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傅雷家书读后感_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傅雷家书读后感_1.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傅雷家书读后感 关于傅雷家书读后感1傅雷家书收录了傅雷夫妇从1954年开始寄给在海外留学的儿子傅聪百余封家书。我很羡慕他们父子之间的那种对话。健康挺拔的高山精神的指引,挚友桌上的平等对弈和探讨。有人说傅雷先生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刻板,但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的是小心翼翼,是尊重,是聆听,是对孩子毫不吝啬的爱意的洋洒,是负重前行的精神抵柱。这是怎样的一位父亲啊!在家书中傅雷经常和儿子探讨艺术相关的问题。在儿子成名之前,傅雷向儿子强调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他觉得如果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除了在弹钢琴时苦练技巧是必须的,还需要在音乐里注入最真挚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打动听众。而在儿子
2、成名之后,傅雷又告诫傅聪要不忘初心,很多艺术家在成名之后容易迷失方向,开始为了金钱而创作,作为父亲的傅雷很是担心这一点,时不时在家书中询问儿子的理财状况,了解儿子收支情况,希望儿子在艺术的创作上是纯粹的。由此可以看出傅雷一直秉承着一种朴素的人生观,以此教育着自己的子女。他在家书中写到:“爸爸的心老跟你在一起,为你的成功而高兴,为你的烦恼而烦恼,为你的缺点操心!勇敢些,孩子!再勇敢些,克服大大小小的毛病,努力前进!”傅雷也经常给儿子提供为人处事方面建议。他经常在家书中强调要坚持大我,抛弃小我,切勿对个人的名利和得失太过计较。人生总是充满了矛盾和苦闷,当我们热衷于个人名利而又不得名利的时候必定会因
3、为嫉妒和仇恨变得无比痛苦。相反如果我们坚持大我,不是只为个人而打算而是为社会福利和人类前途而感到苦闷时,我们就可以避免愤世嫉俗。傅雷在家书中提醒儿子“既要阔气,也要有分寸”,如果要给与帮助最好是要帮在刀刃上,帮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千万不要让自己最终成为难以拒绝别人任何请求的老好人。他时刻教育儿子尊重长辈,他在家书中写到:“站立着跟长辈说话时,要身体站直两手下垂,若把手抄在裤袋里,是很不礼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则更不礼貌。”除了人生观和为人处世,傅雷先生在感情方面也给了儿子很多建议。儿子结婚之前,他告诫儿子要自爱,反复的没有结果的恋爱会让人对爱情变得麻木。当儿子进入婚姻之后,傅雷先生将自己
4、和妻子数年间的和谐相处之道传授给儿子,夫妻之间应相敬如宾,只有平静、含蓄和温和的感情才能长久。傅雷先生还提醒儿子不能为了艺术而疏忽妻子和家庭,在两个人的漫长道路上,要记得时时拉妻子一把,别让妻子掉队,这样才能维持长久和谐的婚姻。让我为之震撼的是,就算是身为著名翻译家的傅雷也总是试图为儿子安排好一切,甚至是各种生活的细节,他在家书中写到:“进屋脱大衣时要连丝巾一起摘掉。”在儿子面前,他展现的永远只是一个普通父亲的形象。就像我们的父母总是尽力为我们安排好一切,给予我们最好的一切,就算是我们从未让他们感到骄傲,而他们却始终视我们如珍宝。关于傅雷家书读后感2一封封质朴的信,蕴含着父子间最真挚的感情;一
5、句句感人至深的话语背后,是父亲包容又严苛的爱;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教诲,是父母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这就是钢琴家傅聪与父亲傅雷书信的点点滴滴。这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的教子,一部呕心沥血的成长记录。傅雷家书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间傅雷夫妇与在波兰求学的长子傅聪的书信。记录了傅聪由钢琴学童到世界瞩目的钢琴家的成长过程。书中有傅雷夫妇对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千个叮咛万个嘱咐,有亲情间的心灵沟通,是傅雷夫妇留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当时,通讯根本不发达,远隔重洋的他们,只能凭家信慰藉思念之情,“家书抵万金”,见字如面,书信让他们近在咫尺。这些纸上的家常话如涓涓清泉,滋养着这个学童;如冬天的阳光,温暖着这个
6、学童。让身在异乡的他,感受到亲情的温度。提起傅雷,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在那一场浩劫的开始,这位有个性的翻译家,孤傲倔强的傅雷,在被误判为“右派”之后,不堪其辱,撇下了那个叫他心碎的世界,夫妇双双撒手人寰。杨绛说:“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糯不是他的美德,他全给朱梅馥了。”傅雷为人耿介,以秉性乖戾著称。但他热爱祖国,嫉恶如仇。抗战爆发时,傅雷身处孤岛上海,他立下“东不至黄浦江,北不至白渡桥”的规矩,不能消灭敌人,他连看都不想看到日本人。1955年,傅聪在第五届钢琴大赛上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为第一个在国际性比赛上获奖的新中国音乐家。傅雷给傅聪的信中写到:“但愿你做新
