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之史学.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410925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2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基础之史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国学基础之史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国学基础之史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国学基础之史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国学基础之史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基础之史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基础之史学.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学基础 之史学,史学: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坚持,史部目录学,目录学是治学门径。目录:不仅仅是书籍的list,更主要是content和context context。王鸣盛: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张之洞: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矣。学问与其说是知识的储蓄,不如说是善于在书海中找到需要的知识的本领。史学最初依附于经学,魏晋南北朝始经、史分立。经学长期位居四部之甲,史学又称乙部。经学是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与士人安身

2、立命的依据,史学是前代王朝政治的记录与后代王朝行政的镜子。资治通鉴“六经皆史”“四部皆史”:一切古代留存的文字与实物资料,都是今天历史学的史料。从目录学入手,全面了解传世典籍,特别是其中的史籍。,经部史籍简说,1、周易:最初具体操作性的占筮书后人解释为哲学义理之书分为“经”:卦象、卦名、卦辞、爻辞;“传”:对前者的再解释。经文部分成书在西周末年,前9世纪前后;传文部分从战国至西汉逐渐形成。前3世纪中叶到前2世纪初,个别晚至东汉。,2、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礼:汉民族数千年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结晶的精华。宗法社会中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行为与言准则、习俗制度仪式,是一套不成文的法律。1)仪

3、礼:周代各级贵族礼仪规范的集成。现存篇章是西汉时形成的。2)周礼:传为周朝的官制结构和组织。战国时成书。3)礼记:关于礼的论文汇编。东汉人选编前代文章而成,内容从夏代至秦汉间都有。3、诗经: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总集,反映古代民俗风情、政治得失、宗庙祭祀乐歌等。其余尚书、春秋三传在正式课程中有专讲;孝经、论语、孟子、尔雅等在此从略。,尚书上古历史档案文献的汇编(三代政令、誓词、重要谈话和专题记事)叙事的时代:号称起自尧舜,降至春秋秦穆公。作成的时代:一部分是西周历史档案,一部分出自春秋晚期至战国秦汉间人之手。还有魏晋人伪造部分。二、源流与真伪西汉始有今古文之分:伏生(胜)晁错:今文尚书;孔安国:

4、古文尚书。西汉五经博士皆今文;刘向校书,得孔安国本,刘歆、王莽:尊古贬今,引发经学今古文之争。东汉尊今,导致古文尚书汉末失传。东晋梅赜古文尚书,58篇,含西汉今文尚书33篇(原28篇)。唐初孔颖达正义确立此古文尚书的历史地位,以后历代尊为儒经之一。清代阎若璩、惠栋判定为伪造,世称“伪古文尚书”。,春秋及其三传,一、春秋:春秋各国各有史书:晋:乘;楚:梼杌;鲁:春秋。亦为通称。周王室派史官到各国记录历史:“崔杼弑其君”;王官之学。礼崩乐坏时代,孔子开始私家撰述,笔削鲁之春秋成一部诸夏的国际史,有天下一统观念。所谓孔子借笔削春秋以正名义、寓褒贬的微言大义,多是后人妄自忖度,替圣人立言,不足为凭。最

5、早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春秋时代的命名。前722至481年鲁国十二公统治242年,以鲁国为主的诸夏各国编年史。年月日为序的顺时记录;文字极简练。,春秋三传:传:解说经义的文字。疏:解释经义注释的文字。三传的不同:左传传事不传义,公、谷传义不传事。春秋、公、谷经文都终于前481(哀十四),左传经文终于前479年(哀十六),传文终于前468年(哀二十七),最后提到前454(悼十四)智伯之灭。,1.公羊传:战国末已成书,汉景帝时公羊高笔录,武帝时立为官学,是今文经博士之学。董仲舒即为公羊春秋博士。2.谷梁传:西汉谷梁赤作,宣帝时立为官学,与公羊传并列。公谷皆属今文经学,以训诂解经,强调发掘孔子

6、春秋的“微言大义”。但有齐学(公羊传)鲁学(谷梁传)之别。3.左传:作者之谜:孔子?左丘明?吴起?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至中期人之手。古文经学。是否专为传春秋而作?春秋以鲁为中心,用周历;左传以晋为中心,用夏历。左传与通鉴间的编年(前468-404),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六国年表,则自前722至清亡,中国的编年史记从未中断,一、中国史学之性质与意义二、史家的精神与传统三、中国史学的三个系统,一、中国史学之性质与意义,释“史”,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江永说:“凡官府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冠断庶民狱之中,皆谓簿书,犹今案卷也。故掌文书者谓之史。”,中国史籍之富,梁启超

