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课文挖空练习+重点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课文挖空练习+重点知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六国论课文挖空练习+重点知识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
2、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直()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珑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3、(),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奏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戚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弊端)在赂(赠送财物)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有人)Fh六国互丧(相继灭亡),率(全都,一概)赂秦耶?日: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故日:弊在赂秦也。秦以(用,凭借)攻取之
4、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它)实(实际上)百倍;诸侯之所亡(丧失),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担忧),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相当于其.他们的)先祖父(祖辈,父辈),暴(同曝,暴露)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送给)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奉之弥(越)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确定)矣.至于颠覆,理固直(应该)然(这样).古人云:”以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成语,如同抱柴火去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
5、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灭亡),何哉?与(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所以)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才)速(招致)祸焉。赵尝(曾经)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退却)之。洎(及,等到)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几乎)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确实)不得已。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存亡之理(天数
6、、命运),当(同倘,如果)与秦相较(较量),或(或许)未易量。呜呼!以(用)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侍奉)奏之心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被)秦人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被动句.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势所挟制啊)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如果)以天下之大,下(降低身份)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内容思想概述】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应以六国为鉴
7、,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抗争,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文章思路结构】第一段,提出问题,即提出中心论点。六国论开门见山直接提出总论点,干净利索,鲜明简要;然后分两层加以阐释,一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赂秦者直接导致灭亡),一层“不赂者以赂者咬,虚失强援,不能独完”(不赂秦的间接导致灭亡)O思维清晰,为下文主体论述做r提领。二三两段,分析问题,即从两个角度(分论点)分别加以详细论述。四五两段,解决问题,即针对现实问题提出措施(借古讽今)。通过总结六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警告当今朝廷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战”,否则,“是又在六国下矣”。一、通假字1.暴霜
8、露,斩荆棘。暴通曝,暴露,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o厌通廉,满足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4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二、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2)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爷爷(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表示另提一事(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务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今义:表示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6)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
9、: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三、词类活用名词、动词作状语日削月割:天天,月月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按道理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在之后并力西向.向西名词作动词义不赂秦:坚持道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侍奉;礼遇、礼待以地事秦:侍奉则无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名作动,咽下.形容词作动闻不能独完:保全始速祸焉:招致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形作动,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四、一词多义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作为)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介词,被
10、)以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秦以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介词,用)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表结果)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介词,拿)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因为,介词)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把)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介词,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介词,凭着)而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而,连词)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因果连词)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转折连词,但是)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转折连词,但是)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
11、用兵之效也。(转折连词,却)二败而三胜.(并列连词)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转折连词,却)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转折连词,可是)(表转折的连词)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承接连词)其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代词,代燕赵之君)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代词,它,代赵国)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代词,自己的)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词,代六国)之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代词,它,代土地)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词,代秦国)(助词,的)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
12、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定语后置的标志/的)暴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读b热。,凶暴,凶恶)暴霜露。(动词,读PO,同曝,暴露)或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代词,有的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副词)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亲近)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介词,跟,和)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表并列)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丧失,丢失,动词)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先前,以前)并力西向.(朝着,动词)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动词,好象)良将犹在。(副词,还)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副词)始速祸焉。(才,副词)终终继五
13、国迁灭。(终于,副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动词)兵斯用兵之效也。(军事行动,名词)非兵不利.(兵器,名词)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得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此言得之.(适宜、得当,符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到)五、特殊句式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非)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也)省略句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举(之)以予人(省宾语之,指代土地)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语
14、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洎牧以谗诛(无标志,诛,被杀)六、文化常识1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如先人、先祖、先烈.2 .邑国都。如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作邑于丰。城镇。本文中就是此义。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赏邑万家,金百镒。田地划分单位。如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人聚居的地方.如荀子大略:过十室之邑,必下.3 .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4 .故事:旧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
15、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真题再现】(2020新高考2卷高考真题)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泰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本来就不在于战争。【答案】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练习检测】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他认为六国的最终灭亡,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而是弊在赂秦.2 .苏洵在六国论中,用。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3 .苏洵认为,那些没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也跟那些赂秦的国家有关,因为他们.最终灭亡。4 .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原因是,“。5 .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而燕国,才招来大祸。6 .苏洵对赵国开始的战略是很赞赏
16、的,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战绩是,但非常可惜的是。7 .苏洵用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8 .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9 .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尽管如此也是打了败仗才灭亡的,是非常不得已的。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10 .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泰国的土地用来: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11 .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那么一定会会出现的结果。12 .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不顾百姓死活,而
17、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天天给贿赂辽国送,实在是不应该。13 .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14 .苏洵在六国论中对北宋王朝的批评是很尖锐的他说:。还比不上六国国君的智慧。15 .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16 .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17 .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18 .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19 .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20 .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
18、寝食难安。21 .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22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23 .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而燕国,才招来大祸。24 .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1 5.苏洵认为,那些没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也跟那些赂秦的国家有关,因为他们,最终灭亡。26 .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多泰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27 .苏洵的六国论中认为齐、赵二
19、国虽不赂秦,但齐国因为而导致灭国;赵国不能始终坚持抗秦,也为秦所灭,作者感慨.【参考答案】1 .兵不利,战不善2 .暴霜露.斩荆棘3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 .终继五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5 .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6 .二败而三胜,其用武而不终也7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8 .诸侯之地有限,暴奏之欲无厌9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10 .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I1.并力西向,秦人食之不得下咽12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3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14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5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6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17 .暴霜露,斩荆棘18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9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0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21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22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3 .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24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25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26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