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课外文言文一模题.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48150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课外文言文一模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三课外文言文一模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三课外文言文一模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初三课外文言文一模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初三课外文言文一模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课外文言文一模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课外文言文一模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浦东新区武训传略(节选)蒋维乔武七者,山东堂邑人也。三岁丧父,家贫,行乞以度日,饮食必先其母,人称日孝丐。六岁后丧母,孑然一身,昼行乞,夜绩麻,得一钱,即存之。渐积至万余缗,自以孤贫,目不识丁,慨然欲创建义学。人劝之娶,执不可,曰:“吾兴学之念,未或一日忘也。”先在堂邑柳林集购置地亩,建造学舍,远近闻其义,咸助之。延师课读,束脩必丰,礼意尤极周挚。入学之日,武先拜塾师,遍拜诸生,具盛馔飨师,而请邑绅为之主,自立门外,屏营以待。【注释】武训(1838T896):原无名,排行第七。缗:成串的铜钱,一千钱为一缗。束脩:送给教师的报酬。飨:宴请。屏营:形容诚惶诚恐的样子。1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2、)(1)得一钱()(2)至万余缗()I1.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远近的人们听说其中的仁义,都来帮助他。B远近的地方听说其中的仁义,总是来帮助他。C.远近的人们听说他的仁义,都来帮助他。D.远近的地方听说他的仁义,总是来帮助他。12.根据提示,分析武训的特点及表现,在表格里填入恰当的内容。(5分)人物特点人物表现(1)“(2)(摘抄原文)义(3) (自己概括)【答案】10. (4分)(1)得到(2)多11. (3分)C12. (5分)(1)孝(2)行乞以度口,饮食必先其母(3)行乞兴办义学嘉定区清白吏子孙陈子庄先生曰:“先大父居官,清谨自持。道光元年,摄泗州事。州

3、地处下游,每年春秋之间,城处半成泽国,例请赈恤,然当赈恤之地,民皆转徙,无可稽核。悉以虚册报销,故皖省有南漕北赈之谣,公独不肯办,触怒上官,几致参劾,遂解州事。人皆以为愚,公但笑应之而己。尝谓余兄弟曰:我虽不得此钱,以清白吏子孙五字贻尔等,不亦厚与?此事通州白小山尚书载入公墓志中。前年余代理新阳县事,吏胥有请少报熟田多征米者,余曰:“祖不吃赈,孙顾吃荒,可乎?一笑谢之。”注大父:对去世祖父的尊称。赈恤:以钱物救济贫苦或受灾的人。南漕北赈:意思是南粮北富。吏胥:地方官府中掌管簿书窠牍的官吏。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先大父居官()(2)故皖省有南漕北赈之谣()I1.下列对画线句的理

4、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有人认为祖父傻,但是祖父笑着回应、承认而己。B.别人都认为祖父傻,祖父也只是笑着应和、接受而已。C.别人都认为祖父傻,但是祖父笑着回应、承认而已。D.有人认为祖父傻,祖父也只是笑着应和、接受而已。12.文章详细记叙了陈子庄的先大父(1)的事件,表现出其为官“(2)”的形象;陈子庄引用先大父之言,表现其对先大父(3)的情感;“可乎”和“一笑谢之”,则表示其对对先大父(4)的情感。(5分)【答案】10. (4分)(1)处于,处在(某种地位)(2分)(2)所以(2分)11. (3分)B12. (5分)(1)拒绝虚册造假报销(拒不吃“赈”)(2分)(2)清谨自持(1

5、分)(3)敬慕、敬佩(1分)1 )效仿、追随(1分)金山区何岳尝夜行,拾得银二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谢之,岳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二箱于岳,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注封识:封存的标记。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遂以还之()(2)其人谢而去()10 .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为何会顺利得到这些金子呢?B.这金子能给我带来什么利益呢?C.我

