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投资计划回顾与评价.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27035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万亿投资计划回顾与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4万亿投资计划回顾与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4万亿投资计划回顾与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4万亿投资计划回顾与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4万亿投资计划回顾与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4万亿投资计划回顾与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万亿投资计划回顾与评价.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4万亿投资支配回顾与评价2012年12月04日19:154万亿投资支配依据“调结构、转方式、促民生”的基本方针支配投资,对扩大内需和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刘立峰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重创,中国政府快速、刚好做出反应,于2008年11月推出4万亿投资支配以及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刺激措施,为中国经济领先复苏和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政策出台背景本轮金融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并逐步演化为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以及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受到严峻的冲击。随着金融风险通过各类渠道扩散到全球,各国实体经济

2、受到严峻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或衰退。全球通货膨胀压力缓解,通货紧缩风险同步增加。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也渐渐加大。经济增速急速回落。我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起受到影响,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从GDP季度增长状况看,2008年1季度和2季度时,增速还略高于10%,而到3季度和4季度就分别下降到9%和6.8%,到2009年1季度更滑落到6.2%的谷底。工业生产月度增长率由2008年2月的17.8%下降到6月的16%,再下降到9月的11.4%,之后增幅持续回落,到2009年1-2月,只有3.8%。出口额显著下降。从2008年H月起先,我国出口月度同比增速连续13个月出现负增长,2

3、009年2-8月,出口的下降幅度都在20%以上,直到2009年9月,降幅才逐步趋缓。2009年,我国外贸出口下降了16%,增速比上年回落了33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9%,比2007年降低了近9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点数只有0.9个百分点,同比降低了1.7个百分点;2009年,净出口的贡献率则只有-374%,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这是1993年以来外需最明显的一轮下降,影响超过亚洲金融危机。负面影响波及多个行业。纺织、钢铁、房地产等行业步入寒冬,生产经营陷入逆境。尽管国家渐渐调高出口退税率,试图拉动加工贸易型企业的发展,但是,一些劳动密

4、集型产品产量增长仍旧明显放慢,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大批破产。钢材销售量急剧下滑,钢价持续下跌,钢厂减产,铁矿石库存不断增加。到2008年11月,我国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同比下降12.4%和11%。全国企业家信念指数由2008年1季度的140.6下降到12月的94.6;制造业选购经理指数(PMI)由2008年3月的58.4下降到11月的38.8。呈现通货紧缩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l)从2008年2月的&7%快速回落到年底1.2%的低水平,2009年还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局面,全年CPl比上年下降0.7%,其中城市下降0.9%,农村下降0.3%o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由2008年8月高峰值的

5、10.1%下降到年底的不足2%,2009年各月接着收缩,到10月,PPI同比下降了5.8%o房地产开发综合景气指数由2008年1月的106.59直线下降到2009年3月的94.74。这显示出我国经济正显著趋冷。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相当严峻。为了抵挡外部环境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必需实行主动敏捷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内需政策,以应对严峻困难的形势。就当时状况看,企业和消费者信念不足,贷款需求明显下降,单纯依靠宽松的货币政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实施主动的财政政策,扩张中心政府投资,不仅能有效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最重要的是可以起到重振市场信念的作用,对于国内乃至全球经济都是重大利好因素

6、。内容与成果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改变,中心刚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快速出台扩大国内需求的10项措施,包括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减税和增大金融支持力度,其中加大政府投入的主要内容就是实施两年4万亿投资支配。从2008年4季度到2010年底,新增了中心政府投资1180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投资8300亿元、银行贷款14100亿元、企业自有资金等其他投资5800亿元,共同完成4万亿元的投资工作量。着力加强了7大重点领域投入,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铁路、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化、文化等社会事业,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汶川地震灾后

7、复原重建。4万亿投资支配依据“调结构、转方式、促民生”的基本方针支配投资,对扩大内需和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和地方分别建成了一批大型项目,民生工程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动,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投资显著加强,汶川地震灾后复原重建取得重大成就。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规模推动,有效缓解了保障性住房供应严峻滞后局面。20082010年,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量分别达到1170万套、400万套和590万套。2009-2010年两年的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量约占“十一五”时期总开工建设量的65%。到2010年底,全国累计以供应实物住房方式解决了220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

8、房困难问题,通过实物住房保障的受益户数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比例达到9.4%,比2006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在20092010年新增廉租房保障户数中,通过新建廉租房保障的比例由2008年的10%快速提高到70%左右。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进展顺当,长江、淮河、海河等流域重点蓄滞洪区平安建设得到加强,7300多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如期完成。解决了1.23亿农村人口饮水平安问题和107万农村无电人口基本用电问题,建设农村户用沼气516万户,建成农村马路近21万公里,农村“水电路气”等民生工程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

9、务。全面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实力规划,新增粮食生产实力62.8亿斤,建设生猪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及油糖棉生产基地,新增农副产品产量约28亿公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推动了交通运输实力供应和运输质量显著提升。京沪、哈大、武广、南广、贵广等重大铁路项目加快建设和建设通车。2009年,郑西、武广两条时速350公里级别的高速铁路相继开通,2010年,沪宁、沪杭两条城际高铁投入运用。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铁投入运营里程达到8358公里,高铁运营里程高居世界第一。在投资带动下,马路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建设规模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重点加快了高速马路“断头路”的建设进程,2009年启动了36

