃硬骨头来了。他七月到任,正值闽南“三伏天,天气异常炎热。古代官处彼任履职时,很少有不讲排场的,而余应桂却是轻车简从。他的作风让当地许多官吏豪绅深感意外,甚至有人感到忐忑不安,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假象。老百姓则抱着观望的态度,拈望他是一位好县官。余

3、应桂到任后,首先在海防建设上下功夫。当地方言说坨番瑞,看势面(意为判断形势,三思而后行),面对海盗猖撅,海定不要,他认真调查,做足了功课之后,拟定方略:一方面清理军中旧习,整顿军纪,提高战斗力;另一方面加紧建设军事设施,扩建大泥和溪尾二铳城,严令水兵把守,注意观察敌情。同时,在两个铳城之间还建有腰城,使东西两个铳城相互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海岸防御体系。余应桂的功夫没有白费,铳城建成后,先是击败海寇李魁奇的进犯,之后又用大泥铳城大炮击沉海寇卜多艘贼船,甚得民心,兵民无不称颂。史载,余应桂1为人明敬,善剖决事,事无大小,立可决断,一次,有两平民发生纠纷而告官,余应桂听完双方陈词,沉思片刻后,即做出

4、剖断,对其中一人施以杖刑,以示警戒,原因是这人在争斗时动了刀子。百姓明白县令的良苦用心,额手称庆。余应桂任海澄知县的三年里,生活起居一切从简。为了怕县里冗员增加经费负担,他“莅任三载,不挈家,无仆婢工公务再繁忙,日常起居不依赖下人,始终清廉自守,不逾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据县志记栽,余应桂“日所餐者,多用番潜,曰适11中耳,且可代限,或啖不弃皮,其廉价又不可及矣、堂堂知县,三餐伙食不仅无鱼无肉,且以穷苦百姓才吃的番现代粮,更有甚者,余应桂怕浪费,还常常连番游皮也吃掉。为此,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番舜县令工2014年,在他的家乡,都昌县纪委铸造了一个警示钟,共上刻写当地名人事迹铭文,其中就提到了余应桂饥啖番善而不弃皮之事,以此警示后人,尤其是为官者应当珍正名节、艰苦朴素。番郭虽小,却可拯救苍生。为官者无论居于何位,均须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以苍生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