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领悟.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755507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籍《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领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书籍《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领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书籍《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领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书籍《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领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书籍《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领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书籍《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领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籍《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领悟.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书籍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领悟 书籍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领悟1资治通鉴成书以来,非常受人追捧,列举一二: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宋末元初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清代顾炎武:(资治通鉴和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清代曾国藩:“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近代学者梁启超:“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

2、,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如此多的美誉,似乎资治通鉴已成为君臣治国不可或缺之书,但我却纳闷:“自北宋神宗以来,至清末溥仪为止,却没有发现谁因资治通鉴而使一国大治的例子。”问者无心,听者是否哑口无言呢?我本来就无知浅陋,当然不敢非议某些人心中的圣贤,也无能造谣某些人熟读的经典,若此书真能“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何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明亡于清?难道那些身居庙堂之上的人不明白圣贤经典的道理吗,何至于让“蛮夷之族”侵我中华,戮我妻子,毁我家园?这显然就有点让人无法理解了。从内容上看,资治通鉴包罗万象,有政治、经济、制度、军事等方面的涉猎。特别是关于政治和军事,是此书的重中之重,

3、条理清晰,精彩纷呈,对此我也是不吝赞美。但这仍然不能改变这部书只是司马光等人的一家之言,是对历史的一种经验总结,到底能对后人有多大裨益,这恐怕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当然我并非否定此书的价值,只是希望不要迷信此书,毕竟现实社会不是武侠世界,凭借一部宝典抑或一把神剑,就能纵横江湖唯我独尊。如果有人将一本书与一国的盛衰联系起来,这简直就是风马牛相及的神逻辑,也好比有人把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拿出来洋洋得意一番,这种阿Q似的故事还是少相信为妙。我不敢否定资治通鉴是一部好的历史书,我只是质疑将它推上无以复加的神坛。从史学价值来看,此书确实罕有其匹,但从一种历史总结的角度来说,它时至今日亦

4、难担此大任。我们暂时放弃对此书的迷信,回归到一个原本的问题:我们学习历史到底是为了什么?很显然我们学习历史不是照猫画虎,把今日当作历史的重演,假若执意生搬硬套,恐怕只会闹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笑话。学习历史,重要的是内涵,了解其中的精神、文化、制度,认清社会的状况,人性的本质。至于那些明君的忧国、昏君的庸聩、忠臣的耿直、奸臣的媚骨、战争的诈谋、和平的可贵、权力的血腥、平凡的真实如此等等,但愿都留在书中,别拿出来沾沾自喜。它们只是体现历史的厚度,并非今天炫耀的资本。我们从历史中而来,面向未来而去。前方才是我们的道路,而不是转身向后看,羡慕那些三王五帝,否则我们的历史可就真成了陈年流水簿子了!记住了,未

5、来在前方,别回头!书籍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领悟2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编年史书,作者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这套书非常厚重,五号的字,足足有4本,每本4000页,虽然译文占了很大的篇幅,但还是可见司马光在编此书时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第一次看到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在我六岁的时候,那时我在书房乱翻,无意间看到了外包装是金黄色的资治通鉴。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一看,发现里面都是些“臣光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东西,我一点儿都看不懂,最后我还是找到了一点有意思的东西地图。这张地图生动地向我展示了战国时期中国势力的分布,非常好看,看完这一本,又接着看第二本半天看下来,我对春秋、战国、汉朝、南北朝乃至宋朝的地图都

6、了如指掌,还了解了中国朝代的变化,这对以后的我有非常大的帮助。后来,我渐渐长大了,对于三国志、史记等古籍的了解也越来越多,那本在我小时候帮了我很多忙的资治通鉴也被我重新诵读,里面那些我小时候还不怎么理解的字句现在都准确地知道了。我知道了“臣光曰”的意思其实是“臣司马光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意思是“天尊贵,地卑微,于是阳阴由此确定”。我还发现了里面的许多非常好看的故事,比如汉高祖刘邦灭秦立汉的故事就很好看,那里面讲了楚汉相争的故事,日前在热映、我也看过的电影鸿门宴就是根据这里改的。我最敬佩的就是刘邦,他有怀仁之心,很会笼络人心,最终逼使项羽自杀、创造了四百年汉朝。不过我觉得项羽太不懂得收

7、买人心了,老是杀人,后来竟使旷古奇才韩信投奔了刘邦。在最后,项羽被刘邦围在乌江时,不听乌江亭长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可他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然后就自刎了。这多可惜啊!项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东之后,好好治国,还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在我阅读资治通鉴的这里的时候,甚至是阅读原文时,都非常地流畅,我不得不佩服司马光。他用词既简练又传神,让人一看就懂。资治通鉴这本伟大的编年史书应该永远受到我们的热爱与敬仰。书籍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领悟3前段时间在网络上曾看到一个视频感慨颇深,一个二十几岁的姑娘身上长了肿瘤,仿佛全世界顷刻间

8、轰然崩塌,在她高呼滚蛋吧!肿瘤君的同时,成百上千万的网友们也为之感慨,同时暗自决定从此健康生活,远离病痛。人生似乎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从别人的悲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所幸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今人如是,古人也毫不例外。我想宋司马光所编撰的资治通鉴应是一样的道理,名为资治,以古鉴今,实则是大智慧。中国的历史极为悠久,所以历朝历代都有编撰史书的传统,现存的官修史书,影响较为深远的,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应当都能排的上秩序。不过相比其他的官修史书,资治通鉴具有许多异于他人之处。不同于史记、汉书的纪传体,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线,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这本书以史学求通思想寻求一种发展。关于

