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的读后感600字.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864106 上传时间:2022-04-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见》的读后感600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看见》的读后感600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看见》的读后感600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看见》的读后感600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看见》的读后感600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看见》的读后感60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见》的读后感600字.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看见的读后感600字 看见的读后感600字1初二的时候,语文老师推荐这本书给我们,说是有时间可以去看看,于是闲暇之余在书店看到时,便买下了。看了几章后,虽有些不懂,却也颇有感触。看见是主持人兼记者的柴静所写。还记得她自己斥巨资做的一个环境调查的视频穹顶之下。那时,她用大量的数据说明,中国的环境从很早就已经开始被污染了。当然,在看见这本书中。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峻。山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书中是这样描述山西的环境的:“天像个烧了很长时间的锅一样盖在城市上空。一眼望去,不是灰,也不是黑。是焦黄色。”“村里各条路上全是煤渣,路边庄稼地都被焦油染硬了,寸草不生。在只有焦黑的世界上,她的红棉袄是

2、唯一的亮色。”大家都知道山西的煤矿之乡,山西的经济也因煤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可谁曾想到,一时的给这片土地的人民带来的是永久的“贫困”。柴静是山西人,她很深刻地感受到山西的污染有多么严重,当然,不止山西,这大家都知道,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多少大城市被雾霾所困扰,多少地方的人民没有干净的水喝。我们虽生活在沿海地区,污染相对来说还是较少,但水污染也不容乐观。听爸爸妈妈,老师,爷爷奶奶这几代人说,以前呢,不管是溪水,河水,都是清澈见底,可以直接捧起喝的,夏天炎热的时候,还可以直接就跳进里面游泳,抓一两条小鱼小虾。可是,现在呢,到处是各种颜色的臭水沟。还记得,以前下暴雨的时候,去学校的路途不一会儿就积

3、起了水,其实一方面是学校的地段是低洼地,但更多的是旁边的水沟堆满垃圾,起不了排放雨水的作用,于是不一会儿就淹起来了。一淹水呢,臭水沟的垃圾,臭水自然就积在路面,也积在学校中,经常就停课一天。那时还很高兴呢,总盼着下暴雨,现在想想,污染真是太可怕了。现在就已经是这样了,因污染而得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再不治理的话,那么将来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将是无尽的病魔,一个无色无味的世界。看见的读后感600字2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开篇大事件就是非典,是我小时候经历过的,稍有印象的大新闻。柴静是初当记者

4、,热血沸腾。她闯进了很多医院,有些地方不让摄像,她就只身一个人闯进去,当时也顾不了想那么多。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都会有人去世,可能昨天还见过面,甚至刚刚还鼓励他要坚强抗争病魔,今天他可能已经不在人世。柴静每天出入于医院中,有时甚至只有简单的消毒措施,随时可能感染非典病毒。她恐惧吗?不,这不是恐惧,有个更强烈的情感控制着她。她本以为极度悲伤绝望时候的表现是嚎啕大哭,看到非典病人都坦然接受事实,没有抗拒也没有哭,活着就是活着,心脏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柴静最让我敬佩的地方就是,不走寻常路。她做的新闻大多报导了社会最底层人的生活。也朋友劝她说不要做这些边缘题目,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经历。看到这句话就哭了,当

5、我们抱怨生活不够好的时候,有千千万万的人生活比我们更糟糕。我们既然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就很大程度上免于受辱。没有人关注她是否在某个地方遭受伤害,没有人关注她的死活。我从之前没有关注过的这些人,漠视他们的死亡。看过这篇*后,我开始同情这些底层的人物,却不知,与柴静犯了一样的错误,感情用事。什么是正义?作为一名记者,柴静本能的想去伸张正义。但是正义又是什么?如果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岔路就永远到不了最终的胜利。事出有因,人人都为了生存想出自己的道理,所谓的正义招摇一时,但是背后却是无底的黑洞。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作为记者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正义中,即便是所谓的”恶人“,也有自己的无奈与辛酸之处,他们

6、不需要同情,事实即为正义。真相,即为正义!最后几篇故事又从理性回归到了情感,开始还奇怪为什么这样安排书的结构,后来慢慢才懂了,这是柴静自己的蜕变历程:感性理性人性。民国法学家吴经熊曾经说,在每一个罪犯判死刑的时候,都会为他祈祷。何帆是一名刑事法官,年少时候认为这是”伪善“,直到真正成为了一名裁决人生死的法官时候,他把书边的评论默默划去,写上了”人性“。采访卢安克时候,柴静对自己的反思又是一次对心灵的涤荡。无能也是一种力量,不以改变为目的而努力,顺其自然,接受生活带来的一切,受过的苦都将照亮未来的路。这本书中,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和政治的雄心,柴静选择了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是

