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伴奏合唱阿卡贝拉的演唱艺术和表演形式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伴奏合唱阿卡贝拉的演唱艺术和表演形式探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无伴奏合唱阿卡贝拉的演唱艺术和表演形式探究合唱是声乐表演的重要形式,其因诸多合唱节目和曲目而被大众所熟识。但合唱艺术中的无伴奏合唱在公众视野中就显得疲软了很多,这种无伴奏合唱我们称之为阿卡贝拉。阿卡贝拉起源于欧洲教堂,被称为教堂音乐,它只通过人声编排出美妙的音乐和曲目,不借助于任何乐器。据载,GregOrianChantS是阿卡贝拉早期曲目,据此人们才开始注意人声的美妙和魅力。随着时代变革和发展,音乐艺术也在不断阔步向前,阿卡贝拉也被新的审美意识所接受,并且不断在世界各地产生影响力。阿卡贝拉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和现代审美需求高度契合,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喜爱。本文从阿卡贝拉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出发,
2、对阿卡贝拉音乐形式的发展与变革,以及与传统民歌的融合等进行探究,以期为阿卡贝拉演唱艺术整体研究提供一些思考。一、阿卡贝拉的产生与发展合唱的音乐形式从古至今,无论国内外都存在,但合唱的形式具体产生于咖一时期,又产生于哪一地方,却无证可考。据现有音乐发展历史资料记载,欧洲最早期的合唱表演形式主要源于祭祀活动,但这种祭祀活动中的合唱表演是配有伴奏,并伴以舞蹈表演的形式,因此,不是完全意义上我们所说的阿卡贝拉,但可以理解为阿卡贝拉的初始发源。公元四世纪,在基督教的宗教活动中,出现了由纯声组成的唱诗班演唱形式,这也是合唱的另一种形式,区别于欧洲早期祭祀活动的合唱,这种形式是纯粹的人声合唱,不带伴奏。因此
3、,出现于基督教活动中的唱诗班纯人声演唱形式,是阿卡贝拉早期的形态。在中国,与欧洲中世纪音乐发展同期,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也产生了无伴奏合唱曲目,这些曲目世代传承,有些至今还能追溯其原型。也就是说,与欧洲同时期,我国也产生了相当于阿卡贝拉的合唱艺术形式。阿卡贝拉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在中世纪经历了格里高利圣咏、奥尔加农等一些列形式演变后,最终才具备了我们现代意义上所说的纯人声无伴奏演唱艺术。16世纪,无伴奏合唱表演艺术的发展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该时期之后,无伴奏合唱由于人们关注器乐的审美意识的变化,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其发展也不明显。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技术的进步,扩声设备和电声乐器诞生,这对传
4、统的音乐表演形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更对听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所说的现代意义上的阿卡贝拉在该时期才真正形成,并通过扩声设备等得以广为流传。除了欧洲音乐对阿卡贝拉有着重要的影响外,现代阿卡贝拉的形成还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音乐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20世纪初,崭新的无伴奏合唱形式探索在美国开始兴盛,第一个阿卡贝拉社团(YaleWiffenpoofs)在耶鲁大学成立,同时,在非裔黑人聚居区内的理发店中诞生了理发店四重唱(BarbershopQuartet),这成为现代意义上阿卡贝拉诞生的重要标志。在大学社团中创新的阿卡贝拉音乐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具有怀旧的属性,将中世纪教堂音
5、乐融合其中进行流行歌曲的演唱。而非裔黑人演唱的无伴奏音乐形式则区别与大学社团的主动无伴奏审美,而是限于乐器高昂的费用,被动地使用人声的天生条件来进行娱人娱己的演唱。其演唱特征为,主音演唱歌曲的主旋律,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等三个声部则演唱和音,其呈现的音乐效果更加动听。20世纪中期,流行音乐高度发展,传统的阿卡贝拉显得与时代有些格格不入,因此,阿卡贝拉开始了自我革新。这种革新不是阿卡贝拉音乐本身的旋律变革,而是当时的审美意识对乐器的需求。演唱者通过模仿乐器的声音将人声伴奏加入其中,从而充实和丰满整首曲目,也就是说,演唱乐队不需要任何实际存在的乐器,而是通过人声模仿乐器的声音奏出华丽的乐曲。电子
6、音乐出现后,又融合了音效,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演唱艺术形式,即BeatBoX。阿卡贝拉发展至当代,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无伴奏人声合唱,而是不依靠任何乐器,由人声来演奏的声音艺术。就其特征而言,当代阿卡贝拉合唱已不限于男音,而是加入了女音,声部也变得极为丰富,不仅包含了男主音、女主音,还包含了男假音、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和人声节奏声。演唱的曲目也逐渐趋向原创,而不是对已有歌曲的演唱和改编。也就是说,阿卡贝拉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成熟的高级的音乐表演艺术形式。二、阿卡贝拉在中国的传承与融合如前所述,阿卡贝拉不是中世纪欧洲、北美等国家的专属,同时期的中国也产生了同样的无伴奏合唱形式。只是随着
