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个人心得10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845512 上传时间:2022-03-2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资治通鉴个人心得10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读资治通鉴个人心得10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读资治通鉴个人心得10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读资治通鉴个人心得10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读资治通鉴个人心得10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资治通鉴个人心得10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资治通鉴个人心得10篇.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读资治通鉴个人心得10篇 读资治通鉴个人心得1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英雄们为了解放,为了和平,揭竿而起,奋勇抗敌,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国最终向中国臣服,并不是全因为中国有此力量,更关键的是匈奴内部

2、分裂。而这再一次向历史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单于的人头,也不会悬挂高竿。然而当中国前程似锦的时候,我们的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在荒淫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还有那些腐朽的伪善的爪牙。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让我汗颜;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让我触目。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可自救。中国帝王被杀,不自杨广开始,但杨广被杀,却是人民自救聚众起兵、反抗暴政的结果。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人民自救转变为官员和军人自救的结果。杨广能力的高强,使人惊骇,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时间,就毁灭其父杨坚建立起来的富庶强大无比的帝国,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时间

3、,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将勇士反叛,没有人能做得到这些,而杨广却做到了,他的奖状是一条绞绳。每次政变,都引起屠灭三族的惨剧;每次兵变,更是死人山积寿春一连发生三次叛乱,几乎空城。诡诈、残忍、勾心斗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荣华富贵,却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锦的前程,却看不到人民苦难。今天还是炙手可热的神圣人物,明天霎时间变成国家蟊贼,全家斩首,还把千万无辜的男女老幼,也带入刑场。官员的尊严靠赤裸裸的军事力量维持,是和非、对和错,全看你是胜是败?人性急剧堕落,种下未来更悲惨命运的基因。面对暴君的暴行,我们如果沉思,会忽然间汗流浃背。因为,如果换一下位置,我们真的可能就是他!这是

4、多么可怕,权力能改变人性、扭曲人性、消灭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权力的毒酒,美女都会变成青面獠牙,何况本来就有一颗邪恶的心灵,我们痛恨他们之余,还为他们痛惜:为什么让他们服下这种毒酒!真的感谢司马光先生,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为一个读者,我是何等幸运。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运,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为我在这里听到了太多官员的假话谎言,和太多人民的哭声喊声。这就让我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该从中学到些教训,不让历史重蹈覆辙。读资治通鉴个人心得2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汇合,可到日期

5、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乌江边了,却迟迟不渡河,手拿短兵器与刘邦作战,砍了几百人,自刎而死,刘项两家的争夺也就以刘邦胜利而结束了。可刘邦为什么会胜利呢?以前是项强刘弱,刘邦为什么会扭转战局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还舍得拿钱,当时赏张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项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妇人之道,他看见士兵受伤甚至会流眼泪,可将领有功他又迟迟不肯封赏,所以人们才会默默离开他,刘邦听取张良的意见,给韩信封为大将军,项羽却只是对待他像对待一个小兵一样,

6、从不听他的意见。刘邦年龄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足足比项羽大了二十四岁,他还有长者的风范、没有杀秦王子婴。但是刘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爱破口大骂,萧何去追韩信时他回来就对萧何破口大骂:“那么多好将领你不去追,便去追一个韩信”直到萧何解释后他才止住。总之,刘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应该留名千史。读资治通鉴个人心得3读了资治通鉴一书,我感受到了项羽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但也为他只会逞匹夫之勇而感到惋惜。书中故事让我感悟颇深:作为勇士,拳头要想更重的打出去,就要学会收回,要能屈能伸。也许很多人都知道项羽与刘邦的故事。未读此书之前,项羽留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7、就如词人李清照所写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汇东。可读了资治通鉴后,我的想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改变了我对项羽和刘邦的看法。刘邦、项羽各是两军首领,他们都非常了不起。他俩各有所长:刘邦善文,项羽善武。项羽是一位英雄,但我认为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他虽然能冲锋陷阵,战功赫赫,但一生只注重武艺,从不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心上。由于知识的浅薄,他在治理军中之事缺乏经验,只知道逞匹夫之勇,最终败在刘邦手上。刘邦,是一位贤良的国君。他不但知识渊博,也很关爱平民百姓。战场上,他不但会选用良才,还是个好指挥官,何时出击、何时收兵,他都把握得非常好。在一次大战中,刘邦战胜了项羽,项羽被追到乌江旁。他本可以渡江逃过一

