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0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真题题文】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
2、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春秋政治变动和孔子思想,属于
3、目的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命题方向】以孔子对春秋时期分封制的态度材料为依托,客观地理解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主张。【得分要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文化贡献(1)伦理观念: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2)治国理念: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成就: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3)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及再传
4、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2【真题来源】浙江省2023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真题题文】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锌,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铁犁锌用灌钢法制成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答案】C【试题解析】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锌,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C项正确;灌钢法是南北朝出现,排除A项;公元前15世纪小亚细亚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D项。故选C项。【命题意图】
5、本题考查先秦经济,属于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命题方向】以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锌为依托,辩证、客观地理解中国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得分要点】中国古代的冶铁业的发展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昼圃星阈3【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真题题文】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
6、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答案】C碗蛔/【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
7、除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战国经济,属于背景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命题方向】以孟子言论为依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得分要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政治: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频繁,统一趋势加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各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经济: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变革
8、,各国的变法成为潮流,尤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思想文化:孔子、老子与百家争鸣面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孔子和老子就社会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更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彼此论战辩驳。圃阖凰画4【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五省)【真题题文】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答案】
9、A【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体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
10、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
11、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战国百家争鸣,属于正向思维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方向】以百家争鸣中的各家主张为依托,分析判断荀子、韩非、李斯的共同主张。【得分要点】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 .儒家:代表: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2 .道家:代表:庄子,崇尚逍遥自由。3 .墨家:代表: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4 .法家:代表: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5 .阴阳家:代
12、表: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BSSH5【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湖南卷【真题题文】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答案】AF【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与关东六国多用其宗族及国人不同,秦国的相主要来源于各诸侯国,说明当时秦国的官僚体制相对完善,并
13、非采取世袭制,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国的用人政策改变,排除B项;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六国的相的出身及派别,因此排挤一词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原因,属于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分析推断材料信息主旨的能力。【命题方向】以数代秦王所用秦相的来源为依托,辩证、客观地理解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得分要点】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1)主观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2)客观条件: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3)地理位置: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4)主观努力:秦王励精图治
