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机场职工工间休息区规划设计指南2024.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41339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输机场职工工间休息区规划设计指南20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运输机场职工工间休息区规划设计指南20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运输机场职工工间休息区规划设计指南20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运输机场职工工间休息区规划设计指南20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运输机场职工工间休息区规划设计指南20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输机场职工工间休息区规划设计指南20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输机场职工工间休息区规划设计指南2024.docx(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咨询通告中国民用航空局机场司中国民航工会全国委员会编号:AC-158-CA-2024-06下发日期:2024年4月29日运输机场职工工间休息区规划设计指南yI,刖百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航空出行的新需要,增强人民群众对我国民用机场高质量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民航局贯彻四型机场特别是人文机场建设要求,启动机场服务设施提升专项行动,通过建立健全有关标准和指南文件体系,把真情服务理念融入机场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作为机场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工间休息区受到广泛关注,其规划设计指南是机场服务设施标准和指南文件体系的重要内容。民航一线岗位职工,尤其是机务维修、搬运、勤

2、务等在运输机场站坪区域作业的职工,工作条件较为艰苦。改善运输机场一线职工的工作条件和休息环境,对于保障民航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劳动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运输机场的设施资源多以服务旅客为主,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规划建设相对欠缺,服务保障相对不足。民航局高度重视改善职工工间休息条件,将该项工作列入机场服务设施提升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新时代民航职工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方案(20222025)以及主题教育“三深入三帮促”实践活动。贯彻落实民航局党组决策部署,民航工会提出建立健全机场站坪休息室共用共享的理念,在民航系统全面推动站坪休息室修建工作。运输机场通常场区面积大、运营单位多,可用资源紧张,运行环境和

3、流程复杂,给职工工间休息区规划设计带来很多挑战。指南贯彻深入推进新时代民航职工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方案(20222025)关于使民航广大职工“政治有方向、建功有平台、事业有发展、生活有品质”的理念,聚焦职工劳动安全保障和工间休息需求,从解决设施配置不足的问题出发,深入研究符合机场运行特点的职工工间休息区规划设计建议,推动提高职工工间休息区规划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水平。指南坚持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的原则,为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规划设计、设施设备配置及运行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指南建议:在机场规划前期,提前考虑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规划设计,明确总体原则;在机场设计前期,全面梳理用户需求,明确基本功能,结合岗位特

4、点对职工工间休息区功能及设施配置要求进行分级分类;在设计阶段,确定机场职工工间休息区的基本标准,适度丰富功能,结合实际情况提供人性化服务;在运营阶段,制定职工工间休息区的管理制度,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充分利用机场资源,合理平衡运维成本。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对国内各类机场的管理部门和一线职工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走访,详细了解职工工间休息区的使用现状、需求及痛点问题,汇总分析各类机场的实践案例,重点筛选共享休息区的优秀案例,归纳总结具有普遍参考意义的实践经验,为国内机场职工工间休息区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提供指导性建议。指南共分为7个章节和3个附录。主要从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规划布局、建筑设计、设

5、施设备配置和运行管理及维护等几个方面提出基本建议,并提供典型案例、调研报告及计算示例作为本指南附录。指南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函告本指南日常管理组(联系人:陈轶群;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启航路900号;邮编:201207;电话:021-68341629;邮箱:chenyiqun),以便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首都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编:林建海郭建祥尹浩参编人员:何冈许蓉黎岩戴颖君闫靖蒋玮陈轶群施立璇金骁阎欣杨志刚朱越张琪韩笑闫法威主审:董志毅姚亚波朱文欣参审人员:彭爱兰刘亚伟关威周鑫缪伟郑睿竹颜斌张

6、皓张艳玲孙静张征嵇绍宏李树栋王亦知徐卫理宋海瑛罗焕陈洁瑜吴超群朱学锦王丽娜李洪涛刘靖宇目次1总则12术语23一般原则33.1 统筹规划,鼓励共享33.2 深入调研,明确需求43.3 科学建设,完善功能43.4 精细管理,安全运营54规划布局64.1 基本要求64.2 自用休息区74.3 共享休息区75建筑设计175.1 一般原则175.2 飞行区共享休息区195.3 航站区共享休息区236设施设备配置287运行管理及维护357.1 一般规定357.2 管理机制357.3 安全管理367.4 服务提升37附录A国内各机场职工工间休息区参考案例38附录B国内各机场职工工间休息区调研报告63附录C职

