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蚕变了新模样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60891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 蚕变了新模样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4 蚕变了新模样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4 蚕变了新模样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4 蚕变了新模样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4 蚕变了新模样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 蚕变了新模样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 蚕变了新模样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4蚕变了新模样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是第3课观察蚕生长变化活动的延续。教材从四个方面安排了教学内容:聚焦板块将目标集中在了学生通过饲养蚕得到的蚕茧上。通过课前的观察,学生已知此时的蚕包裹在蚕茧之中。那么蚕茧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茧中的蚕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是学生非常想知道,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教科书将话题聚焦到这里,意在引领学生去进一步研究蚕由幼虫变蛹的过程及蛹的形态特征。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内容。活动一,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教科书提供了五幅图,用箭头将五幅图连起来,呈现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提醒学生

2、注意这是“蚕变蛹的过程,引领学生关注结茧过程中蚕身体本身的变化。活动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引导学生可借助放大镜等工具进行仔细全面的观察,并及时用画图等方法记录自己的发现。研讨板块包括三个问题。问题一,“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综合了两堂课的研讨活动,意在帮助学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并构建认知。问题二“推测蚕蛹还有变化吗?它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子?”根据看到的蚕蛹出现的翅的雏形可以推测下一阶段的蚕可能会长出翅膀。问题三,“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蚕身体变化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拓展板块由对蚕的认识拓展到与其相似的一类动物的认识,为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积累着

3、感性经验。【学情分析】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饲养,学生对于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情。随着蚕开始吐丝结茧,饲养观察活动也达到了高潮,学生对于获得的蚕茧也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因此,我们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汇报前期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另外,如果需要解剖蚕茧,学生肯定会有很多的不舍,教师可以准备一部分蚕茧供学生观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蚕蛹是蚕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2.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科学探究目标1 .能够通过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2 .能用

4、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3 .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科学态度目标1 .能够坚持观察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2 .能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着探究兴趣。3,能够真实记录并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通过蚕丝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人类的生活依赖自然,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难点: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蚕吐丝结茧过程的视频或图片,PPT等。学生准备: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

5、、软尺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知识闯关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蚕宝宝,大家像一个个小科学家,真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闯关。2、PPT出示蚕的外形练习题,分组回答。【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进一步明确蚕宝宝幼虫的体节、气孔、头部等相关知识,为后续进一步观察所得到的蚕蛹形态进行有效对比做好铺垫。】二、聚焦:揭示课题(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PPT展示学生前期养蚕过程拍摄的不同阶段照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的蚕宝宝已经生长到什么阶段了?(预设:结茧)2 .提问:经过前期的饲养,我们观察到了蚕卵从孵化到吐丝结茧的过程,同学们能根据拍摄的照片再给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排排序吗?3 .学生移动图片排序

6、后,PPT展示同学们收获蚕茧的合影图,并适时小结:看来蚕宝宝不断生长,变出了新模样。(板书课题:蚕变了新模样【设计意图:分享收获的喜悦,同时巧用排序巩固整理蚕的生长过程,使学生兴趣更浓思维指向更明确,达到巩固旧知迁移新知的目的。】三、探索:蚕茧蚕蛹(预设22分钟)活动一:观察蚕茧材料准备:学生的蚕茧、手电筒、放大镜、软尺、教学课件等1、师出示蚕茧图片:在课前同学们对蚕茧进行了认真的观察,现在我们展示下他们的观察记录.2 .提问:蚕茧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如表述不是特别清晰可以借助视频进一步描述(可适时播放“蚕吐丝”视频)。3 .提问:蚕宝宝吐丝结茧时不断地把自己包裹再里面,此

7、时你最关心的是什么?4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预设:蚕宝宝是不是还活着?蚕为什么要结茧?蚕宝宝接下来会干什么?蚕宝宝接下来会变成什么)5 .梳理学生的问题并呈现在课件中,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蚕茧解决疑问。【设计意图:对蚕茧的观察数据整理汇总,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数据的科学思想,并利用数据完善对蚕茧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产生新的探究问题自然引出深入观察的需求。】活动二:观察蚕蛹(一)打开蚕茧1.师过渡:蚕茧的外部同学观察的很仔细,那么接下来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师:想打开蚕茧吗?怎样打开?需要哪些器材?PPT出示实验器材,说明器材的用途。2、教师示范操作后:科学家

