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监测对食管腺癌患者食管保留、肿瘤分期和生存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arrett食管监测对食管腺癌患者食管保留、肿瘤分期和生存的影响.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Barrett食管监测对食管腺癌患者食管保留、肿瘤分期和生存的影响Barrett食管监测对食管腺癌患者食管保留、肿瘤分期和生存的影响目的:内镜检查已被举荐用于Barrett食管患者的定期监测,但是最近的探讨发觉Barrett食管进展至癌症的比例较低,因此定期监测的重要性受到质疑。本探讨旨在比较经监测发觉的Barrett食管进展至食管腺癌的患者,和未经监测、常规发病的食管腺癌患者的肿瘤分期、生存期和食管保留率。方法:对20052010年间全部在本中心接受治疗的重度异型增生和食管腺癌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O监测组患者在内镜证明疾病进展前6个月时,至少进行过1次内镜检杳,并且活检证明存在肠上皮化生
2、(伴或不伴低度异型增生)O结果:探讨共纳入224例患者,其中36例来自监测组,188例为一般常规发病入院患者。与常规发病组患者相比,监测组患者肿病分期更早(PV0OOOD,接受保留食管的内镜下切除可能性更高(44%vs.11%,P0.OOOD此外,监测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可能性更低,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也更长。没有市度异型增生和粘膜内肿瘤患者因膈症死亡。结论:与未进行监测的患者相比,进行监测的Barrelt食管患者生存期更长,须要食管切除的可能性也更低。粘膜下肿瘤的治疗为根治性,监测组生存期的改善并非领先时间偏倚所致。因此,定期内镜监测对于Barrett食管患者仍具有重要意义。JThoracCa
3、rdiovascSurg2013:146:31-7食管腺癌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5年总生存率仅为15%0食管腺癌最主要的危急因素为Barrett食管(BaettSesophagusBE)。从BE进展至腺癌,涉及化生上皮的一系列变更:起先于异型增生,最终发展为侵袭性癌。对BE患者举荐进行内镜监测,可以刚好检测到疾病的进展,并且在可治愈阶段进行治疗。然而,最近的数项探讨显示,BE进展的风险低于既往探讨报告的结果,因此对内镜监测的价值提出质疑,并且起先推广对于BE可任其发展的理念1,2。与上述探讨同期进行的一些其他探讨则显示,存在BE、市度异型增生(high-gradedysplasia,HG
4、D)或粘膜内腺癌的患者通常能够胜利进行内镜下治疗,从而保留食管3,4。与之相反,更为晚期的肿瘤患者则须要进行食管切除,并联合进行新协助放化疗。本项探讨旨在比较经监测发觉的BE进展至食管腺癌的患者,和未经监测、常规发病的食管腺癌患者的肿瘤分期、生存期和食管保留率。方法1、患者我们对本中心胸外科2005、2010年间收治的全部因HGD或食管腺癌接受内镜下治疗或食管切除的患者病历进行了回顾。之所以选择2005年作为探讨的起先时间点,是因为从那时起本中心的内镜治疗技术(包括内镜下切除和消融)已经成熟。假如患者知晓IiI己的BE诊断,并且在疾病进展为UGD或侵袭性腺癌前6个月时至少进行了1次内镜检查,并
5、且活检证明为肠上皮化生(伴或不伴低度异型增生),则将其视为处于监测中(监测组)O而在常规内镜检查中发觉有HGD或侵袭性腺癌的患者,则被定义为未进行监测的常规发病组。本探讨已获得加利福尼亚州高校伦理委员会批准。2、内镜治疗与食管切除对比在确定患者实行何种治疗之前,胸外科主治医师对全部患者进行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在HGD或活检确诊为腺癌的,患者中,当Barrett,S粘膜为完全扁平,且无结节或病变时,适于进行射频消融,所应用的设备为Halo360或90设备(BRRX,Medical,Covidien,Mansfield,Mass):当BarretfS粘膜显现出渍疡或病变时,则须要内镜下切除病变来确
