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舞女》中的“物哀”美学分析.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226268 上传时间:2024-07-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伊豆舞女》中的“物哀”美学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伊豆舞女》中的“物哀”美学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伊豆舞女》中的“物哀”美学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伊豆舞女》中的“物哀”美学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伊豆舞女》中的“物哀”美学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伊豆舞女》中的“物哀”美学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伊豆舞女》中的“物哀”美学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伊豆舞女中的“物哀”美学分析摘要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结合自己的旅行经历所创作的长篇小说,旅途中偶遇了一支各地巡演的艺人团队。这支团队是由家庭成员所组成的,在与之结伴而行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社会底层人们勤恳、乐观、善良的品格,特别是舞女熏子,她虽然从小跟随父母四处卖艺,但却从未受到社会的任何污染,她表现出的清纯美丽、天真无邪、温婉明媚时刻牵动着“我”的心弦,幻化为触不可及的记忆。可以说伊豆舞女是日本传统美学“物哀”的重要体现,全文的字里行间既幽雅纤细、极具女性美感,却也不失悲伤、沉痛的哀愁基调,作者结合具体事件,通过“真情流露”来表达自己伤春悲秋之情怀、睹物伤情之感受。本文首先分析“物哀”的

2、含义以及日本文学中“物哀”美学的成因,其次以伊豆舞女为例,从几个方面深入探究“物哀”美学的具体体现,以供参考。【关键词】伊豆舞女“物哀”美学伊豆舞女是由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长篇小说,以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讲述了青年学生独自一人在伊豆旅游的过程中与一位年少舞女浪漫邂逅的故事。作者以哀伤、低沉的语句为读者呈现了伊豆青山秀水的唯美画卷,把少男少女纯洁的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如此,让作品本身充满了物哀之美、幽玄之美、风雅之美,赋予了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底蕴。“物哀”最早出现在源氏物语中,是日本传统文学的审美理念之一,该理念强调“物”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是认识感知的主体,当物与哀

3、互相吻合直到达成统一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一种和谐、细腻、直观的美感。一、“物哀”的含义日本传统美学、传统文学在长期发展进程中,一直将“物哀”放在核心位置,关于“物哀”美学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既充分彰显了日本文学别具一格的特征,同时也蕴含着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为广大日本文学创作者奠定了基本情感基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日本文学的创新创作、发展进程。“物哀”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借助特定事物表达哀伤之情,同时也可以直接用于表达个体以及富有生命力自然物的悲伤情绪,如果主观感受和客观对象保持高度统一,必然有助于峭强审美情趣。此外,“物哀”强调脱离低俗趣味、净化情绪,即使身处绝境也能淡然自若,理

4、性冷静地看待面前的一切,可以说“物哀”是人类情感感悟的再一次递进。从审美情趣的层面来说,“物哀”以人类与物体的高度统一作为核心理念,简单来说就是打破人类和物体之间的界限,真正实现人物合一,面对生活中的无常,学会从现实本质、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思考,让自己尽情悲伤、尽情欢喜,做到泰然自若、活在当下,不要被无法预测的可能性、事物本身的局限性所束缚。结合上文对“物哀”的特征分析,能够充分了解到“物哀”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前者泛指外部事物,后者则是指个体面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二者结合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各种丰富情感,比如热爱、赞美、喜爱、痛苦、苦闷、怜悯、同情等主观情感,与哀伤这一情感要素是不存在关联

5、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一美学概念在日本文学领域受到频繁应用。二、日本文学中“物哀”美学的成因1.独特地理环境日本文学作品中独具特色的“物哀”美学,其形成与日本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联。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位于太平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的交界位置,由于地壳活动频繁、土质松软,所以地震、海啸、火山等自然灾害高发,面对极度复杂的地理环境,日本人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品格以及集体主义精神Uo然而,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是如此渺小,日本人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抗争中逐渐感到疲惫、无力,于是便有少数人产生了怨恨、愤慨的消极情绪,精神世界变得动摇脆弱,在这部分人看来,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是稍纵即逝的,就如

6、同樱花一般,虽繁荣美丽但迟早会凋谢枯萎,一切美好都可能在瞬间烟消云散。因为如此,日本文学史上相继诞生了大量经典之作,越来越多的文学创作者以大自然、自然灾害作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对现实处境的不满,映射出怨天尤人的态度、面对生活困境的悲剧思想。不仅如此,中世纪时期的日本疫病肆虐,加之社会因素的影响,人性受到了过度压抑,人们把无常视为生存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用“物哀”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后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表达方法便逐渐变成了文学创作的美学思想。2 .独特审美价值在日本人的传统观念中,越是美好的事物越容易消逝,那些初绽放的花、圆圆的月亮,虽然可以让人感受