7、说:“试一翻四库之书,其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者,非史学之书居十六七乎!上自太史公、班孟坚,下至毕秋帆、赵瓯北,以史名家者,不下数百。兹学之发达,二千年于兹矣!”黑格尔道:“中国历史学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史与经的关系 刘知几说:“经犹日也,史犹星也。”王阳明云:“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史学之性质,中国史学是在“经典”的道德精神哺育下生成的一个以记事为主旨的价值判断系统。中国史学像人类行为的一个监督系统与导航系统,对历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史学之意义,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

8、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徧,况于人主日有万几,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在历史的面前,任何人都会作出思考,都会考虑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一个有历史意识的人,决不会苟且自己的行为,

9、而是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人生,对待生与死。而一个丧失了历史意识的人,一个漠视历史存在的人,我们则很难想象他们怎样对待历史的。(人生四重境界之一),二、史家的精神与传统,1、史官是政治体制中的一个执法系统和监督系统,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大戴礼记保傅:“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新序卷一说:周舍事赵简子,在赵简子门前站立了三日三夜,赵简子问他有什么事,他的回答是:“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随君之后,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

10、效也,岁有得也。”国语晋语中提到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向献公进谗言的事。,2、“据法守职”是史家坚持的精神,吕氏春秋先识:“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韩诗外传说:,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太史也。,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

11、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杼杀齐庄公)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晋国太史蔡墨云:“一日失职,则死及之。”,3、秉笔直书是史家坚持的传统,汉书司马迁传:“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班固汉书夏侯胜传曾借夏侯胜之口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徳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三国志吴志韦昭传:吴主孙晧即位

12、,想把他的父亲孙和作“纪”中。史学家韦昭坚持:孙和没有即帝位,应当立“传”,不应作“纪”,否则破坏史家规矩。如此者非一,最终招致杀身之祸。他虽然被杀,但史家的精神与传统却获得了保留。,刘知几史通直笔,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于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于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而获全。是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13、,然则历考前史,徵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案金行在历,史氏尤多。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至习鉴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历代厚诬,一朝如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次有宋孝王风俗传、王劭齐志,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案于时河朔王公,箕裘未陨;邺城将相,薪构仍存。而二子书其所讳,曾无惮色。刚亦不吐,其斯人欤?,盖列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重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

14、於今称之。与夫王沈魏书,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持诌媚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喻其高下也。,刘知几说:“古来惟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在刘知几那个时代,他已经深切感到“近古良直,却如披沙拣金”,所以一再感叹“世途之多隘,实录之难遇”,“古之书事也,令贼臣逆子惧:今之书事也,使忠臣义士羞。若使南、董有灵,必切齿于九泉之下矣。”“史之不直,代有其书”。刘知几认为,追根究底是因为孔夫子在称赞董狐书法不隐的同时,又提出了“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谬论。刘知几指出:“盖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论语之顺也。略外别内,掩恶扬善,春秋之义也,自兹已降,率由旧章,史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正,而

15、名教存焉。”有了“子为父隐”的伦理观念,有了“为长者讳”、“为尊者讳”、“为君亲讳”的道德标准,那些曲笔阿时的利禄之徒就有了歪曲历史的理论根据。他们或者“舞词弄札,饰非文过”;或者“由首臆说,威福行于笔端”;或者“事每凭虚,词多乌有”;或者“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者“诬人之恶,持报已仇”。刘知几认为这些人都是“记言之奸贼,载事之凶人”。,4、史官有抗拒权力干扰的制度保证,贞观政要卷七:“贞观十三年,禇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太宗问曰: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

16、,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耶?遂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黄门侍郎刘洎进曰: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贞观政要卷七:“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牛致功就在唐高祖传中说:“李世民要史官们把他利用阴谋手段夺取太子地位的宫廷政变写成安社稷、利万民的正当义举,也就是要把他杀兄夺嫡之罪合理化。房玄龄、许敬宗正是遵照这种要求修改实录的。”,剑桥中国隋唐史也认为:“建成和元吉两个