7、工工间休息区使用需求估算及示例77指南用词说明84文献名录851总则1.0.1为切实保障运输机场一线职工工间休息需求、改善一线职工休息场所环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特编制本指南。1.0.2本指南适用于新建(迁建)、改建、扩建的运输机场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及维护。1.0.3运输机场职工工间休息区规划和建设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有关标准规定,在此基础上参照本指南执行。2术语2.0.1职工工间休息区指由机场管理机构或各驻场单位利用机场范围内的经营性或保障性资源,为在机场工作的一线职工提供的工间休息场所(不包括具有职工过夜功能的倒班宿舍或过夜用房)。职工工间休息区属于机场的

8、服务设施,包括自用休息区和共享休息区。2.0.2自用休息区指仅供本单位一线职工使用的工间休息场所。2.0.3共享休息区指供各单位一线职工使用的共用工间休息场所,可分为飞行区共享休息区和航站区共享休息区。(本指南将交通中心、停车楼等也纳入航站区范畴。)3一般原则3.1 统筹规划,鼓励共享3.1.1 职工工间休息区的建设涉及机场飞行区、航站区等各个主要功能区域,建议在运输机场的规划前期,提前考虑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规划设计,做好机场公共服务设施与运行保障设施的资源平衡,以形成合理完善的机场总体布局。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规划应与机场的运行模式相匹配,鼓励各机场综合评估机场容量、规模、总体布局、职工人数、航班

9、特征、既有资源以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后,在机场的规划前期明确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规模和选址,尽量减少或避免机场建成投运后的拆改或重复建设。3.1.2 在驻场单位多、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建议由机场管理机构通过整合资源的方式,在飞行区、航站区等区域利用空间场地合理规划共享休息区,将其与各单位自用休息区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实现跨单位的资源共享,充分提升机场资源的使用效率。3.1.3 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规划宜与职工食堂、职工活动场所、职工停车区、摆渡车停靠点位等其他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建设,以形成功能完善的职工服务设施体系。3.1.4 多航站楼(或含卫星厅)运营机场的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规划布局宜考虑与机场整体

10、进离场交通设计的衔接。这类机场职工工作模式较单一航站楼的机场更为复杂,因此职工工间休息区的选址宜结合建筑单体位置、进离场交通流线及接驳系统综合考虑。3.2 深入调研,明确需求3.2.1 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规划设计应从各驻场单位一线职工的实际需求出发,保障职工在工作间隙的休息、补给等基本功能需求。3.2.2 职工工间休息区的基本功能需求宜通过科学的调研、分析、评估进行明确,可通过线上问卷、实地考察以及访谈等多种形式对一线职工和管理者进行调研,并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收集,以确保基本功能需求的真实性与合理性。3.2.3 职工工间休息区的功能布局宜结合工作岗位特性和工作环境考虑,特殊工种、特殊环境的职工

11、工间休息区宜结合实际需求予以特殊考虑。3.3 科学建设,完善功能3.3.1 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规划建设和设施设备配置应从改善一线职工工间休息环境入手,逐步落实、持续推进关爱职工工作,不断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3.3.2 在确定职工工间休息区的基本规模和功能需求基础上,各机场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职工工间休息区进行适当的功能扩展和外延,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文化、休闲、母婴、安全宣传与教育等设施的配置。3.3.3 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设施设备配置应根据使用单位的实际需求科学配置,并符合经济适用、使用便捷、维护便利、绿色环保等要求。3.4 精细管理,安全运营3.4.1 机场应以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

12、理念为指导,通过精细化的管理,保证职工工间休息区及其设施设备的良好运维,实现职工保障设施服务水平“从有到优”的提升。3.4.2 应明确职工工间休息区运行管理及维护的责任单位,并将日常管理制度与应急机制相结合。3.4.3 职工工间休息区的建设单位应确保满足建设过程安全、工程质量优质、配备产品合格的基本要求。3.4.4 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规划建设和设施设备配置应符合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民用机场航站楼设计防火规范(GB51236)、民用航空运输机场飞行区消防设施(MH/T7015)中的消防安全相关规定及民用运输机场安全保卫设施(MH/T7003)中的空防安全相关规定。4规划布局4.1

