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黄河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黄河象教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4年黄河象教案黄河象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真漂亮的书写本课六个生字,准确认读本课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了解黄河象化石的情况以及发现挖掘的过程4、能有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学习作者说明方法的准确性。6、欣赏科学家假想的故事,感受科学家假想的有理有据。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搜集黄河象化石的资料。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交流资料导入1、师:先来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幻灯出示化石图片)这些都是化石。关于化石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化石的资料)2、出示黄河象化石的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化石吗
2、?对,这是古代黄河象的化石。你对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又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资料,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及时补充。)3、看来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的搜集了资料,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3课黄河象。(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读课题。这是一篇科普散文,这样的文章我们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二、检查预习1、学习课文之前先来检查一下我们对本课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出示本课生词指名随机认读,随机抽查个别词语的理解.)在预习中,你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打开书在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有没有小组里解决不了的?2、我们本课一共有六个字要求大家会写。打开写字
3、课本。我们已经让大家临帖并写了一个。现在我们看一看这六个字按结构分可以分为几组?先来看左中右结构的这三个字你认为在写的时中反应注意些什么?左右结构的呢?最不好写的要数半包围结构的这个腐烂的腐字,跟老师一起先写一下。好拿起笔把,按我们刚才说的再来写一写这六个字。与你预习时写的比一比,是不是有了明显的进步。3、字如其人,写一手漂亮的好字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去写就一定能把字写好看。看我们不都是进步了吗?4、好下面我们打开书,我请同学们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T也读得准确吗?二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指名读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
4、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随生回答板书:化石样子、假想来历、发现挖掘)请你根据这些内容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在文中用双竖线标出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叙述顺序,你认为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而本文却是先写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再写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最后写化石的发现和挖掘,这在写法上属于倒叙的写法?你知道为什作者要把黄河象化石的样子放在文章的开头来介绍吗?(为了突出化石的样子,说明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细读课文,品词悟情1、那我们就先来读读文章描写化石样子的第一自然段。清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有印象,你
5、是从哪一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2、交流:(1)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感受到黄河象化石的高大,完整。有多高?四米比我们教室还要高出一米,有多大,长八米教室长。这具大象的骨架如果放在我这里恐怕屋顶都要涨破。你怎样理解除了尾椎以外这句话?(只有尾椎不是化石)(2)看,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是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三米多长的.大象牙重有三吨,得用载重吨的大卡车去拉。你怎样理解甚至?(舌骨很难发现也能保存着,说明化石的完整。)(3)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一百多块的脚趾骨,连三四厘
6、米的趾骨也没有失掉可见完整。大到三米长的大象牙,小到三四厘米长得脚趾骨都保存着,可见它的完整。3、作者为了说明化石的高大、完整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这在说明文中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我们来再读读这三句话,感受一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准确性。4、人们站在这样的骨架前,似乎可以看到一头大象这昂首阔步向前跑。(出示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看到的这具化石的样子介绍给大家吗?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5、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为什么能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呢?(死后没有被移动过)你怎么知道的?6、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问题:黄河象
7、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因为什么所以能完整的保存下来。7、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大象的脚踩着石头。课件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o大象是失足落水的,死后没有被移动过,这都是科学家们的想象和推想。但是不是随便瞎想。而是有理有据。科学家的推想是有根据的。那么科学家又会我们假想出怎样的一个精彩的大象失足落水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吧!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二、学习第二部分1、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2、科学家根
8、据发现时黄河象的样子为我们假想乐乐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交流:1)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2)归纳总结出:因为天气的炎热才有象群的疲劳和干渴,才会有老象因为急于喝水而失足落水。岁月的变迁使之成为了化石。3)体会科学家假想的条理性。4)同桌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3、科学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假想?联系最后一段的内容说一说。三、课外延伸1、找一找这样的科普文章读一读2、为黄河象设计解说词,写一写。四、综合提升自己试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写一篇小故事。五、板书设计黄河象化石样子一高大完整假想来历一有理有据发现挖掘科学有序黄河象教案2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