7、时代发展,中国无伴奏合唱只在我国传统民歌和曲目中传承,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形成广泛的影响力。而现代意义上所说的阿卡贝拉无伴奏演唱艺术则是由国外传入中国的演唱形式。阿卡贝拉传入我国后,与传统民歌等融合,推动了我国传统民歌等事业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一)中国多声部民歌的特征与传承中国的民歌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合唱形式的民歌也广为流传,但由于时代发展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有限。因此,走进公众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民歌都是单声部的演唱形式,这也给传统民歌留下了先入为主的影响。但是,合唱形式的民歌与单声民歌都是我国各民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唱形式的民歌,即多声部民歌,其显著的特征是群众性的集体创作音
8、乐形式,它与单声部民歌一样,是群众口头性的创作,经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传承。例如,在婚俗祭祀等民俗活动中,通过感性的认识来集体歌咏,形成多声部的和声演唱形式。“对于多声部民歌的定义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声部在同一时间内纵向结合发展的一种音乐组织方式。“但是,少数民歌不像现代意义上所说的阿卡贝拉一样,它不是纯人声的和声音乐,常伴有传统乐器等伴奏。由于多声部民歌是在特定的集体活动中即兴形成的,因此其传承受到一定的制约。例如,随着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的变化,一些优秀的多声部民歌会随着淡化,甚至消亡。综上所述,我国多声部民歌为中国无伴奏合唱和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并且推动融合中国传统民
9、族元素的合唱作品走向世界,为世界音乐发展注入活力。(二)西方多声部合唱的传入与传播同无伴奏合唱形式的诞生一样,中国近代合唱的发展也受到西方宗教音乐的影响,这与中国近代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西方宗教也随之传入中国,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阶段等因素的影响,西方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中国境内快速并广泛传播,不言而喻,基督教教堂音乐也随着宗教的传播而传播。传教士因地制宜,将赞美诗融合方言和曲调进行改造,以适应中国群众审美需求。改造后的演唱形式多是单声部齐唱,尽管如此,这种集体歌咏的方式为中国多声部合唱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源泉。至19世纪末,中国创办的新学堂中开设了音乐课,而
10、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多声部音乐便出现在这些学堂的乐歌中。在此时期,中国作曲家吸收西方无伴奏合唱技法,对中国的无伴奏合唱音乐进行了尝试,其音乐背后所呈现的精神内容与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对社会状况和民族现实通过合唱声乐的方式进行了反映。但是,“自从学堂乐歌开始至今,百年间,我国的音乐教育一直都以西乐为主,虽然建国以后成立了中国音乐学院等专门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专业音乐院校,但仍未能改变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普遍西化的现象。”(三)中国当代无伴奏合唱的新特征中国合唱事业发展至当下,呈现出一定的新特性,无伴奏合唱在声音、题材、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与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所导致的思维意识、生活方式
11、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声部组织上,由宗教音乐单声齐唱的方式向多声部转变,使各声部之间体现出各自的优势,从而达成整体的审美乐曲;在唱法形式上,融合人声器乐,对发声音色、气息等进行细致的划分和要求,并探索多元化的演唱风格;在题材选取上,更加丰富多彩,不仅包含社会政治题材,更向自然、情感、诗词及现实生活等题材靠近,表达和抒发个性化的情感。阿卡贝拉是高级而古老的声乐表现艺术形式,它在人类音乐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更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抛开历史的角度,只有音乐是世界共同的语言,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思想的沟通。传入中国的阿卡贝拉,不仅与民族音乐进行
