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的事迹.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741818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科学家的事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科学家的事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科学家的事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科学家的事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科学家的事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科学家的事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学家的事迹.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科学家的事迹 中国科学家的事迹1_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年,一系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任务的实施都到了决胜节点。在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看来,未来,中国要培养更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让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敢为人先、潜心科研的科学家精神继续传承下去。“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更多原创性突破。基本上来讲,我国原创性这方面的研究还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尖端核心的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也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创造。我们需要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对我而言,这就应该

2、是未来中国教育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中国科学家的事迹2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又一次来到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以及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就争分夺秒地要人抓紧联系飞机。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拖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坠毁在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当人们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夹

3、克服已烧焦了大半,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此时郭永怀刚满59岁,22天后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此前郭永怀这位以空气动力学研究驰名世界的科学家,为准备这次试验在青海整整呆了四十五天。中国科学家的事迹3无独有偶, 对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科学家黄大年来说,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发展,为祖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支撑他的,也正是报效祖国的初心。与黄大年有着30多年交情的吉林大学原副校长韩晓峰说:“他说,我出去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是要回来的。他跟学生讲你一定要出去,一定要

4、回来其实是有思想上的渊源的。这就是家国情怀,对东北、对吉林大学,这种感情,是最重要的。”黄大年的核心工作之一是攻克国家急需的“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尤其是研制“航空重力梯度仪”。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可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也可用于潜艇攻防和穿透侦查。黄大年的科研助手、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于平女士介绍说:“一方面是关系国计民生、另一方面是关系国防安全,所以这项技术是我国迫切急需的技术。目前为止掌握它的国家非常少,而且这项技术对华一直是封锁的。十二五之前这个在我国可以说是空白,黄老师回国后组织国家十多家单位、几百个科研人员参与到这个项目的研制过程中。我们国家可以说是用五

5、年时间,在仪器装备的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上,与国际的差距缩短了20年。其实在理论算法上,我们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了。”“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是黄大年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时在纪念册上写下的留言,正是这份矢志不渝的赤诚报国之志,始终激励着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只争朝夕”。遗憾的是,_年1月8日,年仅58岁的黄大年积劳成疾,因病去世。虽然人已离世,但黄大年未竟的事业仍在继续。昔日与黄大年并肩奋战的同事,正推动他主导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从理论走向应用。中国科学家的事迹4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形成于1950年代,这门新兴学科主要依据连续不间断的古文献,这在全世界,唯中国才可能创造奇迹,其他各国,或因历史中断,或仅有数

6、百年历史,故可缺省为“历史地理”。历史地理学的元老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等皆侧重于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前二位还当选中科院院士,但另“半边天”历史自然地理却是一片荒原。文焕然在1940年代的研究生阶段就明知这是“古今、文理交叉”难度极大,短期内,不但难获得成果,更难被外界认可的学科,得到导师谭其骧教授与竺可桢校长等的支持下,毅然成为一名拓荒者,并矢志不移。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秦汉之气候。当然,他只是这一学科领域的后来者。此后,他在任教之余也不忘研究,陆续有相关论文发表。终于在1959年,出版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气候研究,既是全球第一部历史气候研究专著,也是历史地理第一部专著。他没有故步自封,一方面不

7、断找寻更多有力证据,另一方面在时段上前伸与后延,地域上扩大到中国东部地区为主,形成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即“近8000年以来”的遗稿,在历史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他虽因历史气候研究业绩调京,但既未将他安排到实力雄厚的自然室/气候室,而是担任虚位达6年的历史地理组(独立学科组)担任组长,说明上层对这全国首个正式研究机构的重视。他很快就拿出2篇领衔论文在同年土壤学报发表,完成战国以来华北西部经济栽培竹林北界初探油印稿,投入黄淮海旱涝调查研究。即使在“_”中遭受迫害,他也是见缝插针地坚持研究,完成了“南竹北移”、“地方病调查”、“历史植物地理”、“历史动物地理”、“南海问题”等紧密结合

8、领土安全/国家经济建设/重大课题研究;也就是说,他开拓的历史植物地理学与历史动物地理学等研究是无心插柳,抓住机遇的成果。晚年,他以羸弱之躯,坚持研究工作。1980年代,有时他出门累了,顾不上斯文,在路边铺上报纸,与人席地/卧躺继续交谈,探讨问题;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时,他并没有退休,一些研究工作也非他莫属,他出门已不得不携带小板凳以继力,多位专家的追忆中皆提及此罕见之事;居室既是他的病房,也是工作室;最后一天,他的工作就是坚持与地图集设计室主任磋商了一上午后,体力不支倒下的,不亚于战士在疆场上倒下,这就是老学者的精忠报国。中国科学家的事迹5近年来,中国科技发展备受赞誉,嫦娥探月、体

9、细胞克隆猴、散裂中子源等重大原创成果涌现。一批贡献卓著的科学家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其中就包括_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刘永坦,他用四十年的不懈的奋斗,书写着中国科学家的理想和情怀。年过八旬的刘永坦出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永坦”是家人对他人生平安的祝愿,而战火中,国家命运则慢慢成了刘永坦一生的牵挂:“我是1936年生于南京,我是在南京大屠杀之前离开的,颠沛流离,那种苦深深地印在脑袋里。而父亲母亲很小教我背诗:家祭无忘告乃翁,印脑袋里很深,对这个国家的兴亡感受深刻。”多年之后,投身科学的刘永坦踏上了中国新体制雷达的开创之路。经过800多个日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刘永坦主持的“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获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但顺利完成预研使命的刘永坦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认为国家需要建立有实际意义的雷达实验站,1989年,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建成。1990年4月3日,刘永坦及其团队的新体制雷达技术终于使目标出现在屏幕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在刘永坦看来,自力更生的精神将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我觉得我们这个团队就这个精神:不服输,要创新,绝不向外面的封锁低头,做出对国家有意义的成果。人家不会把关键东西给你的,不管是谁要卡我们脖子,未来我们都能靠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往前走、往前拱。我觉得我们国家这种(被垄断封锁的)日子要一去不复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文秘知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