9、.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2 .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3 .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训练点1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学示引导:1、教师教法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学法自学、自悟、讨论、交流。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2.理解科学
10、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难点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解决办法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活动设计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活动设计1.自学、讨论、交流。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2 .小组内交流讨论。3 .全班交流,资源共享。学习生字
11、词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4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5 .指导书写。作业6 .熟读课文。7 .抄写生词。第二课时复习导入,明确目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深入探究课文1 .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I)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2)小组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讨论的重点句子;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c.在一
12、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5)朗读体会特点。(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2 .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2)四人小组交流。(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3 .学习第7、8自然段。(I)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2)小组内交流。(3)全
13、班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4)指导朗读。4 .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畅谈收获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板书设计:黄河象黄河象教案3教材分析黄河象是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主题变化”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设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和被发现、发掘、命名的
14、过程。说明二百万年间,大地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本课内容既有实际的,又有推想的,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区别,仔细体会,阅读课文时以学生为本,以读促思,以思促悟,真正体会文章情景。学生情况分析我班是首届课改实验班,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实践,这些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好地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和程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能通过预习基本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为课堂上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但由于学生受家庭条件限制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在大局部学生身上还落实不到位针对课文内容质疑,从众多问题中提炼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教
15、学目标1 .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读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掘、挖掘”等词语的意思。2 .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3 .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与科学的推断力。教学重难点从课文中推想的内容,发掘了二百万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教学准备黄河象的化石挂图、课件。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课文1 .师:同学们我在网上得到一个消息,明年暑假北京自然博物馆要向全国小学生免费开馆一月,你想去观赏吗?生:想。师:谁为我们当导游呢?怎样才干做一个合格的导游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到北京自然博物馆观赏黄河象。2 .板书课题,齐读两遍。师:读了课题,请你猜猜课文的内容。设计
16、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当导游,读课题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沛调动起来。二、学习课文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2)指名分段接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考虑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这篇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3)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自身的想象或另编一个合理的故事。生:读了黄河象,我感觉科学家的推断很有意思,但是不是还可以有另外的推断?师:对,同学们提得很好,这也是本课要学习的重点之所在一展开丰富的合理的想象。2 .再读课文,读中感悟。(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全班齐读。(2)对照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
17、习。(3)指名汇报。生: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了.理解炙烤”的意思。生: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理解:有气无力。师: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生:天热极了,大象又累又渴,难受死了。师: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示出来。师:请大家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中的情景。师:一群大象向河边走来,本想痛痛快快地饱喝一顿,哪知道却发生了T牛意外的事情,谁知道是什么事?生:一头老象最先跑到河边,它伸长鼻子去吸水,河水少,够不着,它就跨进水里,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没想到石头下全是淤泥,石头往下陷,老象也往下陷,抬起的左脚来不和往