7、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在傅雷的影响之下,少年傅聪就有一颗赤诚中国心。在波兰钢琴独奏会之后的傅聪写信给父母:“能够让人家对我最爱的祖国产生这种景仰之情,我真觉得幸福。”傅雷给傅聪的做人原则是:“先要学做人,次为艺术家”。傅雷家书突出体现“傅雷精神”,傅家门风,是傅聪成长必要的精神钙片。在这样的家风中,走出了一位世界级钢琴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严苛的家庭教育让傅聪养成勤奋的好习惯,同时他也有常人不具备的品德和毅力:一个人独自在海外生活,每天坚持练琴至少十二小时;在荣誉和成功面前,不骄傲自满,所以造就了这位世界级的钢琴家。傅雷夫妇也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他虽然没有像郎朗的父亲那样
8、坐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弹琴,但精神上是陪伴的。他隔空跟孩子探讨音乐、艺术以及为人处世等问题,书信中细致到跟孩子探讨舞台上应该保持什么样的面部表情。更能以“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傅雷精神”去影响孩子。以他的才智和博学,深刻的思想,让孩子“取法乎上”,用心亦良苦矣!所以傅雷家书成为素质教育的范本,傅雷夫妇成为中国父母的典范。成功的家长家家相同。每一个优秀的孩子后面都有一双默默奉献的父母。我们周围有一大批父母舍弃工作,舍弃舒适的环境,奔波在另一个城市,陪护在孩子身边;也有一些年轻妈妈,栖居在两个城市之间,平衡孩子与工作,事业与家庭。中国式家长在孩子教育的层面上,真的做到了可谓“鞠躬尽瘁”、“呕心沥血
9、”了。如果说傅雷对傅聪的所作所为,是中国家长的典范,那么当今中国式家长面临挑战更大了,包括学识与才华、精力和阅历,还有财力与实力。中国式家长实为难矣!不管我们的父母是多么平凡,抑或普通,他们一生都在勤勤恳恳地为孩子们付出。寸草难报春晖啊,你看,每一个热气腾腾的早晨,每一桌丰盛的晚餐,每一次披星戴月的上下学接送都有父母忙碌的身影。作为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要理解并接受父母的唠叨。也请父母相信:您付出了,定会创造一个世界。关于傅雷家书读后感3读傅雷家书,感悟浓浓亲情书是知识的宝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通往成功大门的钥匙。小时候,我很喜欢读书,每晚都捧上一本书看看,否则就有罪恶感,难以入睡。然而现在的
10、我,却因学业沉重而“戒掉”了这一习惯,书离我越来越远了。可是,在孤独寂寞、伤心痛苦的时候,仍会很自然地想起初中时读过的傅雷家书。傅雷家书写于1954年到1966年,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书信集,但它又不是普通的家书,因为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父母对子女的谆谆教诲,更是一部包罗了艺术探讨、温暖亲情和人生态度的启蒙书。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闲言絮语,一字一句都饱含了作者的爱子之情。每当想起这本书时,我就会想起我的父母。父母亲都是工人,他们是大千世界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粗糙的手写不出优美的*,在仅有的记忆中他们从未给我写过信!在学校里,我经常羡慕地看着别人手中的书
11、信,有时想,就是问一句平安也好啊!电话与书信不能比的,书信是可以时时刻刻拿来温暖自己的,是可以永远珍藏起来的。虽说骨肉相连,可总觉得相距太远太远。于是总是阅读傅雷家书,把其中的教导当成父母的话语。阅读中我学到了很多,学会了关注生活细节,懂得了如何理解别人和如何帮助别人,印象最深的是如何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爱。傅雷家书中说“每个父母都是疼爱子女的”,这句话对吗?想到这里,我尝试着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嘀嘀了两声后就传来母亲温柔的声音,接下来,仍是老生常谈的话语,千篇一律得让我感觉这种“母爱”是在走方程式。开学十几天了,身在异乡,思乡之情总不经意地被碰触,觉得委屈时晶莹的眼泪就会在眼眶里打
12、转!父母,我是你们的女儿吗?为什么在我无助的时候都是自己独自舔着受伤的翅膀,独自躲在角落里哭泣?失望之际,猛然看见闹钟已是10点15分了,我惊讶于母亲的执著,因为曾多次让母亲9:30关机睡觉,可是母亲每每都违背这个承诺,这次依旧如此。想象不出母亲看到号码的激动,更想象不出母亲接不到我的电话时的失落。而我知道,她此时肯定激动不已,因为时隔十几日耳边又响起了女儿的声音。10点多钟,属于早出晚归的父母休息的时间,此时母亲仅为等一通可能等不到的电话。刹那间,泪水夺眶而出,这是欢喜的泪水,因为我知道父母是爱我的!我的手指飞快地在屏幕上打下四个字我爱你们!傅雷家书让我发现了爱,理解了父母。我想,在此后的成
