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闭岛观后感1000字.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80253 上传时间:2020-07-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禁闭岛观后感1000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禁闭岛观后感1000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禁闭岛观后感1000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禁闭岛观后感1000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禁闭岛观后感1000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禁闭岛观后感100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禁闭岛观后感1000字.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禁闭岛观后感1000字 禁闭岛中的阴暗则夹杂了更多抑郁的成分。这种抑郁借由哥特式的整体装束勾勒出了更加抑郁的人物内心世界。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禁闭岛观后感,希望你们可以喜欢哦。禁闭岛观后感1看此部电影,如果一开始时看到FBI就想到侦探片来看,看到主角到了岛上后的种种,确实有很多疑点与问题。比如主角经常情绪上的失控,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还有经常听到有人叫唤某个名字,那个名字的人是他所认为杀死他妻子的人。到了最后的结果,联邦侦探是个精神病患者时,一切疑点与问题就似乎出现得理所当然了。了解电影情况发生的时间与背景,就能够从一开始发现主角的身份。主角最终选择遗忘,是因为过去实在是不堪回首,但逃避是没办法

2、解决的。我想表达就是,人的主观性的重要性。当我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看这部电影,我的思绪是根据导演的拍摄方向走:比如,我会怀疑这精神病者监狱的医生是个坏人,总在谋划着什么坏事;还有失踪的女病人曾杀死过自己的三个小孩,后来无缘无故出现,但为何在这间房间里有“67”的数据纸条呢?是为了让主角去猜测吗?如果这是名精神病患者,这些是医生设计、护士和病人们配合的一部戏,是否真能猜想到病人会从67里面找到蛛丝马迹?有人说片中医生护士还有病人们都有提醒这位FBI探员(即主角)自己的实际身份,但正因为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刻意将自己的过去遗忘,只记住自己好的一面的身份,所以我不知道医生对真正的病人用这种治疗方法是

3、否真的有效。看电影观众的我,跟FBI探员一样,从零开始,所以我自己是无法看到其他人所看到的医生护士和病人们的暗示与明示的。也是说,正因为FBI探员也是刻意认为自己是正常人的话,理论上他也会看不出这些暗示,如果他自己能够意识到这些暗示的话,那么他也理解自己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一员了。而拍摄手法亦如此,很有节奏和循序渐进进入最后的阶段,揭露探员就是众多患者一员,唤醒了过去的伤痛记忆,他一直刻意忘记、不愿回首的过去,我不知道这种方法是不是治疗的一部分。是不是就能控制他对别人的伤害性呢?是过去让他去伤害别人呢?还是他催眠自己为过去而脱罪是伤害人的原因呢?就算让他记起过去,他还是希望自己尽快忘却过去所带

4、来的痛苦,所以他最后也选择去除记忆。虽然我一向都认为,自己的选择必须由自己去承担结果。禁闭岛观后感2虽然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形式不随人的意识变化而变化,但是人对眼前世界的认识或感受却完全取决于人的心理活动。人所认为的真实世界和幻想世界其实没有明显界限。在特定的情况下,判定只是幻觉的世界可能就是事实;笃定这是现实中的真实,到头来却可能猛然发现这只是幻觉。“事实”可以是我们看到所以相信的,也可以是我们相信所以看到的。这个原理体现在消费实践和商品营销中,就是:需求是可以引导的,消费环境和动机是可以创造的。营销不是“猎取”而是“培育”。聪明的营销者总是尽可能深入地了解顾客的需要,欲望和需求,不止看到他们

5、所销售的商品和服务的属性。而是通过精心安排,营造,诱导,使消费者置身于一个有消费价值的全方位的,完整的,甚至新的世界的体验。对消费者在心理层面上诱惑其感官,触动其心灵,启发其思维,从而产生出联想,诱发出欲望。欲望由人的心理活动决定,由满足需要的东西表现出来,当考虑到支付能力的时候,欲望就转换为需求,创造出心理上合理的消费动机。在片中纳林博士还反复提到一个词“防御机制”。“防御机制”使莱蒂斯直接排斥或无视对于能让他走出幻境的提示。这和消费者行为中的“选择性曲解”类似。消费者注意到的刺激,不一定会产生预期的作用。人们总是将信息加以扭曲,使之合乎自己意愿的倾向。也往往会忘记接触过的大多数信息,只记住

6、那些符合自己态度和信念的信息。这意味着营销人员需要了解消费者的想法,让营销手段合乎消费者的意愿。在片尾,莱蒂斯说:“人应该怎么做,是像个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做个好人死去。”可以这样说,如果营销者营造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甘愿“像个怪物一样活着”,那么,这样的营销无疑是巨大的成功。禁闭岛观后感3人与电影也是讲缘分的。很久以前有人推荐,如今才看,不由得想起那时的人那时的夜,“诗窗对夜凉如水,笔案回秋淡若云”。想来,推荐了快快去看,那一种热,又是一种不同。电影还是热的热在众说纷纭,热在不知所云,“一千个观众看见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电影的高明。有人用洋洋数万言的类脚本复述并详解了电影,你若看过,你便不会执