7、帮助她一步步蜕变成长的事件。恰好的相遇,如水一般,相融在一起,浑然难分。看见的读后感600字3知道这本书,还要说起柴静的新闻发布会。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厚厚的采访稿件,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着重记下的,是那些新闻里的人,也是她这十年里的成长路程从一个被别人批评后就会眼泪打转的小女孩,到一个挥洒自如的女强人。说实话,这并不是本好看的书,看了总觉得心里堵。书中,一章就是一个专题的采访。二十章,二十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是感动,也是沉重。这些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的标志性事件,也不是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面,他们只是那些留给了作者深刻印象的人。“他们是流淌的,

8、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柴静这样说道。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这章中,描述的是非典时期的故事。平凡的文字中间,没有过多的渲染感情的辞藻,却能轻易带我们进入那个大锅一样的北京。没有让强求柴静做这期节目,甚至连她自己也不能确定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那个集中病患的天井,就是四周楼群间的一块空地,一个楼与楼之间的天井,加个盖,就成了个完全封闭的空间,成了输液室,发热的病人都集中到这里来输液。二十七张床几乎完全挨在一起,中间只有一只拳头的距离。白天也完全靠

9、灯光,没有通风,没有窗户,只有一个中央空调的排气口,把病菌传到各处。那些病患大都是SARS的感染者。我无法想象来到这个地方需要多大的勇气。那沉闷的、带着死亡的气氛似乎比病毒更能侵蚀人的身体。病房中凌乱的被褥和四脚朝天的椅子,意味着逃命般的撤退。但是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她很少感到恐惧:“有一些比这更强烈的感情控制了人。”尽管,她活在每天早上测量体温以确保自己并非感染了非典这样的噩梦之中。书中有一张照片给我印象非常深刻,柴静蹲在地上,为一个哭泣的男孩擦拭眼泪那是双城时间中一个失去及姐姐的男孩。这个饱受非议的镜头让很多人怀疑她是不是“表演性主持”,甚至有人因此戏称她是“新闻戏剧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实,

10、柴静表现的是最纯粹的真实,让很多不习惯真实的人感觉她不真实。这样的真实用冷漠的视角去看待,自然也就蒙上了矫揉造作的影子。之所以书中常有有这样的真情流露,因为她希望一本书是关于人,而不是关于我。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内省和反思,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看这本书,总让我很容易联系到自身。从刚开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说出:“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的柴静;到被工作和现实打击得一败涂地的柴静;再到激励自己,站起来告别过去,重新出发的柴静;最后是延续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静。从这些柴静中,我似乎能

11、看到自己,看到过去,现在,未来的自己。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同,但总会有相似的心迹。我并没有像柴静那样轰轰烈烈的成长过程,也无幸像柴静那样有那么多人为她点燃明灯。事实上,我的成长之路才刚开始。曾经,我很害怕成长,很抗拒成长,因为成长之路没有那一条是平顺的,这条路上都布满的荆棘,我害怕我会承受不住,我害怕我会在这如迷宫的路上迷失,在看见这本书里,诚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来的我将要承受的东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长的艰难,也看到了破茧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睑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说是她一步一步蹒跚向前的足迹,又或者说是她不时回首反思的身影。这些都使我的心安静下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解渴的甘泉,饱腹的美

12、餐,从她身上我找到了一个能助我顺利通过成长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现实将要给我的挫折。听过别人评价柴静的一句话:“柴静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瘦弱的女孩子,但她的节目很有力量。”柴静的节目我在之前从未看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个,看的是告别卢安克。在这个节目里,她的出镜率并不是非常高,但她在镜头前总是很冷静,无论是煽情的场景还是失控的场面,她总保持一贯的冷静客观,在没有用多少笔墨写自己并且像白描似的看见里面也一样。但即使是这样的冷静,这样没有装饰和点缀的看见,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此中的酸甜苦辣。看了双城的创伤后,我的心情很抑郁,这种感情不浓却化不开;在山西,山西一章里,书记跟老头

13、儿的那一番“国家是先发展再治理”、“有钱就能治理”的话,回荡在心头凝成郁结;在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一章中,看到那个没能求出小女孩,最终只能够给她两个糖的记者在嚎啕大哭时,我虽没有泪眼婆娑,但心里犹如被蚁啃噬一样。柴静带给人的力量,不是来自这些故事本身,而是来自于柴静认识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她在认识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也让我们跟随着她去认识我们自己。在看见的宣传片里,柴静说以前别人认为她是一个如林妹妹般的人物,但我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挥洒自如的女强人;书中以前的柴静是一个被批评后会“眼泪打转”的女孩,但现在的柴静无论面对什么都能够镇定自若;曾经的柴静一个心气高傲的文艺女青年,现今的柴静已经化茧成

