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学: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包括肌腱和韧带等,附着于骨与关节,因膝关节处筋之聚集较多,故日“膝为筋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o筋的主要功能是联接关节、肌肉,主肢体运动。故素问痿论言:“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肝主筋,是由于筋有赖于肝之气血的滋养。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只有肝之气血充盈,筋脉得到充分的濡养,肢体运动才能灵活,筋力强健而耐疲劳。若肝血衰少,筋失所养,则会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易于疲劳,甚则萎废不用或手足震颤,肌肉喝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他如热入营血,劫伤津血,或肝阴亏虚,肝阳上亢,筋脉
2、失养而见肌肉、肢体震颤,四肢抽搐,甚则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病理表现,均为肝主筋功能之失常,一般统称为肝风内动,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是筋之延续,故有“爪为筋之余”之说。肝主筋,爪甲的荣润亦赖肝血的濡养,故素问五脏生成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若肝血充盈,则爪甲坚韧而红润光泽;肝血不足,则爪甲萎软而薄,色天而枯,甚则变形脆裂。临床上通过观察爪甲的质地、形态、色泽变化,有助于判断肝的生理机能与病理变化。2 .开窍于目目,内经称之为“精明”、“命门”,为专司视觉的器官。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中医将目的外部结构
3、划分为五个部分,分属于五脏,形成了目分“五轮”之说,即白睛为气轮,属肺;黑睛为风轮,属肝;瞳孔为水轮,属肾;目内外眦之血络为火轮,属心;上下眼睑称“约束”,俗名“眼胞”为肉轮,属脾。眼球后方与脑连接的脉络称为目系,为神光之通道。由于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眼通五脏,气贯五轮,故五脏功能健旺,精、气、血、津液充盈和调,上注头目,则视清目明。五脏有病皆可影响视觉。故在诊断学中,常将目光的变化作为判断脏腑精气之盛衰,预测病情之吉凶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灵枢根结篇又有“命门者,目也”之论。目又为肝之外窍。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肝开窍于目J一方面肝与目有经络直接连属,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
4、”另一方面,目之所以能视,虽依赖于五脏六腑之精气上养于目,但更重要的是靠肝之气血的濡养。若肝气疏泄,肝血充盈,气血调畅,升降有度,则肝之气血不断上濡于目,目则能正常发挥其视物辨色的功能。故灵枢脉度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在病理情况下,肝病往往反映于目。如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久而火动痰生,蒙阻清窍,可致两目昏蒙,视物不清;肝的阴血不足,双目失于濡养,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肝经风热,则目赤痒痛;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则头目眩晕;肝风内动,则目睛上吊、两目斜视。目疾的治疗也主要从肝辨治。3 .肝在志为怒怒是常见的激情反应,是否定性的情绪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肝“
5、在志为怒J由于肝为将军之官,其性条达而不堪委曲,若遇屈辱则肝必应之而生怒,故怒志属肝。在一般情况下,当怒则怒,怒而有节,未必有害,时或有疏展肝气,令其畅达之功。在病理情况下,怒的产生与肝的功能失调之间互为因果。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常致病人急躁易怒,如疏泄不及,肝气抑郁,多为郁怒恚恨,愤懑难伸;疏泄太过,肝气暴张,则见暴怒盛怒。另一方面,怒易伤肝,诚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说:“忿怒伤肝。”其病机变化一为情志抑郁不畅,甚或郁怒不解,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郁滞,日久常致津停、血瘀,或者耗伤肝阴肝血;二为暴怒盛怒,可致肝气肝阳暴张,升动无制,气逆于上,血随气逆,发为出血或中风昏厥等病症。正由于怒与肝之关系如此密切,故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谓“治怒为难,惟平肝可以治怒,此医家治怒之法也J4 .肝在液为泪泪从目出,肝开窍于目,故泪为肝之液。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泪的过多过少,若非情志悲哀致泪液流出,均属病态,且大多与肝有关。肝阴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则两目干涩,甚或干而作痛;肝经风热或肝肾不足,可见迎风流泪;肝胆火旺,可致目哆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