8、劫,但他为逞一时之勇,却选择了自杀。大丈夫能屈能伸,可他呢,本来可以像我们说的那样:拳头要想更有力,就要懂得收回,为下一拳储备足够的力量,最后再来个有力的回击。项羽死后,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巩固了大秦江山。一次朝政,当他与大臣谈论自己取得成功的原因时,大臣们说出了运筹帷幄,乃决胜千里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就是刘邦取胜的原因。作为帅将,作为领袖,应该要有深谋远虑的眼光,更重要的是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作为我们,现在是学习的大好时光,就应该要努力学习,将来才能卫国争光。读资治通鉴个人心得4读了资治通鉴一书,我感受到了项羽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但也为他只会逞匹夫之勇而感到惋惜。书中故事让我感悟

9、颇深:作为勇士,拳头要想更重的打出去,就要学会收回,要能屈能伸。也许很多人都知道项羽与刘邦的故事。未读此书之前,项羽留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就如词人李清照所写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汇东。可读了资治通鉴后,我的想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改变了我对项羽和刘邦的看法。刘邦、项羽各是两军首领,他们都非常了不起。他俩各有所长:刘邦善文,项羽善武。项羽是一位英雄,但我认为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他虽然能冲锋陷阵,战功赫赫,但一生只注重武艺,从不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心上。由于知识的浅薄,他在治理军中之事缺乏经验,只知道逞匹夫之勇,最终败在刘邦手上。刘邦,是一位贤良的国君。他不但知识渊博,也很关爱平民百姓。

10、战场上,他不但会选用良才,还是个好指挥官,何时出击、何时收兵,他都把握得非常好。在一次大战中,刘邦战胜了项羽,项羽被追到乌江旁。他本可以渡江逃过一劫,但他为逞一时之勇,却选择了自杀。大丈夫能屈能伸,可他呢,本来可以像我们说的那样:拳头要想更有力,就要懂得收回,为下一拳储备足够的力量,最后再来个有力的回击。项羽死后,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巩固了大秦江山。一次朝政,当他与大臣谈论自己取得成功的原因时,大臣们说出了运筹帷幄,乃决胜千里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就是刘邦取胜的原因。作为帅将,作为领袖,应该要有深谋远虑的眼光,更重要的是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作为我们,现在是学习的大好时光,就应该要努力学习,将来

11、才能卫国争光。读资治通鉴个人心得5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说的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通过对这本的阅读,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历史朝代更替的故事。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思考,个人得出一些关于历史朝代更替,更替的结论。我认为,分析历史,不应该存在个人英雄主义,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决定的,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结论。为什么呢?因为历史发展具有其必然性,从各件事情的根本去分析,就可以知道,这件事情为什么必然发生。当然,历史上发生的故事是由各种必然和偶然拼凑起来的。必然的是生产力的提高,

12、经济的发展,以及随着生产力经济发展而需要不断完善的制度。这些事情是必定发生的。好像,为什么远中国会由原始母系社会的公天下变成夏朝的家天下呢?答案不是大禹多么强悍,多么能干,就算没有大禹,家天下一样会在那时的中华大地上发展,因为此时的生产技术已远远超过三皇五帝的时代,因为人对利益最大化的本能性追求,生产力急需发展,急需提高,那就必须成立一个政权,结束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年代,利用这个政权的强制性,组织人们一起合作劳动,一起建设社会各个方面,丰富人们的物质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素质。可以说,那时的人们需要一个家天下的政权,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家族政权去通知他们,组织他们一起创造价值,发展社会。所以,家

