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学重点.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67013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康复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儿童康复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儿童康复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儿童康复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儿童康复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康复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康复学重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儿童康复学重点1.康复的领域:医学康发,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康复工程。2.儿童康复医学的特点:服务对象:各种特殊需求儿童包括发育障碍,先天性疾病,后天性疾病,急性疾病,慢性疾病,各类损伤以及个人或环境因素导致的功能障碍者。工作方式:以小组工作的方式,采取综合性康复的方法。生长发育:生长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征,要遵循其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展开康复治疗。3 .儿童康复学的研究对象:残疾儿童,发育障碍儿童,各类疾病及功能障碍者:先天性疾病:先天性颅脑发育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脊柱裂,先天性肢体畸形等围生期疾病:早产及其低体重儿,新生儿脑

2、病,胆红素脑病。后天性疾病:急性疾病,慢性疾病,各类损伤以及个人或环境因素导致的功能障碍者亚专科疾病:重症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儿童骨科疾病,儿童遗传性疾病,儿童糖尿病,儿童肿瘤。4 .学习儿童康复学的意义和目的:全面掌握儿童康复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系统了解儿童康复的临床特点和方法规范儿童康复专业技术和加快学科队伍的人才培养。5.ICFCY的基本理论:第一维度是身体功能与身体结构,第二维度是活动,第三维度是参与,第四维度是背景性因素。ICF-CY主要应用于四个方面:儿童特殊需求的康复政策开发,实施与监测。儿童功能和残疾流行病学检查儿童特殊需求与康复计划以及康复干预结局和经济效益评估。儿童康复医疗

3、信息管理与数据库系统建设与管理。ICF-CY分为:以共性为纲的通用组合及以疾病为纲的核心组合6 .儿童发育评定方法:发育评定量表乂1).发育筛查性测验:新生儿20项神经行为测(NBNA)NBNA适用于足月新生儿,早产儿需要胎龄满40周后,足月窒息儿可在生后第3天开始进行检查。评定共分为5个部分:6项行为能力、4项被动肌张力、4项主动肌张力、3项原始反射和3项一般评估。每项评分为3级(0分、1分、2分),满分为40分,35分以下为异常。如果评分低于35分,7天后应重复检查,仍不正常者12-14天后再复查。评定在新生儿2次喂奶中间进行,整个评定应在10分钟内完成。该评定能较全面地反映新生大厦发育的

4、状态,了解新生儿行为能力,以便及早发现脑损伤情况,进行早期干预。;丹佛发育筛查测验:06岁小儿智力发育问题的早期筛查。发育诊断性测验: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估诊断06岁儿童发育水平的心理测量工具。认知能力评定量表:中国比内试验:测试对象年龄范围为218岁。;团体儿童智力测验:适用于916岁儿童。适应性行为评定量表KDBrazeton新生儿行为评定量表:出生第一天到满月都可以用。Conner父母症状问卷:适用于316岁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运动功能评定量表:01岁神经运动检查20项:作为脑性瘫痪的早期筛查方法,并可作为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的判定指标。;皮博迪运动发育

5、评定:适用于所有072个月的儿童。语言功能评定量表YD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适用于418岁的筛查测验。(Illinois心理语言测试:适用于310岁儿童。7 .原始反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脑桥。原始反射大部分在26个月内消失。包括觅食反射,手握持反射,足握持反射,拥抱反射,放置反射,放置反射,张口反射,上肢移位反射,侧弯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交叉伸展反射和阳性支持反射等立直反射:反射中枢位于间脑和中脑,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协调关系。多在出生后34个月出现,持续终生。包括颈立直反射,躯干颈立直反射,躯

6、干躯干立直反射,迷路性立直反射,视性立直反射和降落伞反射等。平衡反应: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发育的高级阶段。平衡反应多在立直反射出现不久后即开始逐步出现和完善,持续终身。包括仰卧位倾斜反应,俯卧位倾斜反应,膝手位倾斜反应,坐位倾斜反应,跪位倾斜反应和立位倾斜反应。8.关节活动度的评定:头部侧向转动试验:正常时颈部左右活动时下颌可达肩峰,左右对称,肌张力增高时阻力增大,下颌难以达到尖峰。臂弹回实验:使小儿上肢伸展后突然松手,正常时在伸展上肢有抵抗,松手后上肢恢兔原来的屈曲位置。围巾征:检查时小儿头和颈部保持在中立位,以免上肢肌张力不对称。将小儿一侧上肢通过前胸拉向对侧肩部,使上臂围绕颈部,