18、回收,一下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师:大家再读这段话,多读几遍。师:读了这段话后你的感受是什么?生:老象太倒霉了,我很同情它。师:请你再读一遍,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河水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师:请大家看第二幅插图,说说图中情景。用简单的几句话归纳完整的黄河象的化石形成过程。(4)创设情景,激发想象。师:黄河象是根据推想而写的,除了这样的推想,还有其他的推想吗?生:一天老象带着儿子去拜年,来到一条小河边,由于老象带的礼物太多,它对儿子说:我把礼物送到河对岸,再返回来接你,说完踩着河中的石头过河,刚到河中心,
19、脚下的石头突然往下陷,老象也跟着深深地陷了进去。师:这些同学的推想很有趣,这就是这篇课文要送给我们的一把金钥匙,(课件出示金钥匙,全班一起读一读。)(5)指导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说说体会到什么?(6)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概括它们主要讲什么?理解发掘,挖掘.设计意图: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让学生借助自学提示,在读中思,读中悟,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3.细读全文,体会感受。(1)同伴互助细读全文,找出表示作者合理想像的细节的词句。(2)学生汇报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一群大象,在老年公象的带领下,
20、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3)(课件出示句子)比较句子,说说自身的感受。小结:本课作者多处用到细触写,通过它我们体会到作者具有丰富、合理的想像力,同时文章的内容也较生动形像。现在就请大家模仿黄河象的写作手法,有顺序有条理清晰地把你对黄河象的由来的想像写一写,或者说自编一个故事。设计意图:细节描写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让学生在自身的习作中试着运用这种方法,尤其是展开合理的想像的写作手法。教学反思黄河象是一篇图文并茂的课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创设情景,用当导游,看课题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在阅读课文时,我采用“递进阅读”方式,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
21、文,读中感悟,细读课文,体会感受,由浅入深,螺旋上升,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通过这些环节的实施,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的学习要领:有顺序的叙述黄河象化石的发现和丰富合理的想像等写作方法。黄河象教案4教学目标:1、能够认真漂亮的书写本课六个生字,准确认读本课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了解黄河象化石的情况以及发现挖掘的过程4、能有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学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搜集黄河象化石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资料导入1、师:先来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幻灯出示化石图片)这些都是一化石。关于化石你有哪些了解?(学
22、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化石的资料)2、出示黄河象化石的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化石吗?对,这是古代黄河象的化石。你对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又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资料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及时补充。3、看来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的搜集了资料,为我们这节课的学篇科普散文,这样的文章我们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二、检查预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随生回答板书:化石样子、假想来历、发现挖掘)请你根据这些内容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在文中用双竖线标出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叙述顺序,你认为应该先写什么?再写
23、什么?而本文却是先写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再写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最后写化石的发现和挖掘,这在写法上属于倒叙的写法?你知道为什作者要把黄河象化石的样子放在文章的开头来介绍吗?(为了突出化石的样子,说明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细读课文,品词悟情1、刃哦们就先来读读文章描写化石样子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有印象,你是从哪一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2、交流;Q)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感受到黄河象化石的高大,完整。有多高?四米比我们教室还要高出一米,有多大,长八米教室长
24、。这具大象的骨架如果放在我这里恐怕屋顶都要涨破。你怎样理解除了尾椎以外这句话?(只有尾椎不是化石)(2)看,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是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三米多长的大象牙重有三吨,得用载重吨的大卡车去拉。你怎样理解甚至?(舌骨很难发现也能保存着,说明化石的完整。)(3)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一百多块的脚趾骨,连三四厘米的趾骨也没有失掉可见完整。大到三米长的大象牙,小到三四厘米长得脚趾骨都保存着,可见它的完整。3、作者为了说明化石的高大、完整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这在说明文中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我们来再读读这三句话,感受一下列数字
25、的说明方法的准确性。4、人们站在这样的骨架前,似乎可以看到一头大象这昂首阔步向前跑。(出示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看到的这具化石的样子介绍给大家吗?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5、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为什么能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呢?(死后没有被移动过)你怎么知道的?6、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问题: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因为什么所以能完整的保存下来。7、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大象的脚踩着石头。课件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
26、大象是失足落水的,死后没有被移动过这都是科学家们的想象和推想。但是不是随便瞎想。而是有理有据。科学家的推想是有根据的。那么科学家又会我们假想出怎样的一个精彩的大象失足落水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吧!第二课时一、复二、学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交流;1)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2)归纳总结出:因为天气的炎热才有象群的疲劳和干渴,才会有老象因为急于喝水而失足落水。岁月的变迁使之成为了化石。3)体会科学家假想的条理性。4)同桌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3、科学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假想?联系最后一段的内容说一说。三、课外延伸1、找一找这样的科普文章读一读2、为黄河象设计解说词
