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教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93952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念奴娇过洞庭》教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念奴娇过洞庭教案【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词中洞庭湖美景的独特之处。2 .抓住关键词句和相关词作,体会作者超然物外的胸怀和豪迈的胸襟。3 .初步领会文人的山水寄托情结,培养乐观豁达、自适超然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和相关词作,体会作者超然物外的胸怀和豪迈的胸襟。【教学难点】初步领会文人的山水寄托情结,培养乐观豁达、自适超然的人生观。【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篇,而清代学者王闿运认为,南宋有一首词,“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就是说,苏东坡的词已经很高妙了,尤其像他的水调歌头,但是一对比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就

2、觉得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犹有尘心,还没有脱离万丈红尘,还没有达到最高蹈的至妙境界。那么这是哪首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词人张孝祥的一首念奴娇过洞庭。二、朗读入情,整体感知1 .教师配乐进行示范朗读,纠正读音三万顷(qlng)着(ZhU6)我扁舟一叶尽挹(yi)细斟Czhen)2 .学生配乐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三、文本细读,深入感知1. 我们知道,洞庭湖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写作和赞颂的重要对象,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诉,乾坤H月浮”,他们笔下的洞庭湖有什么样的特点?而本次的首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张孝祥笔下

3、的洞庭湖和孟浩然、杜甫笔下的一样吗?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首句,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不一样,孟、杜笔下的洞庭湖气势雄浑壮阔,作者笔下的洞庭湖比较静谧开阔。2.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结合课下注释,概括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里的“着”字是什么意思,表现出了什么?明确:玉鉴琼田:形是形容月光下洞庭湖皎洁明净的水面。“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着”是安置的意思。表现出尽管自然界造物广博,但还是能为我所用。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3.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J“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J提问:

4、注意老师标出的颜色不同的加粗的字,这些字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清冷感,孤独感,高傲感提问:这里的“澄澈”、“孤光”仅仅说的月亮吗?作者本来在写景,欣赏自认景色,后来为什么要强调“肝肺皆冰雪”?引导:这里从字面意思,我们可能难有明确的依据和体悟,这时,我们可以用到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一一知人论世,对张孝祥的生平经历进行了解。(PPt出示张孝祥及写作背景介绍)提问:我们接着回到刚才的问题,是不是比较容易解释了?明确:这里的“澄澈”、“孤光”不仅仅说的月亮,还指的是作者自己。“澄澈”既指澄澈的景色,也指开阔而洁净的心灵。“孤光”既指清冷月光,也指遭到朝廷排挤不信任,孤独流落在外的自己。强调“肝

5、肺皆冰雪”,是想要说明,其肝胆像冰雪一样澄澈一样纯洁,光明磊落,行事坦荡,问心无愧。这里有自况、自嘲、自解和自慰的多重复杂的意味。4.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我们刚才分析了,月光与冰雪,都是冷色调的事物,给人以清冷之感,其实在古诗词中也经常出现,(出示PPt)结合课件中出现的诗句,概括一下“冰雪”有什么样的含义?明确:冰雪:洁白晶莹,比喻襟怀的坦白和纯洁5.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这里的“襟袖冷”仅仅指的是外在身体上的冷吗?明确:既指月夜清冷,又指官场的人情冷暖给作者的感觉。给人以萧条冷落之感。提问:欧阳修在词中写到:“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你认为

6、这两句中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稳泛”?从中可以读出作者什么样的形象特点?明确:任凭外物变化,我自强然不动,体现出超然物外的胸怀和豪迈的胸襟。6.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历来为人称道的一句,简要概括这句话,你能够从中读出什么?明确: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拿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请天地间万物作宾客,陪我纵情豪饮!一一读出豪放的气势,开阔的胸襟,自信的态度提问:同学们初读把握地很好,我们在细细品味这句话,思考几个问题:作者为什么饮西江之水?为什么拿北斗星作酒器?为什么请天地万物作宾客?为什么他把本该可以在现实社会中做到的事情,要放到自热界去做?明确:因为现实中无酒可饮,无樽可举,无客可请。在表面的豪放中蕴含悲凉,但作者没有沉浸于这种悲凉,而是懂得超脱与释放,这是一种孤独者的自我捍卫与排解。7.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出示PPt)这和苏轼的“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以及“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很像,这几句中都有“不知”二字,结合实际思考,面对外界时间的重大变化,作者真的是“不知”吗?明确:不是真的“不知”,可以理解为不想知、不愿知、不必知提问:为什么作者不想知、不愿知、不必知时间呢?明确:这是一种与自然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说明心灵得到了安顿与回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