6、又怎么会贪图这几两银子呢?D.这几两金子能带来什么利润吗?两件事;这两件事11 .上文记叙了何岳都表现出何岳是一个的人。(5分)【答案】9. (1)归还、交还(2分)(2)道谢(2分)10. C(3分)I1.拾金归还不收酬金(2分)寄金数年毫不动心(2分)不为金钱所动(或不贪图钱财或做事光明磊落)(1分)奉贤区智伯欲伐卫智伯欲伐卫,遗卫君野马四百,白璧一。卫君大悦。群臣皆贺,南文子有忧色。卫君曰:“大国大欢,而子有忧,色何?”文子曰:“无功之赏,无力之礼,不可不察也。野马四,白璧一,此小国之礼也,而大国致之。君其图之。”卫君以其言告边境。智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反。曰:“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

7、”注智伯:名瑶,晋国四卿之一。南文子:战国时贤士,卫国大夫。无力之礼:不费力气就得到礼物。致之:把礼物送给我们。10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1)遗卫君野马四百()(2)先知吾谋也()11 .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伯果然发动军队偷袭卫国,到了边境改变主意了。B智伯果断发动军队偷袭卫国,到了边境改变主意了。C.智伯果断发动军队偷袭卫国,到了边境又返回去了。D.智伯果然发动军队偷袭卫国,到了边境又返回去了。12 .从文中看,智伯的“谋”具体是指(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从南文子的表现”和智伯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南文子是个有深谋远虑的治国良才。(5分)【答案】13 .

8、(1)赠送(2分)(2)知道(2分)14 .D(3分)12.送厚礼给卫国,使卫国麻痹大意,趁机攻打卫国(3分)有忧色(1分)贤(1分)黄浦区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庞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日:“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注释繁:同“洁”。庞:泛指房屋。不肖:不贤,没出息。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参与制定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

9、后听信赵高邪说,参与废长立幼。后为赵高所忌,惨遭腰斩灭族。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2)度楚王不足事()I1.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A.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也会像老鼠一样没有才能,那是由环境造成的。B.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好像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C. 一个人品行是否高尚,就像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D. 一个有才能的君子也会像老鼠一样品行低劣,那都是由环境造成的。12.有人认为,李斯年轻时就一心想当“仓中鼠”。你赞成这种说法吗?结合选文,简要说明理由。(5分)【答案】10

10、.(1)跟从,跟随(2)值得11.B12.言及“厕中鼠”和“仓中鼠”对李斯的影响,3分;能分析李斯助秦,2分【示例一】赞成。李斯从“厕中鼠”和“仓中鼠”的巨大反差中(1分),认识到环境对自己的重要(2分)。为了拥有像“仓中鼠”一样的安适环境,作为楚国人的李斯选择为当时最强大的秦国效力,就是想走一条获得富贵功名的捷径(2分)。【示例二】不赞成。李斯由“厕中鼠”和“仓中鼠”的区别中获得感悟(1分),想到要为自己的志向和才干寻找最合适的舞台(2分)。后来助秦统一天下,说明他不但有“治国平天下”之志,而且能凭借真才实学,实现自己的志向(2分)。静安区及晏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上许臣僚择胜晏饮。臣僚皆出

11、,殊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兄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殊,执政莫喻所因。次口进见回禀,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宴赏,唯殊杜门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殊既受命,得对,上面谕授官之意。曰:“臣非不乐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注馆职:在史馆任职。东宫官:辅助、教习太子的宫员。“忽自中”句:从宫中传出皇上授官晏殊的御批。谕:告知。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正可为东宫官()(2)臣若有钱亦须往()I1.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我是不喜欢宴游的人,只是因为贫穷没能参加全部的活动。B我是不

