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吴伯箫优质课教案详细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灯笼吴伯箫优质课教案详细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4、灯笼(吴伯箫)教学设计此文为往上下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教材简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以“民俗”为主题,四篇课文都在表现各地风土人情和展示传统文化习俗。灯笼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它着力表现的是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以及灯笼对于作者的意义。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的妙处还在于作者跳出了个人情感圈子,借助灯笼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全力创新,追求深度教学,设计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带领学生在富有创意而又扎实的语言品味中向文本更深处漫溯。教学设想:这是一篇经典散文,对这样的课文,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注意体现其经典之处,又要体现新的语文教学理念,
2、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和发现。围绕灯笼,教学重点应定位在“情感感悟”,应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比对教材知识要点的把握更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说灯笼缘”一一“忆灯笼事”一一“明灯笼情”一一”学灯笼法,一一“学以致用”五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让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灯笼一文语言典雅,感情真挚。学习此文,引导学生品析“明灯笼情”这一精彩片段,是一重要环节。对情感的感悟,理解,朗读是第一步,所以教师在品析语言这一环节上,先让学生自己品,再指导朗读,带入情感去读,然后谈感受,也就是对语言的品析,教师在这一环节上通过让学生从字词,到句,最后段中抓住语言
3、进行品味。这样的学法指导,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合作学习本文典雅的语言,教师只做总结性点评和鼓励性带动。由语言,细节的品析,很容易过渡到主题的理解。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角点还是在于积累。本文以为“民俗”主题,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背过并积累下来,也从情感上积累了民风民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2、品味作者典雅的语言特点,学会化诗入文使文章更加典雅。3、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品味作者典雅的语言特点,学会化诗入文使文章更加典雅。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
4、当精神和家国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同学们只能想到这些,而有位作家他的记忆网里挤着的都是灯笼。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吴伯箫的散文灯笼,去感受他的灯笼情缘。二、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焚身(f6n)溺炕(ni)神龛(kdn)皎洁(jido)幽悄.(qi60)犬吠(f4i)乡绅(ShGn)斡旋(w6)霍骡姚(Piao)怅惘(ChingWGng)锵然(qidng)裴公(p6i)燎原(Iiao)司马懿(yi)熙熙然(Xi)星阑(Ia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斡旋:调停,调解。掌故:历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
5、以及人物事迹等。争讼:因争论而诉讼。静穆:安静而严肃。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三、整体感知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四、1-2说灯笼缘默读课文1-2段,说一说:1.小孩儿天性爱亮光体现在哪儿?2 .我爱的亮光有哪些?3 .抢答:与灯笼结的缘选择正确的表声音的词语填在下面的句子中。A.谈吐B.声音C.犬吠D.私语E.嚷嚷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村中
6、老头呵狗的();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去掉标点再读五、3-11忆灯笼事细读3-11段,圈点勾画相关内容,思考:围绕“灯笼”作者具体写了哪些事?灯笼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段落与灯笼有关的事件灯笼中寄寓的情感3挑着灯笼,迎回祖父祖父的慈爱45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6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乡情民俗淳朴,给人温暖7元宵节,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乡情民俗风貌8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感慨岁月沧桑9在纱灯上描红文
7、化的雅致10宫灯的联想感受到了朝代的更替变迁11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刚才交流的与灯笼有关的一件件事,其实就是作者与灯笼结的缘。这灯笼里既有家人音容、亲人温情;也有家乡风俗、故园思恋;更有历史烽烟和爱国的情怀。灯笼里不仅有亲情更有家国,灯笼是柔情与壮志的融合。(板书)文末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12段。先介绍写作背景,生读,请同学们结合背景,讨论一下。六、12明灯笼情1、朗读12段,结合写作背景,议一议:“唉,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文末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8、“九一八”的炮火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于是,他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明确:作者借灯笼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也表现出作者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齐读:(变诗朗读)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他毕生倾注于
9、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他的散文特点一是:从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出深刻内涵。二是语言典雅有味。2、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七、学灯笼法化诗入文:朗读下面的语句,说说化用了哪些古诗文。(I)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
10、之远近。(2)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3)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4) 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明确:(1)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的秋夕)(2)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的游子吟)(3)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的送友人)八、学以致用文章第2段,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描写了提起灯笼让他想起的各种声音。请运用积累的古诗词,化诗入文,写一写自己记忆中的某一物件。提起,就会想起;就会想起;想起事例:交流明确: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回忆了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小小的灯笼里既有暖暖的亲情,更有浓浓的家国情怀。一盏盏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更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现在生活中灯笼已不常见,但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灯盏。请同学们记住,要时刻点亮心中的灯盏,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