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23190 上传时间:2024-04-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季之美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2课一、教材分析本文作者是日本平安时期的著名女作家清少纳言,其作品的特点是所写景致不多,却能营造出美的氛围。本文围绕题目仅仅用了四个自然段,就写出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美,展现出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从文字中想象画面是中年级已具备的阅读能力,但在本课学习中由于文字意韵深远,学生很难全面感受文字中的画面美。帮助学生完成由文字到画面的转化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通过体会文字中的画面美来感悟独特韵味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二、教学目标1 .认识

2、“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9个生字、“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感受作者笔下四季的独特韵味。初步培养品鉴散文的能力。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抓住文本独特结构,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背诵第三自然段。4 .能迁移运用21课古诗词三首中想象画面的方法,通过体会句子中的动态描写,读出画面美,感受独特韵味。5 .能通过对比阅读山居秋暝四时之美感受“文中有画”的意境,能迁移运用本课方法学习日积月累渔歌子,初步感受课文的表达特色,习得初步品鉴散文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通过体会句

3、子中的动态描写,读出画面美,感受独特韵味。(三)教学准备教师:PPT、四季之美的导入视频学生:熟读课文、提前学习本单元前一课古诗词三首(四)教学过程1.整体读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结构Q(1)观看关于四季变化的导入视频,感受四季中事物生长变化的过程(2)读课题,初步了解作者是一千多年前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3)初读课文,整体入手,相机指导字音朗读准确,借助本文独特的结构、语言特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叠词和表示心情的词,朗读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学习阅读,应该关注篇章,从篇章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符合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认知过程。本文结构

4、简单清晰,教学应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已有经验初步感知课文,激发阅读兴趣。同时本文是一篇优美的适合多种形式朗读】2 .品读课文1一3自然段,通过体会句子中的动态描写,读出画面美,感受独特韵味。(1)借助微课回顾学习山居秋暝时读出画面的方法一一顺着文字想象完整,关注动态描写。(2)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秋天最美是黄昏,体会文字中的画面美。学生活动:用上微课中已学的方法多读几遍,想想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交流、朗读、引导体会动态描写第一层:顺着文字将画面想象完整,了解“什么在动、第二层:通过抓关键字词,想象理解这些事物“怎么动”,教师配乐示范朗读,学生闭眼想象,找出背景映衬感受“在哪里动,综合体会语句中的动

5、态描写。第三层: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文字中会动的画面和蕴含的独特韵味。(3)配音乐进行多种形式朗读,尝试背诵。配乐朗读,感受秋天的黄昏段落的独特韵味。开火车读,师生接读,小组合读,尝试背诵。【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能力,困难的是理解重点语句,体会画面中的动态美及其背后的独特韵味。利用微课,借助上一课读古诗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迁移运用学习本文。从“什么在动”“怎么动”“在哪里动”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关注表层语言,抓住重点词深入理解,结合背景映衬综合地体会语言中的动态描写。最后,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感受其独特韵味,另外本文要求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此环节活动利于达成教学目标。】3

6、.总结回顾,归纳学法(1)回顾第21课及本课第3自然段,总结怎样从文章中读出富有意境的画面的方法。顺着文字进行完整想象重点关注动态描写小组合作,迁移学法,完成表格。【设计意图:以前面课文中学习到的方法赏析本文第三自然段,有利于强化学生从文本中想象画面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将学习方法迁移至本文其他段落,有利于学生抓住本文多用叠词和动静结合的写作特点】4 .对比阅读,感悟意境,形成单元整体概念。(1)回扣山居秋暝,对比阅读四季之美,迁移运用学法,探究二者在写作上和情感上的相似之处,感悟“文中有画”的意境。(2)联通山居秋暝、本课、日积月累渔歌子,形成单元整体学习的概念。【设计意图:联通

7、山居秋暝、本课、语文园地的渔歌子,体现了当下单元整体教学的思想,也有利于对比探究不同文化中关于“诗中有画”“文中有画”的意境表达,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学品鉴能力与精神的成长J四、板书设计四季之美画想象完整动态描写教学反思四季之美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则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同时本单元也是第一次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围绕这样的学习任务,教材安排了古诗词三首和三篇散文。其中第21课的古诗词三首与日积月累中的渔歌子相呼应,引导学生借助诗句中的画面,初步感受动态、静态描写,同时体会“诗中有画

8、,画中有诗”的文学特色。三篇散文重点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因此执教者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字中读出画面,从画面中读出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由“言”生“象”,由“象”到“意”的诗歌散文品鉴能力。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选取了本文第三自然段(秋天最美是黄昏)进行了重点设计,链接了第21课的学习方法,并着重从动态描写入手引导学生赏析文本,从文中感受画面,从朗读中感受独特韵味。现总结如下:视频导入,激发兴趣,衔接主题课堂开始,先播放了一段春夏秋冬各个季节植物生长变化的演示视频,使学生感受到四季于变化中展现出来的美,也让学生沉醉于欣赏之中,更加集中注意力,此时衔接

9、导入到“作者眼中的四季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更易与文本进行对话。读中品词,感悟特色,教师范读,感悟意境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纤细干净的笔调,营造出了一个清纯诗意的世界,使人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妙不可言。理解文中的已经,感受独特韵味对于学生来说较难,在教学时,我以简明精练的问题,并把握提问时机,启发学生思考和入情入境,引导追问,使学生高参与、高注意地投入学习之中。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归纳关键词的特色,例如作者多用叠词使画面更生动形象,读起来具有音韵美同时,教学过程中,我结合了自身的特长,提示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进行配乐范读,使学生展开想象,

10、真切地感受并体悟秋天最美是黄昏,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人在画中的感觉,运用多种媒体是教学巧思。善用表格,精设板书,分层作业,关注梯度本课从叠词、动作描写、静态描写和文中所体现的画面等角度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了第三段关于秋天的描写,表格有利于培养学生类比、比较等思维,也使学生更能准确地抓住和巩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设计板书的过程中,我参考了其他优秀教师的板书设计,将简笔画融入于板书之中,契合了“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思想。作业对学生进行了分层设计,学生完成找出山居秋暝与四时之美在写作上和情感上的相同之处即可,学有余力的同学再以所巩固的学法拓展学习日积月累渔歌子,使学生迁移学习,在挑战中学习,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师关注学生水平、梯度的表现,遵循新课标大单元学习、学习任务群理念的体现。不足之处在于教师未在备课时进行多次试讲,部分语言未进行锤炼,导致教学中出现紧张、卡顿的现象。其次教师对于学生表现点评的评价语不够丰富,应进行有准备的训练,在以后的课堂中更加丰富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最后作业设计部分评价标准不够明确,需注意能否切实落实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