13、天下在此时是必然发生的,谁也阻止不了,包括大禹本人。那么为什么这个王朝是姓夏的了,那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了。假如当年大禹夭折了,就是说没有大禹这个人了,就肯定会有另外一个人,做着跟大禹一样的事,最后建立家天下政权,而这个政权有可能就不姓夏。这就是偶然性。我们再拿大家熟悉的秦始皇分析一下。我们说,为什么秦始皇能一三六合,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呢?是不是真的就因为秦始皇这个人雄才大略,或者说是因为秦国有像李斯,白起,蒙恬这样能干的政治家,军事家呢?通过分析,很容易就得出了否定的答案。那正确的答案是什么了,就是,当时,秦与关东六国不同,它的变法比较彻底,政治上已基本建立起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14、废除了领主制的农奴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促进了生产。就是说,秦国当时的生产技术要比六国高,生产力要比六国强,经济实力远超六国,秦国百姓的生活质量要比六国百姓高。之前已经说过,追求高质量生活,追求更好的享受,那时人类的本能,当时的人们也不例外,他们渴望能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渴望生活在能带给他们这种好生活的制度下,这样的社会下,这样的统治下,所以他们那时更愿意接受秦国的统治,所以秦国的统一是必然的,这就是所谓的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至于秦国暴政,那是秦统一后的事情,由于秦的强制过头了,在他们统一全国后,他们的统治,他们的制度,很快就变得不太合适当时的人民群众了,所以秦也很快灭了。可以说,

15、没有秦始皇,没有李斯等人,秦扫六和的事情一样发生。拿秦赵长平之战为例,人们习惯把责任归到赵括的纸上谈兵上,归到赵王选将不当上,把功劳归到白起用兵如神上。其实,就算赵王不以赵括为将,秦国也没有白起这号人物,战争的胜利一样属于秦国,因为战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的比拼,就算两军不交战,晾在那,那么需要消耗粮草啊,那么秦国生产力这么高,粮食储备远远高于赵国,那么就晾在那,最后赢的还是秦国。所以说,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至于,赵国以这样的方式输掉战争,秦国领军的叫白起,赵国领军的叫赵括,这些等等,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了。我们还可以拿大家最感兴趣的三国,来分析一下。那为什么会有三国呢?三国演义序就说,分久必合合久

16、必分,那为什么呢?是因为魏晋南北朝这个士族地主阶级做统治阶级的时代我们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就是由贵族转化为庶族的时候要经过士族这个中间环节,因为士族他是一半象贵族,一半象庶族,为什么说他象庶族呢?因为他归根结底是平民,他不是贵族,这个象庶族。为什么说象贵族呢?因为他实际上世袭和垄断了仕途,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啊,魏晋南北朝这个历史阶段的出现是必然的,何况到了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已经垄断了仕途,这就是占领了上层建筑,已经控制了舆论,这就是掌握了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了豪强,这就是把握了经济基础,这个阶级迟早要登上历史舞台,但是三国插进来了,三国是什么?我们前面讲过了,魏、蜀、吴三家建立的都是非士族政权

17、,这我们前面已经交待过了,所以三国是插曲中的插曲。至于,那些什么诸葛亮,关云长,曹孟德,孙仲谋,司马仲达的风云人物的出现,和他们的某些故事,就是偶然性了。如果没有关云长,那么就或者会有一个长云关,干着跟关云长差不多的事。但是由于他毕竟不是关云长,两人或者性格不同,那么换成长云关,可能就在华容道口砍死了曹操。那么曹操那时死了,代不代表刘备或者孙权就能马上灭魏了,那肯定是不能的。因为当时的社会就应该这么分着,还没到合的时候。具体来说就是,魏国那时的实力是客观实在的,这种客观实在不受曹操个人是否存在而影响,曹操后来死了,曹丕就提前登上舞台,拿着魏国已有的客观实在,跟孙刘继续抗衡,其它以后的故事,也会

