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读书心得感触.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754049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现之旅》读书心得感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发现之旅》读书心得感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发现之旅》读书心得感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发现之旅》读书心得感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发现之旅》读书心得感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现之旅》读书心得感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现之旅》读书心得感触.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发现之旅读书心得感触 发现之旅读书心得感触1我记忆里第一次被人问梦想,是在幼儿园,当时我回答的是科学家,因为那时候,我以为科学家是这个世界上拥有知识最多的人,我以为所有科学家都无所不懂。我记忆里小时候我曾崇拜过以下名人:画得一手好画又精研雕塑建筑天文学的达芬奇,发现新大陆的同时还能让鸡蛋站立的哥伦布,从小砍伐自家樱桃树最后还当了美国第一位总统的华盛顿这些人的一个共同吸引点就在于,他们流芳百世的故事丰富生动,角度多样,还原了一个多面手的性质,对于苦心钻研某个学科并成为高智商低情商的GEEK们,只有谢耳朵的蠢萌属性在我眼里能被称之为可爱,而那些见闻广博的伟人们,他们的人格才是健全而有趣的。直到后来

2、,我习得一个词,叫“博物学家”,他们钻研地质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等各类学科,如果凑巧被设定得好,或许还能精通艺术,懂点音乐,或是美术雕塑,一想到能和这样的人做朋友,这该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啊!那一刻我发现,我小时候所说的,想成为的“科学家”,或许该叫做“博物学家”更加准确。譬如达尔文。初识达尔文,就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是通过生物书,“自然选择”这四个字几乎就像圣经一样印刻在所有学生物的孩子的脑子里,但除此以外大概也没有更多信息。我们在生物书里提到的达尔文是一个天才,颠覆了神学的观点,冲击了自然科学的世界,仿佛这种头脑和勇气都是与生俱来。可越是这般迷信崇拜,我就越是喜欢发现之旅里那个可

3、爱的角色。“当小猎犬号从普利茅斯港出发时,达尔文才二十二岁。这个来自中上阶级的青年,放弃了在爱丁堡习医的学业,刚从剑桥拿到一个二流的神学学位,准备成为圣公会教师,到安静的乡村教区服务,虽然他对自然史很感兴趣,尤其对甲虫的研究抱持着极度的热忱,也认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科学界友人,但当时并没有任何征兆显示,年轻的达尔文即将成为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所以,年轻的时候,其实达尔文并不是一个人生赢家,父亲让他继承医学,他半路辍学,后来混到一个神学学位,他也就这么将将就就的准备从业,他并不是天才,就像所有年轻人一样,不知道自己的天命在哪里,在那个年代,科学家是一个无法养活自己的职业,大多数人只能做业余

4、爱好者(书的后记里写的),年轻的达尔文在当时并没有下决心走这条可能让家族蒙羞的险路,或许这才是最正常的剧本。发现之旅读书心得感触2总觉得博物学是一门颇贵气的学问,非是要有些资本的贵族才玩的起,你总得带一队人马,跋山涉水,远离人类日常活动的区域,甚至要到地球的另外一头去收集常人所不曾见识过的矿石,树叶,动物标本。若不是有闲阶级,怕是没功夫也没时间去做的。也因此,印象中的早期探索者们大抵都是和基督山伯爵中阿尔贝子爵一样的年纪尚轻还颇有些血性的子弟们,厌烦了伦敦巴黎里的灯红酒绿,跑到人迹罕至之处去猎奇。在读这本发现之旅之前,很少听闻早期探索者的故事,更没有亲见过任何来自早期探险的自然史收藏,自然课本

5、里有的是干巴巴的结论,连手绘或者标本图画都少见,更别提什么八卦轶闻了。我单知道达尔文在环游世界之后籍由鸭嘴兽这样的化石生物从而发现了进化论,却不晓得在这次著名的旅行中,达尔文还发现了珊瑚礁成型理论,以及,实际上无数的雀鸟和海龟们对进化论的贡献并不比鸭嘴兽要小多少。当然,和广大普通青年一样,达尔文也不是没有犯二的时候,至少赖斯先生告诉我们,达先生曾眼睁睁看着一只“小鸵鸟”被大卸八块了成盘中餐之后,才恍然大悟这正是自己百寻不着的“美洲小鸵”。也正是籍着这本发现之旅,我才知道,原来收集标本曾经是穷小子致富的快速通道之一,只要你能带回新奇玩意来,总有不缺钱却不愿意冒险的贵族们买了去装饰门厅,彰显品味。

