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概论.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38162 上传时间:2024-05-07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8.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概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城市规划概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城市规划概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城市规划概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城市规划概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概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概论.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规划概论,第一章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城市的形成早期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因人类社会劳动大分工当代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1.第一次劳动大分工由“采集”“狩猎”向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演进原始聚落出现 旧石器时代临时的穴居(干燥的高地、山林)和巢居(近水、潮湿地区)早期原始聚落发育于自然资源优越的地区,如中国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因为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于耕作,宜于住居2.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城市出现 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财产的产生,贫富分化加剧,奴隶主阶级为了保护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其住地周围筑城防卫,所谓“筑城以卫

2、君,造郭以守民”目前所知道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如乌尔城 附:我国古代住地选址原则,古代周王城典型布局,第二节 城市的概念1.城市的定义 城+市城市 城市(City)是与乡村(Countryside)相对的概念,城市是由乡村聚落(Village)发展而来的新的聚落。2.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差别 人口特征:人口密度、人口规模,居民从事的主要产业 经济特征:三产的比例,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职能特征: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担负国家相应层级的行政管理职能 建设特征:建设规模和建设密度3.城市的设置标准 设立建制镇的标准:A)凡县政府所在地一

3、般均可设镇 B)总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或总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总人口10%以上,乡政府所在地可以设镇。设立县级市的标准:P5 表1-1 联合国人居中心建议将人口1万以上的居民点认作城市(我国行不通),4.城市的类型1)按人口规模分类 人口100万 特大城市 50万人口100万 大城市 20万人口 50万 中等城市 人口 20万 小城市 2)按主导职能分类 首都直辖市省、自治区中心城市工矿城市交通枢纽、港口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等3)按布局形式分类 块状布局城市 带状布局城市 星座状布局城市 组团状布局城市 大都市连绵区,

4、第三节 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1.古代城市的发展特征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历经6000多年,城市发展缓慢,职能单一,结构简单,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2.近现代城市的发展特征 从18世纪中至今200余年,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结构趋向复杂,规模增大,职能多样化,人口向城市急剧集聚,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近现代城市发展经历的三大阶段: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工业化初期)相对集中发展阶段(注册P5)相对分散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绝对分散发展阶段(后工业社会时期)即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城市群城市带)3.可持续发展原则 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原则4.城市发展的一般

5、规律 城乡不分城乡对立城乡融合 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发展导致城市形态的螺旋式上升(集聚分散再集聚再分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第四节 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与定义 城市化的含义: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 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型转化或强化的过程。A)直接城市化实体变化过程 人口、非农活动向城市转移集中、大量农用地变为非农用地及城市景观地域推移等 B)间接城市化抽象变化过程 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域扩散 城市化定义

6、: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2.城市化水平的度量 计算公式:PU=U/P PU-城市化水平 U-城镇人口 P-总人口(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城市化水平指标存在缺陷,各国城镇定义标准相差甚远,缺乏可比性。)3.城市化的阶段特征 诺瑟姆(Northam)的S形曲线理论将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A 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小于30%B 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加速阶段)C 后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90%之间 据五普数据统计,我国4.56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36.09%,已进入城

7、市化“换挡提速”的阶段(可查最近的,超过40%),4.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趋势(提问现代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三化”-人家生)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如我国从早期单个城市到珠三角长三角再到大都市圈甚至现在又提出的大都市连绵带)城市化发展的主流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819世纪的欧洲20世纪初的美洲20世纪中叶以来的亚洲非洲)人口向大城市高度集中巩固了大城市在现代社会的支配地位表现在1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人口占世界城镇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10万以下的城市人口占世界城镇人口的比重逐降,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为城镇人口提供粮食,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是大的消费市场,廉价劳动力

8、等)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革命的威力,工业化与城市化呈现明显正相关)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生产性服务(针对企业,金融仓储运输广告)与消费性服务(针对个人,住房购物医疗旅游)的增加,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城市规划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来实现。从学科意义上看,城市规划的过程可以这样概括:它通过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调控社会实践、引导城市健康发展 中国在1990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一次以

9、国家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要求,明确了规划工作的法定主体和程序。,1.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城市规划的地位城市规划以其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政策性和特有的实施管理手段,优化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协调各项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整合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从而为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城市整体和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愈益突出的作用。它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引导、调控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3.城市规划的作用通过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城市规划,合理安排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利用,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从而使城市的各项构成要素相互协调,保证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有序发展。概括而言,主要是综合和协调、控制和引导(P40展开)的作用。4.城市规划的意义 A)城市规划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城市空间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B)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C)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制定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相关政策的基础 D)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第二节 城市规划体系 英国1909年颁布的住房和城市规划法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国家城市规划体系在英国形成。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

11、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a)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b)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c)城市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体系1.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法定职能,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相关法、从属法规、专项法(P42)城市(乡)规划法是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核心,因而又被称作主干法。其主要内容是有关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的法律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作为主干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作为从属法规由建设部制定(地方层面依此类推市人代会、市规管局)2.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中国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结合。城市规划的编

12、制和审批实行分级体制。(P45具体分级,重要),第三节 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关部门的关系1.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 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的关系,故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只是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方面有所不同。区域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布局、人口分布的变化等,对区域内的城市及新城镇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反之,城市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二者互相配合,协同进行。,2.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二者