7、到美好,但是一旦消逝势必会让哀愁、忧伤的情绪加剧,这种面对生活的哀伤情感以及其表达出来的审美价值就是“物哀”美学。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物”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哀”是由事物引发的情感表达,只有物与情实现深度融合,才能称得上“物哀”。自古以来,日本人就喜欢精致而小巧的东西,特别是在建筑、艺术领域,这种倾向体现得更加明显,而且他们认为虚幻又梦幻、昙花一现的才是美学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2。就拿日本的樱花来说,虽然盛开时呈现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但是樱花的花期非常短暂,只有半个月时间,所以每年的三四月份都会有大量外国游客涌入日本,为的就是一睹樱花盛放之美,而

8、日本文学所追求的“物哀”美学,与樱花盛开所带来的审美价值类似,力求借助文字呈现出一种极致之美。川端康成笔下的舞女熏子就是一个体现“物哀”美学的典型人物形象,她年轻有朝气、温婉而明媚,但是却因生活所迫以歌舞谋生。通过这种极致的对比,作品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空灵而美丽、真实与虚幻并存的世界。由此可以看出,“物哀”美学在日本文学发展历程中的根系越来越深。3 .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我国与日本隔海相望,自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日本,特别是在古代文学领域。早在隋唐时期,我国和日本就曾经互派使节,走进对方的国家吸收文化养分、借鉴优秀经验。进入到盛唐时期,悲秋主题的出

9、现频率越来越高,强调以简练精粹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传递深刻价值意蕴,比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这些诗句都是中国古代诗歌悲秋情节的集中体现。作者把内心情感寄托在自然景物之中,以此来实现借景抒情3。这种悲秋的文学意识同样对日本的文学发展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一点与日本从我国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息息相关,为日本文学领域“物哀”美学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日本的经典文学著作源氏物语中,多处直接运用了白居易的诗词,同时该作品中还生动讲述了铜壶更衣和铜壶帝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则是根据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

10、七日长生殿”,经过加工演变而来的,可见中国古代小说对日本文学领域发展的影响之大。三、伊豆舞女中“物哀”美学的具体体现1 .自然景物之美日本人对自然景物有着深沉的爱意、特殊的亲切感,日本很多古代神话都把山川草木拟人化,赋予其神的特性,由此也就产生了自然观,并成为日本文学鲜明的特征之一。日本民族对自然美的敏感度非常高,正如叶渭渠先生所言,若要考察日本美的相位,关键是要从自然美入手,缺少了自然美的支撑,便无从提及艺术美、空间美、精神美。川端康成从孩童时期就时常阅读源氏物语,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他的创作启蒙,他认为自然万物一切美的意象都是“日本精髓”的客观体现,所以他非常喜欢观察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并

11、把自然之美以细腻的手法融入文学创作中,与人物的情感和命运紧密关联在一起4。在伊豆舞女中,作者川端康成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应用巧妙的手法把自然界的物态变化与人物情感变化进行了深度融合,比如冰冷的秋雨、茂密的森林、纯净的天空等,营造出天人合一、物我与共的唯美意境。主人公本是一位青年学生,偶然来到了伊豆半岛,虽然初到此处时心中充满了孤寂,但在看到岛上的自然美景时,一切哀伤、惆怅的情绪都随着自然美景烟消云散,为作品奠定了物哀、空寂的审美基调。作品中应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雨、雨景,将深沉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烘托出浓郁气氛,以小说开头为例,作者以“白亮亮”“笼罩着”“横扫过来”来形容伊豆下雨的场景,间接表

12、达了“我“急不可待想要见到舞女的心情。在追赶舞女的过程中,又再次描写了雨中场景,只不过这一次隧道的前方“露出了小小的亮光”,预示着“我”与舞女之间的纯真爱情即将开始,但是此刻“我”的内心又充满忐忑和希冀。川端康成笔下所呈现的自然美,并不止停留于形式层面,而是努力融入人物情感和情节发展,所以伊豆舞女中的每一处自然景物都并非独立存在,人、雨、情等要素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细腻的画卷。2 .女性淳朴之美舞女熏子清纯美丽、天真无邪,每天以卖艺为生,也正因为她流浪艺人的身份,让她在社会中受到了很多不平等待遇,承受着无法逃脱的凄苦命运。作者在塑造熏子这一人物形象时,赋予了其哀婉、多愁善感等古典意蕴人物性

13、格,同时也交织着主人公对现实社会、自身处境的不满,所以呈现出了朦胧的诗意美5。之所以如此塑造人物,与川端康成内心深处对女性的尊重、怜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他致力于展现女性的淳朴坚韧、乐观向上,并把这种灵秀典雅、柔美婉约的女性之美潜藏在悲伤哀叹之下。川端康成在表现“物哀”之美时,把物哀精神作为基本的美学基调,将感动、调和、优美、情趣、哀感这五项要素有机融入文学作品中,在此基础上着重突出哀感,如此一来不论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或者故事情节是什么,只要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必然可以产生无法抗拒的美感。川端康成非常关注社会底层人物,所以在创作伊豆舞女时以质朴的笔触表达了对女性的赞

