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视野下的庄子自然观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哲学视野下的庄子自然观浅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态哲学视野下的庄子自然观浅析摘要庄子自然观与现代生态哲学有共通之处又包含中国哲学独特意蕴,在世界生态哲学中有特殊价值。庄子内篇中心一致、逻辑连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和人间世集中体现了庄子自然观,对应现代生态哲学中的整体论和有机论、环境伦理、混沌理论。庄子强调彻底地融入自然,有意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倡导依照人的自然价值尽情生命。关键词庄子自然观;环境思想史;庄子内篇;生态哲学20世纪以来,庄子译本推陈出新,英国哲学家、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不仅提出庄子文本重排的新方案,更从哲学角度注重“自然”和“反理性”封庄子思想进行了新的解读。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环境史,其主题包括环境思
2、想史,但在全球视野考察下的环境史著作中关于庄子的思想少有提及。在对现代生态观念形成的思想来源叙述方面,西方学者常追述到古典希腊文化,具体包括毕达哥斯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儒家、佛家、道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现代生态观念有着共通之处,冯沪祥将这种共通概括为“机体主义”1o庄子自然观奇异于佛家、儒家,庄子内篇的思想连贯统一,是对自然和天道的独特思考。庄子有意忽视人的社会属性,而完全将人融入自然、合于天道。一、生态哲学相关概念简介20世纪以来,战争和工业发展的负面作用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巨大破坏。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开始让环境问题引起普罗大
3、众的关心,保护环境运动开始在全球各地风起云涌。研究者们从不同学科、不同方向提出了对环境问题的见解,生态学理论逐渐成熟。从认识论、环境伦理和方法论方面简单来看,生态哲学在认识论上以整体观和有机论为中心,携弃人的特殊性,强调将自然看作生态系统,将人看作是生态位中一层级,认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的。在环境伦理上,由人类中心主义逐渐向承认自然万物同人类一样拥有按照自然规律发展的权利。而在方法论上,如何切实保护环境方面,混沌理论认为自然界个别事物的变化所引起的后果是无法预测的,所以人类应该尽可能地、不加区别地对自然进行保护。用生态哲学视野进行庄子自然观研究的基础在于两者的相似性。大部分学者认为
4、,内七篇应为庄子本人思想。内篇中前四篇集中体现了庄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可以看作庄子自然观的认识论、环境伦理和方法论。内篇以逍遥游起笔,其哲思视野宏大对自然做了全面观照,通过构建生命终极价值的想象图景后又层层推进,论说人不要执着于外在追求,应反观己身去发现生命的真正价值;齐物论指出了人的执着与成见,探讨人与自然的价值体现,认为人不仅融于自然,其价值体现与物相比也没有本质区别;养生主则给出了心灵如何安于自然的解法;人间世认为人心自然能够化解困难。总体观之,庄子前四篇把个人看作与自然一体,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而将心灵不能合乎“道”看作是个体处在人间存在万千纷扰的根源。认为人心对外追求会伤及其自然本
5、性,因而人要融入自然、顺应天道。二、逍遥游中的整体观和有机论人类在自然界中位置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生物学家通过种属纲目将人类与其他生物区分开来。然而就像将人类划分为不同人种一样,这些科学的概念使得人们变得“傲娇”,自觉高于其他生物或其他人种。从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中的宇宙秩序论、完善性等级论,托马斯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可以看出,人类长期以来以万物之灵自居。与现代生态哲学中的整体观和有机论相同,庄子自然观纠正了这种观念。庄子将自然视为一个整体。庄子开篇大鹏鸟从“北冥”要飞往“南冥”,飞行距离极世界之大,表明庄子的哲学视野涵盖天下四方。内篇中频繁使用各种生物作为中介,仅逍遥游中就使用
6、了十多种,包括“鳏鹏”“蜩与学鸠”“朝菌”“蟋蛀”“大椿”“斥需”“鹘鹦”“假鼠”“飞龙”“大瓠之种”“蓬”“樗”等等,另外自然现象如“风”“气”“云”等在全篇频繁使用,表明庄子的哲学世界中不仅有人类,更有生命环境中的万物。逍遥游篇中,鳏化为鹏的寓言背后更有由鱼到鸟万物以形相禅,生命一体化理念2o除庄子自己讲述大鹏鸟,还借用另外两种说法来强调大鹏鸟飞行的重要性。在齐谐记载的大鹏鸟故事后,紧接一段讨论一一“小大之辩”,可以看出庄子认为人不能持有静止、孤立的态度,因为那是“小年”和“小知”,用这种静止、孤立的态度看待世界将会导致视野狭隘一一“朝菌不知晦朔,蟋蛀不知春秋”。而在“汤之问棘”中,大鹏鸟