18、类似地发生,只不过主角换成曹丕而已。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就是这种结合,构成了中国五千多年来这么精彩斑斓的故事。所以,通过读历史,我们除了增加了个人历史知识的储备,我们还要学会思考,学会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得出关于社会如何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发展的结论。所以,读历史,提高了我们对社会事件的分析能力,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社会发展的形势与方向,有助于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获得巨大的成功。这就是唐太宗说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资治通鉴个人心得6人总是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事情,读书能够活跃我们的大脑,让我们用更多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创作一篇好

19、的读后感呢?以下是为您整理出来的资治通鉴读后感,供大家阅读与收藏,读后感大全网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恩,一下很奢侈的多出了这么多的时间,开始好好阅读资治通鉴。今天浅尝第一卷,并且拜读了一下柏杨版的评说,倒不像是在读一本史书,而是臣光曰和柏杨曰两个政治家的口舌之纷。通鉴从魏、赵、韩三家分晋开始编年叙述。在司马光眼中,这是一个周道衰落,纲纪败坏的年代,三家能够堂而皇之位列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司马光借此欲阐述的是一种正统儒家的正名理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就是这种理论的核心。君臣之位,如天地不可易位一样牢固。所以,虽然微子有德,他不能取代纣这样的暴君;虽然姬重耳功

20、大,死后不能隧葬;虽然齐、楚、晋、秦势强于周,不敢轻易取而代之。在柏杨先生眼中,这种极端的传统就是一种反动,在历史的潮流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强权羞辱。而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恰恰需要这样的一种礼教和名器。混乱的价值取向,拜金的社会潮流,贫瘠的文化涵养,道德底线崩溃,导致国人在人生观中太需要一种共同的正统的思想来领导,并且给所有人以福祉。今天,西方文化占据着主流,接受的成本低,回报高。不要怪国人崇洋,而是名不正则民手足无措。在时间顺序上,三家分晋之前的大事是智伯之亡。用司马光的形容,其人美须鬓长,射御力足,伎艺毕,巧文辩惠,强毅果敢,缺少的仅仅是一点仁君之德。最终,智伯帅韩、魏攻赵,为三家所杀灭族。战场

21、中最经典的一个场面是,智伯决水淹晋阳,赵指日可下,他得意忘形而道吾今乃知水可以亡人过也。听者有意,汾水可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一旁的韩康子和魏恒子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打算。唇亡齿寒,这不是把盟友推向敌营么?二家终叛,智氏遂亡。不过,从智伯的表现看,固然其是无德之君,我倒有点怀疑他的智力问题。此篇末,司马光遂展开关于才和德矛盾关系的讨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在我看来,司马光的思维简直就是最天真的二分法了。岂知,人性本来就包括善恶,一个好的社会和制度能够压制人性中恶的部分,发掘人性善的那面。过分强调品德,使很多朝代的根基毁于庸才之手。读史书,让我对那一个时代

22、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无比的好奇。比如豫让为刺杀赵襄子,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聂政杀韩宰相侠累后,为不牵连其姐姐,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一个血雨腥风,死士辈出的时代,无论是为义还是为利,都让我敬畏,因为无法接触到其内心世界,也许这也是中国史书的一种缺憾吧。这一段历史还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就是吴起,背负母死不奔丧,杀妻以求将的这样一种坏名声,吴起仕鲁,大败齐军;投靠魏后,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图谋,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后为武侯所疑,往楚国为相,南平白越(江浙,福建一带), 北却三晋,西伐秦,强盛一时。可怜吴起英雄一世,最终还是死于非命,为楚贵族所杀,死前躲在悼王的尸体后面躲避乱箭。叛乱