27、,写一写。四、综合提升自己试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写一篇小故事。板书设计:黄河象化石样子一高大完整假想来历一有理有据发现挖掘科学有序黄河象教案5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2、简要复述课文重点段落。3、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教学重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教学难点: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教学过程:一、复习、质疑、导入新课:复习:上接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黄河象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回忆一下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黄河象骨架化石有什么特点?(局大、完整)质疑:由此,你还想了解什么?(为什么这么高
28、大、完整?)(是什么时间?谁?在哪?怎样发现的?)(为什么叫黄河象?)(是怎样形成的?)二、指读第四段:1、你读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够:时间、地点:73年春,甘肃省几个农民发现的。名称:因为在甘肃省,所以叫黄河象。完整: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在上级才留军下发掘,人们有文物保护的意识。2、品词:区别发掘与挖掘挖掘:往深处发掘出来发掘:把深藏的东西挖掘出来,有目的的,小心谨慎地挖掘3、用画出黄河象出土一刹那的句子。板书:斜插脚踩三、科学家由此进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几方面内容?有什么依据?1、自己默读第二部分思考2、指答:板书:热、渴、喝、陷3、说一说科学家推测的思路:陷、喝、渴、热4、过渡:
29、文章是怎样将这些方面联系起来又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的?四、小组研究性学习:(小组任选一方面)1、读书一想至Il什么一依据一好词佳句2、汇报:据沙土和砾石?(水)斜斜地说明什么?(失足)(1)天气炎热(2)地理环境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着(形成淤泥)(3)老象渴指读、范读、齐读:扑踏(有气无力、慢、沉重)指读:跑(高兴、喜悦、急切)男女生对比读:男生读疲惫,女生读兴奋老象急着要干什么?读出老象兴奋的语气,评读。(4)过渡:老象想的多好啊!可这美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促使它失足落水,我们看看它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出示.课件:观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顺序,理解侧和栽满怀希望的老象万万没有想到在这短短
30、的一瞬间陷入了深渊,我们也为老象感到让我们带着沉重的感情读描写这部分的、语句。指名读、齐读。(5)复述:课文按照天气状况、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顺序抓住老象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按照这样的顺序,简要复述。自练、指名说、评议。五、师过渡第八自然段: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随着时间的流失、地壳的演变,老象的尸体与空气隔绝而腐烂,它的骨胳和牙齿变成了像化石一样硬的东西。六、师生对读第九自然段:二百万年过去了,大地一,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岭,一条新的大河O这条新的大河就是现在的黄河,黄海象由此得名。七、黄河象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
31、回忆一下.写作顺序,指名说一说:首先介绍了黄河象骨架化石的特点,接着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壳的演变过程,最后介绍了它的发掘情况及科学家假想的依据。八、.总结: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更为重要,我们从中受到启迪,自然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自然的奥秘。九、想象推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1、课内外延伸、资料的收集:还了解哪些有关推理的事例?2、对琥珀的形成进行推理要求:假想要合理,对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动。可将推理的顺序列出提纲,重点词语写一写自愿结成小组分角色说一段话。3、小组汇报:4、评议:十、作业:1.对琥珀的形成过
32、程或黄河象尾骨的失落情况进行推测,用一E殳话写出来,力求生动、形象。2、简要复述课文。十一、板书:26黄河象斜插脚踩陷热喝渴黄河象教案61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黄河象教案2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与语言感悟能力,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并且初步具备了与他人合作识字的能力,但也有个别学困生,学习能力弱,需进一步加强。3 .教学内容分析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者隐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4 .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
33、习科学知识的兴趣。2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3 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5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6 .教学课时2课时7.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1课黄河象。初读课文时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三部分内容。师:首先讲了什么?生:课文讲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陈设着一具黄河象的骨骼,它高大完整(这具骨骼有什么特征?)-高大完整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生:说或读第一自然段。师: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发现是很少见
34、的,你知道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吗?生: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师:课文还讲了些什么?生: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师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生: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第看到一头大象情景师:看看投影片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斜斜踩着想象推想)生: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师: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
35、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注:以上是熟读,第五节描写具体,写出了大家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师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以上是体会语气、思维和语言训练。师:科学家的假想是合理、严谨、完整,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能象讲故事一样把它讲出来吗?还可以加上体态语言,自己试着说说,自己练习。师:我给你开个头,请几位同学讲:(1)天气环境;(2)老象失足;(3)成为化石。以上是指导复述。师:除