12、了融合,促进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创新和传承,繁荣了中国文化,促成百花齐放的艺术多元文化状态,更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经中国融合后的民族音乐也由此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我们知道,阿卡贝拉源于中世纪欧洲教堂音乐,以其独特的合唱魅力而不断延续传承,至今,已发展成一种高级的声乐形式。现代阿卡贝拉和传统阿卡贝拉有所不同,简单地理解,即传统阿卡贝拉是纯粹的无伴奏人声合唱,而现代阿卡贝拉融入了伴奏,但这种伴奏是纯人声的,也就是说现代阿卡贝拉多了人声模仿乐器而达成伴奏效果的声部,相较于传统阿卡贝拉,在音乐技术层面得到了提升。人声伴奏不意味着突出模仿乐器的伴奏部分,同样也突出传统阿卡贝拉演
13、唱艺术中和声的部分,因此,现代阿卡贝拉演唱饱满而丰富。现代阿卡贝拉最突出的特征便是逼真的模仿技巧,演唱者用声线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当然,还模仿其他各种可以模仿的声音,最为常见的是打击乐器的模仿,这在现代BeatBoX音乐中最为常见。特别是加以现代音响技术的协助,这些模仿的声音往往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现代阿卡贝拉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2000年,首次出现在中国音乐电视舞台,在音乐界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声音。由于传入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现代阿卡贝拉音乐艺术的研究在国内尚不深入和广泛,阿卡贝拉演唱也处于小众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各类竞赛类电视综艺节目的走红,阿卡贝拉演唱才多次被搬上荧幕,受到多数人
14、的关注和喜爱,其传播氛围也在逐渐变得浓厚,阿卡贝拉乐团也如雨后春笋般闪现。当然,我们可以将传统阿卡贝拉和现代阿卡贝拉加以简单区分,但不能简单地进行审美。马克思主义艺术观认为:“音乐的内容是作曲家对现实的具体反映。”现代阿卡贝拉音乐的产生同样也是作曲者对通过音乐的方式对现实的关照,这种关照能够满足现世人们在内在情感上的共鸣审美,并且融合流行音乐后的阿卡贝拉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这种音乐的革新使人们更乐于也更易于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体验,因此,现代阿卡贝拉具有独特的与时代相契合的艺术特征。而这些特征表现在人文、音乐、表演等各个方面。一、独特的人文关照这里所说的人文因素特征便是现代阿卡贝拉与中国以及
15、世界文化现实融合后,呈现出的具有人文性的音乐特性。现代阿卡贝拉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并受到听众青睐,与其独特的人文内涵特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现代阿卡贝拉音乐能够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内涵。就中国而言,现代阿卡贝拉的传入时间比较晚,但其流行程度却在短时期内得以极大的提升,这不仅是音乐本身悦耳动听的缘故,更是其与现实社会和历史文化相结合后,通过的精湛表演技术将音乐艺术传达给每一个期待文化契合的听众,内心的共鸣和音乐审美体验才是真正的内在驱动力。中国的现代阿卡贝拉音乐所蕴含的审美特征、美学风格等都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审美品格、文化认同等在内在上是一致的。中国文化强调“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
16、的处事哲学,即从整体上而言,表现出“和的局面,但在“和”的大局面下可以包罗万象,海纳百川,能够包容各种“异的存在。现代阿卡贝拉演唱艺术从教堂音乐时期的和声齐唱发展到今天的多声部演唱,即“和”到“异”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与中国文化高度契合。这里的异不是与“和”相反的无厘头“异”,而是在“和的基础上,加入多声部的伴奏,但主旋律作为曲目的灵魂依然是音乐“和”的部分。这种“和而不同”的音乐表演风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极佳的艺术审美体验。这里的“和还不仅表现出音乐声象上的和谐,更表现出音乐主题内容上的积极性,能够反映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现实内容。因此,现代阿卡贝拉在人文因素中的“和”是多元化的,多向化的。首先是
17、音律和声象的“和”,即曲目在音律层面的声象表现上达到和谐优美的程度,不同的乐音使用不同的和声走向,通过这种音律和谐的手段使现代阿卡贝拉音乐作品更加悦耳动听,更加饱满丰富,而不是突兀的各乐音凸显。“和谐的氛围将人紧紧围绕,人们的心灵得到抚慰,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审美体验。”其次是内在精神的“和”,即曲目要传达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避免负能量的传播,这也是中国文化中“人和”的指向要求。2017年某卫视打造的某一音乐竞赛综艺节目中,获得冠军的选手后经发现其创作的大量歌曲含有低俗内容,一时遭到整个社会的围攻和封杀,这足以说明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是积极的,向上的,音乐作品也必须传达这种正能量的东西,才能够成为音乐