17、人在正史上都被说得无甚是处。根据这些史书的记载,元吉酷嗜射猎,在战阵上反复无常,又是个好色之徒和一个虐待狂;太子建成则冥顽不灵,桀骜难驯,沉湎酒色。这些贬词至少是传统史料中这一时期的记载对他们故意歪曲的部分结果。”,卞孝萱先生在“玄武门之变”与唐太宗入冥记一文中说:“胜利者唐太宗为了维护其仁孝形象,对先发制人、杀兄诛弟、逼父让位的行为加以涂饰。当日唐史臣秉承太宗之意,在两朝实录、国史中,篡改了玄武门之变前后一连串事实的真相。敦煌写本唐太宗入冥记编造建成、元吉在阴司告状,阎罗王勾太宗生魂入冥对质的故事,实际是为建成、元吉鸣冤。”,或曲笔达意,或示疑于后人。或转载权贵劣迹于他人之传。,5、史家有抗

18、权力干扰的技术手段,曲笔达意例:,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示疑于后人,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乘卒,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劣迹载于他人之传例:,项羽本纪中的刘邦张丞相列传中的刘邦郦生列传中的刘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是一个“有组织”、“有预谋”的大陷阱。“临邛令缪为恭敬”与“故相如缪与令相重”中的两个“缪”字,历史,“三个历史”第一历史,正在发生、进行的事

19、情;第二历史,史学家把发生过的事情纪录下来并重新整理(记录人会因个人的感受而增减对事件的描写);第三历史,即后人阅读到的第二历史(读者又会因个人的偏好不同而收获到不同的资料)。,第二节史籍的传统分类,七略中,史籍是附于“六艺”中隋书经籍志,特标“史部”,分十三类四库全书总目厘定为十五类。,1、正史类。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人皆以纪传便于披阅,独行于世,号为正史”。章学诚史考释例说:“编年之书,出于春秋,本正史也。乃班马之学盛,而史志著录,皆不以编年为正史。”“二十五史”,纪传体史书,历代纪传体正史有26种,4000余卷,4500万言,按各朝代顺序完整无缺,记事起自黄帝,迄于清末,中华民族五千年来

20、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演化发展,莫不毕载其中。历代封建王朝明令颁布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共24种,故“二十四史”成为学术界的专用名词。加上民国年间所修的新元史,是为“二十五史”,再加上清史稿,是为“二十六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前四史最好。宋书:梁沈约,八志好,魏晋至刘宋典章制度。缺佚,以南史补。南齐书:梁萧子显。皇族出身的利弊。简洁。魏书:北齐魏收,新创释老志,保存宗教史料。以上为私家撰史。梁书、陈书:陈末唐初姚察、姚思廉作。史馆制度,官方史学,失去活力。晋书:唐太宗时修,多采小说家言,首创“载记”。志有袭自宋书。众家编年体晋史、九家旧晋书辑本。北齐书:唐初李百药,亡缺,据北

21、史补足。周书:唐初令狐德棻。隋书:魏征署名,十志重要,“五代史志”:梁、陈、北齐、北周、隋。经籍志尤为重要:汉隋间六百年图书存亡,第二部史志目录,第一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序文说明诸家学术源流,南史、北史:李大师和李延寿父子相继,高宗时完成。从编年体转而纪传体,只有纪传。重新改编八书(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北齐、北周、隋),删削之外,又有补充。有取代八书之势,造成八书部分的残缺。八书与二史不可偏废。旧唐书:后晋刘昫挂名,成于众手,根据唐代的编年体实录(仅存顺宗实录)和纪传体国史,史料价值高。详于开天之前,略于宣宗之后。新唐书:宋欧阳修(纪、志、表),宋祁(列传),删削旧书中的诏令、奏疏

22、,增加很多材料,“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新创仪卫志、选举志、兵志,表中的方镇表较好黄永年唐史史料学,上海书店,2002.旧五代史:宋薛居正,断代为书,主要采自各代实录,水平不高,史料价值高。金以后佚失,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书中辑出,始列为正史。既非全文,又经删改。新五代史:欧阳修私撰,贯通为史,春秋笔法,删去很多原始史料,以褒贬为主。十国部分优于旧书。二书不可偏废。,宋史:元末脱脱领衔,准备时间长,成书时间短,篇幅最大。出自史馆众手。详于北宋,略于南宋,材料丰富但又杂乱。辽史、金史:脱脱领衔,修撰过程同于宋史。金史为元修三史中最好一部。宋、辽、金并立,故三书应互相参照。元史:明宋

