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注意问题技巧_1.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766139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试注意问题技巧_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面试注意问题技巧_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面试注意问题技巧_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面试注意问题技巧_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面试注意问题技巧_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面试注意问题技巧_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试注意问题技巧_1.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面试注意问题技巧 面试注意问题技巧一从职位介绍,预测对方需求,并在面试阐述时尽力去迎合面试之前最好知道面试官想要什么。什么?不可能?!其实通过招聘网站上的职业简介是可以一窥究竟的。因为我是营销人,我就以营销运营类工作为例说明一下:我在拉勾网上随便点开了一个做APP的公司招聘“运营总监”的职位:比如看第一条(通常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以产品体验为核心,通过用户调研、反馈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方式,与用户沟通,获取用户需求,提炼有效的产品和运营方向。从这条里面,我们可以分析预测出几个关键点:a.“以产品体验为核心”意味着:虽然你负责运营,对方希望你懂产品,并且能更多的介入到产品中(事实上很多创业公司的运

2、营总监常常都是兼任产品经理)。这时候你就可以把之前工作经历中关于产品的工作提炼出来并且包装一下说出来。b.“通过用户调研、反馈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方式”这里面有个关键词是“数据分析”。要是你有数据分析的学术背景,比如数学专业出身,或者之前的运营营销工作非常依赖于数据反馈,再或者之前介入过数据分析的项目。要是都没有,你就说说你爱炒股特别喜欢看k线图的事儿,也许也能中,哈哈!c.”与用户沟通,获取用户需求”这里面能拆分出好多点:比如用户调研的方法、工作经历用户视角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一个又一个框子,你要有合适的料,都可以往里面填。接下来的分析思路都类似,就不赘述了。面试的必考题目二应聘面试技巧1、我是谁

3、首先是介绍自己的名字,最好的办法是逐字介绍,例如:我是李一科(如有重名,纯属巧合),木子李,唯一的一,科学的科。这样一开场,别人就知道你有一定的职场经验,或者训练有素;另一方面也可加深面试官对你的印象,避免把名字写错。应聘面试技巧2、我的年龄报出自己的出生年月或直接报岁数。有些公司的HR喜欢研究星座之类的,这样报出来他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你了。应聘面试技巧3、我来自哪里出生在湖南,上学西安,到广州求职,三年后的目标是生活在长沙。一切皆有可能。可以较好的拉近跟别人的距离。应聘面试技巧4、我的教育背景简历上写了自己的大学和专业,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都可以再介绍一遍,如果毕业后拥有职场类的培训经历,都

4、可以重点介绍一下,拥有较好的学业背景,赢得加分。应聘面试技巧5、我的工作经历以上的四条其实都还是“我是谁”,这一条便是“我做过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将怎么做”的自我介绍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应聘面试技巧6、我的家,或其它个人愿意介绍的兴趣特长这是一个轻松的话题,秀家庭一下幸福和恩爱,哪家企业不愿意招聘有家庭幸福感的员工?再者这样比较不会招来有诸如跳楼自杀驾机撞山等有心理问题的员工,哪家企业会愿意招录棘手的员工呢?以面试的测评为导向,是一门说服的艺术,不过三、五分钟。作为求职者,在面试中主动地、积极地向面试官表达自己,就是在为自己的职场生涯赢得加分。介绍职位需求三介绍内容要与个人简历相一致。表述方式上

5、尽量口语化。要切中要害,不谈无关、无用的内容。条理要清晰,层次要分明。事先最好以文字的形式写好背熟。“您在前一家公司的离职原因是什么?”1、 最重要的是:应聘者要使找招聘单位相信,应聘者在过往的单位的“离职原因”在此家招聘单位里不存在。2、 避免把“离职原因”说得太详细、太具体。3、 不能掺杂主观的负面感受,如“太幸苦”、“人际关系复杂”、“管理太混乱”、“公司不重视人才”、“公司排斥我们某某的员工”等。4、 但也不能躲闪、回避,如“想换换环境”、“个人原因”等。5、 不能涉及自己负面的人格特征,如不诚实、懒惰、缺乏责任感、不随和等。6、 尽量使解释的理由为应聘者个人形象添彩。7、 如“我离职是因为这家公司倒闭。我在公司工作了三年多,有较深的感情。从去年始,由于市场形势突变,公司的局面急转直下。到眼下这一步我觉得很遗憾,但还要面对显示,重新寻找能发挥我能力的舞台。”谈谈你的家庭情况”思路:1、 况对于了解应聘者的性格、观念、心态等有一定的作用,这是招聘单位问该问题的主要原因。2、 简单地罗列家庭人口。3、 宜强调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4、 宜强调父母对自己教育的重视。5、 宜强调各位家庭成员的良好状况。6、 宜强调家庭成员对自己工作的支持。7、 宜强调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文秘知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