12、喜欢宴游的人,只是因为贫穷没钱为宴游准备酒食。C.我并非不喜欢宴游,只是因为贫穷没钱为宴游准备酒食。D.我并非不喜欢宴游,只是因为贫穷没能参加全部的活动。12.(1)皇上允许“臣僚择胜宴饮”的原因是“;晏殊“独家居”的原因是“”。(2)皇上挑选晏殊铺佐、教习太子的原因有:;(共6分)【答案】10 .(1)担任、充当(2)假如、如果(4分)11 .C(2分)12 .(1)时天下无事殊是时贫甚(不能出)(2)晏殊读书专心、晏殊为人谨厚(前两空各1分,后两空各2分)虹口区泗水之战时苻坚强盛,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谢安遣弟谢石及兄子谢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苻后率

13、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里,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里。安常棋劣于玄,是口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雍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注次:驻扎。加:加拜。敌手: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以更乞汝:我把别鸵送给你。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玄入问计()(2)至夜乃还()14 .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两人就是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最后谁也没有获胜。B两人就成为力量相抗衡的对手,最后张玄没有获胜。C.张玄就把谢安作为力量相抗衡的对手

14、,但没有获胜。D.谢玄就把谢安作为力量相抗衡的对手,但没有获胜。15 .谢安面对强敌“夷然无惧色”,做的两件事是“”、“”,表现了他应战时的、。(5分)【答案】10. (1)进入(2)返回(2+2分)11. B(3分)12. 与玄围棋赌别墅(1分)游涉,至夜乃还(1分)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普陀区吕蒙正荐才上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他口,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日:“卿何执耶?”蒙正日:“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日:“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

15、荐,果称职。注上: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朔方:北方。中书: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退以名上:退朝后把姓名呈了上去。谅:相信,信任。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上不许()(2)既而卒用蒙正所荐()I1.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个人可以使用,其他人无法到达。B这个人可以使用,其他人比不上他。C.这个人可以出使,其他人无法到达。D.这个人可以出使,其他人比不上他。12 .太宗说“卿何执耶”,其中“执”的具体表现是“”。面对太宗的质问,吕蒙正荐才的理由有两方面:一是,二是(请用自己的话)。(3分)13 .结合全文,太宗称赞的“蒙正气量”可概括为:

16、吕蒙正具有唯才是举、忠贞为国的气魄和。(2分)【答案】10 .(1)同意(2)最终11 .D12 .三以其人对这人才能无人能及自己不献媚奉迎13 .据理力争的胆量宝山区钱大听观弈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子对局,子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竞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己。注释嗤:讥笑,嘲笑。赧:因羞愧而脸红。14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1)客请与予对局()(2)予思益苦()15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A.(客)下棋还没有结束就计算

17、。B(我)下棋结束多次计算棋子。C.(客)下棋结束计算对方棋子。D.(我)下棋结束计算双方棋子。I1.”以为不逮己也”的原因是“”,其结果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4分)12. (1)对作者“默坐而已”时心理活动的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予”不再随便小看他人。B.“予”做事谨慎起来。C. “予”变得有涵养。D. “予”心里不服气,嘴上不说。(2)钱大听观弈的经历启示人们:(2分)【答案】9. (2分)(1)请求(2)更加10. (2分)D11. (4分)(2分)客数败(2分)和对方对弈输了十三子12. (1)(2分)D(2)(2分)看到别人不足,也要看到自己不足,不应该盲目

18、自我肯定。松江区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扬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口,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为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法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注释元祐:宋哲宗赵煦年号。山谷黄庭坚,字鲁直。下文的“钱穆父”“怀素”“石扬休”都是人名。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涪陵:地名。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山谷作草书数纸()(2)谪居涪陵

19、()I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以山谷曾经在涪陵得意于悟到了写草书的方法。B.所以山谷曾经得意于在涪陵悟到了写草书的方法。C.所以山谷曾经在涪陵自己说悟到了写草书的方法。D.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说在涪陵悟到了写草书的方法。12.山谷之书“与元祐前所书大异”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恨穆父不及见也”体现了山谷之情。(5分)【答案】10. (2+2分)(1)几,几张(2)住,居住11. (3分)D12. (1+1+3分)穆父的点拨;见到怀素的真迹;自己勤学苦练(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对穆父的感激及无法让穆父见到自己进步后草书的遗憾。(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杨浦区杨时字中立