13、基本要求4.1.1 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规划设计应结合机场规模(年旅客吞吐量)及运行情况等因素确定,配置建议如下:1规划目标年旅客吞吐量小于200万的机场,宜以自用休息区为主。当其自用休息区已能满足职工休息需求时,可视具体情况不再建设共享休息区;2规划目标年旅客吞吐量200万10()0万的机场,在自用休息区不能满足使用需求时,可适当增加共享休息区,其数量宜按照点位服务半径确定;3对于航班密集、资源紧张的机场及规划目标年旅客吞吐量大于1000万及以上的机场宜推行共享休息区机制(可参照关于改善站坪区域户外作业职工工作环境和休息场所的指导意见),其数量宜通过点位服务半径及使用需求估算的方法(详见本指南4

14、.3.3和435)进行确定。4.1.2 机场建设项目可研阶段应充分考虑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规划布局,确保与机场新建或扩建工程同步推进。4.1.3 职工工间休息区可与职工食堂相结合,共同为职工提供就餐、休息等功能完备的服务设施。在机场规划设计前期,宜综合考虑机场工作特点,统筹论证和规划机场职工食堂的点位布局及规模。职工食堂的具体设计要求可参照饮食建筑设计标准(JGJ64)o4.2 自用休息区4.2.1 自用休息区主要由机场管理机构(或者机场建设项目法人)根据各驻场单位提供的使用需求开展主体建筑的统筹规划与投资建设。自用休息区可由使用单位进行运营维护。4.2.2 自用休息区的功能布局应结合各驻场单位工

15、作特点和基本需求进行设计,可满足一线职工在工作间隙进行短暂休息、用餐、会议以及学习与培训等活动的需求,有条件的可在职工卫生间附近设置。4.2.3 自用休息区点位宜靠近各一线职工工作区域集中布置,并结合生产运行需求及既有资源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建设规模,人均使用面积不宜小于1.5m2,使用人数宜根据本单位职工工作区域内高峰时段当班(含备勤)职工数量进行确定,具体测算可参照本指南附录C.1。(海关、边检等联检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建设规范执行。)4.3 共享休息区4.3.1 共享休息区主要由机场管理机构(或者机场建设项目法人)进行统筹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维护,也可由投资建设或租用专用航站楼和停机坪的航空

16、运输企业等单位进行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共享休息区按照其服务区域可分为以下两大类:1飞行区共享休息区:主要服务于在飞行区工作的一线职工,一般采用独立的建筑形式,其功能布局应满足飞行区职工短暂休息及工作等需求。2航站区共享休息区(含空侧及陆侧):主要服务于在航站区(包含航站楼、交通中心等建筑单体)工作的一线职工,一般采用房中房形式,其功能布局应满足航站区职工短暂休息、就餐及工作等需求。4.3.2 飞行区共享休息区的规划布局建议如下:1飞行区共享休息区的规划布局应在满足飞行区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选址,不应影响机坪运作,并符合飞行区安全运行及下滑台保护区的相关规定。2飞行区共享休息区的规划布局应充分考

17、虑飞行区业务分布情况及一线职工户外作业需求,宜靠近工作场所布置,比如远机位机坪、货机坪或登机桥固定端等。3考虑至飞行区共享休息区的车行时间不宜超过IOmin,按飞行区车辆平均时速测算,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2km。有条件情况下可间隔45个登机桥固定端设置1处。(此处的车行速度为考虑机坪限速要求及各类服务车辆相互影响后的实际经验数值。)图432-1飞行区共享休息区点位示意图一多航站楼(或含卫星厅)*xtTtt-AnHHRn1.kHUK4px:图432-2飞行区共享休息区点位示意图多航站楼(或含卫星厅)4飞行区共享休息区基本单元的使用面积不宜小于18m2/间。按照建筑结构类型划分,主要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8、:4.3.3 装配式休息舱:适用于飞行区共享休息区的基本单元,采用装配式集装箱形式,单间使用面积约为1824m2,使用人数约为1015人;4.3.4 房建式休息区:适用于具有综合性功能的职工休息区,采用混凝土等建筑结构形式,使用空间较大、布局形式丰富,可满足更多数量职工的使用需求。5飞行区共享休息区可优先考虑利用航站楼站坪层用房资源,尽可能减少占用飞行区的空间。4.3.5 飞行区共享休息区使用需求估算的建议如下:1高峰时段使用飞行区共享休息区的职工人数需求估算在扣除自用休息区使用人数后,宜综合考虑日均职工人数、轮班次数、高峰时段使用飞行区休息区的职工人数比例以及使用共享休息区的职工人数比例等参