13、长道路上,我会像傅聪那样主动把自己的成功、失败、快乐、悲伤倾诉给父母亲,让他们不会觉得与女儿之间隔着千山万水!感谢傅雷家书!今后,我会与父母一起,共同到达成功的彼岸。关于傅雷家书读后感4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与家人失散分离之际,发出了“家书抵万金”的感慨,在我看来,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深情更是比什么都要珍贵!傅雷家书就是一本包含父母对孩子厚重情感的书。傅雷是一个十分精益求精的人,他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从傅聪的行为举止、礼貌规范到学习方法、计划等都有要求和教导,还告诉儿子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起先,我读到这些,心里不免有些厌烦:怎么这个都要管?这个还用说吗?怎么这么啰嗦后来,我才惊觉,傅雷在家书里写的这些
14、琐碎的小事,不就是平时父母教导我的吗?哦,因为我平时对我父母就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所以才会读傅雷家书感到厌烦的。从前,我以为就我的父母管得宽,哪想到名人的父母也是如此。“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我的父母没有傅雷那样伟大,但他们对我的那颗心一点也没有少。我不应该埋怨父母,为什么没有把我培养成一个像傅聪那样优秀的人,而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平时,我没有端正我的态度,我没有认真听他们的教导,我不赞同他们的意见,甚至觉得他们就是不够爱我!这样的我,怎么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呢?在很多时候,傅雷和傅聪就像一对认识了很多年的挚友,他们一起谈天说地,比如关于艺术方面;傅聪可以大胆告诉父亲自己感情的事,傅聪也会给他
15、许多建议和劝导这样的相处模式让我十分羡慕,也不禁思考为什么我和我的父母做不到这样呢?印象中,我的父亲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特别是小时候,那种如冬天里的寒冰一般的感觉令我害怕,所以,那时候我就没有跟父亲有多亲密。可是现在,不知是父亲年纪越来越大了,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多了些慈祥,他会跟我多说说话,会对我多笑笑,有时也会夸赞我。但在学习紧张的我看来,他只是换种方式督促我,他对我的好,反而让我倍感压力。但这就是我跟父亲做不了朋友的理由吗?我好像也没有多关心他,也没有多理解他,我从没尝试过跟他吐露心声我没有迈出这第一步,怎么就好像知道了结局呢?为什么我自己把所有的可能斩断了,还要指责父亲不好相处呢?我应该反
16、思,我应该行动!“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是傅雷对儿子的深切期盼。我刚看到的时候,心里自嘲道:我孤独了,最多只能欣赏一下赤子创造的世界。所以,我与赤子的差距到底在哪呢?他们说,赤子指刚出生的婴儿,后比喻热爱祖国的人。赤子之心呢?以下是傅雷的见解“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而赤子孤独了,指心里平静下来了,可以清楚认识自己了,就可以取得伟大成就了。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诱惑。若要剔除杂念,保持自我,不轻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实在不是一件易事。但我想,我们可以尽全力去努力,去坚持,去奋斗关于傅雷家书读后感5傅雷家书一直被中国的家长们认为是教育的宝典,简直是
17、亲子关系的圣经。随着时代的变迁,万事万物都在变,但不变的其实只有中国式的教育和中国式的家长。傅雷的愿望是让他的儿子傅聪成为一名出色的艺术家要超脱钢琴家的境界,成为艺术家。而傅聪本人的愿望,我们就无从得知了,毕竟书里并没有收录傅聪的回信。从傅雷比关心傅聪本人身体条件还要关心他的演出情况和在钢琴学习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傅聪并不想成为钢琴家:起初只是他的兴趣,或者干脆是完全被逼迫的。而从傅雷一封接着一封(我的版本是按信件类型编排的,体现得不明显)的书信和每次有意无意地提起“要给我们多写信啊”的叮嘱中可以看出傅雷完全是一个自私的父亲,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如果傅聪不喜欢写信呢?如果他太忙而
18、没有时间写信呢?如果是因为他病倒了,才没有时间写信呢?可见傅雷并没有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本质,而是像复读机一样催促。傅雷说老舍的四世同堂写的不好,“发觉文字的毛病很多,不但修辞不好,上下文语气不接的地方也很多。还有是硬拉硬扯,啰里啰嗦,装腔作势,现在竟发现他毛病百出。”请问您就写得比他好?我觉得您的家书才是“硬拉硬扯,啰里啰嗦,装腔作势”,还多一个“又臭又长”。看过红星照耀中国的文化人都知道斯诺在开头那一段一长串问题是想吊起读者的胃口,但疑问过多过长,效果适得其反。傅雷也运用了大量如是的疑问段,经常一写就是几百字。我在看那些问号时,我甚至在想傅雷是不是一个被翻译耽误的哲学家估计苏格拉底都没有那么多问题要问。但是也并不能说傅雷家书就全是坏的。那种设身处地与儿子共勉的精神值得学习。不过有时候会有点过,帮儿子做决定和打着“过来人”名号的道德绑架我实在是看不下去。傅聪的未来是傅聪自己的,他的脑子、他的心也只是他的,父母只是充当一个把他接来世上的角色罢了,只有傅聪自己才会做出不会令他后悔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