7、和斥的区别也被认为是“此小大之辩也”,再次强调要对世界全面关照。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是相互作用的。大鹏飞行具有象征意义很少会有人反对,跨越世界两极的飞行充斥着个体生命的一种极大满足。庄子认为要达到这种极大的生命满足(对应大鹏鸟如何飞行),就得“海运则将徙于南冥”“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阅”或“接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天地篇中“宛风”作为风的现实原型呈现出一个问道者的形象,逍遥游中几种如何“飞行”的描述,大鹏鸟都必须借着“大风”背负“青天”,这里的大风就是借助自然,而青天则指代自然之道。要达到极大的生命满足,一方面要借助自然,另一方面又必须
8、遵循自然之道。最后在“宋荣子”的故事中,庄子直接指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中心思想。直截了当地表明逍遥游前半部分内容所包含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天地之正”便是指大鹏鸟所凭借的自然之道;“御六气之辩”便是遵循自然规律所能够达到的“以游无穷”这种个体生命自由的终极状态。一个“乘”字、一个“御”字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有机之道。逍遥游最后一部分可分成三个小段:(一)“尧让天下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说“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把人视为自然界中一物,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动物没有两样,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二)“肩吾问于连叔曰窗然丧其天下焉”中的窗然丧其天下,是指自然条件下根本没有什么天下,
9、人不过是再自然不过的万物之一,彻底将人融入自然。(三)“惠子谓庄子曰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一小段是两个是关于事物本身价值的问题,借惠子问“大瓠之种”和“樗”两种无用之物的作用,表明俗人的心中固有成见一一“有蓬之心”和庄子倡导的人生逍遥一一“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万物的存在其本身,只要尽其天命就是价值,庄子将在接下来的齐物论中进一步阐释。现代生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平等、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而庄子将人类位置放得更低,只说凭借自然之力和顺应自然之道。两者相同的是,均把人放在自然中整体观照。现代叫整体观,庄子谓人与天一,主动融入自然。三、齐物论中的环境伦理人们常常在身体产生疾病时才想起自己
10、是动物之躯,人与自然中的其他生命存在一样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都消耗能量、完成能量循环并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个体情感与价值。齐物论中庄子试图通过说明人的价值并不于万物中而特别来说明人们为何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来达到“逍遥”“以游无穷这种尽情生命、发挥人自然属性的自由状态,并认为人的生命存在,其情感与价值并不是唯一。庄子眼中人的价值体现并不特别。在齐物论开篇“南郭子藁隐机而坐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庄子先用“人籁、地籁、天籁”之不同,指出了“吹万不同,使其自己也“。杨柳桥说:“人籁,喻分辨是非之语言;地籁,喻不存是非之语言;天籁,喻不言之言或无声之言也,即其所谓天倪或天钧之化育也。3天籁“
11、无声之言”就是自然之道,人与万物均属于自然。庄子认为人们应听见大地呼吸(地籁),意识到万物流转并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天籁),从而达到“吾丧我”以丢掉心中成见,意识到自然中的人,与万物合一。人属于万物之一,并且与万物相融毫无特殊。接着“非彼无我故曰:莫若以明”中间三小段分别指出人心之“芒”“成心而师”和“莫若以明”。人们在世间是如此迷惘,依随心中成见将事物分为我和他的区别、将言语分为是非的区别。而庄子认为的解决办法一一“照之于天”“莫若以明”,指将视野和胸襟放大就能从中看见人属于自然万物之一,并不特别,人的价值与万物的价值没有本质区别。庄子认为自然万物均有其自然价值。“天地一马,万物一指”将世间
12、万物的符号消去,重视人的自然属性,将自我与环境视作一体。“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接着“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直接表明中心:人与自然万物的价值并没有大小之分,更没有是非对错的区别,人的价值和万物的价值是统一的整体。这种思想与把其他生命形式当作地球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组成部分,从而肯定其存在有保持地球生态圈自调节机能的内在价值的现代生态思想是相通的。在啮缺问王倪的故事中,先写各种生物的奇怪喜好、习性,然后庄子借王倪之口反问世人:人的价值和其他生物的价值应该首先尊重哪一个?体现了尊重自然,消除物我差异的思考。“乘云气,骑