14、,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5)秦国的强大: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近年真题对比三年考情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及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一方面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使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瓦解,各国通过改革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基本形成;冶铸业、纺织业发展;.商业活跃,出现私商和著名大商人;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政治上:周天子王权衰落,诸侯争霸混战,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各国纷纷延揽人才,改革变法,以增强国力;出现统一趋势。文化上:私人讲学风气兴盛,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诸子百家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春秋战国时
15、期的历史是全国卷和新课标卷以及自主命题省、市必考的知识点,2021年的全国卷、天津卷和2022年的全国甲卷以及2022年的山东卷、湖南卷都考查到了百家争鸣的内容。2023年的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卷和浙江1月高考卷分别从分封制遭到破坏、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百家争鸣等角度命题,表现为进步拓宽了命题角度和命题涉及领域。典型真题回顾1.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甲卷)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
16、.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答案】B【解析】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较少受到干预,反映了“无为”的思想,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 (2022年山东卷.)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
17、D.外儒内法【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可以得出,这反映出田齐法家的思想特点是“尚法存礼”,故选A。题文信息中没有“敬天”、“崇德”的意思,排除B、C,“外儒内法”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懦术”体现的治国理念,也不符合题意,排除D.3. (2022年湖南卷.)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墨道法四家均起源于不同地区,并逐步扩散
18、至其它诸侯国,虽传播范围略有交叉,但大部的传播区域还是不同的,说明该时期思想传播有很大的地域性,A选项促进政治统一不可取,排除。B项“学在官府”材料未提及,且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大势不符,排除。D项“导致”绝对化,夸大了思想文化的作用,排除。C项儒墨道法四家思想从一地传向多地,贵族的文化垄断权有所下降,贵族政治因而受到冲击,故选C。4. (2021全国甲卷高考真题)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
19、的积极支持【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由于老子代表的是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阶级上的差异性使得其不可能迎合封建贵族的诉求,排除B项。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枳极支持,排除D。5. (2021天津统考高考真题)孔子认为“身正”
20、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答案】C【解析】根据“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强调要身正。根据“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可得出韩非子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C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B项是法家的,排除A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命建规律小结分析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知识点。只是每年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2021年的天津卷考查孔子的“身正”思想、2021年的全国甲
21、卷老子、孔子反思西周的礼乐制度;2022年全国甲卷考查了老子的“顺应自然、山东卷考查战国的尚法存礼,由此可知,2021和2022年侧重考查老子、孔子思想和百家争鸣。2023年的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卷和浙江1月高考卷分别从分封制遭到破坏、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百家争鸣等角度命题,进一步拓宽了命题角度。据此推测,2024年高考题,一定会在这里继续命题,需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诸侯纷争、华夏认同;经济发展、变法运动;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等知识点。、名校模拟探源1. (2023福建福州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校考三模)左传记载,前676年,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美酒
22、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前.488年,根据吴国的要求,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据此可知()A.礼崩乐坏影响政局稳定B.社会治理秩序亟需重构C.礼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D.政治经济实力左右礼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可知,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诸侯之礼款待,吴王夫差去鲁国,鲁国却以周王之礼招待,
23、体现了当时不同的实力会晤时采用不同的礼仪,D项正确;吴王夫差使用周王之礼体现了礼崩乐坏,但材料未体现政局变化,排除A项;社会治理是一种导致公共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效果的治理模式,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招待不同人物的东西都不是特别贵重,并未产生经济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2. (2023贵州毕节统考三模)孔子主张修身,强调君臣、父子恪守各自的本分,循规蹈矩,彼此不得逾越。韩非子主张严明赏罚,强调君臣、上下、妻妾、嫡庶保持严格界限,各自都应安于本分。这说明孔子和韩非子共同之处在于()A.主张君权至上B.维护封建等级C.意图匡正时弊D.重建周礼权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24、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强调君臣、父子恪守各自的本分,循规蹈矩,彼此不得逾越”可知,面对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孔子主张强调君臣、父子恪守各自的本分,韩非子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王朝,强调各等级要安于本分,两者的目的的是为了匡正时弊,C项正确;君权至上是韩非子的观点,排除A项;孔子维护封建等级,不是韩非子的观点,排除B项;孔子思想注重重建周礼权威,排除D项。故选C项。3. (2023山东聊城统考三模)晋景公十二年(前588)晋作六军”。对此,杨伯俊注曰:“晋原有三军,此时增置新中上、下三军,共六军。三军原各有将佐,计六卿