23、者后来因为射王尸也没有好的下场,死后复仇,我不禁惊叹于吴起的智慧,然后不免辛酸,这种将相全才,在哪里都是改变全局的人物,可怜英雄惹人妒,犹得后世读者怜。读资治通鉴个人心得7在我的书柜中,有一本厚2厘米,包着黑硬壳的书,名叫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是宋朝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历经19年的时间,与众人一起将这本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书整理出来的。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以政治和军事为主,还兼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总共贯穿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书中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又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如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是说不能自以为是。成也萧何,败

24、也萧何。遗子黄金满簏,不如教子一经。意思说给后人积累再多的金子、银子,还不如好好教孩子学习。这是一本货真价实的文学名著,它不仅让我学会了许多政治兵法,还使我了解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战略侧谋。这是我第一次读我国的年体通史,就已经学到了不少课外知识,我一定会多读这种历史故事,来更多的了解我国五千年来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文学是比鸟飞的还远的梦想,是比花开的还美的情感,更是比星星闪的还亮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读文学名著,博览群书,使我们陶冶情操,让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让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灵。读资治通鉴个人心得8相信每个选资治通鉴这门课的初衷是对于历史有强烈的好奇心!历史的魅力不单单是因为它悠久,而主要

25、在于它的智、理。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书,司马光花了十年的时间编写成功。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我们并不能从区区的几堂课或是几段视频出看出它的真谛。我们从中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只能慢慢的去“咀嚼”和“消化”。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行为过激的伍子胥鞭尸泄愤,一夜愁白头,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非常有名的战术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胯下之辱”韩信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以应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这值得我们学习。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

26、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总之历史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深思,不单单只是看!应该学以致用,结合历史中的道理,深析兵家将者!用人之道,如何提升领导力,如何知人善任等等。读资治通鉴个人心得9早就听说过伟人毛泽东曾经17遍阅读煌煌巨著资治通鉴的故事,虽然心中存有疑问,但每每想到领袖不是一般人物也就释然。我也曾经想过至少通读一遍资治通鉴,但不知道有多少次,翻开第一卷就读不下去了。难以阅读的“拦路虎”就是生僻中渐渐熟识的古代汉语,然而第一卷中那几个让我读后就在脑海里面抹不去的故事片断。“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这是资治通鉴卷一的开卷语,简略的说出了几个故事的

27、沧海桑田。卷一讲了几个小故事以及年代大纪事。此卷言战国故事,多大夫纵横并规劝之语,又韩、赵、魏三分智氏事及聂政、吴起事。其中一个故事我对此有很深的印像:昔魏文侯问李克以求良相,求知人之法。李克对曰:“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如此,即可得人矣。古人之知人可谓明矣,夫孟子之见齐宣王,论识人,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夫国人何以知彼之贤愚?固以其生平矣。所亲者皆仁义礼智信者,知其非邪佞也;所与不斤斤计较,知其坦荡

28、宽厚也;所举者贤明才干,知其身系社稷百姓也;穷贫之有所不为不取,知其有所持也。故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夫此不称贤俊栋梁,国之无人矣。故曰,用其为国人所用,去其为国人所去,杀其为国人所杀。如此,则朝无佞臣,天下安宁。今者用人亦当如此也,夫任人唯亲,祸由自取。智伯无道,数求地于韩,赵。赵氏不与。智伯帅韩魏国人围赵而灌之,韩赵魏三国谋之,遂水淹智子,杀之,三家分智氏之田。夫智伯之亡,才胜德也。昔智果言于智宣子,称襄子瑶有五贤而有一不仁,谏无以之为后,宣子不听,而致家庙隳,不亦悲欤?司马光之论才与德,以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有余