7、尽可能向后拉,观察肘关节是否过中线。新生儿不过中线,46月龄婴儿过中线。肌张力低下时,手臂会像围巾一样紧紧围在脖子上,无间隙,肌张力高时肘部过中线。胭窝角:仰卧位,骨盆紧贴床面,屈曲大腿紧贴到胸腹部,然后伸直小腿,观察大腿与小腿之间的角度。肌张力增高时角度减少,降低时角度增大。正常4月龄后应大于90度。足背屈角:仰卧位,评估者一手固定小腿远端,另一手托住足底向背侧推,观察足从中立为起始时的背屈角度。肌张力增高时足背屈角度减少,降低时足背屈角度增大。正常4月龄应在3060之间。跟耳试验:仰卧位评估者牵拉足部尽量靠向同侧耳部,骨盆不离开床面,观察足跟骨与股骨大转子的连线和桌面形成的角度。正常4月龄

8、后应大于90。内收肌角:仰卧位,评估者握住小儿足部使下肢伸直并缓缓拉向两侧,尽可能达到最大角度,观察两大腿之间的角度,左右两侧不对称时,应分别记录。肌张力增高时角度减小,降低时角度增大增长,4月龄后应大于90。牵拉实验:仰卧位评估者握住小儿双手向小儿前上方牵拉,正常小孩儿5个月时头不在后垂,上肢主动屈肘用力。肌张力低时头后垂,不能主动屈肘。9.儿童常见异常步态:臀大肌步态:表现为挺胸,凸腹,躯干后仰,过度伸髓,膝关节绷直或微屈,重力线落在髓关节后方。臀中肌步态:表现为摆动侧骨盆下降,躯干向支撑腿侧弯。当一侧臀中肌受损者行走时其处于摆动相的健侧骨盆下降,躯干向患侧弯曲。同时患侧肩关节下掣来代偿;

9、双侧臀中肌无力时,其步态特征为行走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状入鸭子,故称鸭步。股四头肌步态:表现为避免膝关节过度屈曲,在患侧足根着地时,臀大肌和小腿三头肌代偿性收缩,使髓关节伸展并将膝关节锁定在过伸展位,支撑相膝关节呈反张状态。剪刀步态:行走时骨盆前倾,因髓关节内收肌肌张力过高,行走时下肢向前内侧迈出,呈剪刀步或交叉步,双膝内侧常摩擦碰撞,由于胴绳肌力过高,支撑相膝关节仍保持屈曲,足尖着地,小腿三头肌痉挛则使下肢相对延长,下肢向前摆动时足趾拖地,并以足尖着地方式,行走。多见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共济失调步态:步态特征为行走时双上肢外展以保持身体平衡,步宽加大,步幅长短不一,步速快慢不等,高抬腿,足落地

10、沉重,呈“z”字形前进,不能走直线,因重心难以控制,行走时东倒西歪,呈蹒跚状或醉汉样,故又称蹒跚步态或醉酒步态,多见于小脑病变。膝内翻或膝外翻步态:双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相碰而两膝不能靠拢,为膝内翻;两膝能相碰,两足内踝分离而不能靠拢为膝外翻.两种异常步态大多是由于站立过早,行走时间过长,缺乏营养和锻炼等原因,造成大小腿内外两侧肌肉群及韧带的收缩力量与伸展力量不平衡所致。10.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适用于616岁。包括六个言语测验(常识,类同,算术,词汇,理解,背数。),六个操作分测验(图画补缺,图片排列,积木图案,物体拼配,译码,迷津。)11.运动疗法原则:遵循儿童运动发育的规