18、之林的优秀作品和常青树。二、鲜明的音乐特性就音乐特性而言,现代阿卡贝拉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点,除了多声部和音配合调度以外,还融入了各类演唱技法。我们知道,现代乐队演唱丰富多彩,在各类乐器的配合下,能够创作出令人或振奋或伤感的音乐审美体验,而现代阿卡贝拉吸取了这一特性,将各类乐器通过人声模仿的形式完美呈现。例如,对打击乐器的模仿可以达到与乐器相同甚至更好的效果,对弦乐器的模仿也同样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因此,现代阿卡贝拉音乐实际上是借助于人声模仿乐器而达成与实际乐器乐队相同的音乐呈现,这种纯人声的模仿能力能够在视觉上给观众以更强的冲击和感染力。在很多阿卡贝拉作品中,都穿插了人声模仿器乐的旋律节奏
19、,这就需要演唱者具有极高的音乐素养,能够运用气息、器官等进行旋律模仿。如提琴、二胡、喷呐、鼓声等的模仿而形成的曲目从某种意义上比传统阿卡贝拉合唱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代阿卡贝拉一个独特的表现特性便是BeatBox的融入。BeatBox起源于美国,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古代的口技类似,通过唇、齿、舌、喉等器官的结合,来模仿打击乐器、琴弦弹奏、管乐器演奏等节奏形式,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节奏型口技。现代阿卡贝拉音乐表演中,经常运用BeatBox以完成对节奏和伴奏音效的配合调度,从而达成整首曲目的多声部配合和音效果。基于BeatBOX对现代阿卡贝拉音乐节奏的配准,使BeatBOX成为支
20、撑阿卡贝拉整个作品框架和结构的重要部分。此外,现代阿卡贝拉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便是虚拟音节的融入,这种虚拟音节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歌词,与中国的拟声相似,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模仿,而是通过将一些拟声词融入歌词,用以加强感情,描摹情绪。例如“呼哈”哟哟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融入歌词,用以呈现某种情境,更好地加强整个作品的呈现。三、舞台呈现灵活多样随着现代流行音乐和舞蹈表演等的融合发展,现代阿卡贝拉可以是一人通过节奏、音响模仿等形式进行的独唱,可以是多人模仿节奏、音响等重唱,也可以是多人结合舞蹈表演等进行组合演唱,舞台呈现形式灵活多样。这种现代化的阿卡贝拉演唱方式是与时俱进的,能够激发人们内心对音乐审美的
21、内在需求,更能达成人们对音乐审美的共鸣和视觉体验。传统的合唱中,都有一名专业的乐队指挥,担当着整个作品中多声部完美结合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整个作品的呈现是在指挥的指挥下完成的,但现代阿卡贝拉演唱表演中,这一角色虽未出现,这并不代表着指挥的消亡,而是指挥的转变,它转变为乐队中的每一个成员,较为突出地体现在节奏声部的成员身上。因此,现代阿卡贝拉演唱更能体现团队的协作和配合的默契水平。此外,在舞台表演中,现代阿卡贝拉还在舞蹈队形等变换演绎中呈现灵活多样性。传统阿卡贝拉乐队在进行表演时,其成员队形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这是基于对声部音响、作品音效和整体效果等的考虑。但现代阿卡贝拉就灵活多变得多,配合舞蹈表
22、演,队形也随之自由变换,以使舞台效果避免单调和枯燥。舞蹈表演是现代阿卡贝拉表演中不可或缺,甚至是出彩的部分。当然,现代阿卡贝拉表演中的舞蹈不是传统的民族类等舞蹈形式,而是自由变换灵活多变的街舞等舞蹈类形式的呈现,以配合相应的动感节奏。这是由于现代阿卡贝拉曲目大多改编于爵士、摇滚等现代风格音乐,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舞蹈的加入和队形的多变使现代阿卡贝拉表演极具感染力,提高了表演的难度。现代阿卡贝拉表演的艺术特征是多样的,以上部分只是其中表现较为明显的部分,但其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人文性特征,这与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谐”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和而不同”中达成和谐,这是现代阿卡贝拉音乐的至高追求,研究和认识阿
23、卡贝拉演唱艺术和表演形式,对提升国民音乐素养和促进传统音乐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阿卡贝拉源于中世纪欧洲教堂音乐,以其独特的合唱魅力而不断延续传承,至今,已发展成一种高级的声乐形式。现代阿卡贝拉和传统阿卡贝拉有所不同,简单地理解,即传统阿卡贝拉是纯粹的无伴奏人声合唱,而现代阿卡贝拉融入了伴奏,但这种伴奏是纯人声的,也就是说现代阿卡贝拉多了人声模仿乐器而达成伴奏效果的声部,相较于传统阿卡贝拉,在音乐技术层面得到了提升。人声伴奏不意味着突出模仿乐器的伴奏部分,同样也突出传统阿卡贝拉演唱艺术中和声的部分,因此,现代阿卡贝拉演唱饱满而丰富。现代阿卡贝拉最突出的特征便是逼真的模仿技巧,演唱者用声
