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传》读后感.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杜甫传读后感杜甫是唐朝的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把他的一生献给了动荡的国家和涂炭的人民。杜甫的一生就是一个心路历程。从早年豪情壮志到长安十年后的忧国忧民,从惜懂走向成熟。这其中环境对他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大的环境下,杜甫的本心与良知被激发,成为了撰写“诗史”的“诗圣”,成为了人民的诗人。杜甫的为人民倾吐心声,并非不明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通透”。在太平盛世,国富民安的时候,这么做诚然有些道理。可是一旦社会动荡,生活变得水深火热,国家就不仅仅是显赫与富者操心的了。到民不聊生的时候,每个人都要有一份社会责任感,都要心系天下。当人们团结起来的时候,国家的力量才会喷薄:只要有人揣不良之心,平
2、天下的希望就会渺茫几分那个从马躇铁上的钉子到亡国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是为顾炎武口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杜甫生在乱世,看到国疆崩丧,兵荒马乱,“朱门酒肉鬼,路有冻死骨”的惨景,岂能压得住心中的怒火与苦闷,放任天卜不管,放任人民不管?杜甫思欲报朝廷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并非“愚忠”和“迂腐”。含羞草受到了外界的刺激会合拢自己的叶子,兽群遇到危险会挤在一起,人们在灾难面前会跪卜来祈求上苍,这些都说明了人同任何生物一样,在遇到危险时总会渴望回到一种被奴役的状态。杜甫面临安史之乱的人身危机和国家兴衰的更替,别无他法,只能向朝廷求助。他知道自己一个人不可能平息一整场叛乱,况且他那时还对朝廷
3、抱有一丝希望,因此他选择报效朝廷既是一个最稳妥、最现实的方式,也是人性的正确驱使。退一步来讲,用今人的眼光苛求占人也是研究历史的大忌。试想,在那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时代,杜甫怎能不受环境的影响,怎能不形成“忠君”的浓厚思想呢?要是他思想反帝反封建,要推翻统治,那他还能有半点人身自由可言吗?在明清,连文字狱都司空见惯,更何况反对君主专制?况且那时推翻统治只会让天下更乱,人民更苦。因此杜甫的忠君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亳无半点“愚忠”和“迂腐”可言。不能否认,杜甫在发展过程中也走过弯路,他本人也有一些缺陷,好在瑕不掩瑜,杜甫的天卜.心将永放光芒。从意义上来讲,杜甫应该是我国第一个人民诗人。他牺牲小我以成大我,苦心孤诣以诉人民之衷情,这种以人民为本的思想在当时是极其先进的。同时,杜甫的诗作从民众的角度渗透了宏观的历史发展,不仅就历史研究具有价值,还向我们流露了作者以及那个时代人对战争、对社会发展的主观情绪。杜甫终于不朽,而且任何批判和非议都无法阻止其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