23、濂挂名;明史:清朝明史馆修。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新元史:清末民国时柯劭忞,1920年成书,吸收明清学者和外国的蒙元研究成果。清史稿:民国时北洋政府设立清史馆,1914-1927年编成,书成而北洋政府垮台,未正式刊行,故名“稿”,二十六史中部头最大。前后有繆荃孙、柯劭忞、张尔田、赵尔巽等参与编修,张作霖批准刊行。国民政府列为禁书,但无更好的清史,仍在流行。40年代,南京成立国史馆,拟重修清史,未果而解放。2002年,人民大学清史所为首,启动“清史编纂工程”,预计十年内完成,国家投资6亿元。详见“中华文史网”清史纂修。将在2012年清亡百年之际推出。,近600年来,国家修史只有4次,第一次是弘武元年

24、朱元璋下令修元史;第二次是顺治二年福临下令修明史,经康熙至乾隆才得以完成;第三次是北洋政府下令修清史,14年修了一部清史稿;第四次就是刚刚启动(2002年8月)的纂修清史工程,可谓百年不遇的盛举。约有3000多万字的清史,将以“新综合体”作为清史纂修体例,以通记、典志、传记、史表、图录大部分构成总体框架。通纪分为清建立、入关、康熙之治和雍正改革、乾隆统一中国、清朝中衰、外国侵略和农民战争、清自强运动、最后衰亡卷。典志分为天文历法、地理、人口、民族、法律、农业、手工业、商业、外贸、交通、财政、学术、西学、诗文小说、戏曲书画等志卷。传记分为卷,将记载有约人的传记。史表将有卷。作为传统体例的新形式,

25、图录部分将有卷,反映清朝的舆地、生产、商贸外贸、军事、民俗、建筑、艺术、宗教、历史人物肖像等情况,其中肖像包括画像和照片。,利用正史时要注意的问题,1、通过正史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框架结构。2、注意史料来源与记载的年代和成书时代的差异问题。3、正史远远不够,必须和其他传世史料及出土新史料互相参照。古代遗留下来的一切文字和遗物、遗址,都是史料。但正史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参照。,纪传体史籍的价值与缺陷,价值:1保存了丰富、系统的原始资料2较全面地反映了各个朝代的社会面貌3提供了深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缺陷:1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宣扬英雄史观2“虚美隐恶”,宣传君权神授的天命史观3制造“正统”理论,

26、以巩固封建专制统治。,2、编年史类编年史是按年代编排的一种史籍体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朱熹的通鉴纲目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陈柽通鉴续编乾隆御批通鉴辑览袁了凡纲鉴吴乘权纲鉴易知录,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照年时月日时间顺序编排史事的史书体裁。春秋最早,左传完善。是早期史学的主流体裁。两汉时纪传体兴起,与编年体并行,而已纪传体为主。至通鉴一出,编年体才再度复兴和繁荣,后继者众多,形成从春秋以下至明末没有中断的编年体史书系列。竹书纪年“汲冢书”,古本和今本之分,史料价值很高。东汉荀悦汉纪,前206-公元23年,材料不出汉书。东晋袁宏后汉纪,25-220年,成书早于范晔后汉书,同样重要。补通鉴的系列:李焘续资

27、治通鉴长编:1182年成书,记事960-1127年,今本从永乐大典辑出。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236年成书,记事高宗一朝,1127-1162年,续李焘书,今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专记两宋之交,1117-1161年。清毕沅续资治通鉴:记事宋辽金元,960-1370年,真正续通鉴者。饶宗颐主编续补资治通鉴史料长编稿系列:新莽简、敦煌简、秦出土文献、汉晋石刻史料、高昌、西州(吐鲁番文书)、敦煌文献的编年系列。,3、纪事本末类以编年史为基础,将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按专题编在一起的史籍。通鉴纪事本末提要说:“自汉以来,不过纪传、编年两法,乘除互用。然纪传之法,或一事而复见数

28、篇,宾主莫辨;编年之法,或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袁)枢乃自出新意,因司马光资治通鉴,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经纬明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一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所未有也。”章冲春秋左传事类始末、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等,于是遂成为一种重要的史籍体裁。,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为首,史料上没有新意,但史书体例却是创造。形成第四种史体。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第一部取资纪传体史书。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采群书而为书,史料价值高。,4、别史类“别史”,官定正史之外,有体例、有组织、有系统的史书。初见于南宋陈振孙