36、以上外课文还写了什么?大地变化-黄河-黄河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在课下王俊就极力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我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现在请他把书推荐给大家。教学反思黄河象是一篇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科普小品文。课文形象生动的为我们介绍了1973年春天在甘肃省庆阳地区合水县的马莲河畔,发掘出的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重点写了科学家假想的这头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在课文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是
37、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掌握列数字、使用递进词语的说明方法及写作顺序,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黄河象教案7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2 .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做整体感知。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
38、处理生字词1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2 .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砾石:经水流不断地冲击,磨光了棱角的石头。冲积:高地的砂砾、泥土被水流带到河谷低洼地区沉积下来。一瞬间: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时间彳思瓦碧空:蓝蓝的天空。挣扎:用力支撑。炙烤:炙,烤。炙烤还是烤的意思。万里无云:天气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没有。骨骼:人或高等动物的骨头架子。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下颌:口腔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假
39、想:想象,假设。3 .分别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杳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四、作业1 .熟读课文。2 .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 .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3 .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
40、来研究这几个问题。二、深入探究课文1 .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I)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明确: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2)朗读体会特点。(3)小结,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板书:完整(特点)2 .学习第2-6自然段
41、。默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明确: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T老象陷进淤泥一变成化石(来历)3 .学习第7、8自然段。(I)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明确: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假想的根据: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2)指导朗读。4 .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质序记叙的?三、练习复述1 .教师讲清复述方法。2 .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3 .同组相互复述。4 .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四、板书设计教案点评
42、: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师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探究活动1 .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根据提供的骨架,画出一头大象。2 .写一篇想象作文,注意想象要合理,有一定Jl质序。3 .参观自然博物馆。黄河象教案8黄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根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学,从中教给学生
43、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的追溯性的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这种逆推教学按三步进行。一、找已知明结果找出已知,是为了使学生明白科学家之所以这样想象的依据。在教学第一段时,先让学生理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有两大特点:高大和完整,再提问:这两个特点中,哪一点写得比较详细?你从第一段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保超导很完整?待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出化石保存完整的语言因素后,教路突然一转,以设悬念:”黄河象骨骼化石为什么保存得如此完整呢?它是怎样发掘的呢?一下子拉到第四窗最后一段的内容。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明白化石保存完整的两个原因:1.上级的正确指挥;2。黄河象失足落水后在原地没动
44、。紧接着用:你怎么看出来的?进行追岗是问,以达到如下认知:失足落水一斜插沙土、脚踩石头原地没动一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然后直奔课文本质所在,设问:科学家怎样推想出它是失足落水”的.?依据何在?以大跨度的跳跃,形成了溯源教学的起点。二、导逆推溯原因承接以上设问,即进入对第三段的学习。教学时,先让学生看二、三、四节,要求学生用三个字分别概括这三节大意。当学生用热、渴、陷”三字概括后,并不急于让学生学热一节(第二节),而是引导学生议果陷(即第四节)。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陷字,开动脑筋,自己对第四节设计问题,并从中选取较合理的问题(如:黄河象是怎样一步一步陷于淤泥而死的?)让学生读读、圈圈、想想、议议。与
45、此同时,还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第四节时不忘第四段中的已知,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这种假想并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有根有据的。如由“脚踩石头可想到右脚踩在椭圆形石头上往下陷;由骨架斜插沙土想到身子一侧,栽进水里的细节。这样,前后照应由已知到未知,进一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学完了第四节,便引导学生从陷”这一结果进行逆向思维,通过层层因果关系的推理,让学生知道致使黄河象失足落水、陷于淤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见下图:接着,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如因为天气很热,所以黄河象感到口渴。)通过这一组因果关系句的训练,既让学生得到了思维训练,又使学生感到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之周密和合理。三、练顺推求验证为了使逆推
46、教学既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溯原因以后,又让学生顺着热T渴一陷的路子,练习顺推,以验证黄河象失足落水,陷于淤泥所具备的种种必要条I牛和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的充分依据。教学时是这样安排的:让学生顺着“热一渴一陷的路子根据板书提示复述黄河象失足落水的全过程。完成填空:这样,变中有序,讲练结合,既落实了双基,又使教路、学路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趋于同步。黄河象教案9知识目标:1、学会理解本课假想等词语的意思。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