11、律促进运动发育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诱导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能力促进左右对称的姿势和运动诱发和强化所希望的运动模式,逐渐完成运动的协调性康复训练前缓解肌张力增强肌力处理功能障碍管理肌肉骨骼系统根据需求采用目前国内为公认的技术注意事项:患儿应取舒适体位控制不必要的运动原则上应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运动运动要反亚进行定期判断治疗效果治疗前向患儿说明运动目的使其理解常用的治疗技术:生物力学疗法包括渐增阻力训练法、关节活动技术、关节松动技术、软组织牵伸技术、协调性训练、平衡训练,减重步态训练和核心稳定性性训练神经生理学疗法包括BObath、ROod技术、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易化

12、技术(PNF)、BrUnnStrom技术、VOjta(诱导疗法)、运动再学习12.感觉统和:是指大脑将从身体各器官(眼,耳,口,鼻,皮肤等)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主持加工,综合处理的过程。13.心理治疗的一般性原则:尊重信任原则,保密原则,综合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中立原则,回避原则,转介或转诊。注意事项: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治疗环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交流的方式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善用学习并注重情感治疗,重视父母的参与和合作,认识和处理儿童治疗中可能存在的阻力。心理治疗的特点:不会主动求助。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弱,更多依赖于家庭环境。处于发展阶段,可塑性强。14 .作业治疗的特点和作用作用

13、:(1)改善患儿的心理:增强患儿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提高患儿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患儿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给患儿提供情绪宣泄的机会,重新获得心理平衡,调节患儿情绪,发展兴趣爱好,培养患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意识(2)恢复患儿功能:调节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机体代谢,增强体力和耐力,改善患儿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3)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儿翻身、坐起、穿衣、进食、洗浴、修饰、行走、用厕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特点:15 .常用的教育康复方法诊疗教学法、循序渐进法、行为矫正法、电脑辅助教学、任务分析法、其他 16.行为矫正法,行为矫治即矫正或消除不合格的行为情绪问题及功能障碍,建立和发展正常的行为。包括

14、正性强化法,消退法,惩罚法,消退法 17.广义的早期干预,是针对所有儿童;狭义早期干预是针对有高危因素的儿童,为了预防和减轻高危儿伤残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造成儿童发育迟缓的因素,并提供发展,治疗的多种多样的服务支持,从而使其能力有所提高或达到正常水平。18.高危儿早期早期干预与康复(01岁)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由于围生期缺氧窒息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部分小儿可留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可分为轻,中,重三度1 .轻度生后24小时内症状最明显,72小时内逐渐减轻直至消失,无意识障碍,出生时有短暂的嗜睡。一般无抽搐,如出现抽搐,多为低血糖,低血钙引起。检查时肢体自主运动存在,肌张

15、力正常,神经反射基本正常,吃奶不受影响。脑电图正常。预后良好2 .中度大多数在生后48-72小时症状明显。,出现嗜睡或反应迟钝。缺乏自主运动经历减弱,神经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有持续性踝阵挛,瞳孔缩小,心率减慢。3 .重度生后即昏迷,不哭,不会吸吮,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伴有惊厥,且药物不易控制,肌张力极度降低,呈松软状态,自发动作完全停止,原始反射消失,常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存活者多有后遗症,大部分在医院接受治疗,但预后不好。二、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是由于严重黄疸引起,早产儿黄疸不严重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胆红素脑病(警告期,痉挛期,恢夏期),慢性胆红素脑病(后遗症)。急性胆红素脑

16、病可分为三个临床阶段:第一临床阶段表现为反应略低下,嗜睡,轻度肌张力减低,活动减少,上述表现是可逆的。第二临床阶段肌张力增高,呼吸不规则,呼吸困难,拒乳,该阶段若能紧急换血,可能逆转改变。第三临床阶段肌张力增高消失,逐渐转为肌张力降低。包括锥体外系运动障碍,听力异常,眼球运动障碍牙釉质发育异常。三、康复治疗早期规范干预可减少高危儿神经发育障碍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高危儿病情稳定后给予早期干预,治疗要早,疗效越好。1、早期干预的定义:为了预防和减轻高危儿伤残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造成儿童发育迟缓的因素。并提供发展治疗的多种多样的服务支持,从而使其能力有所提高或达到正常水平。2、生