29、直斋书录解题。张之洞书目答问别史类注说:“别史、杂史,颇难分析。今以官撰及原本正史重为整齐,关系一朝大政者入别史,私家记录中多碎事者入杂史。”这个观点较为合理。东观汉记东都事略大金国志契丹国志 逸周书,5、杂史类私家记录中多碎事。“杂史”初见于隋书经籍志,指那些并非出自史官之手、不同于体例严谨的正史和别史著作的史书。先秦以来就有。四库全书提要:“凡所著录,则务示别裁,大抵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祇一家之私记。要期遗文旧事,足以存掌故,资考证,备读史者之参稽云尔。若夫语神怪,供诙啁,里巷琐言,稗官所述,则别有杂家、小说家存焉。”国语战国策贞观政要

30、,正史是国家认可的官修史书,别史和杂史都没有官方组织和认可,但都是记录一朝军国大事。凡不入正史的纪传体通史、断代史、国别史都可列入杂史、别史。杂史、别史的区别并不严格。,6、诏令奏议类属于记言的,最初都分别归于帝纪与列传中,没有独立出来。四库全书总目:“夫涣号明堂,义无虚发,治乱得失,于是可稽。此政事之枢机,非仅文章类也。”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唐大诏令集两汉诏令包拯包孝肃奏议王恕王端毅公奏议,7、传记类四库全书总目于传记类二跋语说:“传记者,总名也。类而别之,则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终者为记之属。”圣贤、别录、名人、杂录、总录未能列入正史的人物,8、史钞类“史钞”指摘抄一史或合抄众史

31、的书籍。汉书钞、晋书钞正史削繁、新旧唐书合钞,9、载记类“载记”是为地方割据时期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是实立乎中朝,以叙述列国之名。”吴越春秋、越绝书、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10、时令类,“时令”就是月令,是古时按季节制定有关农事的政令。一是宋陈玄靓的岁时广记,一是康熙钦定的月令辑要。章太炎先就说:“清帝钦定之书,无可归类,又不可不录,故别立此门也。”,11、地理类四库总目将地理类分为十个部分,即“首宫殿疏,尊宸居也;次总志,大一统也;次都会郡县,辨方域也;次河防,次边防,崇实用也;次山川,次古迹,次杂记,次游记,备考核也;次外纪,广见闻也。”,中国古代传统的地理学是与历史学相伴而生

32、的,“左图右史”、“輿地之学”1、沿革地理:以沿革性、综合性、区域性为特色,以记录山川、疆域、物产、人口、建置沿革、古迹名胜、人物故事、民情风俗、文献著作为内容,而这些内容大都是为说经注史而做的疏通证明工作。尚书禹贡最早 沿革地理成为专门学问,始自北宋。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2、方志: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记载该地区各方面情况的综合性著作,以地理沿革、道里、山川、州郡县人口户籍、贡赋物产、风俗民情、方言、古迹、人物为内容,几乎是某一地区的百科全书。禹贡、越绝书、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全国性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王谟汉唐

33、地理书钞;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3、历史地图:山海经、西晋裴秀“制图六体”图经、图志和舆图顾颉刚、章巽编纂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一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8册;中国史稿地图集4、游记、行记:游记一般是游山玩水,描述见闻风物,多以行程短、篇幅小、文采焕然为特色,以唐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为代表,作为地理学著作方面的游记则纯以考察自然、都邑为目的,以徐霞客游记为代表。行记一般是因特定目的或使命远行,路途远,时间长,所录行程见闻篇幅较长,或单独成书,但大部分都保存在史传、文集、方志之中。著名的有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宋代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元代则有李志常的长春真人西游记

34、等。,13、政书类政书类所收是与政治相关的历朝典章制度的书。“总核遗文,惟以国政朝章六官所职者,入于斯类,以符周官故府之遗。”通制之属,通典文献通考明会典仪制之属,汉官旧仪大唐开元礼大金集礼邦计之属,救荒活民书荒政丛书捕蝗考军政之属,历代兵制马政纪法令之属唐律疏义大清律例为考工之属,营造法式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唐代出现的专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即政书体史书,标志中国史学在编年体和纪传体之外,又形成第三种重要的史体。杜佑通典:自代宗大历元年(766)至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历时36年撰成的典章制度专史。专记历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沿革变迁,所记时代上起传说中的唐虞,下至唐代肃、代时期。全

