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院全面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试行).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67763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学院全面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试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学院全面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试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学院全面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试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学院全面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试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学院全面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试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学院全面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学院全面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试行).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XXX学院全面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试行)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XX省促进产教融合实施方案(X政办发(20XX)38号)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转型发展,提出本意见。一、工作原则凸显特色。突出应用特色,重点推进,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对接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契合地方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校地、校企深度融合。合作共赢。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原则,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共同培养、输送“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工作

2、目标聚焦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总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影响力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1.专业建设。通过产教融合,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建设特色鲜明专业群。吸收行业、企业人员进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链结合,开展“订单式培养”,将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嵌入人才培养过程,大力推进普通学历+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2 .课程建设。校企共同建设和开发以“基本技能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发展能力课程”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重点建设一批与区域新兴产业、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产教深度融合课程。与企业共同开发产学合

3、作特色系列教材。3 .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职业能力,落实学校的有关政策,支持校内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参加技能比赛、获取资格证书等,大力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引进或柔性引进一批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教师。4 .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鼓励校企(地)合作建设省级平台、市级平台和校企联合实验室,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研发中心等,原则上每个专业要建立由1家以上知名企业领衔、多家相关企业有力支撑的校企合作企业群,5 .提升协同科技创新水平。把企业的需求和技术革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积极开展协同育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切实加强和规范学生的各类实践活动,

4、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及就业基地建设。6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事业、企业单位的合作,争取项目与资源在学校汇聚,将学校建成服务社会的培训基地,技术开发基地、成果转化与孵化基地7 .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打造“产、学、研、用、创”多功能、多主体的深度融合的办学实体,形成多元办学格局。三、融合路径(一)加强顶层设计。一是成立产教融合领导机构,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明确产教融合发展任务与要求,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二是厘清产教融合的内涵,整合各单位资源与力量,共同支持产教融

5、合的发展;三是通过产教合作,对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任务及评价标准进行改革,引领专业建设方向。(二)对接产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一是结合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以新工科建设为导向,持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二是校企合作把产业企业最前沿的理论、技术引入课程教学;三是对接产业需求,开展1+X证书培养;(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一是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三是在符合专业国家标准的情况下,实现专业教育、工程应用能力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四)创新协同育人模

6、式。一是建立适应协同育人的治理体系。二是探索建“学院+产业园区”、“专业+校外企业”、”专业+校内平台”、“专业+行业协会”等多方式校企(地)合作模式。推进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三是完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开展“3+1”或“2.5+0.5+1”培养模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启动“创新实验班”、“校企合作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是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五)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一是建立与合作单位人员互聘制度,企业聘任专职教师担任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学院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聘用一批优秀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相关专业兼职教师。二

7、是实施青年教师轮岗培训制度,有计划地选派一批专任教师到企业、行业等部门接受见习、培训、顶岗实习等实践锻炼。三是引进和外聘一批具有实践能力、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充实学院师资队伍。四是实施教师“双师双能”提升计划,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取得相关执业、从业资格证书。(六)充分发挥各类平台在产教融合中的作用。一是按学生受益的原则,与合作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二是开放院内实验室、实训中心,为学生、教师或企业提供检验检测、研发设计、小试等服务,鼓励学生、教师参与产教融合项目申报,为大学生和企业人员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孵化物理空间、培训咨询、监管指导、创业扶持等服务。三是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

8、发展,鼓励各系(部)充分依托丰富校友资源共建培育平台。四、保障措施(一)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组织机构。学院成立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学院产教融合工作的推进工作。各教学单位成立产教融合理事会,或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理事会或专业指导委员会中企事业单位成员占比三分之一及以上。(二)加强考核监督。学校制定和完善产教融合监督和考核指标,将其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学院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各教学单位产教融合工作考核评估内容见附件。(三)创造良好实施环境。强化责任落实,做好宣传与指导工作,使全校各单位和各类人员深入了解产教融合的重要性,结合学院发展规划,开展产教融合相关研究,提供相应条件支持。(四)给

9、予优惠政策扶持。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对产教融合给予政策支持,包括项目立项、经费配套、职称评审等。五、其它本意见由教务处解释。附件:各教学单位产教融合工作实施标准及评价依据实施项目评价依据标准备注1.师资队伍(15分)1.1企业导师(5分)每专业至少聘任1名企业骨干承担教学任务,基数为2分,每增加1名1分。以课表为准1.2教学团队(5分)校企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团队中至少有1名企业骨干并承担实习实训、毕业综合训练等实际工作,基数为2分,每增加1名增加1分。提供支撑材料1.3教师培养(5分)校企共同培养双师双能师资队伍,每1名双师双能型教师计1分,新增的双师双能教师每名另计0.5分。由人事处认定2.人才

10、培养(15分)2.1专业建设(5分)成立企业高管参加的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计2分,每开展1次活动计1分。有相关文件和活动记录2.2培养方案(3分)校企共同制定学生、教师高度评价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查看文件2.3培养模式(4分)合作培养模式符合学科、专业特点,且有实效。查看文件2.4人才评价(3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查看文件3.实践支撑(10分)实习(训)基地(10分)1、拓展校企共建实习(训)基地或创新创业基地,每增加1个计2分,最多4分;2、每年接纳本专业80%以上学生计6分,60.80%计4分,3O6O%计2分,低于30%计1分。查看实(训)材料4.合作成效(60分)4

11、.1教材编写(10分)校企共同编写高质量教材、讲义、实践指导书,1本教材5分,1本讲义2分,1本实践(实验、实训)指导书2分。查看教材等4.2捐资助学(5分)由企业为学生或教师设立奖励基金,每1万元1分;或捐赠设备估值每2万元1分。4.3实践平台(10分)校企共建工作室、实验室,有其中1个并开展实际工作计6分,2个及以上计10分。查看场地4.4课题立项(5分)校企共同申报、立项课题,纵向5万元以下1分,每增加5万元加1分;横向10万元以下1分,每增加10万元加1分。4.5平台申报(10分)联合申报省级平台(众创空间、基地、中心、实验室等)5分,申报成功10分。4.6研究成果(10分)联合公开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联合申报发明专利并授权;联合申报获得省级以上成果奖。按科技处计分办法计算后折算分数4.7就业录用(5分)接纳我校学生入职,1人计1分,每增加1人计0.5分。统计数据4.8技术转化(5分)校企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小试、中试或工程化基地,成果成功转化计3分;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3分、技术转让3分、为企业提供认可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每次1分。由科技处认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