14、蝶。看见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别人的故事,也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自己的故事。十年之间,从非典、汶川地震,到家庭暴力,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作为讲故事的人,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正是透过这些注脚,我们才得以真正地看见。看见的读后感600字4看到这本书是在几年前,当时放在书店畅销书书架上,所以也没太在意。今年过年时去图书馆,在等朋友的时间里无聊就下载了个超星图书馆APP。然后,在偶尔玩儿手机的时候莫名其妙的下载了。一看,就放不下来了。读了大概四五章,让我下定决心购买实体书。因为她的思想足够我学习,而且可以让

15、我很实在的学习。对于柴静,其实我是很陌生的。只知道她是央视的记者,是山西人,其他的一无所知。早些年在微博上看过她写得关于山西污染的长微博,觉得很深刻且画面感很强,记者的功底嘛。但根本没去深究过她,练一期她的节目都没看过。却通过此书,让我想去看看她的工作结果言归正传,说书。本书通过几个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或是说曾经一段时间里对她书中描述的事件都听说过的事儿进行深入的探索,无情感加工痕迹却又有理性思考的.东西进行介绍,教会了我好多好多。我们都听说过,有些甚至有视频的东西就一定是真相吗?未必。这本书绝对能当记者媒体同行的职业道德教科书,因为她足够客观公正不加引导(是说媒体站在道德立场上的引导),相比较

16、许多不靠谱就乱发文文的媒体记者央视的实力与职业尊严感让我肃然起敬。因为他们有这个实力,可以做到不为了迎合大众的需要而供应新闻信息,就想协和医院敢于收治各种疑难杂症患者一样。这是她们的运气。如果说读书的主要作用是增长见识和体悟智慧,那么此书就已经让我大开眼界了。看见的世界里有着我熟悉却从未思考过本质的场景,有着我听都没听说过的生活环境,有着我想都不敢想的工作强度。很立体的一本书,真实的展现我们正在经历的社会,虽然不都全面,但正如柴静自己所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谁又敢说自己所经历的东西就是世界的全部呢?因为开始看书是电子书,没有记下读书笔记。所以现在有些遗憾,如果当时把我跟随她的

17、思想走过的路都描绘出来其收获不会比菊与刀少多少的。读书,也是讲究缘分的。有读书的缘分,没有分享的缘分。就在我刚在网上下了单购买书之后没几天,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纪录片就成了微博热门话题。如果是之前我很有可能只是晃一眼就过去了,但是现在,我真得想看。理解了她的用意,她的想法,不会夸她不会骂她,那只是她想做的事儿。既然是人家自己的事儿,又何须别人去品评。还有,书里面对工作状态的描述。可能我没在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生活过就无法体会,超级快的节奏好大的工作强度。重点是她们都是很自然而然的,绝无任何刻意标榜自己的痕迹,就像我出门买个日用品一般平常。瞬间就让我想到了考研英语老师徐绽说太原一样“太原这个城市呀,

18、哪儿都好。就是生活节奏太慢”当时的想法是“这还慢?”现在知道了,许多形容词都是对比出来的。不对比,永远都不知道形容词的程度。有点儿不知所云了,主要是忘了我看书时的东西。第二次看的时候好好写写。这次就先这哇再说一句,我一直都觉得央视才是真正的高品质电台。看见的读后感600字5看完了柴静的看见,对中央电视台有了一种熟悉感,更对记者有了一分亲切感。她遇见了那么多人,一路成长,一路反思。她幸运的有那么多朋友,那么多家人。看完后我对记者这个职业又有了几分了解,虽然皮毛,但是我起码看到了这个职业给柴静带来很大的变化。想到自己一直是那么自私,那么功利,要放在以往,记者这种清贫又危险的活儿我肯定不会去做。但是

19、我今天突然特别想当记者。因为我总是觉得,柴静在这十几年的记者人生里,心里是很享受的。那不就够了吗?人生中能够做一件事,干一份工作,打开自己的心去接触,用全部的自己去感悟,而不是像我之前设想的人生计划一样,为着一个目标而奋斗赚钱,让爸妈为我骄傲。曾经觉得好像只有这个目标,其他我不知道该干什么。但来了大学之后,也许是学校的人文气息太浓,也许经过几次采访让我感受到人和人之间交流的魅力,我变得逐渐不那么现实。其实当一个记者挺好的,有什么不可以的?柴静的自述让我羡慕,因为她没有压抑地跟心走。她的自述更像一次采访,向我讲述着她或喜或悲,有欢笑有惆怅,但其实更是让她收获无数的记者生涯。她没有试图让我们学到什么,记者不是干这个的。她只是在向我们陈述她学到的东西,带着一个人,一个平凡的人该有的欣喜。而我之所以羡慕她,正是因为她的收获,恰恰是我最想要的。所以我突然很想做记者,自私地说,我想从这个职业里,找到我想要的东西自由。而我知道起码到现在为止,记者这个职业可以给我。或许我以后就是去做记者了,谁知道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文秘知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