29、而德不足者,为祸益大,古昔以来,祸国殃民者如是者多矣,岂特智伯哉?吴起贤俊,尝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守河西,使秦兵不敢西向,韩、赵宾从,固一世之豪杰也。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终致魏相公孙进谗而武侯猜忌,走奔楚。楚悼王素问其贤,任以为相,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要在强兵。楚遂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之。然楚之贵戚多怨起者,乘悼王薨而攻起,射杀吴起。夫顾国忘身者,起之谓也。商鞅之死,晁错之腰斩,介甫之贬谪,张居正之非议,皆此例也。彼顾国忘身而树敌,至于殒身,其亦足以佳话矣,小子实敬!聂政之刺侠累,亦颇有丈夫气概,然此事无甚意义,不知政因何以抛

30、身家性命以报严仲子,以其为政母寿礼之百镒黄金乎?对于我来说,可能比较重要的就是几点:礼,信,德,才。里面讲天子职责为“礼”,这里的礼大体是指某种秩序,可以理解为,做老大(君王,公司老板等)要维护好纲常秩序,其中有提到三家分晋周王不指责 还 封三家为诸侯的故事,韩魏赵作为晋的家臣,瓜分了晋国,周天子不但不指责他们, 还 封他们为诸侯,这就是失“礼”,既然周朝部下的家臣可以瓜分他们的君候的地盘,那周朝的臣下也自然可以瓜分自己君王周天子的地盘。信: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有

31、同名电视剧诚信。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季布一诺胜过千金,商鞅变法立木求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些诚信故事都出在资治通鉴的书里,诚,就是要实事求是,不扩大,不缩小;信,就是要一言九鼎,说到做到,不朝秦暮楚,不朝令夕改。诚信是立业之本,做人的准则,是企业和人的第二张身份证,其中道理不言而喻。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甚至于一个人,如果谎话连篇,如果说话不算数,不守信义,谁还会相信他。那个站在山头上大喊“狼来了!”的小男

32、孩,不就是因为一再说谎,而导致说话无人听,最后被狼吃了吗?其实,吃他的并非是狼,严格地说是他那不诚信的品质。作为电子商务的学子,我清楚的知道,在电子商务发展的道路上,诚信问题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瓶颈。网络上的诚信问题到处都有,但那毕竟是少数的部,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诚信这个词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看重,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保证其他人是否诚信,所以在建立诚信档案的整个过程中,靠的就是这个企业自己不断的积累,是帮助企业建立诚信,而并非是证明诚信。无论是阿里的诚信通,留学专搜的诚信章以及同程的诚信录,似乎在人们的心中,诚信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这也就必将会打造一个互联网的诚信时代。阿里巴巴作

33、为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平台,诚信通是他们为从事商业活动的机构或个人提供的一种全方位网上贸易服务,并对享受该服务的对象,进行第三方认证机构核实认证身份。阿里巴巴的横空出世,为我们这些电子商务学子提供了希望,所以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所以说,信,不管是已过的历史还是在未来的网络时代中,信是必不可少的。德:这方面,我可以说是欠缺的,也可以是是比较完备的,里面讲了两点,一个是做人的圆滑,一个是道德,我是道德有余圆滑不够,得罪人,表面看不出,未必不代表别人不图谋,而道德感强的人,严而不亲,严肃别人敬畏但不亲近,也许这也是我容易被女孩子所欣赏但不容易被喜欢的原因吧。才:有才无德的人造成的危害大,但是这样的

34、人,容易被亲近也容易背叛,但人们往往喜欢这样的人。有才之人在当今世界中往往能混得如鱼得水般顺利,因为在才之人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世道中取得先取这道。先取就是走在别人前面,有了这样的条件当然能得到很高的回报,当然这样的人往往最后会被世道唾弃。读资治通鉴个人心得10此时的中国历史已进入后三国时代,蜀汉已经灭亡两年,曹魏在本年的十二月禅位于晋,十五年之后,东吴也将一统于晋,江山还是那个江山,豪杰依然是那些豪杰,只是江山的主人这次轮到了司马氏。如果花费一些笔墨来评价一下三国末期三家的君主,其实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蜀汉的阿斗,本质上两个字:苟安。蜀汉灭亡之后,刘禅受封为安乐公,司马昭对刘禅不太放心,经常试探