7、迷。其实,如果电影不在最后费力去廓清那唯一的精神病人的世界,而是将幻觉与真实并行到底可以阴谋论,也可以纯臆想;可以从头到尾,也可以从尾到头(所谓的开放式),使得每一个哈姆雷特都有清晰的存在感,使得每一个观众都从自己的眼中看见一个合理的世界,又何尝不是一种善解人意呢?然而不,电影坐实了一个结局,丝毫不留悬念,它急匆匆揭开谜底的仓促,完全不惧被人说成“吃力不讨好”,如此这般,仍有观众拎不清爽,只能说,精神病的领域太过复杂和陌生了。我也在糊涂了之后,豁然开朗。一、模糊带来妥协,清晰才更尖锐。如果阴谋论成立,无非令我们见识了又一个孤胆英雄揭示又一个黑暗真相这类电影比比皆是,又有什么稀奇?所以,没有阴谋

8、论。阴谋,那是精神病人臆想出来的。你看见的“疯子”,以及围绕“疯子”展开的人道的“善”与“爱”的拯救,才是真相。那么多人啊,陪着“小李子”兜兜转转演戏,满世界的温暖,唤不醒一个沉溺于冰冷深渊的孤独的灵魂吗?石头也捂热了呀!果然,“小李子”不负众望,醒过来了,可他选择将身体交付“暴力”派而成为与“死”无异的行尸走肉。你听到“小李子”的潜台词了吗?你们,伪善的世界,先把人逼疯,又装模作样来拯救,究竟谁在演戏?!震撼吧!二、暴力导致暴力,暴力回归暴力。按一个德国人(似有纳粹背景?)的说法,“小李子”其实是一个很“暴力”的病人,而关于救治的方案,也是“暴力”与“非暴力”两派的对立。在“小李子”臆想的世

9、界里,充满了战争中那些挥之不去的影子。无疑,战争后遗症导致了“小李子”家庭的不幸,并最终导致了他的人格分裂。是谁发动了战争?这最大的暴力才是“小李子”暴力的根源。倘若一个好人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他会寻找借口,或者归罪于神。电影不是借他人之口说出“上帝喜欢暴力”吗?神让好人丧失理智,变得疯狂。占统治地位的人,以正义之名(神之名?)挑起战争,两只手上沾满的鲜血,全部涂抹在冲锋陷阵的“小李子”们身上。一个身背战争阴影的人,走到哪里不是阴影?他能幻想阳光普照、鲜花盛开吗?小小禁闭岛,不过是巨大战场的延伸和缩影,不论怎样左突右杀也休想出去。早已丧失信仰的“小李子”们,清醒也罢,疯狂也罢,他的世界除了阴谋

10、,还是阴谋。如果阴谋是幻觉,那么,谁令他产生如此幻觉?现实,不正是一场又一场的阴谋吗?!善与爱,这最能医治病人的良药,珍贵而有效,而若暴力的源头不除,所谓的医治“小李子”们的“暴力”,只能成为一个巨大欺骗链条上的诚实瞬间。“我要醒来吗?我无法面对自己对妻儿犯下的杀戮罪恶吗?你们错了,我无法面对的是你们战争、欺骗的制造者,是你们杀死了我的妻儿,还有千千万万参与,和没有参与战争的无辜好人”你仿佛听见“小李子”在说。他选择作为一个好人死去,他将世界交还给制造暴力却永无愧疚、如神一般坦然正义的怪物们。好人承担后果,好人永远走不出良心的折磨!禁闭岛,一个禁闭好人的岛屿,它可以是地图上的一个岛,也可以是人

11、心里的一片领地。禁闭岛观后感4昨天闲来无事,随手翻出一部电影禁闭岛。看了看封面,是莱昂纳多主演的,于是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这是一部悬疑片,剧情也是一波三折。刚开始,联邦探员泰德和搭档进入禁闭岛,明面上调查一个失踪的女犯人,暗中也在调查杀害自己妻子的凶手。调查过程中,泰德发现精神病院里除了66名有档案的精神病罪犯外,还有一名编号67的人存在,但精神病院里的人都矢口否认。随着调查的深入,泰德怀疑精神病院其实是政府的秘密实验所。然后在一个山洞里找到了失踪的女犯人。女犯人告诉泰德,她本来是这里的精神病医生,政府在这里进行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她无法接受事实,被其他人设计陷害,被当作“精神病人”看押起来,