14、美、怜爱之情,在他看来,少女、孩童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当“我”第一次看到舞女的舞姿和面容时,不由得被她的“古雅发型”“鹅蛋形脸庞”“修长的双腿”所吸引,那一刻仿佛日本标准古典美女的形象映入眼帘,舞女”踮起的脚尖”“伸直了身躯”“花一样的笑容”以及“幼稚的声音”时刻牵动着“我”的心弦,令“我”对她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爱慕之情。然而,尽管舞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在风月场所靠表演歌舞维持生活,但是她的身上没有任何轻浮的痕迹,即使在与“我”一同攀登天城山时,依旧保持着一定距离,交谈甚欢却不显得过分亲密,这些都体现出舞女熏子美丽纯洁、明媚温和的少女形象。与之相比,“我”是一位孤儿,无所事事,为了释放孤寂的情

15、绪选择了独自旅行,这一切都让作品蒙上了一层悲剧之美。正如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心中思慕着的女子必须依靠唱歌跳舞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时,只能给予她关心、同情、怜悯,却没有能改变她处境的能力,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我”的情绪再次陷入沉郁,最终受到社会地位、现实条件的限制,即使诸多不舍“我”与熏子也只能含泪道别。川端康成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把时代的悲哀、舞女的悲哀、自己的悲哀充分揉和起来,让整部作品笼罩着一层不易察觉的哀伤,在朦胧中体现了悲美意境。3 .朦胧幽玄之美幽玄是日本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概念,强调境生象外、意在言外的隐晦朦胧之感,追求一种以“神似的简约之美”,力求唤起读者的想象力,把深刻的主旨思想和情感内涵

16、准确传达给读者,体现了精神向度的审美意识。从文学层面来说,幽玄之美需要展现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并巧妙地把日本文学的美学特点融入字里行间,包括含蓄、纯真、清淡等。基于此,川端康成在创作伊豆舞女的过程中,为了继承日本美学传统,对作品本身的情感意蕴展开了深度挖掘,以忧郁哀伤的情绪作为情感底色,并尝试营造朦胧意境,采用含蓄的手法进行人物形象塑造,赋予人物典雅恬静的气质,从而让作品呈现出朦胧恬淡之美6。川端康成运用了大量笔墨描绘青涩少男少女朦胧的爱恋,没有刻意地利用华丽词藻加深情节,而是着眼于用自然朴素的语言描写“我”的心理活动,这种写作方式极具抒情色彩,既展现了细节同时也兼顾了推动情节发展,一字一句都

17、透露着温婉和谐、质朴含蓄之美。另外,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均可以看到日本传统文化的“物哀”美学,同时也可以窥见无常思想的踪迹,即以无常感、虚无感作为文学创作的基本理念,综合应用多种写作方法有效营造虚实不定的美学意蕴。在作品伊豆舞女中,“我”与舞女熏子的情感是模糊的、是朦胧的,这也意味着“我”所经历的十分虚幻,甚至是触不可及的,而不得不分开的结局也刚好印证了人生是虚无的,只有紧紧抓住当下才能摆脱束缚、探索无限可能。不仅如此,作品中关于生死的深刻思考同样是幽玄之美的客观体现,“我”在与熏子一家同游时,经常可以听到他们一家谈起熏子哥哥不幸去世的孩子,这本质上是生者与生者之间的交谈,但是却反映出逝者

18、灵魂的超越性和力量性,这怎么不算是一种虚幻无常的审美意蕴呢,把幽玄之美寄于古朴淡雅之中7。四、结语综上所述,“物哀”主要是指个体基于自然或者真实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情感,并非只有悲伤。这种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只不过每一种情绪都隐藏在“哀”之中,诸如樱花、飘雪、月色,这些昙花一现的事物均属于“物哀”美学,在悲与美的交织中营造出细腻沉寂的氛围。“物哀”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很多日本文学创作者受到此种启发,纷纷尝试将“物哀”美学融入文学创作中,因此也赋予了日本文学别具一格的特色。日本“物哀”美学的形成与独特地理环境、独特审美价值、中国古代文学影响等因素有着直接关联,强调超越理性的纯粹精神感情。川端康成在创作伊豆舞女时,同样继承了“物哀”美学,依托自己的内心来感受美,同时从自然景物、女性、男女爰恋等视角出发进行生动描绘,力求将“哀”寄托于“物”中,让二者通过深度融合呈现出和谐之美,更好地引发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参考文献1孙潘.伊豆的舞女:从身份叙事看其悲剧性结局J.名作欣赏,2023(27).2范业红.从伊豆的舞女中解读日本文学的物哀之美J.芒种,2023(9).3吴怡宁.川端文学中美的设定一一以雪国和伊豆的舞女为中心J.大众文艺,2020(18).4陈永岐.伊豆舞女中的日本古典美探微J.青年文学家,2020(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