6、定其病理类型及浸润深度。当肿物的浸润深度超过粘膜肌层,达到粘膜下层时,则不再适合进行内镜下切除或保留迷走神经的食管切除,此类患者建议实行食管切除,并进行淋巴结清除(最常应用整块切除技术)假如内镜切除后证明病变位于粘膜内层,则患者适于行内镜下治疗或保留迷走神经的食管切除。可依据患者倾向、食管功能障碍的程度、反流的严峻程度、BE长度和是否存在多灶性病变,在上述治疗方式中进行选择5。保留迷走神经的食管切除术能够切除病变,但并不能清除淋巴结,因此仅适用于IIGD或粘膜内层肿瘤病变患者,这些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低6。假如患者选择进行内镜治疗,我们倾向的方式为首先内镜下切除BarretA病变段食管的全部
7、结节,并对残留的肠上皮化生进行射频消融,直到彻底根除BE5o内镜治疗8周后进行内镜检查,假如仍旧存在肠上皮化生,则患者可以马上再次行射频消融或进一步的内镜切除。这一模式可以重夏进行,直至彻底根除肠上皮化生。当患者的肠上皮化生被根除后,起先进行内镜监测,第1年内每3个月一次,第2年每6个月一次,之后每年一次。假如出现肠上皮化生复发,则再次进行内镜下射频消融或切除治疗。3、分期患者行内镜下切除,证明存在HGD或粘膜内肿瘤时,并不常规行正电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ionemission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PET-CT)或超声内镜检查。而对于存在粘膜下或
8、更深肿瘤的患者,则与其他探讨所述一样,需行PET-CT或超声内镜检查进一步明确分期。对于有证据表明为N2期(3飞个淋巴结受累)的患者,须要行新协助治疗。当治疗结束后,进行再分期,假如没有转移则进行食管切除。依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第7版旃症分期手册进行分期7。4、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构成比的比较,依据KaPlan-MeiCr法计算生存期,并采纳logrank分析进行比较。5、结果在进行本探讨的6年间,共有224例患者因HGD或侵袭性食管腺癌行内镜下治疗或食管切除,其中监测组和常规发病组分别为36例和188例。两组患者特征、治疗方式和肿瘤分期见表K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均无
9、显著性差异,但是监测组患者中反流症状更为常见,病程也更长。监测组的36例患者中,7例在外院进行监测,因存在疾病进展证据而在本中心接受治疗。监测时间的间隔范围为6个月至4年不等,在发觉疾病进展之前进行的内镜检查次数中位值为3次。与之相反,常规发病组中大部分患者在入院前没有进行过内镜检查。监测组中存在HGD或粘膜内腺癌的比例(64%)显著高于常规发病组(26%)o监测组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患者首次治疗为内镜下治疗,而常规发病组中仅为17%此外,监测组中4优的患者胜利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并保留食管,而常规发病组中仅为12%o36例监测组患者中有20例(56Q患者实行了食管切除。在这20例患者中,其中9例在最
10、初进行内镜治疗后乂接受了食管切除,缘由包括内镜下切除后发觉病变侵入粘膜下层(n=2)、存在粘膜内多发癌(n=5)和患者要求/尝试内镜治疗失败(n=2)。由于这些患者的病变位置表浅,约一半患者采纳保留迷走神经的食管切除术。而在常规发病组中,166例(8酰)患者行食管切除术,仅.7%适合保留迷走神经。10例最初采纳内镜治疗的患者随后接受食管切除术,缘由包括病变侵入粘膜下层(n=5)、粘膜内多发癌(n=l),患者要求/内镜治疗失败(n=4)监测组患者均未接受新协助治疗,行食管切除的患者80%淋巴结阴性。而在常规发病组中,32%的患者接受新协助治疗.,并且在食管切除术后有49%发觉淋巴结侵扰,几乎1/