24、线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当然,还模仿其他各种可以模仿的声音,最为常见的是打击乐器的模仿,这在现代BeatBoX音乐中最为常见。特别是加以现代音响技术的协助,这些模仿的声音往往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现代阿卡贝拉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2000年,首次出现在中国音乐电视舞台,在音乐界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声音。由于传入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现代阿卡贝拉音乐艺术的研究在国内尚不深入和广泛,阿卡贝拉演唱也处于小众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各类竞赛类电视综艺节目的走红,阿卡贝拉演唱才多次被搬上荧幕,受到多数人的关注和喜爱,其传播氛围也在逐渐变得浓厚,阿卡贝拉乐团也如雨后春笋般闪现。当然,我们可以将传统阿卡贝拉和现代
25、阿卡贝拉加以简单区分,但不能简单地进行审美。马克思主义艺术观认为:“音乐的内容是作曲家对现实的具体反映。”现代阿卡贝拉音乐的产生同样也是作曲者对通过音乐的方式对现实的关照,这种关照能够满足现世人们在内在情感上的共鸣审美,并且融合流行音乐后的阿卡贝拉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这种音乐的革新使人们更乐于也更易于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体验,因此,现代阿卡贝拉具有独特的与时代相契合的艺术特征。而这些特征表现在人文、音乐、表演等各个方面。一、独特的人文关照这里所说的人文因素特征便是现代阿卡贝拉与中国以及世界文化现实融合后,呈现出的具有人文性的音乐特性。现代阿卡贝拉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并受到听众青睐,与其独特的
26、人文内涵特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现代阿卡贝拉音乐能够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内涵。就中国而言,现代阿卡贝拉的传入时间比较晚,但其流行程度却在短时期内得以极大的提升,这不仅是音乐本身悦耳动听的缘故,更是其与现实社会和历史文化相结合后,通过的精湛表演技术将音乐艺术传达给每一个期待文化契合的听众,内心的共鸣和音乐审美体验才是真正的内在驱动力。中国的现代阿卡贝拉音乐所蕴含的审美特征、美学风格等都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审美品格、文化认同等在内在上是一致的。中国文化强调“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的处事哲学,即从整体上而言,表现出“和的局面,但在“和”的大局面下可以包罗万象,海纳百川,能够包容各种“异的
27、存在。现代阿卡贝拉演唱艺术从教堂音乐时期的和声齐唱发展到今天的多声部演唱,即“和”到“异”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与中国文化高度契合。这里的异不是与“和”相反的无厘头“异”,而是在“和的基础上,加入多声部的伴奏,但主旋律作为曲目的灵魂依然是音乐“和”的部分。这种“和而不同”的音乐表演风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极佳的艺术审美体验。这里的“和还不仅表现出音乐声象上的和谐,更表现出音乐主题内容上的积极性,能够反映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现实内容。因此,现代阿卡贝拉在人文因素中的“和”是多元化的,多向化的。首先是音律和声象的“和”,即曲目在音律层面的声象表现上达到和谐优美的程度,不同的乐音使用不同的和声走向,通过这种音
28、律和谐的手段使现代阿卡贝拉音乐作品更加悦耳动听,更加饱满丰富,而不是突兀的各乐音凸显。“和谐的氛围将人紧紧围绕,人们的心灵得到抚慰,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审美体验。”其次是内在精神的“和”,即曲目要传达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避免负能量的传播,这也是中国文化中“人和”的指向要求。2017年某卫视打造的某一音乐竞赛综艺节目中,获得冠军的选手后经发现其创作的大量歌曲含有低俗内容,一时遭到整个社会的围攻和封杀,这足以说明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是积极的,向上的,音乐作品也必须传达这种正能量的东西,才能够成为音乐之林的优秀作品和常青树。二、鲜明的音乐特性就音乐特性而言,现代阿卡贝拉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点,除了多声部和音配
29、合调度以外,还融入了各类演唱技法。我们知道,现代乐队演唱丰富多彩,在各类乐器的配合下,能够创作出令人或振奋或伤感的音乐审美体验,而现代阿卡贝拉吸取了这一特性,将各类乐器通过人声模仿的形式完美呈现。例如,对打击乐器的模仿可以达到与乐器相同甚至更好的效果,对弦乐器的模仿也同样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因此,现代阿卡贝拉音乐实际上是借助于人声模仿乐器而达成与实际乐器乐队相同的音乐呈现,这种纯人声的模仿能力能够在视觉上给观众以更强的冲击和感染力。在很多阿卡贝拉作品中,都穿插了人声模仿器乐的旋律节秦,这就需要演唱者具有极高的音乐素养,能够运用气息、器官等进行旋律模仿。如提琴、二胡、喷呐、鼓声等的模仿而形成
30、的曲目从某种意义上比传统阿卡贝拉合唱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代阿卡贝拉一个独特的表现特性便是BeatBox的融入。BeatBox起源于美国,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古代的口技类似,通过唇、齿、舌、喉等器官的结合,来模仿打击乐器、琴弦弹奏、管乐器演奏等节奏形式,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节奏型口技。现代阿卡贝拉音乐表演中,经常运用BeatBox以完成对节奏和伴奏音效的配合调度,从而达成整首曲目的多声部配合和音效果。基于BeatBOX对现代阿卡贝拉音乐节奏的配准,使BeatBOX成为支撑阿卡贝拉整个作品框架和结构的重要部分。此外,现代阿卡贝拉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便是虚拟音节的融入,这种虚拟