10、29公里“断头路”建设,2010年“断头路”建设规模约2498公里。社会事业建设取得主动进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建成县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服务项目近2.7万个,完成中小学抗震加固面积949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初中校舍面积802万平方米,建成1.2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卫生、教化和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政法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增加了污染治理和节能降耗实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果显著,新增污水处理实力3700万吨/日,垃圾处理实力7.1万吨/日。国家10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重点流域工

11、业污染治理工程主动推动。自然林资源爱护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顺当实施,完成营造林面积115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万平方公里。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促进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动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信息工程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强了国家工程试验室、工程探讨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自主创新实力增加。10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取得主动进展,企业技术水平接着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汶川地震灾后复原重建成功完成,推动地震灾区实现了跨跃发展,城乡面貌面貌一新。震后一年半,农村住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不仅损毁的学校、医院得到全面复原,

12、还建成了一大批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村民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学校、医院等的抗震设防标准普遍提高,建筑物更加坚实平安,设施装备也明显改善。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功能全面复原,一大批关系灾区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灾区产业发展也明显超过震前水平。实施效应分析(一)经济与投资的总体表现在主动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在针对投资、消费、出口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支配的拉动下,我国经济在短期内全面复苏,度过了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1 .经济增长实现V型反转。自2009年1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陷入谷底的6.2%之后,2009年第2、3、4季度,我国经

13、济增长率分别达到7.9%、8.9%和10.7%,全年增速保持在9.2%的高水平上。工业增速持续上升。从分季度数据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5.1%、91%、12.4%和18%,形成强劲回升势头。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8.7%,只比2008年回落1.2个百分点。大多数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率得到提升。无论是从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从工业增加值季度增长率来看,都走出了一个标准的V型反转。我国在全球领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见图1)。2 .投资平稳较快增长。投资刺激支配的顺当实施,有力地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2009年各月累计投资增长基本在30%以上,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9%,比2008

14、年加快了41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扩大。2001-2008年,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大都在40%-50%,消费的贡献率大多在40%左右,而净出口贡献率则波动较大,最高达到22%,最低接近于零。而2009年,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快速提升到876%,有力地弥补了净出口贡献率明显下降37.4%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见表D。3 .经济景气显著提高。2009年,我国工业生产逐季回升,企业利润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3%,增幅较前8个月高20.6个百分点,略高于上年同期水平。2009年39个工业大类中,38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或降幅缩小。中国人民银行500

15、0户企业调查显示,第四季度企业盈利指数为55.6%,较上季度上升1.9个百分点,连续3个季度回升。CPl于2009年11月结束了连续9个月的同比负增长,同比上涨0.6%;工业品出厂价格于2009年12月结束了连续12个月的同比负增长,同比上涨1.7%。随着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好转,全国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速从1月的-17.1%振荡攀升至12月的55.8%o(二)政策效应的基本评价1. 4万亿投资支配干脆拉动了经济增长。据一些初步测算结果,现阶段我国投资的乘数效应大约在2倍左右。中心4万亿元的投资项目均为新增加投资,它对经济增长产生新的拉动作用。依据2009-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固定资本形成额的

16、比例,4万亿元投资折合为资本形成额大约为2.9万亿元。2009-2010年,GDP合计为74万亿元,中心投资占GDP的比例则为3.8%。依据2倍的乘数作用,4万亿元投资支配拉动的经济总量约占GDP的7.6%o考虑到2006-2008年,净出口占GDP的比例也只有8%左右,因此,中心投资支配本身就可以基本替代国际金融危机对外需削减的冲击。相关探讨结果也表明,2009年2季度以后的经济回升说明各项宏观调控措施是刚好有效的,政策因素在当时经济走势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模拟结果表明,政策在1季度的效果并不显著,而在2季度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若不存在扩张的政策,2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仅为17%,

17、政策介入后,固定资产增长率显著提高到35%,政策对投资的增长具有确定作用。运用剔除政策拉动作用的城镇投资增长率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率模拟2009年2季度的经济增长率,GDP增长率仅为5.5%,而实际GDP增长率为7.9%,提高了24个百分点,可见扩张性政策是卓有成效的。2. 4万亿投资支配对就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投资的就业效应,可以分为阶段性效应和长期性效应。阶段性效应是指投资项目建设期间创建的就业岗位,又称为项目性就业。长期性效应是投资项目建成后创建的就业岗位,也称为生产性就业。依据张本波等的计算,只考虑建筑工程投资,4万亿投资带动的建筑工程类项目性就业约为5000万人,项目建成后可创建

18、生产性就业岗位约为560万人。因此,4万亿投资可干脆创建就业岗位5600万人。又依据“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的计算,2009-2011年间4万亿投资可分别带动就业1433万人、3017万人和2202万人。从实际运行结果看,2009-2010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分别增加了1219万人和1365万人,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见图2)o因此,4万亿投资对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局面下稳定就业发挥了主动和不行替代的作用。3. 4万亿投资支配有力地促进了结构调整。4万亿的投向支配,紧紧围围着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缓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等目标,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更高层次上

19、调整和优化了投资结构,为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一批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投入运用,显著提高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加快了人员和物资的流淌速度,推动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大力发展保障性安居工程,接着推动医疗卫生、教化、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刺激消费扩张的重要举措。尤其是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投资,有力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集中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完善了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激励了企业的设备更新,促进了关键设备、关键部件的国内生产,开发出了一批具有自主学问产权的高端装备。当前的经济增长面临越来越显著的资源、能源约束,节能环保投资重点推动了节能改造工程、污染源治理工程、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建设,为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供应了支撑。(作者:国家发改委投资探讨所)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