11、4的患者存在7个淋巴结转移(N3)o监测组患者的90天死亡率为0%,而常规发病组为l%o监测组的中位生存期、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优于常规发病组(图1)。在中位时间为22个月的随访期内,两组患者中存在HGD和粘膜内病变(TIa)的亚组患者均未发生癌症相关疾病死亡。6、探讨BE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估计美国一般人群中约有5.6%患有此病8,9,BE是目前唯一已知的食管腺癌(美国发病率增长最快的癌症)癌前病变10。BE进展至癌症的过程通常极为规律:非混合型BE低度异型增生HGD浸润性腺癌。举荐对BE患者进行内镜监测基于如下理念:部分BE患者会发生进展,假如在可治疗或可治愈阶段发觉,能够提高患者的生
12、存期。虽然尚无随机比照试验支持这一理念,但已有数项回顾性探讨显示,定期监测的患者与未进行监测的患者相比,能够发觉更早期的肿痛,并且生存期更长1173。这些既往探讨均采纳食管切除治疗出现的进展。本探讨也证明,监测组患者比常规发病组患者的肿瘤分期更早,生存期更长。监测组患者中最终病理分期为HGD或粘膜内癌者为64%,而常规发病组仅为26%o这些早期病变几乎均可以治愈,在本探讨中,没有HGD或粘膜内癌患者在治疗后死于癌症。这些病变也更适合进行内镜治疗,并且监测组患者更有可能接受内镜切除和(或)射频消融,从而保留食管。在探讨后期,由于我们对运用窄带成像技术进行广泛内镜下切除更为娴熟,用于残留BE射频消
13、融的设备也更加完善,进行内镜治疗的频率和胜利率均有所增加。监测组中的绝大多数患者(29/36例,81%)是在发觉病变进展为HGD或侵袭性腺癌后才转入我院。这29例患者中,最长监测期达4年,45%的患者侵入粘膜下层或更深,55%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14%死于癌症。而在本中心进行监测期间发生进展的7例患者中,4例进展至粘膜内腺膈,3例为HGD,但均未死于癌症。对于非混合性BE,我们的监测方案为每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所以7例患者均发觉于肿痛早期、可治愈阶段。尽管由于监测组患者样本量较小,难以将监测时间与肿瘤分期和生存进行相关性分析,但是逻辑上监测间隔越短,疾病发觉就越刚好,就越有治愈的可能。采纳内镜
14、对BE进行监测仍存在争议14-16,本探讨的结果与此问题恰好相关。反对监测者主要是认为BE进展发生率低,组织学诊断异型增生精确性差,并且大多数患者在诊断为腺癌时并未发觉以前患有BE,运用食管切除治疗疾病进展时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以及重复进行内镜检查和活检所产生的额外班用等17。由于评估BE监测效果的临床试验费用较高,且极为困难,大量探讨运用Markov数字模型对假设的BE患者队列进行监测相关的成本效益评估,并与其他已被认可的监测方案进行对比,例如乳腺癌铝靶筛查、结宜肠癌和器官移植筛查等。1999年,Provenzale等18总结认为,每5年进行1次监测是唯一可行的策略,与其他既有监测方案
15、相比具有增量成本-效益比。在他们的模型中,将每年进展至癌症的风险设定为0.4%,治疗方式为食管切除,食管切除的死亡率为9.5%18o在另一项运用相同Markov模型的探讨中,对某些变量的赋值不同,得出结论为每2年进行1次监测时,每质量调整生命年的增量成本-效益比为16965美元,高于结宜肠癌筛查费用(IlOoO美元),但比透析患者采纳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贫血的费用(180000美元)低。这项分析将每年进展至癌症的风险设定为0.5%,治疗方案为食管切除,食管切除死亡率为3.5%19这些MarkoV模型对用于分析的变量赋值(包括BE进展至癌症的速率)变更特别敏感。2项最近发表的探讨显示,每年由BE进