19、数计算确定。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机场,飞行区运行的繁忙程度和航班运作存在较大差别,因此职工休息区使用人数需求估算时需充分考虑飞行区的机位数量、跑道构型、航班间隔等影响因素,对一线职工工作流程、日均排班计划等实际运行情况和数据进行深入调研。(具体估算方法可参照附录C.2。)2高峰时段使用飞行区共享休息区的职工人数需求确定后,可视项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确定休息区点位数量需求。估算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种:1)若前期规划中飞行区布局已基本明确,可按照飞行区共享休息区的点位服务半径(详见本指南432第3款)初步确定职工休息区所需点位数量;2)若前期飞行区布局尚未明确,可通过调研确定飞行区共享休息区的人均使用

20、面积、单个点位使用面积(详见本指南4.3.2第4款)以及集中使用系数,参照附录C.2的公式进行估算。待飞行区布局方案明确后,可结合方法1)的服务半径分析进一步论证点位数量的合理性。上述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可互相校核后作为初步确定飞行区共享休息区点位数量的参考。4.3.6 航站区共享休息区的规划布局建议如下:1航站区共享休息区的规划布局应符合航站楼(或卫星厅)功能及运行需求,并结合各驻场单位的设施资源进行统筹规划。1)大型机场航站区共享休息区的点位设置宜覆盖出发、到达层空、陆侧等主要功能区域;2)中小型机场航站区共享休息区宜相对集中设置,便于整体管理,以实现高效运行;3)航站区共享休息区宜与职工卫

21、生间、职工更衣及淋浴间、职工母婴室等设施统筹规划布局,方便职工使用,减少对旅客公共区的影响,提高设施使用效率。2航站区共享休息区宜在工作岗位区域附近设置,满足不同区域各驻场单位一线职工的工作及休息需求。1)陆侧区:在不影响主要功能布局及流程的基础上,宜采用集中式共享休息区,也可兼顾交通中心等其他区域职工的使用需求;2) 空侧区:宜根据合理的服务半径均匀设置共享休息区,服务半径宜不超过600m,有条件情况下宜适当加密点位或每个指廊设置不宜少于1处;结合调研反馈结果,一线工作人员一般可接受58min的步行时间,按照人员步行速度测算,步行距离约为600m。)3)在设有到达层的情况下,指廊内的共享休息

22、区宜优先考虑布置在到达层,减少对出发层等资源紧张区域的影响。图4.3.4J航站区共享休息区点位示意图(前列式航站楼)图43.4-2航站区共享休息区点位示意图(指廊式航站楼)3航站区共享休息区基本单元的使用面积不宜小于20m2/间,可容纳使用人数不宜小于1()15人/间。4.3.7 航站区共享休息区使用需求估算的建议如下:1高峰时段使用航站区共享休息区的职工人数需求估算在扣除自用休息区使用人数后,宜综合考虑日均职工人数、轮班次数、高峰时段使用航站区休息区的职工人数比例以及使用共享休息区的职工人数比例等参数计算确定。航站区各驻场单位业务不同,对于职工休息区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在进行职工休息区使用

23、人数估算时可按照区域采用不同的估算方式:1)陆侧区:考虑到陆侧区内各驻场单位一般设有固定办公区域,共享休息区可结合自用办公资源进行设置,休息区的使用人数和规模可由机场根据使用单位提供的需求进行统筹规划后确定,点位服务半径可参考4.3.4第2款2)中取值建议;2)空侧区:对各类一线职工工作流程、日均排班计划、日均使用频次等运行情况和数据进行深入调研,并综合考虑休息区共享可能性后,参照附录C.3的公式进行估算。2高峰时段使用航站区共享休息区的职工人数需求确定后,可视项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确定休息区点位数量需求。估算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种:1)若前期规划中航站楼构型已基本明确,可结合航站楼构型和平面布

