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标准农田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00740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高标准农田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省高标准农田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省高标准农田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省高标准农田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省高标准农田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高标准农田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高标准农田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1四川省高标准农田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依据】为了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促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范围定义】本省行政区域内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管护、利用和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本条例所称高标准农田,是指通过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地力提升工程,建成的适宜耕作、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产稳产、生态友好,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现代化良田。第三条【工作机制】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应当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量质并举、

2、建管并重,绿色生态、良田粮用的原则,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第四条【政府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规划实施、任务落实、资金保障、建后管护、考核评价等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做好本辖区内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第五条【部门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履行本行政区域内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职责,明确机构承担日常工作,组织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根据年度任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对高标准

3、农田建设、管护和利用活动进行监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行政、审计、市场监管、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按照本条例规定和各自职责,共同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有关工作。第六条【多元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应当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活动。第七条【示范表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鼓励潜力大、基础条件好的地区推进

4、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市、区)、整市(州)、整区域示范。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规划第八条【调查评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行政等有关部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调查,查清本行政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管护利用等情况。对建设标准偏低设施不配套、工程年久失修损毁严重、达到规定使用年限不能正常使用的高标准农田应当纳入改造提升计划;对未建设区域开展建设适宜性评估,确定适宜建设区域。调查评估结果是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依据。第九条【规划编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

5、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和改革、自然资源、水行政、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根据上一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备案。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应当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等相关规划,充分考虑区域地形地貌、农业生产气候、水土资源、生态容量等因素,明确区域布局、任务目标、建设质量、监督管理等内容。第十条【建设布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布局建设高标准农田,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对坡度大、零星分散

6、、水资源贫乏等建设难度较大的耕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建设内容,适当提高投资标准。对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但不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的区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调整完善。禁止在严格管控类耕地、生态保护红线内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区、退牧还草区,河流、湖泊、湿地、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第十一条【年度建设任务】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以及前期工作情况,向农业农村部申报年度建设任务,并将农业农村部下达的建设任务分解下达至市(州)、县(市、区)。第十二

7、条【项目实施方案】县(市、区)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高标准农田项目库,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市(州)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实施方案应当充分征求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愿和需求。第十三条【计划执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经批准的项目实施方案,不得擅自调整或者终止。确需进行调整或者终止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备案。项目调整应当确保批复的建设任务不减少,建设标准不降低。第三章建设第十四条【建设总体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当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亩均投资需求和实际资金投入,分区分类实施田

8、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地力提升工程,推进良田与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第十五条【项目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应当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制度,落实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责任,确保建设质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按照国家、本省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第十六条【田块整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不同区域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方式和灌溉排水

9、效率等因素,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采取田型调整、田壤修筑、平整土地等措施,实现田块规模适度、田面平整、田型规范,不断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实施农田田块整治需要对耕作层土壤进行剥离的,应当将剥离的耕作层土壤回填再利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耕作层土壤剥离回填再利用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监管和竣工验收的重要指标,并加强监管。第十七条【地力提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工程、物理、生物和化学等措施,实施土壤改良、障碍土层消除、土壤培肥等农田地力提升工程,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和产出能力。鼓励、支持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推广应用增施有机肥、秸秆还

10、田、种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等耕地土壤培肥改良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护和提升耕地地力。第十八条【旱涝保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坚持大中小微型水利工程协调配套、省市县乡村水网充分衔接,统筹规划实施水网工程、农田灌溉发展规划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灌区灌排工程与高标准农田田间灌排工程衔接,完善田间灌排设施,配套建设山坪塘、提灌站、蓄水池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增强农田抵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第十九条【田间道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区域生产作业需要和农业机械化要求,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与现有农村道路衔接,合理确定道路密度、宽度等

11、,优化和建设机耕路、生产路,配套下(跨)田坡道,提高田间道路通达度和农机作业便捷度。第二十条【生态友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当遵循绿色发展理念,采用生态化结构、绿色材料和工艺,科学设计田坡、沟渠、道路等,宜土则土,禁止过度硬化和大挖大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农村、水行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合理布局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统筹实施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工程,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提升农田生态功能。第二十一条【智慧农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推进数字农田建设,利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控制等信息技

12、术,装备田间工程监测和传感系统,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实现田间智能作业,提高生产精准化、智慧化水平。第二十二条【竣工睑收】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农村等主管部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验收,对项目完成情况、建设质量、资金使用情况等方面开展综合评价。初步验收合格后向市(州)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市(州)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农村等主管部门通过组建专家组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等方式开展竣工验收,竣工验收结果应当报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备案。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对当年竣工验收项目进行抽查。第二十三条【上图入库】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农村等