16、展至癌症的进展率低于既往认为的0.5%1,2o一项来自北爱尔兰的基于人群的探讨显示这一进展率为每年0.16%1;另一项依据病理登记数据库(覆盖整个丹麦人口)进行的分析则显示每年的进展率为0.在北爱尔兰的探讨中,其纳入的探讨对象只是食管中出现柱状上皮化,并没有肠上皮化生(尽管仍存在争议,但绝大多数证据显示肠上皮化生才是粘膜存在癌变风险的标记20,21),当作者将探讨对象变为仅限于肠上皮化生患者时,癌症年进展率增至0.27%,而假如将进展至HGD的患者也纳入时,则进一步增加至0.38%1丹麦的探讨仅纳入了肠上皮化生患者,但是并未纳入食管胃交界处癌患者2。该探讨中也未提及BE的长度,但是看起来很多(
17、假如不是绝大多数)患者BE长度较短2。因此,解除胃食管交界处癌几乎确定会导致BE进展至癌症的真实风险被低估2。此外,这两项探讨解除了在BE确诊后1年内进展至癌症的患者,而假如纳入这部分患者将会显著增加进展风险(丹麦探讨的年进展率将增加至0.29%)。任何关于监测的探讨必需纳入这部分患者,假如不纳入这部分患者,他们就会在确诊BE后的某个时间点被认为是未经监测的常规发病患者。尽管癌症年进展率是BE监测相关Markov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之一,但还存在一些其他重要变量(包括治疗进展患者的方法和费用,以及不同治疗方式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在全部已发表的BE监测相关Markov分析中,均将食管切除作
18、为病变进展后的治疗手段。在这些探讨发表后的10年间,病变进展的治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更,内镜切除治疗HGD和粘膜内腺癌就是最为显著的变更之一。本探讨首次报告,与常规发病发觉的患者相比,通过监测发觉的病变进展更适用于内镜下切除或射频消融,因此近半数的监测患者保留了食管。我们以前曾报告过,虽然生存期相像,但内镜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食管切除3。此外,内镜治疗或食管切除治疗早期病变的生存期转归均极佳。本探讨中全部接受治疗的HGD或粘膜内腺癌患者均未出现癌症相关死亡。其他探讨也显示,粘膜内癌患者接受食管切除或内傥治疗均可以获得良好的长期治愈效果3,22,23O单纯切除可以治愈这些患者,表明既往认
19、为监测组患者生存期优于常规发病组是由于领先时间偏倚所致,以及诊断上将食管腺癌定义为全身性疾病的说法并不正确15。在这些Markov模型相关探讨发表后的10多年间,食管切除术也同样得到了改进。尽管前文引用的文献中显示食管切除术后的死亡率为9.5%和3.5%1,2,但是在本项探讨中,监测组患者中因出现进展而接受食管切除术后的90天死亡率为0,常规发病组患者也仅为l%o而对于仅存在HGD和粘膜内腺癌的亚组患者来说,两组中术后均无死亡病例,与既往在此类早期病变患者中进行的探讨结果相像24,25o在本探讨中,共有19例患者采纳微创方式进行食管切除(占全部食管切除患者的10%)o微创技术应用于此类患者时可
20、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时间,复原也更快26,27o此外,监测组中约一半的食管切除患者保留了迷走神经。保留迷走神经的食管切除术仅适用于HGD和粘膜内肿瘤患者,可以尽可能的降低此类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风险,以及术后短期和长期的并发症发生率.(如围术期感染和迷走神经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及腹泻)22,与内镜治疗相比,保笛迷走神经的食管切除术的优势是其通常仅需一次治疗,而无需重第治疗,也无需进行持续监测(没有食管内持续存在局部病变或复发的风险)28。本探讨发觉,常规发病患者更可能接受新协助治疗.、发生淋巴结转移和死于癌症。考虑到全部这些因素,假如目前重新应用Markov模型对BE监测进行评估,并不会仅仅