6、不只是穷小子,女画家梅里安就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带着女儿跑去苏里南探索了一圈,带回了一批兼具艺术性和正确性的蝴蝶和蛾类画作。梅里安还颇具商业头脑给部分画作制作了不只一份原版,因此获利颇丰。这位老太太不只是一位艺术家,探险家,还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此外,就17世纪的社会环境来说,在没有男人保护的情况下独闯新大陆,梅里安也算得上是女权运动的前锋人物了。在一个不太温暖的春天的午后,我蜷在毯子里,读着17世纪以来那些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忽然有些热血沸腾,真想走出去,给儿时的标本簿续上几十几百页的收藏。发现之旅读书心得感触3在春天里读一本满是动植物的书,很是应景。纵使窗外还是冷雨霏霏,心中却早已是春江水暖,快

7、绿怡红。书是知识的载体,也是读书人的一面镜子。我喜欢发现之旅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因为我是个“复古控”。国家地理杂志对该书的评语是:“这本书实在很难让人(剪)刀下留情,它太美了,几乎每张素描画作都在低语诉说:将我剪下来,贴在墙上吧!”而我家的墙上,早在看到这本书以前,就真的贴过类似的画作。那是一张上世纪50年代的苏联生物书中的植物块茎和球茎的插图,纸张经岁月淬染,泛出好看的黄色,植物的叶子则是隽永的青绿。这张图淘自淘宝的旧物小店,价格不高,更称不上是名作,但我却暗自欣赏,暗自得意。前阵子方韩大战,牵扯出了小圈子里的文科生和理科生之争。理科生们高举科学大旗,批评文科生不懂常识和逻辑,文科生则经验至上

8、,拒绝一味冷冰冰的推理、归纳和分析。我想,那些仿佛来自另外一个星球的理科生们,看着我这个文科生把他们的教学图谱煞有介事贴在墙上装点房间,恐怕也会大大的不解吧。那么,就请读一读发现之旅吧。通过这本小书,你会知道,原来科学和艺术,也有过那么热乎、那么亲密地手拉手齐头并进的时候科学家对于自然界的探勘,需要艺术家之手的协助,为他们画下一张张精确而又不失美感的动植物素描;而这些素描作品,其后也在艺术领域大放异彩,成为独树一帜、得以传世的名画佳作。对了,当时的科学家其实还不算是科学家,而是“博物学家”,包揽着天文地理人伦历史等各个领域,那时候的文理学科之间,本就是暧昧不明的。所以,本书涉及的自然史,固然可

9、以从理科生的眼光,审视当时科学发展的脉络,仔细分辨画中动植物的科属种,研读它们的分布和习性,揣摩一番进化论的真谛。但对于文科生来说,也不妨信马由缰自己的思绪,行一趟关于艺术的“发现之旅”。各人各有方法咂摸出各自的滋味,而我的方法是,将画作和文中所涉及的画家生平结合起来看要精确科学地还原事物本来的面目,这个大原则不能变,但毕竟这些画作还是画家们的个人作品,即便得不到百分之百的创作自由,他们的画作居然还能透出浓烈的个人风格!发现之旅读书心得感触4原本只是抱着那么一点点好奇心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对于自然探险,我不能说很热衷,但是自己很喜欢自然风景,喜欢一部分样貌还算温和的生物,而对于部分不洁或者凶猛的