35、刘禅,根据汉晋春秋记载:文王(司马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对于这样的一段记载,后人对于刘禅的评价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说刘禅大智大慧,深通韬晦之道,国灭之后,能活到善终的国君实在是不多见,更多的人说刘禅是一个天良丧尽的不肖子孙,厚颜无耻之极。其实,到底该如何评

36、价刘禅,我想这和生命的意义有关系,这是一个哲学问题,那就是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什么是生活,所谓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在这个意义上,刘禅是一个成功者,因为他做得很好,但是生命的意义,真的是生下来活下去么?曹魏的末期君主,其实都不是亡国之君,但是大权旁落,主少国疑,又怎么能不灭亡呢?既生瑜,何生亮不是曹魏的君主太弱,而是司马氏太强大了,从司马懿历经司马师、司马昭到晋武帝司马炎,都是善于权谋,心系天下的明君,精通政治,安抚天下人心,整顿兵马,即使曹操在世,人心已归司马氏,也奈何不了司马氏,更何况这些尚未通人事的牌位君主呢?只是,当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志得意满之时,不知可曾想到,这样一句颠扑不破

37、的真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历史的策划者,有时候可以打瞌睡,但是历史的结果一定是很公平的。东吴的孙皓,本质上也是两个字残暴,孙皓不是一般的末帝,而是集所有末帝罪恶于一体的末帝。后来,晋怀帝司马炽被匈奴所建的刘汉俘虏,押到首都平阳,皇帝刘聪问:你们司马家自己杀来杀去,是为什么啊?司马炽回答:我们家不互相残杀,为您扫平道路,您老再天纵英明,能有机会做皇帝吗?孙皓也是如此做派,即位不久,就大兴土木,强令文武百官入山采木,兴建昭明宫。又派宦官遍行州郡,挑选美女充入后宫。大臣们的女儿必须每年报一次,年纪到了十五六岁的要先让他检阅,看不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妃、宫女、内侍稍有不如意,立刻杀死扔进水里漂走,或者剥

38、去面皮,挖出眼睛,砍断双脚。孙皓喜欢狂饮便经常招群臣饮酒,每次都要强逼大臣喝醉,再命令喝醉的大臣彼此揭发他人的过失。大臣无奈,互相攻讦,只要有说过孙皓的闲话的,必死无疑。由此,受邀赴宴的大臣个个胆战心惊,赴宴前都要与妻子儿女洒泪相别。大臣们不喝不行,可喝多了也不行,总之杀你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孙皓手下,做忠臣是一定会死掉的,会稽太守车浚,为人清忠,有一年会稽郡发生旱灾,车浚上表请求赈灾。孙皓说这老儿分明是想树立自己的私恩啊,别让他活了,杀了吧。尚书熊睦见孙皓酷虐,便婉转劝谏,孙皓嫌直接杀了不解气,派人用刀背敲击他的脑袋,敲得血肉模糊,体无完肤。(写到这里真想说一个字惨啊。)由此看来,在孙皓手下拿

39、一份工资,真的不容易,的确是卖命钱,说实话,孙皓这样的做派,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做皇帝,而是在作孽。估计孙皓是这样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皇帝即是孽,孽即是皇帝如此一来,人人大惧,就连东吴宗亲都吓得胆战心惊,纷纷逃往晋朝避难。东吴国灭之后,孙皓也到了洛阳,做了晋朝的官,其为人处世和西蜀刘禅完全一样,真正是一对活宝。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晋武帝有一次在宴会上问孙皓:听说你们南方人好作尔汝歌你能作一首让我听听么?孙皓不假思索,举起酒杯就口占一绝: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孙皓已经没有心肝到这个地步了,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忍着吧。总之,三国归晋,是历史的选择,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一