21、因为最近的报告显示BE进展至癌症的比例较低,而使其成本效益与此前相比更差。新的Markov模型探讨应纳入化疗和放疗的费用、内镜治疗和食管切除费用比较,以及这些治疗方法当前效果的改善。此外,新的监测模式和异型增生检测方法不断涌现,例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可以降低监测费用,并且结果可信度更高。因此,对于BE是否应当进行监测的争辩远未尘埃落定,上述丹麦探讨中所认为的假如没有异型增生,BE进展至食管腺癌的风险极低,常规对此类患者进行监测的价值值得怀疑这一说法并不成熟,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2。与对已确诊BE的患者进行监测相比,对BE进行筛查的争议更大。尽管在本探讨的6年视察期内有16%的因监测中发觉的病
22、变而接受治疗,但84%的常规发病患者以前并未诊断BE,且绝大多数从未进行内镜检查。这表明初级保健医师和胃肠道专科医师通常会对此类患者干脆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而未对症状进一步评估。然而,这同样也表明很多常规发病的癌症患者从未出现显著的反流症状(进行筛查的主要项目)。假如内镜筛查举荐对象仅限于长期烧心或存在反流症状的白人患者,就会遗漏大量高危人群。在本探讨中,常规发病患者中仅有一小部分存在上述症状。所以,更有效的方法或许是举荐进行一般性筛查,例如在50岁进行结肠镜筛查的同时进行BE筛查。此外,木探讨中6例常规发病癌症患者(HGD或侵袭性腺癌)在确诊前5年内曾行内镜检查(尤其是其中3例在发病1年内曾行
23、内镜检查),结果显示为糜烂性食管炎或正常食管,但是未进行活检。这些内镜检查都是外院进行,更加说明白常规活检取材的重要性,取材部位应包括食管胃交界处和食管柱状上皮化处(尤其须要关注柱状粘膜内的任何病变或结节将来新型非内镜筛查技术的应用,例如1.ao-Sirieix和FitZgerald29提出的Cytosponge技术(应用免疫组化标记物而不是细胞学检查来鉴定在样本中是否存在BE),或许对于大量人群的筛查来说成本效益比更好,结果也更牢竟。本探讨存在重要的局限性。这是一项来Fl单中心的阅历报告,患者数量(尤其是监测组)相对较少。然而作为一家地区性食管胃反流性疾病、BE和腺癌的转诊中心,我们可以确信
24、对于监测组和常规发病组来说均无任何转诊偏倚。因为各组中绝大多数患者都是依据其疾病转诊,我们须要依据探讨目的主观确定监测组患者的构成。我们认为最合理的定义为:患者本人知晓自己患有BE,至少1次内镜检爸证明存在BE(至多为低度异型增生),并且发觉时间至少距内镜检查发觉有HGD或侵袭性腺癌6个月。最志向的状态是大多数发生进展的患者来自本中心每年进行标准化内镜监测的患者。然而,本探讨中监测组的大部分BE患者均接受了抗反流治疗,因此这部分患者的进展风险可能因此而降低。当然,抗反流治疗对于降低BE进展风险的影响还存在争议,这并不在本探讨的范围之内30,31,另一个局限性是对于本探讨纳入的监测组和常规发病组
25、来说,我们并不知道如何为全部在本中心接受评估的BE和(或)腺相患者确定标准的参考框架。此外,常规发病患者有可能在接受新协助治疗期间发生进展而从未接受食管切除术,这类患者未纳入本探讨。存在转移和接受明确的放化疗或姑息治疗的常规发病患者也同样未纳入本项探讨,因为假如纳入这部分患者,无疑还须要将监测组和常规发病组进一步细分。尽管存在这些局限性,仍可以发觉监测组和常规发病组之间的显著差异,应此应进一步评估内镜用于BE监测(甚至筛查)的作用。7、结论绝大多数常规发病的食管腺癌患者此前并未确诊BEo此类患者多为局部晚期病变,须要行食管切除术,并且常常须要联合应用新协助放化疗。与之相反,进行监测的BE患者发觉进展时多为肿瘤早期,多数可以通过内镜切除和(或)消融进行治疗,须要进行食管切除的患者更少,且生存期显著优于常规发病组。这些结果表明,仍须要对BE患者进行持续监测,甚至可以考虑寻求具有更佳成本效益机制的方法对高危人群进行BE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