13、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土总”以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为主要目标,从较宏观的层面上对土地资源及其使用功能进行划分和控制。而“城总”侧重于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利用。二者是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关系。“城总”内容中的土地使用规划是“城总”的重要内容,这与“土总”相一致。“城总”除了土地使用规划内容外,还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结构等内容,这些都是为“土总”确定区域土地利用提供宏观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应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相互协调和制约。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是平行的职能机构,各司

14、其职,互不越权,互不覆盖,3.城市规划的运作体系 国家和区域层面上的发展规划(属空间规划体系)可以分为两个层面:A)战略性发展规划 B)实施性发展规划(又称开发控制规划、法定规划)战略性发展规划是制定城市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准则和空间策略,它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开发控制的直接依据。在我国,城市总体规划是战略性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开发控制的直接依据,因而是实施性发展规划。,开发控制的管理方式可以分为通则式和判例式。我国的开发控制基本上属于判例式,任何开发项目都必须申请规划许可。规划审批的主要依据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美国、

15、德国和日本,一般采用通则式开发管理,法定规划是作为开发控制的唯一依据,规划人员在审理开发个案时几乎不享有自由量裁权,通则式具有透明和确定的优点,但在灵活性和适应性方面较为欠缺。二者各有利弊,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将二者结合,在针对整个城市地区层面采取通则式控制,在针对重点地区,制定特别的规划要求,采取判例式控制。,中国城市规划的编制层次?什么是城市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区别?,城市规划相关基础知识,两阶段 五层次,提问:中国空间规划分哪三大层?,穿插-关于规划的几个概念,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城市总体规划(Master Plan,Comprehensi

16、ve Planning)分区规划(District Planning)详细规划(Detailed Plan),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1:2.51:10万 把城市当作点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建立合理的区域生产和生活体系。区域规划常常是一个地区(上至国家下至县城)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战略决策和纲要,是较高层次的、宏观的规划。,分区规划(District Planning),1:50001:10000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局部地区内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安排,为详细规划

17、管理提供依据。,详细规划(Detailed Plan),1:5001:2000 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出的具体安排。详细规划分两个层次: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Regulatory Plan)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落实总体规划意图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新区规划、工业区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Site Plan),1:5001:1000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

18、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直接对城市近期建设范围内的各项建筑、工程设施、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类型:,a)、居住区规划(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对城市居住区的住宅、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室外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所进行的综合性的具体安排。b)、中心区规划(Central District Planning)对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附属设施、室外环境、道路交通等进行的具体安排。(城市的重心、核心。大: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科教中心;小:综合行政、商业文化中心)c)、沿街建筑群规划 对城市主要景观街道

19、建筑群的布置、形态、色彩、空间等作出具体安排。(步行街规划)d)、校园规划 对高等院校等校园范围内的建筑、道路、广场绿地、附属设施等所进行的综合性的具体安排。,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与以上各层次规划密切相关的规划。即在制定以上各种规划的同时必须进行的专项工程规划,如给排水、电力电信、道路交通、园林绿地、环境保护、防灾、消防、供燃气、供暖气等。,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总规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修建性详细规划:以总规、分区规划或城市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城市详细规划

20、: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1 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位置和范围(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 规定各地块的控制指标(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机动车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等);3 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形、色彩等要求。和建筑后退要求;4 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5 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6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21、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 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2 建筑和绿地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3 道路系统规划设计;4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5 工程管线规划设计;6 竖向规划设计 7 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第二章 概论,第二章 概论,居住区、小区、组团、社区的定义早期居住区的典型形态居住区规划的任务、内容居住区用地构成,一.居住区的概念,1.居住区(Residential District)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特指由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

22、民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2.居住小区(Residential Quarter)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的,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3.居住组团(Housing Cluster)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的,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4.社区(Community)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4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地域

23、内的居民之间有相互交往与协作);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居住生活与社会生活发生在一定的场所);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保证居民有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基础);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表现为居民对生活方式、社会公德、习俗和宗教信仰等相互认可)。,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第一节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发展条件,原则确定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初步意见;(4)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5)提出实施城市规划

24、的重要措施。第二节 城市性质与规模1.城市性质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担负的主要职能。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从两方面,A)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B)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研究,认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城市性质的表述从行政职能、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三方面表述。举例:武汉市的城市性质2.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二者密切相关,根据人口规模以及人均用地指标就能推算城市的用地规模。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本年死亡人口)年平均人数人口机械增长率(本

25、年迁入人口本年迁出人口)年平均人数,3.城市的人口构成 人口年龄构成 人口性别构成 人口家庭构成 人口劳动构成 人口的产业与职业构成 人口的文化构成4.产业类型划分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业地质普查和勘探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金融、保险业 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其他,第三节 城市用地布局一、城市用地构成与分类 国家标准中将城市用地分为10 大类、46 中类、73 小类 10 大类城市用地名称及代号分别为:住居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水域或其他用地E(问城市建设用地分几大类?注意“建设用地”),第三节 城市用地布局一、城市用地构成与分类 国家标准中将城市用地分为10 大类、46 中类、73 小类 10 大类城市用地名称及代号分别为:住居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水域或其他用地E(问城市建设用地分几大类?注意“建设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