20、,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颖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颖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颖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颍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节选自宋史杨时传)注释南剑:今属福建省,在我国南方。程颖与弟颐:程颖与他的弟弟程颐,二人并称“二程”,北宋著名理学家。绝学:失传了的学说。翕然:一致。吾道南矣:我的道学思想能向南传播了。赴告:报丧,把死讯通知有关系的人。10.解释加点字。(4分)(1)幼颖

21、异()(2)河、洛之士翕然师之()I1.下列对文中画直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杨时)以老师应有的礼数在颍昌召见程颍,(师生)互相得以深谈,很是快乐。B.(杨时)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颖昌谒见程颍,(师生)互相得以深谈,很是快乐。C.(杨时)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颖昌谒见程颖,(师生)互相投合,很是快乐。D.(杨时)以老师应有的礼数在颖昌召见程顾,(师生)互相投合,很是快乐。12 .请推断文中程颖说“吾道南矣”的原因: ; ; 。(3分)13 .文中画浪线部分的内容,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根据文意,应该是用来比喻。(2分)【答案】10 .(1)特别的(2分)(2)拜为师以为

22、师(2分)11 .C(3分)12 .杨时非常推崇程颖的学说思想,为拜程颖为师,不惜放弃选调的官职;杨时是一个聪明又潜心治学的人,因此,一定能将程式学说发扬光大。杨时是南方人,“其归也”表明他学成之后返回南方,自然会将程式学说向南传播。(3分)13 .程门立雪尊重老师、尊师重道(2分)徐汇区孟子谓戴不胜日:“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日:“使齐人傅之。”日:“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口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土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

23、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注戴不胜:宋国大夫。傅:教导,教育。咻(Xiii):喧扰,吵。求其齐:要求他说齐国话。庄岳:齐国的街里名称。1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1)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2)使之居于王所()I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果在王宫里,无论长幼尊卑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君王会做不擅长的事吗?B.如果在王宫里,无论长幼尊卑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C.如果在王宫里,长幼尊卑都教育薛居州,君王会对薛居州不好吗?D.如果在王宫里,长幼尊卑都教育薛居州,君王会对众人不好吗?12 .楚

24、人之子学齐语,学不好是因为“”,但让他生活在齐国,结果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3分)13 .孟子希望戴不胜明白的道理,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B.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C.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D.兴趣可以激发学习热情【答案】10 .(1)几(2)居住11 .B12 .众楚人咻之一直说齐语(不再说楚语)13 .A长宁区【选文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

25、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选文二】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文三】脩耳夜书己卯上元,余在脩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酷纷然,归舍己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己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注释己卯上元:宋哲宗元符二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即

26、元宵节。脩耳:今海南省脩县,苏轼于公元1097年被贬至此。民夷杂糅: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屠防:屠,屠户;酷(gU),卖酒者;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韩退之:韩愈,字退之。曾写诗赠侯喜:“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海。”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沮(前)物(ru):低湿泥泞的地方。6 .三篇选文的作者都是苏轼,他是(朝代)文学家,他因散文成就而位列“”之一。(2分)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何似在人间()(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予欣然从之()(4)更欲远去()8 .句子翻译。(5分)(1)翻译“选文二”的画线句。(3

27、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2)对“选文三”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A.房屋中间关门熟睡,已经是第二次打鼾了。B家里的人关门熟睡,已经是第二次打鼾了。C.家里的人关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D.房屋中间关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三篇选文所述事件均发生在秋季。10 三篇选文分别描述了作者和子由、张怀民、老书生月夜同游之事。C.三篇选文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D.三篇选文都表达了作者仕途不顺时内心复杂的情感。10.阅读选文,回答问题。(10分)(1)从选文一的上阕“口”和“口”两个词中可