8、把这个阶段的蚕取了一个名字叫:蛹(板书)。师提问:刚才老师剪开蚕茧时把蚕茧竖起来,再剪一个小口,谁知道是这是为什么?(预设:让蚕蛹降底部,防止被剪刀剪坏掉。)3.PPT出示打开蚕茧的注意事项(安全提醒)。【设计意图:重视实验操作规范,保证安全的同时也保证观察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4、教师提供蚕茧,学生小组合作,使用剪刀打开蚕茧。(二)观察蛹1、提供放大镜观察蛹,根据提示完成记录,并猜测后续的变化2、观察步骤齐读:蛹的外形,蛹是活的吗?有头、胸、腹吗?画一个蛹的简笔画,用尺子把相同的结构连接起来。蛹还有哪些新的结构?【设计意图:根的三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提供给操作提示可以让活动更加有序,学生的思

9、维指向更加明确,让活动充分贴合教学目标,课堂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3、分组观察活动小组长领取材料小组观察完成实验记录单(8分钟),教师巡视收集23个小组中等、优秀记录单。汇报结果小组代表回答,PPT核对答案。(1、蛹是褐色的、纺锤形。2、用析签触碰它有反应,是活的。3、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小组代表投影展示(教师巡视收集2-3个小组中等、优秀记录单)师:对比蚕的贴图,说出蛹有哪些相同的结构、新的结构?PPT出示蛹的腹图、侧面图的结构,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出示,并连线。4、PPT展示蛹的图片,介绍蛹的外形结构,按照从头部、胸部、腹部的顺序。头部复眼1对,触角1对胸部胸足3对,翅2对,体节3个腹

10、部气门6个,体节9个师:从茧里倒出来蛹之,还有别的东西吗?(预设:皮)师:在蚕的一生中,蚕宝宝是幼虫阶段,蛹是另一个发展阶段,还会进一步发育成什么?(预设:蛾)【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找一找”、“议一议”、“连一连”等不同形式、相互递进的学习方式和手段逐步揭开蚕茧、蛹的神密面纱,让学生建起来完善、具像化的科学概念和之间的逻辑关系。】四、拓展:(预设4分钟)1、过渡:蛹观察完后我们该怎么处理?(预设:放回茧里去,因茧能保护它)师:蚕吐比不是自缚,原来是为了保护自己。很早以勤劳的中国人就发现蚕还另有用途。2、播放”蚕吐丝结茧”视频,后补充:蚕丝可以织布、做衣服3、自然界还有哪些小动物和蚕一样,会经

11、过蛹的阶段?4、观看视频蝴蝶的一生5、推荐阅读昆虫记。【设计意图:从思考观察后的蛹怎么处理引导学生自然想到蚕茧有保护作用一举两得,同时把学习自延伸到了课外,从蚕、蚕茧的观察迁移到其他昆虫的观察,寻求从个别到普遍的学习升华。】【板书设计】活动记录单:1.蚕蛹的观察记录单2、蚕茧观察记录表第组记录人颜色形状长(毫米)宽(毫米)其他发现教学反思:一、重事实,讲证据通过课的观察,学生新眼看到蚕被自己吐出的丝一点点的包裹起来,知道了茧是蚕变的。然后对蚕茧进行测量、观察,很自然的在头脑中与原来的蚕宝宝进行对比,第一次直观而深刻的感知昆虫“变态发育”现象。同时,产生新的疑问:茧中的蚕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还是

12、活的吗等系列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们迫切而专注地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一一蛹的观察。蛹的观察是本课的重点,它是学生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态发育”科学概念的必要,也是学生通过“寻找蛹与蚕宝宝相似之处”证明蛹是蚕宝宝变过来的证据,是学生形成论证意识的重要经历。在这过程中,学生通过“找一找”、“议一议”、“连一连”等不同形式、相互递进的学习方式和手段逐步揭开蚕茧、蛹的神密面纱,逐步建起完善、具像化的科学概念和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这种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依照变化的逻辑关系,再去进行有依据的科学推理“蚕蛹还会变化吗?它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子?”让学生“下课不停学”带着新的问题离开教室,进入更广阔更自主更深入的探索领域。二、重视实验规范,提高课堂有效性。市教研员施昌魏老师说,观察活动要有序、夺趣、有料。那么我实验的规范操作是保障有序、提升有趣、保证有料的基本前提。在本课教学中我非常注意这一点。如,对“打开茧”、“观察蛹”这些重要活动时除了提供合理充分的材料、工具外都适时的给学生温馨提示、操作步骤、并亲自示范,使学生的动手活动有目、有秩序、有效果,极大地提升了课堂的学习有效性,使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真正的因为学习而合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