31、音节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歌词,与中国的拟声相似,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模仿,而是通过将一些拟声词融入歌词,用以加强感情,描摹情绪。例如“呼哈”哟哟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融入歌词,用以呈现某种情境,更好地加强整个作品的呈现。三、舞台呈现灵活多样随着现代流行音乐和舞蹈表演等的融合发展,现代阿卡贝拉可以是一人通过节奏、音响模仿等形式进行的独唱,可以是多人模仿节奏、音响等重唱,也可以是多人结合舞蹈表演等进行组合演唱,舞台呈现形式灵活多样。这种现代化的阿卡贝拉演唱方式是与时俱进的,能够激发人们内心对音乐审美的内在需求,更能达成人们对音乐审美的共鸣和视觉体验。传统的合唱中,都有一名专业的乐队指挥,担当着整个作品中多声
32、部完美结合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整个作品的呈现是在指挥的指挥下完成的,但现代阿卡贝拉演唱表演中,这一角色虽未出现,这并不代表着指挥的消亡,而是指挥的转变,它转变为乐队中的每一个成员,较为突出地体现在节奏声部的成员身上。因此,现代阿卡贝拉演唱更能体现团队的协作和配合的默契水平。此外,在舞台表演中,现代阿卡贝拉还在舞蹈队形等变换演绎中呈现灵活多样性。传统阿卡贝拉乐队在进行表演时,其成员队形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这是基于对声部音响、作品音效和整体效果等的考虑。但现代阿卡贝拉就灵活多变得多,配合舞蹈表演,队形也随之自由变换,以使舞台效果避免单调和枯燥。舞蹈表演是现代阿卡贝拉表演中不可或缺,甚至是出彩的部分。
33、当然,现代阿卡贝拉表演中的舞蹈不是传统的民族类等舞蹈形式,而是自由变换灵活多变的街舞等舞蹈类形式的呈现,以配合相应的动感节奏。这是由于现代阿卡贝拉曲目大多改编于爵士、摇滚等现代风格音乐,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舞蹈的加入和队形的多变使现代阿卡贝拉表演极具感染力,提高了表演的难度。现代阿卡贝拉表演的艺术特征是多样的,以上部分只是其中表现较为明显的部分,但其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人文性特征,这与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谐”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和而不同”中达成和谐,这是现代阿卡贝拉音乐的至高追求,研究和认识阿卡贝拉演唱艺术和表演形式,对提升国民音乐素养和促进传统音乐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之异
34、同1 .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的由来发展阿卡贝拉是一种以人声为唯一表现方式、不使用乐队伴奏的多声部艺术表现形式,在经过不断发展后逐渐形成多声部和声和复调对位的音乐模式。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阿卡贝拉以牧歌演唱为主。到了文艺复兴后期,阿卡贝拉逐渐采用意大利美声唱法,可以充分发挥不同音区、音色及声部的表现力,加入了象声词与无实义音阶,音色愈加融合。而进入20世纪后,阿卡贝拉陆续被应用于流行音乐中,其中以美国耶鲁大学的Whiffenpoofs乐团为代表。在20世纪中期出现了“doowop,一种“以主唱为核心,其他和声声部不断反复和弦和单音来与主唱配合”的演唱方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充分挖掘
35、声音潜能,开始用人声模仿乐器。运用麦克风发出BBOX、BaSS甚至电子乐音色,逐渐形成HiP一Hop、爵士、摇滚等演唱风格。直到今天,阿卡贝拉已经发展为一种新兴的音乐形式,许多高校组建起自己的阿卡贝拉乐团。中国无伴奏合唱于20世纪初正式诞生。代表作品有没有终点的长征疲劳的憧憬清平调春游云南风情等。著名史学家汪毓和教授称:“在中国最先尝试运用无伴奏合唱进行创作的作品是1929年黄自创作的男声四部合唱曲目连救母,选用中国民间佛曲为题材,以地道的民族音调为作品的主要曲调,进行了有中国风格的、复调性的合唱处理。“中国无伴奏合唱发展虽仅有百年,却因其纯人声易产生共鸣、贴近人心,成为当下人们最喜爱的音乐形
36、式之一。而中国无伴奏合唱广义上正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如民歌号子、僮族山歌等。2 .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的相似性音乐是一种凭借声音音响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演唱者通过声音音响再现音乐。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均强调人声运用的极致化,本文从运用无伴奏形式、运用多声部形式、人声为乐器理念以及训练方式相似性四个方面归纳了两者的相似性。21运用无伴奏形式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最显著的共同点在于均采用无伴奏合唱形式,满足不使用任何乐器伴奏,人声作为唯一表现方式的必要条件。但需要明确的是,不是所有的只有人声的音乐形式都能称作无伴奏合唱。一首由钢琴伴奏的合唱将伴奏取消,虽呈现纯人声音响,但在实际表演中