24、局,按照航站区共享休息区的点位服务半径(详见本指南4.3.4第2款)进一步确定职工休息区所需点位数量;2)若航站楼构型尚未明确,可通过调研确定航站区共享休息区的人均使用面积、单个点位使用面积(详见本指南4.3.4第3款)以及集中使用系数,参照附录C.3的公式进行估算。待航站楼构型及平面布局明确后,可结合方法1)的服务半径分析进一步论证点位数量的合理性。上述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可互相校核后作为初步确定航站区共享休息区点位数量的参考。4.3.8 共享休息区的使用宜结合职工食堂共同考虑,对各驻场单位开放的职工食堂在闭餐期间可作为共享休息区的补充。1对于驻场单位多、职工需求大、资源紧张的机场,鼓励设立对

25、各单位开放的职工食堂,以公平合理的价格对各单位职工开放。食堂运营时间宜与机场运行时间相匹配。2对各驻场单位开放的职工食堂,宜根据不同工种的控制区通行权限,在机场范围内合理设置。3在职工食堂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机场管理机构可考虑整合商业餐饮资源,为职工提供服务。S建筑设计5.1 一般原则5.1.1 职工工间休息区的建筑设计应以功能为先,遵循安全、经济、实用的原则,合理控制建设及运行管理成本。飞行区与航站区的休息区因建设场地和环境不同,其建筑设计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1飞行区休息区位于室外区域的,需增加建筑的土建投资,在规划时需综合考虑建筑设计的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和性价比。2航站区休息区主要位于航

26、站楼等主体建筑的室内区域,需结合主体建筑的土建条件进行功能布局、室内装修及设施设备安装。5.1.2 职工工间休息区的室内净高不宜低于2.5m,以满足空间舒适度的要求,可参考办公建筑设计标准(JGJ/T67)中4.1.11条第1款。5.1.3 职工工间休息区的建筑装饰、室内装修宜采用装配式、模数化的设计和材料选型,合理控制建设工期。大部分机场通过不停航的改扩建方式建设职工工间休息区,因此采用装配式、模数化的设计及材料,不仅可有效缩短建设周期,也便于后期运营维护和设施更替。5.1.4 职工工间休息区的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及当地的建筑设计相关规范及标准。5.1.5 职工工间休息区的建筑出入口应设有明确

27、的标识,便于职工识别。标识的样式应遵循相关规范及设计标准,并符合机场整体的标识体系。(以飞行区共享休息区为例)5.1.6 在满足建筑设计规范的基础上,自用休息区可根据使用单位需求进行布局和设计。若使用需求尚未明确,其建筑设计可参照共享休息区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布局和设计(详见本指南5.253)。5.2 飞行区共享休息区5.2.1 飞行区共享休息区的建筑设计需综合考虑机坪场地的总体设计、管网布置等条件确定建筑和结构形式,合理利用机坪空间,为一线职工搭建基本的工间休息场所。按照建筑结构类型划分,主要可分为以下两大类:1装配式休息舱:适用于场地施工条件有限的区域,宜结合登机桥固定端附近区域布置。若

28、空间不具备搭建条件或者休息舱距离较远,也可结合登机桥固定端外墙设置室外休息座椅作为飞行区共享休息区的补充措施。2房建式休息区:适用于场地施工条件充足的区域,宜结合远机位停机坪或货机坪布置。休息座椅图5.2.1登机桥固定端下方休息座椅布置示意图522飞行区共享休息区的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其围护结构应具备避雷、防风及防雨功能,满足保温、隔热以及隔声性能等要求。特殊区域需考虑特殊气候条件下建筑使用的安全性,比如沿海地区需考虑抗台风需求等。5.2.3 飞行区共享休息区的地坪设计应满足排水、防潮等要求,满足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中的相关规定。5.2.4 飞行区共享休息区的建