35、书200卷,以事类为中心,以时间为先后编次,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门。重视农业经济。完善的编纂体例,为中国政书体史书开创了先例,为史学编纂创立了一个新的史体,开拓了一个新的史学领域。续通典:上起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下迄明崇祯末年(1644);清朝通典:上起清初,下迄清乾隆五十年。马端临文献通考:1307年成书,叙事起自尧舜,终于南宋宁宗嘉定之末。书中的门类和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方方面面。重视国计民生。续文献通考,起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迄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朝文献通考和清朝续文献通考。,郑樵通志:记述社会全面情况的纪传体通史。1

36、161年成书。二十略重要。清修续通志和清朝通志。习称所谓的“十通”。其他政书体重要史书:唐六典:唐史基本史料,历代会要:唐会要和五代会要的史料价值高。,14、目录类“目录”即图书目录。王尧臣崇文总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 一为经籍之属,千顷堂书目经义考二为金石之属,金石录、隶释,15、史评类一种是评论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左传 史记 六朝通鉴博议、吕中宋大事记讲义、钱时两汉笔记二是对于史籍及史臣评断的评论。刘知几史通、倪思班马异同、李心传旧闻证误、王应麟通鉴答问,史评类:刘知几史通:710年成书,第一次对中国史学做出一次评论性的总结。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史学

37、理论著作,它既是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又是第一部史学史。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全书今存四十九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史通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一是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学、史才、

38、史识“三长”的论点。史学,是历史知识;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史识,是历史见解;“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史考类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章学诚文史通义,1、六经皆史。2、史意论。指历史著述中的思想性,史家的历史家的历史见解、理论,价值取向都包含其中。3、圆神方智。“夫智以藏往,神以知来,记注欲往事之忘,撰述欲来者之兴起。故记注藏往似智,而撰述知来拟神也”,三、中国史学的三个系统,史学的三个系统,1、国史系统,主记王朝兴替与制度变迁。2、方史系统,主记一方之山川风物与民生。3、野史系统,代表民间叙事与私家述说。,“国史”

39、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史录,及王朝兴衰更替的记录,如二十五史、资治通鉴之类等;二是典志,即典章制度的变迁,如“十通”类。,1、国史:王权兴亡录,史录,司马迁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固汉书。对历代史学著作影响深远。其中刑法志五行地理志艺文志首创。司马光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始于周威烈王,迄于五代后周。将原先分散的事件集中起来叙述,更易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有感于南宋时期的南北对立,微旨存焉。袁黄纲鉴。书上起盘古开开地,下迄元亡,简述历代治乱兴废,制度沿革,土地分并等。“

40、无补于民彝世教者”皆不录。袁氏曰:“作史其文贵约而核。约则览易遍,该则事弗遗。今删繁芜,补阙略,一事必究其巅末,一人必详其出处。”吴乘权纲鉴易知录。,杜佑通典。通典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典“历代众贤著论,多陈紊失之弊,或阙匡拯之方。”而“往昔是非,可为来今龟镜”,典志,郑樵通志。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礼略谥略器服略乐略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灾异略昆虫草木略。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

41、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纪录(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则窃著己意,附其后焉。”,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记载历代地理的“地志”,二是记载各地方事物的“方志”。淮南子泰族训言:“俯视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陆、水泽、肥墽、髙下之宜,立事生财,以除饥寒之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序说:“自黄帝之方制万国,夏禹之分别九州,辨方经野,因人纬俗,其揆一矣。”,2、方史:社会生活录,地志代表著作:山海经、郦道元水经注、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方志”即地方志,是记一

42、方地理、历史、风俗、物产、名胜、人物等情况的书。明成祖永乐十六年下诏编郡县志书时,在编纂志书凡例中就提出:“治天下以史为鉴,治郡国以志为鉴。”,方志可分为总志、通志与分志三类。总志,是总汇全国各地方志资料编撰而成的。如清一统志。“通志”是指各省的总志。如山西通志、山东通志之类。“分志”则是指府、州、县志。如平阳府志、霍州志、会稽志之类。,地方志像一座宝库,它保存了大量正史中没有的与地方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著述等方面的资料。,以光绪三年大旱的记载为例:,清史稿灾异志中仅记:“三年四月,武进、沾化、宁阳、南乐、唐山旱,应山夏、秋大旱。四年春,东平、三原旱。七月,内丘、井陉、顺天、唐山、平乡、临榆