37、,前奏、间奏的缺失、丢失会导致音乐形象缺陷,达不到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的艺术效果。因此,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和其他类型合唱便得以区分开来。意大利文ACappelIa的原意是指“按照教堂风格”,在16世纪以前欧洲教会音乐主要以无伴奏纯人声演唱为主。现在的阿卡贝拉和中国无伴奏合唱虽然丰富了形式与技巧,但仍保持了无伴奏乐器纯人声的根本。3 .2运用多声部形式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通常均采用四声部,分别为女高音声部、女低音声部、男高音声部以及男低音声部。在多声部合唱中,维持统一和平衡是基本原则。阿卡贝拉和中国无伴奏合唱常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对比和模仿的手法,以线型对比为创作
38、原则,强化旋律线条,从而形成线型织体组合样式。根据每个声部对应音色、音高来拟写四声部,配合和声纵向衬托,以达到旋律线条在不同声部作变化与呼应、纵向声部的对比与横向声部的统一的效果。很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上述构思,如改编阿卡贝拉歌曲牧歌与阿拉木汗。4 .3人声为乐器理念“人声为最好的乐器”,这是所有阿卡贝拉爱好者都认同的。早期的阿卡贝拉曲目GrengorianChants让很多人开始意识到人声的魅力和美妙,逐渐从单纯的人声演唱开始尝试用人声作伴奏,不去依赖任何乐器。如今,阿卡贝拉在人声方面已经可以模仿贝斯、吉他、口琴、架子鼓等上百种音色。而在中国无伴奏合唱方面,中国合唱指挥泰斗、上海音乐学院指
39、挥系教授马革顺指出:“人声是最能表达思想的乐器象声词的模仿和对无实义音阶的尝试使得中国无伴奏合唱变得丰富多样。从声学的意义上讲,人声的确为千百种音色中表现力最丰富的一种。5 .4训练方式相似性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普遍以多声部为构架,且没有伴奏乐器配合不易把握音准,所以通常采用分声部单独练习、再合唱的形式。而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训练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音准训练,音准无法精准的情况下,音色无法统一和谐,更无法塑造应有的音乐形象。平时应多以视唱练耳的训练提高音准,打牢基础。各声部不同音域、音色的特性为作品提供了创作空间和可塑性。通常在音准训练后会集中于节奏的练习,尤其在阿卡贝拉中,节奏是乐曲的灵
40、魂,常以切分、休止、附点节奏训练为主。在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训练中较为注重男低音声部的训练,因为男低音声部较少且是巩固和声的中坚,好的男低音声部会显著地增加实际音响的厚度。而往往在单独声部练习完毕进行合唱训练时,声音的和谐与平衡在阿卡贝拉和中国无伴奏合唱中显得非常重要。3.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的差异性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运用了人声模仿乐器的技法,这一技法为阿卡贝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人声的潜能不断挖掘出来,扩大了音色与音域的构思范围与表演形式。而中国无伴奏合唱则更多地从民族音乐和戏曲中寻找新元素。本章从歌词选用差异、演唱技巧差异、创作风格差异、和
41、声调性差异四方面归纳了两者的差异性。3.1 歌词选用差异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歌词选用时最大的区别在于非实义歌词的运用。如“DOWOP”“啊”“喝”字,基本出现在开头、间奏和结尾部分,时常伴有颤音,用于填充作品,增加气氛,使音乐更加生动。非实义歌词会给人带来即兴感,可以让听众主观感受音乐的情感,突出节奏律动性。另外,非实义歌词会使用非实义音节模仿乐器音色,十分具有特色。非实义歌词的编写侧重于趣味性、律动和结构,随着阿卡贝拉的蓬勃发展,更多的非实义歌词源源不断地出现,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同时带给欣赏者更佳的听觉体验。而中国无伴奏合唱在歌词选用上注重歌词意境的幽远含蓄,较为押韵,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
42、艺术性。没有过多修辞或者繁杂的文字去修饰,但不失其意象。中低音声部歌词常用于旋律的哼唱;感叹词如高音区表现情绪啊字的使用较多;字头有声母的歌词选用极具特色,如改编曲野蜂飞舞中的1.O字.3. 2演唱技巧差异阿卡贝拉演唱技巧中最重要的特色是器乐化人声,又称相声技巧。指用人声模仿各色乐器音色,以达到人声代替乐器伴奏的效果。这是中国无伴奏合唱所没有的。这种表现形式可以极大地增加音乐表现力,同时还可以用气息演唱器乐化旋律。象声技巧演唱需要极好的嗓音条件和音乐理论素养、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和谐、稳定统一各个声部,将人声音响发挥到极致。演唱者可以模仿二胡、古筝、三角铁、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吉他、