29、筑外立面设计宜合理考虑外窗设计,满足自然通风、采光的基本需求。5.2.5 飞行区共享休息区的建筑外立面应符合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MH5001)要求,确保飞行区安全运行。5.2.6 飞行区共享休息区功能布局宜动静分区,可根据活动程度划分为:缓冲区(入口门厅)、工作区和休息区,其中工作区宜兼顾职工临时简餐的需求。机场可根据实际需求在基本单元上进行功能扩展,打造综合性共享休息区,为职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图5.2.6-1飞行区共享休息区基本单元功能布局示意图空调插座阅读桌/餐桌微波炉电冰箱饮水机置物台/储藏柜沙发垃圾桶急救箱图526-2飞行区共享休息区基本单元平面示意图(单位:mm)图526-3飞

30、行区共享休息区基本单元剖面示意图(单位:mm)空调插座阅读桌/餐桌微波炉电冰箱饮水机置物台/储藏柜沙发垃圾桶急救箱图5.2.6-4飞行区共享休息区基本单元三维示意图5.2.7 飞行区共享休息区宜就近设置职工卫生间,具体设计可参照民用机场卫生间规划建设和设施设备配置指南第5章中的相关建议。根据调研情况反馈,飞行区一线职工工间存在较多的卫生间使用需求,因此建议:1新建机场宜在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共享休息区设置卫生间的条件,其上下水系统应符合机坪排污和环保标准要求。2已经建成的机场可考虑采用移动卫生间,方便飞行区一线职工就近使用。3职工卫生间宜合理考虑女性职工卫生设施需求。5.2.8 飞行区共享休息区的

31、建筑设计应符合飞行区消防设计的相关规范及标准。5.3 航站区共享休息区5.3.1 航站区共享休息区的土建结构与机电系统宜结合航站楼或交通中心等主体建筑的设计整体考虑,并满足整体结构荷载及机电系统的设计要求。5.3.2 航站区共享休息区的功能布局应根据职工休息的基本需求进行合理分区,可划分为缓冲区(入口及操作区)、休息区、工作及就餐区,主要功能包括如下:1备岗备勤功能:主要满足职工工间休息、就餐、交流、手机等日常通讯设备充电等功能需求,特殊工种宜结合实际需求予以特殊考虑。2简易办公、学习功能:主要满足职工处理非一线工作业务需求,比如收发工作文件、学习交流等功能。单元A:沙发+围合式桌椅组合平面示

32、意图单元B:围合式桌椅平面示意图图532-2航站区共享休息区基本单元平面示意图(单位:mm)餐桌沙发置物柜茶几储物柜洗碗槽电冰箱微波炉书架阅读桌充电设施垃圾桶自动贩卖机(可选)电视(可选)图5.3.3-1航站区共享休息区+阅览室平面示意图(单位:mm)餐桌沙发置物柜茶几储物柜洗碗槽电冰箱微波炉布帘/屏风衣柜座椅垃圾桶自动贩卖机(可选)电视(可选)图533-2航站区共享休息区+更衣室平面示意图(单位:mm)餐桌沙发置物柜及充电设施茶几储物柜洗碗槽电冰箱微波炉布帘/屏风报刊/杂志/图书垃圾桶置物柜洗手池母乳专用冰箱自动贩卖机(可选)电视(可选)图533-3航站区共享休息区+哺乳休息区平面示意图(单

33、位:mm)5.3.3 航站区共享休息区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求及空间条件进行功能扩展,考虑设计职工更衣室、阅览室等区域,打造综合性共享休息区。5.3.4 航站区共享休息区宜选择靠近楼内外墙区域设置,满足休息区内自然采光、通风要求。若条件有限时,在满足整体消防设计的基础上,航站区共享休息区宜向室内大空间开高侧窗,尽可能减少内区房间无法采光的压抑感。5.3.5 改扩建的航站区共享休息区设计不应影响既有土建结构的安全性能和主要功能布局,可充分利用既有空间及设施条件,有条件的可利用航站楼或交通中心的内部公共空间扩展航站区共享休息区的配套功能,形成开敞式航站区共享休息区。5.3.6 航站区