17、后第一年为改善及避免神经系统损伤后遗症的黄金时间。早期的含义可理解为生命的早期或症状出现的早期。干预开始的年龄对干预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出生后第一年最为重要。3、康复治疗的实施:采用视觉,听觉刺激,按摩,神经发育治疗,运动功能训练,喂养指导,课堂教学,亲子活动等方法进行干预。按照婴儿的发育规律进行:3月前主要目标是视觉,听觉,触觉,前庭功能,抬头,躯体扭转训练。4.6月主要目标是翻身,坐,手触物,平衡能力等。7-12月主要是手的精细动作,爬行,站立,语言,走。对于中度或重度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话来说,要抑制异常行为和运动模式,在治疗过程中还要配合理疗(脑循环治疗仪,高压氧治疗,经颅磁治疗

18、仪等)。认知功能训练,药物治疗等辅助干预。对高危儿采取医院类康复治疗与家庭康复护理相结合的治疗方案。4、高危儿早期康复治疗中对职业人员的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婴儿的体格和智能发育规律,制定每位婴儿早期干预目标,协调医护及家庭的婴儿的综合干预及护理,熟练运用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发育协调障碍(DCD)1、DCD是儿童期的慢性神经系统障碍2、临床表现:粗大运动技能障碍,精细运动技能障碍,感觉运动协调障碍,体位控制和平衡能力障碍。3、共患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语言发育迟缓,情绪行为问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1、智力可以正常或接近正常2、ADHD三大核心症状:注意缺陷、多动、冲动3、起病大部分

19、是在6岁以前,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智力发育迟缓(IDD)1、只有智商和社会适应能力共同出现才可诊断。2、只要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测试低于人群标准,即可以诊断为智力障碍。智力小于70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症状:起病于三岁前。社会交往障碍为核心症状。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法。其他表现(常伴有精神发育迟滞,睡眠障碍,注意障碍,情绪不稳定,多动。认知发展多不平衡,癫痫,脑瘫)一、脑性瘫痪1、定义,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2、脑损伤的时间界限,脑性损伤的发生应界定于婴幼儿期内(包

20、括胚胎期),大多发生在1岁半之前3、主要特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持续存在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及活动受限。4、分型及分级按运动障碍类型及瘫痪部位分型为六型,1.痉挛型四肢瘫2.痉挛型双瘫3.痉挛型偏瘫4.不随意运动型5.共济失调型6.混合型按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分级五级,光能从高至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痉挛型以锥体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型,主要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共济失调型以小脑受损为主。5、脑性瘫痪主要功能障碍(1)运动功能障碍,早期以运动发育落后为主(2)持续性姿势及运动模式异常(3)反射发育异常,主要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矫正)反射及平衡(倾斜)反应延迟出现,痉挛型脑性瘫痪

21、可出现病理反射(4)肌张力和肌力异常(牵张反射亢进、关节活动度异常等)(5)随年龄增长的继发性损伤二、脊髓各阶段损伤的症状,1、上颈段损伤,表现为呼吸困难,隔肌瘫痪,咳嗽无力,发音很低,四肢痉挛性瘫痪;2、下颈段损伤,可有双上肢麻木无力,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下肢为痉挛性瘫痪;3、胸段损伤,有清楚的感觉障碍平面,损伤平面以下双下肢痉挛性瘫痪;4、胸腰段损伤,感觉障碍平面在腹股沟处,脊髓在第11到12胸椎损伤,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在第1到2腰椎处损伤,双下肢呈迟缓性瘫痪,由于圆锥损伤膀胱及肛门括约肌失去控制,有大小便失禁;5、第2腰椎以下骨折,损伤马尾神经多为不完全性损伤,双下肢大腿以下呈迟缓性