43、贝斯、架子鼓等上百种乐器,在音响效果配合下十分逼真。而器乐化人声中最常用的则是“人声打击”,又称Beatbox,指人声节奏口技,兴起于美国黑人嘻哈音乐,承担了阿卡贝拉中节奏的灵魂,是歌曲的主心骨。一般人声打击需要掌握镶、架子鼓、大鼓小鼓等发音即可。如坠落的爱中人声打击部分就十分明显地突出了节奏重音,快速而富有张力。现在的阿卡贝拉乐团一般由47人组成,由于人数少,所以常通过效果器、麦克风、音响等设备将人声进行处理及放大。中国无伴奏合唱目前虽没有器乐化人声的技法,却有衬词演唱的大量运用以及花腔、直音、滑音、收音等润腔技法演唱特色。4. 3创作风格差异阿卡贝拉的创作风格主要分为布鲁斯、爵士、R&B、
44、雷鬼、索尔五大类,而中国无伴奏合唱则以民歌、戏曲改编为主。布鲁斯风格是由黑人们的田间号子、民谣和宗教歌曲结合演变而来的,阿卡贝拉歌曲夜来香则运用了布鲁斯风格创作特征;爵士诞生于19世纪末,融合了布鲁斯和拉格泰姆。切分节奏使用的非常多,贝司声部通常采用“进行贝斯R&B又称为节奏布鲁斯,具有极强节奏感,让人不禁舞动起来,因此也被称为摇摆布鲁,改编阿卡贝拉曲彩云追月则运用了R&B风格;雷鬼起源于牙买加,节奏欢快活泼,常伴以唱跳的形式,极具个性色彩,节奏突出反拍重音;索尔另一个名字为“灵魂乐”,起源于黑人宗教歌曲,跟福音歌、摇滚、布鲁斯相结合,很少用乐器伴奏,比较即兴自由。陶的望春风是一首带有索尔风格
45、的阿卡贝拉作品。而中国无伴奏合唱改编结合的戏曲有昭君出塞、昆曲1699桃花扇,改编的民歌更是数不胜数,如东蒙民歌牧歌歌唱草原幸福生活的花卷、永儒布改编的合唱作品四季、被赋予思念之情的彩云追月一盼归。综上,阿卡贝拉创作风格主要集中在流行音乐领域,而中国无伴奏合唱则是致力于挖掘民族性的风格元素。5. 4和声调性差异和声是构成多声部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弦运用得当会使得歌曲的和声极具可听性。阿卡贝拉的和声一般保持开放排列,形成清晰的音响效果。节奏型丰富,一般分为复合型、倾向型、平稳型三种。音区纵向结合上常使用紧张度相近的音区,一般安排第一声部作为主唱,其旋律的音区较高,紧张度较高。第二、第三声部为伴
46、唱,处在较低的音区,紧张度较低。阿卡贝拉织体因为器乐人声化的缘故和器乐织体编配十分相似。如改编阿卡贝拉歌曲夜来香中,声部间以小节左右时间距离进行同度模仿,常用音程有三度、四度、五度和六度。近些年阿卡贝拉也经常用到合音,在某一固定位置各声部齐唱或叠置和声,使得声音具有层次感。而中国无伴奏合唱多采用三度叠置和弦,而三度叠置和弦非常适用于五声调式的作品,如牧歌采用五声调式,大量使用了三度叠置的功能和声,使得歌曲更加生动形象。在和声语汇方面,中国无伴奏合唱没有乐器伴奏的同时运用了交替大小调、离调、持续音等手法,丰富和填补了歌曲自身的和声语汇,将浓厚的情感表露无遗。如云雀中,由于属和弦的5音被升高,原来
47、自然而和谐的纯五度音响转变为不和谐的增五度,和声上变得更为紧张,为乐曲增加了张力。而中国无伴奏合唱主调织体一般分为柱式和弦式、长音和弦式两种,而复调织体分为模仿复调和对比复调。调性方面基本建立在五声调式上,根据歌曲风格选择调性。如良宵为降B宫调式;洗衣裳为D徵调式。6. 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相互借鉴及发展趋势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发展至今,已经逐渐进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接受并喜爱这样的艺术形式。人们自发的组成阿卡贝拉乐团和中国无伴奏合唱团,更有学者努力尝试将二者融合,以期在未来阿卡贝拉和中国无伴奏合唱的发展中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作品。6.1 相互借鉴在学习现代
48、阿卡贝拉技术的同时,中国无伴奏合唱爱好者也尽最大的努力,将阿卡贝拉技巧与精华融入中国无伴奏合唱,并与民族元素相结合。例如2010年5月,由中央音乐学院、江苏省演艺集团等倾力打造的无伴奏清唱剧桃花扇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大胆创新的戏曲艺术表现形式和合唱旋律等,成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突破性地将阿卡贝拉技巧引用到戏曲中。昆曲演员细腻的唱腔与典雅的唱词,和百人无伴奏合唱团纯美歌声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这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和艺术的创新。再如曾获“金钟奖”的中国无伴奏合唱曲孤独的白蛇盖将蒙古长调与阿卡贝拉技巧相融合,色彩性和声占主导,节奏落点在旋律主干音或强拍上。以无实义的象声词模仿马蹄声、风声等,很好地将
49、衬词这一概念与阿卡贝拉的非实义歌词相结合。反之,也有将中国无伴奏合唱改编为阿卡贝拉形式的。如StrongVoiCeS人声乐团,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就表演了改编阿卡贝拉曲月亮之上;再如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ZealTaIent阿卡贝拉合唱团,改编演唱过维吾尔族民歌阿达丽古尔的阿卡贝拉版本,得到较高评价。阿卡贝拉讲究明确的声部分工,突出个人音色特点并强调各声部协调与配合。而中国无伴奏合唱存在旋律线性思维、相对平稳及以五声音阶为基本的调式结构特点。中国无伴奏合唱想要结合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民族调式和声概念,在旋律线条基础上可以大胆编配理想和声,七和弦、九和弦甚至十三和弦等等都可以运用。通过专业技巧与文化的深度交融,打开一扇新的艺术之门。6.2 发展趋势在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的未来发展中,其表现形式和风格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