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元宵节的来历》PPT课件教案《元宵节的来历》PPT课件.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319278 上传时间:2024-09-04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5.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班《元宵节的来历》PPT课件教案《元宵节的来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班《元宵节的来历》PPT课件教案《元宵节的来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班《元宵节的来历》PPT课件教案《元宵节的来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班《元宵节的来历》PPT课件教案《元宵节的来历》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班《元宵节的来历》PPT课件教案《元宵节的来历》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班《元宵节的来历》PPT课件教案《元宵节的来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元宵节的来历》PPT课件教案《元宵节的来历》PPT课件.ppt(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其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但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之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盛大的节日。汉文帝时,正式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元宵节的由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2、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所以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发展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元宵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演变至今,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元宵节已经没有专门的假期了。,挂灯笼点彩灯是一种元宵节的活动,来历是这样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

3、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

4、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元宵节的习俗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灯谜悬之于灯,供人猜玩。灯谜既能启迪智慧又有乐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欢迎。,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起源于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现在,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为“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中国人吃元宵,有团圆美满之意。,通俗的说,元宵就是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有荤有素,风味各异。烹制方法多样,可以汤煮、油炸、蒸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