22、瘫痪,大小便失禁。三、脊髓损伤根据损伤程度分类1、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和运动均消失;2、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尚有一些感觉和运动功能存在,根据脊髓横断面损伤的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分为(1)中央束综合征,脊髓中央损伤表现为痛觉和温度觉消失而触觉保存的浅感觉分离,双上肢较下肢瘫痪重,并有括约肌功能障碍; (2)、半切综合征,脊髓一侧横断面损伤,损伤的同侧运动和深感缘障碍,对侧为痛觉和温度觉障碍; (3)前束综合征,脊髓前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完全瘫痪,痛觉、温度觉消失,但触觉、两点辨别觉和深度感觉仍正常; (4)后束综合征,脊髓后部损伤,即沈部感觉障碍,双侧运动障碍,而触

23、、痛觉和温度觉仍存在等;四、臂从神经损伤1、分型(1)上臂型,由于第5、6颈神经根最易受损,故此型临床最多见,患侧整个上肢下垂,内收,不能外展及外旋,肘关节表现前臂内收,伸直,不能旋后或弯曲,腕、指关节屈曲,新生儿拥抱反射不对称,患肢下垂,肩不能外展,肘部微屈和前臂旋前(2)前臂型,症状不明显,生后多日才发现,表现患侧手大小鱼际肌萎缩,屈指深肌肌力减弱,常有臂部感觉障碍,如颈交感神经受损,则上睑下垂,瞳孔缩小(3)全臂型,全上肢完全瘫痪,感觉消失、腱反射消失、肌张力低,可出现HOrner征,晚期肌萎缩明显上臂损伤C5-C6下臂损伤C8-T1引导式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引导员通过娱乐性,节律性意向激发

24、儿童的兴趣,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完成任务。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治疗小儿脑瘫和运动发育迟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引导式教育的适用范围:三岁以上小儿脑瘫效果最好。引导式教育的基本元素包括引导员,引导式教育的环境,节律性意向以及引导式诱发。日课(1)日课的内容,可以是练习析解习作程序,也可以是将儿童练习好的析解习作程序连接起来,进行连贯的系统性训练,日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有节奏,不可以中途停滞或中断,在引导员的努力下,日课应可以在一个活跃的气氛中进行并完成。日课内容根据小组整体水平和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根据年龄特点,婴幼儿以日常生活最需要的运动和语言功能训练为主,学龄期要增加文化课,学习要素,重点、深

25、度和时间分配则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做出适当的调节(2)日课设计和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包括以下内容分组教学,以智力水平相近的为一组;以学生为本,选择教材;全面性、可接受性的原则;学习内容应以实际生活需要为准则;学习要辅助学生融入社会;娱乐性,趣味性和科学性;文化课学习参考幼儿园中小学的教育大纲;运动训练抬头翻身,坐爬站走,可以与理解感知交流等智力训练同步进行编排时,应将语言训练和运动训练同时结合进行,我把彩棒举起来,引导员一边说,举起双手示范,绕儿童边说边做应用,12345或者儿歌来延长儿童的举手时间,达到训练的目的,将语言运动结合起来,用训练提高了儿童的训练和互动作用,达到全面康复,主动康复的

26、效果,将要训练的内容进行连贯的和系统的编排和实践日课选择题: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病理变化为脑水肿。2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主要诊断依据为临床表现。3 .臂丛神经的康匏治疗不包括:VOgta诱导疗法。4 .脑瘫可出现的反射发育错误的为深浅反射消失或减弱。5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治疗孤独症每周需治疗多长时间:40小时,6 .下列不是Bobath技术控制关键点的是:联合反应。7 .脑性瘫痪最早诊断时间为六个月。8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程持续时间为六个月。9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接受认知治疗时间及次数:10 .几个月大儿童可以将头转向声源:34个月。11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起病年龄:三岁前。12 .儿童语言发育关键时期:一岁。13 .关于脑性瘫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痉挛型脑瘫最常见部位为锥体外系。14 .脑瘫以强直型多见(J)15 .轻度智力低下多能找到病因(X)16 .脑性瘫痪肌张力测试不包括:儿童发育迟滞。17 .孤独症高危因素不包括:双胎妊娠。孤独症核心症状为:社会交往能力缺陷。18 .下列哪项不是新生儿高胆红素症病因:肝细胞结合能力亢进。19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包括:发育矮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