12、她才设计逃跑的。并且女犯人告诉泰德,他们就在灯塔里进行实验。最终,泰德进入了灯塔,但里面什么也没有,只有岛上的主管医生在那里等着。主管医生告诉了泰德真相:原来泰德就是那个编号67的病人,而杀害他妻子的凶手也是他自己,只是他接受不了,才在潜意识里编造出自己是联邦探员的身份。看到这里,本以为泰德是好人的我吃了一惊。难道泰德是坏人吗?我继续往下看。泰德不相信自己是精神病,不断辩解着,但在医生的一个个证据下,泰德的辩解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医生告诉泰德,如果他不接受自己是精神病的事实,他们只能对泰德实行手术,切除泰德的前脑叶白质足以将泰德变成一个听话的傻子。我不禁为泰德担忧起来,因为这些证据可能都是医生编

13、造的,他们只是想害泰德而已,如果泰德承认了,那么这个实验所仍会存在。最终,泰德承认了他自己是一个精神病人。他的前脑叶白质也不必被切除了。第二天,泰德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依然认为他是个联邦探员。医生们走了过来,泰德跟着他们走了。主治医生有些悲哀地看着泰德,泰德也回头看了一眼主治医生。到这里影片就结束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既没有点明泰德是一个被陷害的联邦探员,也没有明确说出泰德是一个精神病人。但我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泰德是一个精神病人。他因为接受不了妻子的死,故意治疗发生倒退,从而接受手术,这样就不必受精神的折磨。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影片最后泰德自愿跟着医生走,并且回头看了一眼主治医生的

14、原因。可以看出,泰德内心希望与其恢复一个残暴凶手的身份活着,还不如作为一个正义之人死去。于是他主动以联邦探员的身份接受手术(接受手术后与死了无异)。而关于主治医生,他坚持了多年的疗法将会在他的有生之年也无法在这家精神病院推进,这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和打击。回顾全片,我觉得更应该对主治医生这样的先驱肃然起敬,他坚持人道,尽自己最大力量治好病人,无疑是值得敬佩的。这部影片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在我看来,悲剧的根源就是无法遗忘和逃避。如果泰德可以遗忘或者逃避掉自己的那段记忆,也就不会有如此悲伤的结局。禁闭岛观后感5直到16年暑假才开始接触心理学电影,启蒙篇是穆赫兰道,被大卫林奇的玄幻艺术性折服,没看

15、过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也没有上豆瓣天涯,整部影片在我的理解里都是碎片式的梦境,是女主自我厌恶自我救赎的过程,电影太烧脑目前是根本理解不动,印象最深的就是“欢迎来到寂静剧场,不要怀疑你的耳朵,现在听到的都是年的录音。”指挥官指挥的无可挑剔,女演员唱着唱着就猝死在台上,这段吓得不轻,但是好喜欢。如果不是昨天去蹭课看了禁闭岛,估计日后也不会去接触这类,因为从小不看悬疑所以第一次觉得被电影卡住了,觉得很难受(穆赫兰道目前已经超出我能理解的范围)。所以跟几个同学讨论他们都认为是莱昂纳多精分,我第一反应好惊讶(就像我现在编辑编辑着就流了鼻血一样吃鲸)。无论是从主角光环还是禁闭岛这个名字拍摄手法上来看我都不忍

16、相信莱昂纳多是个疯子,经过很多细思极恐的片段来看似乎开始接受小李子双重人格。但总觉得这不单单是心理学电影,论据一:影片开头莱昂纳多走进院长办公室前,碰到一系列带着手铐脚链的病人,惟有一个他回头了两三次,是一个你过目绝对不会忘的女人,不像人类,她对男主比了一个“嘘”的手势,不知道是不是在强调暗示禁闭岛上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论据二:导演大幅度地从莱昂纳多(可能是个精分吧)的角度去拍摄,直到最后半小时才强调他是患者。虚化了他是一个病患的概念,真假难辨,从而引出男主想法,禁闭岛(或是存在于世界上的某个组织)是一个利用精神病患者进行人体生物实验的地方,因为,谁会相信一个精神病患者口出之辞呢,他们越这样说,只能深化他们病入膏肓的事实。论据三:莱昂纳多在山洞里找到了真实的索兰多,也许这个人物只是男主虚造出来的幻象用来佐证自己想法的人物,也是导演想借这个虚构出来的角色说出禁闭岛上最真实丑恶的事实。论据四:被审判那个中年妇女借口想要喝水支开男主搭档,在牛皮本上写下RUN,她是知道的,他不可能再逃出去了,他和她和禁闭岛上的所有人,都有可能面临非人道的对待。论据五:如果只是单单写二战后军官受打击严重造成精神分裂,然后全院配合他进行治疗,尽量不用生物疗法切除神经,影片取名禁闭岛是不是太冰冷,禁闭岛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某种很强烈的色彩。疯子的想法最不被重视,借疯子表达出来的话才最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学生作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