13、主管部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对项目进行建档立册、上图入库与规划图相衔接,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设立保护标牌和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者擅自改变高标准农田保护标牌和标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根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第四章管护利用第二十四条【交付】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农村等主管部门依法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所形成资产的所有权,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办理资产交付。第二十五条【用途管制】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县

14、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和提升粮食生产者收益,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第二十六条【占用管理】本省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高标准农田。经依法批准占用高标准农田的,应当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由占用单位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占用数量进行补充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开展补充高标准农田质量验收评定,达到建设标准且可长期稳定利用的,及时上图入库,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第二十七条【耕作层土壤保护】建设项目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特别是高标准农田的,占用单位应当按照应剥尽剥的原则,先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开展项目建设,并将剥离后的耕作层土壤就近用

15、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第二十八条【临时占用管理】建设项目施工、地质勘查需要临时占用耕地的,应当尽量不占或者少占高标准农田。经依法批准临时占用高标准农田的,应当对耕作层土壤进行保护,必要时予以剥离,并自临时占用期满之日起一年内完成高标准农田恢复重建。恢复重建的验收评定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执行。第二十九条【工程设施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损毁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设项目确需占用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的,应当报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同意,并采取相应补建措施。第三十条【管护机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

16、护”的原则,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明确工程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将高标准农田管护纳入公益性岗位和实施田长制内容。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做好本辖区高标准农田管护、监督工作,设立管护站,明确管护人员,负责日常管护工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开展日常性巡田、检查和维护,发现重大问题及时上报。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保险机构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参与建后管护工作。第三十一条【农田质量监测维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托国家和省相关监测网络,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加强耕地质量调查和监测评价,动态监测高标准农田污染和地力变化状况,运用保护性耕作、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保护

17、农田生态环境。第三十二条【设施维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至少集中组织开展一次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专项维护,对设施运行状况进行检查、整修,确保工程设施正常运行,持续发挥效益。对水毁等自然损毁的高标准农田应当及时进行修复或者补充。第三十三条【禁止事项】禁止在高标准农田区域进行下列活动:(一)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二)盗窃、损毁配套建设的道路、水利、电力、气象、监测等设施设备;(三)排放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矿、矿渣等;(四)排放不达标污水,倾倒、排放、堆存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等;(五)发展林果业、挖塘

18、养鱼;(六)种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绿化装饰以及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植物;(七)挖湖造景、建设绿化带;(八)新增占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养殖设施、水产养殖设施和破坏耕作层的种植业设施;(九)闲置、荒芜高标准农田;(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破坏高标准农田的行为。第五章保障监督第三十四条【建设资金投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标准和成本变化,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及时足额落实地方支出责任,适当提高投资补助水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土地出让收入,整合中央和省级财政涉农资金,重点用于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形地貌对高标准农田

19、建设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创新投融资模式,发挥政府资金投入引导作用,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第三十五条【管护资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将管护补助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补充耕地指标收入、高标准农田项目结余资金等耕地保护资金和乡村振兴奖补资金可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管护经费。第三十六条【用地保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节约集约利用耕地,坚持“农地农用”原则,保障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域内建设必要的配套基础设施用地。涉及少量占用或者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的,应当在项目区内予以补足;难以补足的,应当在县域范围内同步落实

20、补划任务。第三十七条【科技人才支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队伍建设,重点配强县、乡两级工作力量,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强化相关技术培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技术水平。第三十八条【信息化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农村、发展和改革、自然资源、水行政、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立项、实施、验收、使用、管护等信息上图入库,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第三十九条【地方标准】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标准化等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制定高标

21、准农田建设相关地方标准并向社会公布。第四十条【质量监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体系,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完善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手段,负责本行政区域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第四十一条【信用监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信用管理机制,依法依规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从业机构进行失信惩戒,加强行业自律和动态监管。第四十二条【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和控告破坏高标准农田的违法行为。接到举报或者控告的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并依法保护举报人、控告人的合法权益。第四十三条【考核评价】省、市(州)人民政府

22、应当组织农业农村等主管部门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评价制度,每年开展综合评价工作,对工作成绩较好的地方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成绩较差的进行通报约谈。评价结果统筹用于同级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财政、审计等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建设绩效等实施监督。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四十四条【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四十五条【改变农田用途责任】任何组织和个人非法损毁或者未经批准擅自改变高标准农田用途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相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高标准农田粮食作物种植条件。第四十六条【公职人员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七章附则第四十七条【执行时间】本条例自年月日起施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