25、,今增置新三军,亦各有将佐,增六人为卿工新增的六人是: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雅、赵旃。其中多为赵氏、韩氏。“晋作六军”可用于说明,晋国当时()A.世卿世禄趋于解体B.晋卿势力不断膨胀C.宗法体系逐渐强化D.军事实力空前强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材料表明晋国新增了三军,而这新增三军的将佐六人多为赵氏和韩氏,而赵氏和韩氏是当时晋国的卿大夫,可知晋卿势力不断膨胀,B项正确;春秋时期选官制度主要是世卿世禄制,不能说晋国时世卿世禄趋于解体,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晋国新增了三军,而这新增三军的将佐六人多为
26、赵氏和韩氏,不是晋诸侯王的姓氏,不能体现宗法体系逐渐强化,排除C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晋国新增了三军,但不能说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排除D项。故选B项。4. (2023山东济南统考三模)鲁国的孟僖子(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对礼仪不熟悉,他感到遗憾,临终时吩咐他的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去师事孔子。据此可知当时()A.私学兴起并发扬广大B.礼乐文化不断繁荣C.宗法分封制度渐趋崩坏D.儒学成为社会主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据材料“鲁国的孟僖子(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对礼仪不熟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出当时宗法分封
27、度渐趋崩坏,原来用以区别等级贵贱的礼乐制度也遭到破坏,以至于孟僖子作为鲁国土大夫都不再熟悉礼仪了,C项正确;材料虽涉及到“师事孔子”,但是不能得出私学“发扬光大”,排除A项;鲁国大夫都对礼仪不熟悉广,说明礼乐文化遭到破坏,排除B项;当时,儒学尚未成为社会主流,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5. (2023山东潍坊统考三模)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号召组织同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这一做法反映出()A.周王室地位的提升B.周边少数民族威胁增强C.华夏认同观念发展D.诸侯对分封秩序的维护【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28、。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一些诸侯国组织同盟合力对抗“夷狄”国家,结合所学可知,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表明当时出现华夏与蛮夷的区别观念,华夏认同观念发展,C项正确;此时周王室衰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反映出华夏认同观念发展,不能说明周边少数民族威胁增强,排除B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破坏了分封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6. (2023江苏扬州统考三模)齐国管仲变法中,按照地形将人口划分为由中央政府直辖的各级单位,建立了统一的税收体系,还实施了主动型的经济政策,如力图控制市价(平准)、规定度量衡和鼓励发展
29、贸易等。由此可知,齐国()A.建立起完备的税收系统B.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实行工商业的官府垄断D.强化集权统治提升国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齐国管仲变法中,通过建立中央政府宜辖的各级单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建立统一的税收体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体现了齐国强化集权统治,提升国力,D项正确;齐国建立统一的税收体系,但这一税收系统是否完备,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项;齐国建立中央政府直辖的各级单位,加强对地方的税收控制,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的郡县制,排除B项
30、;材料涉及的是对市场的控制,不能体现官府垄断工商业,排除C项。故选D项。7. (2023山东青岛统考三模)秦始皇认为“秦既代周(火德),自为水德”,汉文帝时期有人上书“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上述现象()A.确立了五行学说为统治思想B.旨在论证政权建立的合理性C.推动儒家学说吸收阴阳思想D.表明汉朝承袭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秦始皇认为周
31、为火德,秦为水德,汉文帝时期有人上书认为,秦得水德,汉当士德,旨在论证政权建立的合理性,B项正确;封建王朝利用五行学说来论证政权的正统性,但五行学说并不包含很多关于治理国家的主张,因此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五行而非阴阳思想,且儒家吸收阴阳家的思想并非自秦汉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仁”“义皿礼智M圣与五行联系起来,排除C项;材料表明秦汉都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而非秦汉都采用某种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8. (2023山东济宁统考三模)如表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对于礼与法关系的论述。这反映出()论述出处隆礼重法,则
32、国有常荀子君道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强国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A.调和思想界的争论B.寻求合理的治国途径C.糅合儒法两家思想D.削弱法家的社会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荀子强调只有通过礼法结合才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他实际上是在寻求合理的治国途径,B项正确:荀子是在寻找治国途径,并不是为了调和思想界的争论,排除A项;虽然荀子的思想中兼有儒法两家的内容,但并不是在糅合两家思想,更不是为了削弱法家的社会地位,排除CD项。故选B项。9. (2023湖南衡
33、阳统考三模)春秋战国时期的车轮均为木轮,木轮外包镶铁皮或打上铁钉,轮子普遍较硬也较窄,这样的车子走多了就会在路面上留下车辙,慢慢就变成了“轨道”。各诸侯国在制造车子的时候,有意使本国车轮间距与其他诸侯国不同。这种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皇权衰微,礼崩乐坏B.社会动荡,战争频繁C.交通便利,商业繁荣D.文化多元,交流互鉴【答案】B【解析】木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车子走多了就会在路面上留下车辙,慢慢就变成了轨道各诸侯国在制造车子的时候,有意使本国车轮间距与其他诸侯国不同”等信息可知,各诸侯国有
34、意使本国车轮间距与其他诸侯国不同,为的是在运送辎重尤其是在运送军用物资的时候,给其他诸侯国造成交通上的不便,因此,道路上的轨道就成为战略防御武器,说明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礼乐制相关的论述,并且春秋战国时期还未出现皇帝,排除A项;各诸侯国“轨道”不同,交通不便,不利于经济的交流,排除C项:各诸侯国车轮间距不同,是有意为之,而且并无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三模)孔子认为:“夫政者,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据此可知,孔子()A.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强调统治者应加强道德修养C.宣扬君臣平等的民主思想D.对礼崩乐坏的现状深怀忧虑【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夫政者,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可知,孔子强调如果统治者能够起到表率作用,社会自然就会有序,因此强调统治者应加强道德修养,B项正确;汉武帝时儒学正统地位才得以确立,排除A项;孔子强调君臣有序,并不主张君臣平等,排除C项;材料强调孔子对礼崩乐坏现状提出的方案,而不是深怀忧虑,排除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