34、共享休息区应满足其所在建筑的消防设计要求,按照相关建筑的防火设计规范执行。6设施设备配置5.3.7 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设施设备配置应与其功能布局相匹配,并满足其运行管控的要求。1合理配置暖通、电气、照明、通信、门禁、监控等设备系统,满足职工工间休息基本需求和管理要求。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设施设备配置应满足职工日常用电设备的实际使用需求,有条件的宜设置上下水系统。2共享休息区宜以保障职工工间休息的基本功能配置设施设备,设施设备的选型宜便于统一管理和维护。3自用休息区宜结合自身岗位业务特点配置设施设备,可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更为人性化的设施设备。6.0.2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配置设施设备。特殊和极端气候区域需

35、配置相关配套及防护设施,保证生产和工作环境安全。6.0.3参照民航工会推进建立健全站坪区域户外作业职工休息场所共享机制实施方案“6+N”的共享休息用房服务标准,在确保机场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合理配置满足基本服务功能的设施设备。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配其他自选设施设备,拓展职工工间休息区服务功能,满足职工多元化的需求。考虑到运行安全等因素,飞行区共享休息区宜尽量采用可固定设施设备,避免设施设备及其零部件被移动或者带出休息区,影响机坪的安全运行。1满足基本服务功能的设施设备具体如下:休息设施(如排椅、躺椅等);A餐饮加热设备(如微波炉等);A食物储存设备(如冰箱、保鲜柜等);空调设备(如挂壁式空调、

36、立柜式空调等);A饮水设备(如饮水机、电开水器等);充电设备(如插座、USB电源等);消防救援器材(如手持灭火器、灭火毯等)。表6.0.3-1满足基本服务功能的设施设备参考图示序号设施/设备大类设施/设备名称图示空间布局要求初始成本1休息设施座椅排椅一低低躺椅低低沙发中中序号设施/设备大类设施/设备名称图示空间布局要求初始成本2餐饮加热设备微波炉家用微波炉低低工业微波炉低高IFl3食物储存设备冰箱II中中保鲜消毒柜中中4空调设备空调挂壁式空调1.K低低立柜式空调中中中央空调I高高5饮水设备立式饮水机1.低低电开水器(有上下水条件)中中序号设施/设备大类设施/设备名称图示空间布局要求初始成本6充

37、电设备普通插座I、/低低USBZType-C插座低低7消防救援器材手持灭火器I低低工业灭火毯低低2有条件情况下,可增加设置一些自选设施设备或适当提高设施设备的选型:自助设施(如自动贩卖机、自动咖啡机等);环保卫生间;文化休闲类设施(如电视、Wi-Fi、阅览区等);A人文景观类设施(如绿化盆栽、文化展示墙等);生产运营系统显示终端;特殊气候区域相关配套设施(如寒冷地区配置的采暖设备,风沙地区配置的空气净化器、洗手盆等设施)。表6。3-2自选设施设备参考图示序号设施/设备大类设施/设备名称图示空间布局要求初始成本1自助设施自动贩卖机K二七中中咖啡机UHA低中自动按摩椅魁1低高2环保卫生间可移动卫生

38、间低高3文化休闲类设施电视壁挂式电视I低中无线网络Wi-FiW低低阅览区杂志图书低低4人文景观类设施绿化盆栽低低序号设施/设备大类设施/设备名称图示空间布局要求初始成本文化展示墙低低5生产运营系统显示终端智能系统可移动终端Iay低高6特殊气候区域相关配套设施采暖设备取暖器p低低暖风机II低低空气调节设备空气净化器Il低低加湿器CTTl一低低洗漱设施盥洗池/洗手盆中低604宜参照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护设施设备配备(GB18040)的相关规定合理配置医药用品、急救箱及便携式除颤仪(AED)等相关基础医疗设施设备。据调研反馈,飞行区一线职工对医疗急救用品需求较大。某些飞行区工作岗位区域距离航站楼较远,

39、职工在突发情况下无法及时使用航站楼设施设备,因此宜在飞行区共享休息区内适当配置急救设施设备。6.0.5应充分考虑职工休息区中设施设备使用性能的可靠性,避免发生由设施设备引发的安全事故。同时,应充分考虑设施设备的耐久性以及维护便利性等,尽可能减少机场资源的浪费。据调研反馈,共享休息区对所有职工开放,其设施设备容易损害或者丢失,保洁难度也较大,因此建议设施设备选型采用耐久性好、易于维护、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并结合日常巡检制度及智能监控系统实现良好运维。7运行管理及维护7.1 一般规定7.1.1 应明确职工工间休息区运行管理及维护的责任单位。责任单位负责制定管理制度,落实运行安全责任;负责区域内日常巡