13、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与前篇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相扣合,表明人与自然万物的价值平等。如果能够凭借自然、将自然之道内化一体从而达到生命自由,那么世上就再也没有人与自然万物的价值冲突。更重要的是,庄子将人与万物视作息息相关的一体,并不将人与自然的价值区别对待,没有人与自然的区分当然也就没有人与自然的价值冲突。四、养生主人间世中的“混沌理论”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洛伦茨提出混沌理论。生态学领域中的混沌理论认为,自然界个别事物的变化所引起的后果是无法预测的,所以人类应该尽可能、不加区别地对自然进行保护。庄子认为比起人类永远无法尽知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
14、更加变幻莫测更是混沌的存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辗涯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认为纯粹“知”的追求不是人生目的,而提倡“缘督以为经”。“知”通智,解作心思,并不是字面上智慧之意4。在人类社会盲目追逐社会存在,不如“缘督以为经”,凭借自然、遵循自然之道尽情生命。接着庄子用庖丁解牛论证,说明人在自然中尚有规律可循,而盲目在人与人的社会中冲撞则生命将“折”。“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日神虽王,不善也”,庄子借“右师”说明人是天生的,与其他生命同属自然,又借“泽雉”在野外和在笼中的对比,象征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对比,指出人在社会中虽看似体面却心弛神衰,可一旦人回归自然“缘督以为经”便是“善也”。“老聃死,秦失吊之
15、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老子死而他的朋友却不悲伤,这段论证更是清楚地表明,人一旦回归自然属性,找到自然价值便可薪火相传、不知尽头。人间世表明了庄子自然观的行为原则。“颜回见仲尼,请行伏戏、几遽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讲述颜回想去卫国发挥才智而向孔子请行,孔子劝诫颜回的故事。庄子借这个故事表明,依靠才智在社会中蹉院难免失望,只有先“心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认识自己的自然属性、体会自然之道才能在社会中保全,进而感化万物。叶公子高的故事也一样,再次表现了人类社会的混沌变幻,“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如果社会发展不遵循自然之道,那么发展的结果无论
16、成与不成总有后患。“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这句总被人用来论证庄子思想的消极倾向,这一段庄子借孔子之口讲“命”和“义”正是讲的自然和人类社会。其实这段话应理解为知道人的自然属性、知道自然之道之后顺应自然而不是盲目认命,这个故事的结尾“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与“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相同,证明这段论说始终围绕中心思想。不过又强调在混沌的社会中,应当遵循自然之道保养人的自然心性。在栋社树的故事中,栋社树托梦给木匠,质问木匠为何要用其他“有用之木”与它相比,也有着同样内核。庄子试图告诉我们,人类不应该以人类社会中的价值对他人或环境做出评判,应当知道“无用之用”,知道万物
17、之存在其本身的价值和人之存在其本身的自然价值。五、结束语与近现代的西方生态哲学相比,庄子自然观有以下特点:从现代整体观和有机论的角度来看,作为自然界的高级动物,人与环境的互动是主动与被动相结合,人类凭借理念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庄子自然观完全将人融入自然,认为人类只有依照人的自然属性节制欲念,尊重自然将自然之道内化一体,才能真正尽性命之情。从环境伦理来看,庄子自然观的出发点不仅是人物平等,更体现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没有人与自然的区别,当然就没有人与自然的价值冲突。从现代混沌理论角度来看,自然界因其变幻莫测的相互作用而难以预测,所以人类应该尽可能保护自然才能不为其害。而庄子自然观认为,与其说自然难以预测不如说人类社会充满是非纷扰,不如在社会中不失本性回归自然,从而尽其天命。参考文献:2016.1冯沪祥.中西环保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贾学鸿.庄子名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杨柳桥.庄子译注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