28、以看到诗人矛盾纠结的内心情感。(2分)(2)选文二的“闲人”一词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表现了作者和的情感。(4分)(3)选文三写作者“放杖而笑”,请结合全文与注释分析他“笑”的两个原因。(4分)【答案】6. 宋(北宋)“唐宋八大家”7. (1)哪里比得上(2)只是(3)跟从,跟随(4)又、还8. (1)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有像藻、存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2) C(2分)B(1分)9. D10. (1)欲恐(2)洒脱、无奈(自得、自嘲)(3)为自己身处逆境而超然洒脱而笑(放下);为韩愈不得志而无奈远去而笑(放不下)闵行区王生者,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

29、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日:“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日:“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日:“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注处土: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廷尉:古代官职名,位列九卿。当时张释之担任廷尉一职。10.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1)三公九卿尽会立()(2)今天下名臣()I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12.王生“老且贱”,而他让张廷尉结袜的目的是(用自己的话回答)。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张廷尉是个的人。(5分)【答案】10

30、. (1)(2分)会合,聚会、集会(2)(2分)有名,出名11. (3分)各位大臣听说这件事,都认为王生贤能,并且更加敬重张廷尉。12. (3分)借用自己年老位卑之身帮助张廷尉,让他更受敬重。(2分)谦恭、敬老、怀大度(意对即可)崇明区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注释积学工文:积累了深厚的学问,很擅长写文章。乌:怎么。骂詈:骂,斥骂。10.解释文中加

31、点的词(4分)(1)张益怒()(2)文安得工()I1.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张畏岩就把怒气撒向说话的人。B.张畏岩就把怒气撒向这个道人。C.张畏岩匆匆离开,向路人发泄怒气。D.张畏岩匆匆离开了发怒吼叫的道人。12.张畏岩把落榜原因归结为,而道者认为,张畏岩因而导致自己,所以落榜,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是(5分)【答案】10. (4分)(1)更,更加(2)能够,可以11. (3分)B.12. (5分)考官有眼无珠(不识好文章)(1分)心气不平(不能心平气和)(1分)写不出好文章(文不工)(1分)遇事要冷静(面对困境不要怨天尤人)(失败时要勇于从自身寻找原因)(2分)

32、青浦区先生自海外还至赣上,寓居水南,日过郡城,携一药囊,遇有疾者必为发药,并疏方不之。每至寺观,好事者及僧道之流有欲得公墨妙者,必预探公行游之所,多设佳纸,于纸尾书记名氏,堆积案间,拱立以俟。公见即笑视,略无所问,纵笔挥染,随纸付人。至日暮笔倦,或案纸尚多,即笑语之曰:“口暮臭,恐小书不能竟纸,或欲斋名及佛偈,幸见语也。”及归,人人厌满,忻跃而散。注释先生:即苏东坡。海外:海南岛。忻(Xin)跃:欢欣鼓舞。1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1)寓居水南()(2)及归()I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天晚了,恐怕不能写完所有纸张,或者将你们的斋名、佛偈告诉我吧。B.天晚了,恐怕不能写完所有纸张,有人想要写斋名、佛偈的告诉我吧。C.天晚了,恐怕字太小写不满纸张了,有人可以告诉我你的斋名或佛偈。D.天晚了,恐怕字太小写不满纸张了,或者可以直接告诉我斋名及佛偈。12.选文第一段记叙了一事,体现出苏东坡的为人特点;第二段详写好事者的一系列行为,从侧面体现出苏东坡的才能。(6分)【答案】10. (4分)(1)居住(2)返回11. (2分)A12. (6分)苏轼随身携带药囊,给生病的百姓发药、开方乐于助人/热心/善良书法精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