10、动植物是比较排斥的。及至阅读前几个章节,我已经开始慢慢欣赏探险者们所保留下来的杰作啦!那个时候,大部分能够以博物研究作为爱好的人源自上层的贵族,不乏资金,所以甚至有人愿意自掏腰包参加旅行探险。当然时至今日,也还是有真正的爱好者愿意“以身相许”的。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探险者是费迪南德-鲍尔,他是挑战者号上的随船画家,以其精湛的笔艺留下诸多精美的动植物作品。他对植物的绘画不仅包括整体图,更包括了花朵、种子等细节图,如果书中那么多颜色逼真的作品真的都是出自那个年代(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话,那么我也只能再次赞叹!想象一下,他们对于很多动植物的记载,限于时间和繁多的种类,最初只能留下大致轮廓,航行结束

11、后的整理过程中才能完成终稿,如果不是凭借完整仔细的观察记录,有条理的收集,这些作品实在难以完成。而鲍尔却完成得那么出色!另外一位让我记忆深刻的博物学家是华莱士。虽然达尔文是我们从小到大熟知的名字,但是在这里我却看到另外一位同样对自然选择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学者。当然达尔文也没有做得如何不够风范,只是我欣赏华莱士对于名利的淡泊,后来他的植物研究工作进展顺利,谁还在乎首创者的名号呢?或许不在其位,不能感受他们的豁达吧。发现之旅读书心得感触5发现之旅属于那种每个人的书架都应该放上一本的书,它不仅内容老少咸宜既是自然史科普,又是素描课欣赏而且长得实在太美了。全书收录了超过300幅来自于伦敦自然史博物馆

12、的珍藏画作,鳀梨果树、秋葵、甘蕉、皇蛾、啄木鸟、鹤嘴翠鸟、孔雀、长尾巨松鼠、企鹅、海豹、蜥蜴、鸵鸟、甲虫那些你叫得出和叫不出名字的动植物,以一种前现代社会的模拟形态出现在你面前,它们不是照片,但忠实于原物,它们不似艺术家的画作那般天马行空,充满内在张力,但它们一丝不苟地细细描摹,每一个像素均生于画笔,它们不完全真实,却自有一种风度和气质,那是科学分工远不如今天这般细致的航海时期,是科学家的浪漫时代。从每一幅画中,你都能看出画师的技巧和态度,以及整个那个时期的汹涌如海的好奇心。这本书分为十章,介绍了十次发生于17-19世纪的伟大航行与探险,汉斯斯隆爵士1687年航向牙买加的旅行展开了整本书的序幕

13、,他在牙买加的十五个月的考察中,写下了详细的日志,包括日常生活,地形地貌,天气情况,更记载了各种动植物的资料,并且制作了大量标本。在这一章里,我们可以清晰看见几百年前汉斯斯隆爵士制作的标本图片,仿佛时间倒流,我们也当上了有闲有钱的业余博物学家。在后面的章节中,旅程继续,我们可以跟随保罗赫尔曼等人探索锡兰,也可以与玛利亚西比拉梅里安一起游走苏里南,可以和威廉巴特拉姆一同漫游北美洲,也可以同詹姆斯库克等人横跨太平洋,甚至你还可以重返达尔文小猎犬号旅行的现场,深入亚马逊的雨林,进入荒芜的澳大利亚,以及进行海底探险。每一次旅行都是自然史上的一个脚印,我们所知道的达尔文著名的物种起源就与他自身的多次航行

14、勘探分不开,这些还没有精细分工的动植物爱好者、科学家,用热情和兴趣走遍世界各处,将我们从未见过的事物一一描绘,为我们从未听过的事物一一命名。那真是一个好时候,一切刚刚开始,是的,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有着天然的萌动力量,这一点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一样。现在的植物学家即使有这个兴趣,有这个心力,走遍万水千山,也很难找到还没有被发现的物种。博物学家的时代过去了,我们进入了专业化分工的现代社会,探险和旅游已经被规范和商业化,这个地球的所有,都藏在屏幕的背后。发现之旅让我们重温了一段科学的少年时期,那些浪漫又美丽的素描,那些冒险而富有趣味的航行,也许不能改变任何东西,但多少可能唤起我们一些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许,很多年后,当人类在外太空的基地里回忆往事,也会有这么一个记载着太空探险的历史故事的东西,只是不知道,那个时候,他们看的是书呢?还是其他什么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文秘知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