40、检、保洁、维护以及突发情况处置。同时,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运行管理及维护应结合不同区域作业流程,遵循相应区域的管理规定。7.1.2 宜采用智慧化管理模式对职工工间休息区进行运行管理及维护,通过智能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和风险,为一线职工提供良好服务。7.1.3 宜由机场管理机构主导、驻场单位共同参与共享休息区的运行管理及维护,打造安全和谐的休息场所。(相关建议可参照民航工会推进建立健全站坪区域户外作业职工休息场所共享机制实施方案。)7.2 管理机制7.2.1 应为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运行管理及维护建立完善的配套管理制度、使用规范及相关工作机制和流程,并应结合实际对工作机制和流程进行动态调整。

41、如建立职工使用守则,定期对各驻场单位职工进行宣贯,强化职工共同维护职工工间休息区设施设备的责任感;如建立检查机制,定期对职工工间休息区的日常使用情况、设施设备运行状况、资源配置等情况进行检查维护。7.2.2 各机场宜结合自身管理模式制定关于职工工间休息区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并纳入机场管理机构应急体系,做好常态下对突发情况的风险评估、预案演练等工作。7.2.3 共享休息区日常运维成本可由机场管理机构承担,也可通过协商等方式由使用单位共同承担。有条件情况下可通过设立增值服务设施来获取适当收益,平衡运维成本。7.3 安全管理7.3.1 运行安全。职工工间休息区应加强日常管理,避免出现运行安全风险隐患

42、。如应着重加强对飞行区职工工间休息区内物料耗材、废弃垃圾的管控,避免产生FOD。7.3.2 消防安全。应建立完善的消防管理制度,配备相应消防设施设备,严格落实消防责任制;加大消防宣传力度,增强防火意识;定期开展消防检查,持续做好监督管理。7.3.3 设备安全。宜加强设施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保证职工工间休息区的良好运行。设施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应包括对设备选择、设备使用、设备维护修理以及更新改造等全过程的管理工作。7.3.4 卫生安全。应加强职工工间休息区的卫生管理,建立卫生安全责任制,积极为职工营造文明、整洁、优美、温馨的休息环境;定期做好卫生清扫、垃圾清运等工作,满足机场垃圾管理的相关规定;持

43、续增强职工的环境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公共突发卫生安全事件,应积极配合防疫部门做好防治工作,满足国家及地方相关卫生防疫政策要求。7.3.5 治安安全。应加强职工工间休息区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宜合理采用门禁及监控系统,加强对职工的监管,并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和安全防范工作,规范职工行为。7.4 服务提升7.4.1 应以职工需求为导向,持续健全保障体系,精准关爱职工,构建和谐工作环境。7.4.2 可通过问卷调查等调研方式进行用户意见收集,持续完善服务内容;通过网络、电话等线上报修的反馈方式,调动职工爱护休息区设施的积极性,实现双向沟通的管理机制。7.4.3 应精心构建关心关爱职工文化体系,

44、将职工工间休息区作为安全教育、文化宣传的阵地,积极营造团结协作、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附录A国内各机场职工工间休息区参考案例A.1飞行区共享休息区参考案例表A.1-1飞行区共享休息区参考案例总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足成都南宁重庆首都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白云国际机场宝安国际机场禄口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吴坪国际机场江北国际机场-蓍一二IFy.,-.wS三竺2脐一勺老航站楼建筑面积(万m2)141.0(数据截至2019)145.6(数据截至2019)118.17(数据截至2019)68.6(数据截至2024)47.5(数据截至2024)72.0(数据截至2021)21.5(数据截至2019)73.7(数据截至2024)年旅客量100017615437652732734447815764479(万人)(数据截至2019)(数据截至2019)(数据截至2024)(数据截至2023)(数据截至2023)(数据截至2023)(数据截至2020)(数据截至2019)机位数(个)3143402692771542409822()休息区数(个)8101714835718总面积(m2)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