43、旱。八月,京山旱。”,河北元氏县志记载:“荒旱,大饥,人相食,县令请赈灾。”山东齐东县志记载:“元、二、三年均大旱,民饥,树皮草根采食殆尽。”河南宜阳县志记载:“四年春,斛谷万钱,人相食,甚至母食子肉,弟爨(cuan)兄骨,先死者一家人聚食,继死者以次吞馓(san),虽有情不忍食者,亦不敢野葬,穴圹于家暂揜其尸,阖邑户口流亡十之六、七,牲畜杀无遗种。”,洪洞县志:“光绪二年,县南有火自田间出,远望如球,光敷天,东西睛无定向,时灭时见。占者谓旱征。果大旱数年三年至四年,岁大祲,米麦制三千六、七百文不等。树皮草根,剥掘殆尽,人相食,饿殍盈途,目不忍睹。”,山西临晋县志记载:“赤地千里,荒旱异常,民

44、苦无食,往往衣履完整,一蹶则不复起。又多疫疾传染,几于全家。”内蒙古清水河厅志记载:“粟贵如珠,百姓食糟糠,剥树皮,掘草根,甚至人相食,鬻子女仅易一餐,在襁褓者父母弃之道路不顾而去。商旅不敢独行,饥莩盈野,惨不忍睹。”,“十日并出”例:,乾隆江南通志:明正德四年,“苏州于正月望日,见日初出时,如日者十数,至清明日乃止。”长山县志记明天启七年元旦,“十日环之,渐高乃散”。新泰县志载:明崇祯十年,“空中蓝日无数,磨荡飞舞”。,辽阳县志载:明天启元年,“有数日并出”。朝城县续志载:宣统三年,“六月初四日,日初出,高丈余,忽日上有五六日。少顷往南飞有二十余日,向北飞去十余日。”,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

45、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将五千年气候分为四个时期,而将1400年1900年之间的这段时间命名为“方志时期”,就是因为研究这个时期的气候资料主要依靠的是方志。,笔记野史是指私家编撰的带有历史记述性的史籍,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稗官是采录民俗民情的小官。汉书艺文志引如淳说,“细米为稗,街谈巷说,甚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3、野史:黑暗中的眼睛,笔记野史所记比较随意,不必特别构思,也多无所顾虑。故而相当多的名人轶事,包括隐私、丑闻被记录于其中。,历史疑案类:,释文莹续湘山野录:(宋太宗赵光义夜见宋太祖赵匡胤)“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

46、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 受遗诏于柩前即位。”,暴君酷刑类,王圻稗史汇编国宪门刑法类皮场庙:“国朝初严于吏治,宪典烈火,中外臣工,少不承旨,非远戍则门诛,死者甚众。吏守贪酷,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四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以为将来之戒。于府州县卫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大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于公座傍各置剥皮实草之袋,欲使尝接于目而儆于心。人皆惴惴焉,以得免职为幸,有诈死而逃者。在京官员每入朝,必与妻子诀别。至暮无事则相庆,以为更

47、生。至以鸩血染衣带,闻捕系之命,亟吮其血,顷刻死矣。”,名人隐私类,笑笑录(韩崶少年时在书斋中)“于无人时以手弄阴,适有猫戏于旁,见其蠕动,跃登膝上。韩出其不意,惊而精咽,遂痿。然不敢告人,久而失治,终身不复举。娶顾夫人,伉俪甚谐,徒有虚名而已,人怪其贵至极品,不蓄姬妾,乃稍稍言之。”,奇闻轶事类(姚明类巨人),桯史:“姑苏有民家姓唐,一兄一妹,其长皆丈有二尺,里人谓之唐大汉,不复能嫁娶。每行卷,倚市檐憇坐,如堵墙。”觚剩:“沈丘枳店民秦大汉王赐袍一领,制布十二匹,尚不掩胫对立。其足尺有四寸,植其靴,高与食案等。”,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二十九:“孝丰南郊有宋姓者,治圃为业。忽一日锄韭畦,丛草中得物如婴孩掌,当腕截,锄口尚有血痕,宋骇异,持归,以为不祥,气遂索然不振,家渐替。俗传为祟。殊不考此物名肉芝,食之可登仙。”褚人获坚瓠续集卷二:“长洲漕河之滨,有农妇治田,见湖滩一物,白如雪,趋视之,乃一小儿手尝读神仙感遇传曰,兰陵萧静之,掘地得物类人手,肥润而红,烹而令之,逾月,发再生,力壮貌少所食者,肉芝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