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留名的十状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史留名的十状元.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史留名的十状元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来划分,有乡试、会试和殿试之分,乡试考过者为秀才,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考过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会元”,殿试考过者为进,第一名称“状元”,成语“连中三元”,就是打这儿来的。据查历史上只有17人,曾经连中三元。其中,文科状元14人,他们分别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繁、陈继昌、戴衢亨。武状元三人,他们分别是明朝的尹凤、王名世和清朝的王玉璧。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朝,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第一次科举考试,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2、,一共经历了1298年。传承之长,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中,无出其右。俗话说得好:十年寒窗人不识,一朝成名天下知。在“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十分深入人心的古代,如果一个地方,某年某月出了一个状元,那绝对是件了不得的大事。什么叫“光宗耀祖”,什么叫“为家乡争光”?都莫过于中状元来得更加直接。但要考中状元,却是难如上青天,光学问大还不行,你的学问还得入得了主考官和皇上的法眼。是以,民间还有这么一句话,叫“不求文章中天下,只求文章中试官”。所以就连像“唐宋八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大文人,也都没有摘取过状元的桂冠。难怪宋代大文豪苏洵就曾发出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别是到了清代,考到白发
3、满头,仍然是个“童生”(连乡试也没能考过的读书人)的也不乏其人。毕竟,全国有那么多的读书人,能够连闯乡试、会试两关的,己经是千里挑一了,再能够在殿试上闯关成功的,怕不要是万里,十万里挑一了,而一次殿试只能产生一名状元,你说这个状元得有多了不起!现在人们总爱把某省的高考第一名称为“状元”,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如果要套用古代科举考试的叫法,他们顶天儿能叫一个“会元”,当然也挺光荣,但要和古代的状元比,那差得可就不是一星半点了。虽然不同朝代的殿试,略有一些差异,但总的来说,都差不了太多:一般考生都要过“三关”,第一关叫“帖经”,就相当于现在的填空,也就是要看你平时读书(基本上就是四书五经),读得透不
4、透;第二关叫“诗赋”,即要求考生根据主考官出的题目,当场作诗一首、作赋一篇,也就是要看看你的才情和文字功底是否能达到一定水平,这一关也是最重头的,因为它关系到你能否进入最后一关;第三关是“策论”,就是由皇上出个时政的题目,让考生们自由发挥,发表自己的见解,目的是为了考察一下这些考生对于治国、理政都有些什么见解,考生在这一关上也要特别注意,其实过了前两关,进士的名号,也就基本上算是得到了,但在这一关上,主考官通常都是皇上,如果你一句话说得让皇上不高兴了,别说状元,就连煮熟的鸭子(进士的名号),都有可能飞了,甚至掉脑袋也不是没有可能。有人统计过,在有着近1300年历史的科举考试中,一共产生过673
5、位状元(全都有名有姓的)。也有说700多位的,这大概是把有的朝代出过的武状元,或别的什么恩科(比如陆游曾经参加过的专为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而设的“锁厅”考试)的状元也加了进来之故罢,但不管600多位,或者700多位,后来,真正在某一领域当中,成为大家,能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状元郎,也就只有十位:一、唐初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郭子仪其实还不是正经文科状元,而是一位武状元。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出身武状元而当上了宰相的人。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并曾两度担任宰相。他在平定安史之乱和与吐蕃的战争中,都立有大功。二、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王维是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辛未科状元。
6、他不仅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自李(白)杜(甫)而下,当为第一”(彦周诗话)的大诗人,还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始祖,有“南宗绘画之祖”之称。三、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柳公权是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戊子科的状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的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他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不断研磨,开创了以骨力劲健见长的“柳体”,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四、五代史学名家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创始的“会要体”基础上,根据苏冕所编的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人的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了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了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
7、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他的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五、南宋著名思想家陈亮陈亮是南宋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癸丑科的状元。他是主张事业功利要有补于国计民生的“永康学派”的创始人,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还和朱熹等人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六、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张孝祥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甲戌科的状元。他的词都很豪放,与苏轼的风格十分相近(史载:他“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并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与张元干曾并称为南宋初期词坛的双璧。七、民族英雄文天祥他20岁即考取了进士,是史
8、上最年轻的状元,又以其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工史载:文天祥在集英殿上做策论时,针对理宗在位既久,于是便在处理政务上,产生怠惰之情的情况,大发了一通议论,据说他的这篇策论有一万多字,可他却是连草稿都没打,就一挥而就了。宋理宗在看了他的策论后,开始还有点不高兴,本不欲点他为状元,幸亏当科的主考官王应麟马上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陛下能得到这样的人才,真是可喜可贺。”理宗这才朱笔一挥,点了他的状元。八、明代大词人杨慎杨慎是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辛未科的状元。史载:杨慎“幼警敏,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13岁诗名满京
9、华,为李东阳(当时的诗坛领袖)之高足”,他24岁就考中了状元,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其他两位分别是解缙和徐渭)。嘉靖三年,他因“大礼议”受到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一生著书达百余种,尤擅论古考证,记诵之博,终明一世无人能出其右。九、清代著名外交家洪钧洪钧是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科的状元。史载他“才猷练达,学问优长。由进士授职修撰,叠掌文衡,擢升内阁学士,派充出使大臣。办理一切,悉臻妥协,简授兵部侍郎。差满回京,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均能尽心职守”,他是民国以前,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中国外交使臣。十、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骞张骞是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科的状元。他在考取状元后,并未入朝做官,而是开始了创业,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和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