40、个新兴的大一统王朝大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看似锦绣繁华的天下,究竟会走向何方呢?知道后来历史的人们,想必已是双泪坠清波了,因为这段繁华的时间太过短暂,汉族的祖先注定要经受一次更大的洗礼,差一点亡国灭种啊。当然这是后话了,先放下暂且不提。司马炎终于作了名正言顺的皇帝了,日后被后人称作晋武帝的这位皇帝,在当今社会的名声不是很大,几乎没有人称他是明君,但是这位仁兄可的确是千古一帝。客观地说在中国帝王明君排行榜中,进不了前十,但是也绝不会跌出十五名之后。一个人做了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有的人说,选美啊。当然,美是要选的,不过需要等一等。有的人说,安抚天下啊。这就不必你说了,其实一直在安

41、抚天下。那么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这件事是天下第一大事,非常关键,非常重要,那就是分封司马氏宗亲在各地为王,请注意后面的一句话,并领有藩地,开府建衙,很多人一下子失望了,这太简单了,傻子都知道啊。其实不然啊,其实不然啊(感慨一下,加重一下语气),写到这里就引出了一篇绝大的话题,其实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国王朝历史几千年,这个问题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晋武帝急于分封司马氏宗亲在各地为王,是因为他总结历史发现,曹操当年篡汉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东汉的宗亲在地方没有实权,朝廷除了掌握中央政权之外,在地方并没有强有力的奥援,而司马氏篡曹魏则同出一辙,假如曹魏宗亲,在几个重要地方,拥有强大的实力。那

42、么天下就不会被司马氏轻易篡夺。想到这里,篡权出身的司马炎浑身一激灵,可怕啊。还等什么,马上封王,让司马氏宗亲,在地方拥有强大的实力,来拱卫朝廷,但是司马炎没有想到,这正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患,的确,别人是没有实力来争夺你的江山了,但是你们司马家就真的铁板一块么?其实历史不是没有给晋武帝机会,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就充分说明了,地方实力过于强大,是会造反的,只可惜从晋武帝的出身来看,他当然是不容易想到这一层的。就此我们可以再深入的讨论一下,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我们国家几千年奴隶、封建王朝没有找到正确解决办法的难题。首先,大多数人是赞同中央集权的,但是中央过度集权也会带来一些

43、问题,因为地方上毕竟是会发生一些事情的,但是呢,处理事情的权限毕竟要请示中央,过去的通信也不发达,这样一来,耽搁的时间长了,极易酿成民变和边患,历代的农民起义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张角、黄巢、洪秀全等人,就是占了这样的一个便宜,另外中央集权也容易造成军队战斗力弱化的问题,如东汉,赵宋,大明(永乐之后),权力在中央,将领的频繁调动,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问题,就无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所以一旦遇到异族入侵,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其次,把权力大幅的下放给地方可以不可以呢?一些问题解决了,民变和边患消除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比较强悍,边陲无患,地方绥靖。但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出现了,随着地方实力的逐渐膨胀

44、,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差,最后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再想腾出手来,收拾地方,怕就只能以刀兵相见了。总之地方权力过大,很可能到了最后是要造反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明初期的永乐靖难,清初期的三藩之乱和清末期的各省独立,民国的军阀等等。因此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实在是历代中国王朝,最为头痛的问题。晋武帝分封司马氏宗亲为王,看起来好像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这个问题的实质,却是如此的深刻,这也是西晋王朝迅速衰落和灭亡的最直接的原因。从这个层面来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还是个人,必须懂得权力该如何分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就是政治生活的全部。当然身处公元265年的晋武帝司马炎,不会想到这么多的问题,属于他的历史舞台,还有相当的一段时间,暴风雨终究回来,但是至少暴风雨现在还没有到来,西晋王朝的欣欣向荣,大臣们的励精图治仍将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党团建设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