9、资治通鉴的创作意图,作者司马光曾有过非常明确的说明: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撰,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可见司马光的修史目的是非常的明确,也正因为这样,在书中,作者在探讨历史盛衰的问题上体现出了明确的史学求通的思想,着重总结了历史盛衰的经验,关系秦为何亡、汉为何兴、隋为何亡、唐如何兴,以历史事件为轴,深入探析历史背后的运转规律,以指导当时的政治实践。人们常说以史为鉴,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历史的发展是一段时间的时代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为谋划、运转的结果,只有知兴亡盛衰,才能

10、从亡国的历史的获得教训,从兴盛的骄傲中获得经验,补实践之不足,亡羊补牢,永葆生机。历史的事件与人物如此,我们今人同样,时隔几个朝代的我们,依旧可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的故事,不仅仅是知史,同时也在那些发人深省的故事中寻找智慧。书籍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领悟4宋诗纪要里这么写道:“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史明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而资治通鉴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哪怕是这个信息流飞速的时代,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师一样,教会我们信义、勇敢、执着等道理。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著的一本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多的一部巨著!在秦纪

11、中,我看到了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壮举;在汉纪的泱泱文风中,我知道了两汉的兴衰;在三国纪中,我看到了乱世的演进;从唐纪中,我看到了国家的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看到了五代十国的更迭.它记录了各个王朝从繁华到衰败的印痕;它记录了各位优秀的帝王,如“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等;它记录了各位贤明的臣子,如商鞅等;它记录了各位英姿飒爽的武将,如霍去病等.可见它的知识范围多么的广泛。各个朝代,各位名人,在这本书中为我们编织出一个真实的世界,让我忍不住为它沉醉,为它痴迷。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时候家住坟墓附近,孟子就学着做丧事的人装神弄鬼,孟母见这情景觉得这里不适合他们居住,于是带着孟子搬迁到

12、市场附近居住,孟子学着商人买卖的样子吆喝,于是孟母觉得这里也不适合孟子居住,就搬迁到书院旁边住,孟子学着学生们的样子读书写字、彬彬有礼。于是孟母认为这里适合居住便定居在这里了。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家庭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就像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环境的不同,人长大后的性格也就不同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多去对我们身心有帮助的地方,例如图书馆、运动场等等,而不是网吧、游戏厅等不良场所。这样才能健康成长。时间很快会过去,等到了人生的结局时才想到读书,纵使是后悔也没用了。我们能从这本书中看到智慧、阴谋、勇武,也能在其中看到残忍、人性的挣扎

13、与固守。无数精妙绝伦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和深深地思考,无数深奥的道理等着我们去理解,或许这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谛吧。书籍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领悟5资治通鉴乃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最大者。它记录自周到五代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成书二百九十四卷,另考异三十卷,且录三十卷,总三百五十卷,三百余万字。其引用各种史料三百种,从历史中得到“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焉。”该书传承九百年,与史记并为华夏文化遗产双璧,名蜚海内外。该书作者乃北宋司马光。原书名通志。因神宗以其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司马光未如太史公遭李陵之遇,幽于缧绁,亦以泥守旧制而离朝廷,

14、投闲置散,由居庙堂之高,转处江湖之远,仕途困厄,政治失意,方专注以治史,得以蔚然成就通鉴。该书中我最喜爱故事是“韩信以少胜龙且”。公元前203年,韩信东征讨齐地;齐王向项羽求救。项羽派龙且率二十万大军前救齐。但龙且轻视韩信,自恃兵强,没有听从谋士的“深壁以待,无战而降”的策略。十一月,双方对峙潍水。韩信夜间令部堵塞河水上游。再率兵渡河击龙且,佯败而跑。龙且大喜,追韩信。韩信的兵马渡河回来;龙且也跟着渡河,上岸后,跟随龙且的部队只有三两千人马。韩信下令决堤,一泻而下的河水隔绝了龙且的大军,龙且的大军不能渡河,龙且的三千人被韩信的三万人包围,最终被全部歼灭,龙且阵亡这时,河那边的龙且大军溃散逃走这

15、是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个故事中,韩信足智多谋,龙且的志大才疏得到深刻的反映。他告诉人们统兵之道在于计谋,而不是军队多少。也告诫统治者不要骄傲自满。当然,这只是资治通鉴的一个故事而已。通鉴记人则神采飞扬,呼之欲出; 叙事则词章纵横,河慢伏流; 抒发情怀则大言小言,清风沐浴,长声慷慨,短音辛婉;渲染战争恢廓场面,奋其意气,推波助澜,一泻汪洋; 其文辞简约洗练;华采呈少于齐梁,宏壮可追两汉。读诵诸篇,如鼓瑟奏曲,势若江河,或若清风凉日,月明星稀,每使人畅快淋漓,欲扬抵几,呼天喝地。可请鹰扬文苑。毛泽东曾言,历史不可割断。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当总结之,以承继此份珍贵遗产,其对于指导今世,帮助匪浅。通鉴即在此珍贵遗产之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文秘知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