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6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66页.docx(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根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换句话说,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
2、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一客观实在性。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一种本原。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
3、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共性、唯一特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
4、自然物质的理解,建立了统一说明自然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一)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生,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接受检
5、验,并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四)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五)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
6、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物质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是物质的,面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与静止静止的含义与意义。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7、。静止是相对的,但并非单纯消极保守的,它也有积极的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
8、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三、物质与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一)意识1、意识的含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2、意识的起源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由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性,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意识由高等动物发展而来
9、,但意识不是纯粹生物进化的结果,而是同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而劳动-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社会性的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促进了意识的发展。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区
10、别仅仅在于反映得是否正确。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这两种基本的认识形式,还包括愿望、兴趣、情感、意志等非逻辑的认识形式。这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它们的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对外界输,人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也就是说,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唯物辩证地理解意识本质的原理,既批判了否认意识客观内容的唯心主义,又批判了抹杀意识形式主观性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4、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
11、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而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人的活动总是根据已知的事实,首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构造出准备加以实现的思想蓝图。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积极主动地进行加工制作
12、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由于人的积极活动而强化了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能够创造出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今天,人类活动的范围已开始冲出地球,飞向遥远的天体,在日益广阔的宇宙空间显示着自己的威力。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证据证
13、明,意识或心理因素能够引起或抵制人体生理和精神的疾病,对于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5、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途径、条件)1.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客观规律并不是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毫无能力。人们可以通过自觉活动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6、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
14、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的认识的指导下,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得它通过实践变为物质的力量。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在巧也创造不出物质的东西来。第四,在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决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规律作为一
15、种必然趋势,是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那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性。(二)物质1、物质的含义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
16、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
17、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其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习近平强调,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党的十九九大报
18、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一)联系1、联系的内涵作为一个普遍的哲
19、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乂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2、联系的特点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二,任何事物都
20、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按照联系的特点和性质,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可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
21、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作用,有时甚至起着重要的关键作用。第四,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对条件要唯物辩证去看待。其一,条件对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和制约作用,有利条件支持和制约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推动事物的发
22、展。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必须反对无条件论和唯条件论。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形势做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二)事物的变化发展1、发展及其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管在事物
23、发展过程中,伴随有下降、重复、循环等各种运动形式,但发展始终是运动多向性中的主流。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是指合平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索和功能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索,并添加了旧事物
24、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3、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
25、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4、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的意义。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在今天,科学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我们坚定信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运动、变化,发展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
26、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形态上的改变。运动和变化都既包括事物最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又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的运动,二者都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者的区别在于,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这一概念;而在表述事物的具体运动过程状态时,常常使用变化这一概念。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这些基本范畴从不同方面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
27、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1、内容与形式a、含义。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索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B、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第一,两者相互对立。对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来说,内容与形式具有确定的差别,内容不是形式,形式也不是内容。第二,内容与形式统一。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都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侧面,任何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二者相互依存,同时在一定条件
28、下能够相互转化。第三,内容与形式处在矛盾运动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从最初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随着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C、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2、本质与现象a、含乂。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
29、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索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B、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的。第一,现象是表面的、外显的,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第二,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第三,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事物本质直接正面的表现,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颠倒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另一方面,本质与现象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第一,本质决定现象,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第二,现象表现本质,任何现象都
30、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C、方法论意义。因为本质与现象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本质与现象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准确辨别真象和假象,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3、原因与结果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a、含义。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因果联系的特
31、点: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联系,还必须看是否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B、原因与结果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区别的。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另一方面,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第一,在事物因果联系的长链中,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任何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第二,原因与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第三,原因与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
32、因表现在结果之中。第四,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复杂多样,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C、方法论意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4、必然与偶然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a、含乂。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既包含着必然的方面,也包含着偶然的方面。B、必然与偶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第一,它们产生和
33、形成的原因不同;第二,第二,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第三,第三,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另一方面,必然与偶然又统一的:第一,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也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必然总是伴随着偶然,必然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而在似乎是偶然起支配作用的地方,实际上是必然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制约着偶然的作用形式及其变化。第二,必然与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东西,对另一过程就可能成为偶然的东西,反之亦然。c、方法论意义。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34、。5、现实与可能现实与可能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a、含义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b、如何把握可能性:要把可能到体可能区别开来。凡说一事物有出现的可能时,就是说它在不同程度上有着客观的根据和条件,否则,就是不可能。不可能是指一事物的出现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的根据和条件,因而,它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要把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区别开来。现实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有充分的根据,因而在
35、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但是,随着现实的发展、根据的展开和条件的成熟,抽象的可能性就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c、现实与可能的对立统一关系。第一,现实与可能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区别。现实是当下的客观存在,标志着事物的当前状况;可能是事物潜在的趋势,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已经不是可能。第二,现实与可能紧密相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出新的可能;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
36、化为现实。d、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从量上说即可能性大小的差别。要把握可能性的量的大小,就要进由把握或然率和概率。或然率和概率就是对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或然率公式:m/n(m二所要测定的偶然事件的数目、n=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的总数)。若或然率m/n(mn=O就是没有可能或不可能、若或然率mn=l,就是100%可能,这时的可能的完全成了必然)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人们应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以实现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在具备了客观的条件的情况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实现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起着重要作想(
37、单纯的自然过程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是按固有的客观规律自发进行的,没有人的干预也能实现:在社会中,一切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都离不开人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e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
38、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 .矛盾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性。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辩证矛盾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任何科学的认识,一方面要排除逻辑
39、矛盾,另一方面要研究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2 .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在不同事物中有不同的情况,而且在同一矛盾的展开过程也不尽相同。但这都是矛盾都争先的差别问题,不是有无问题。3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辩
40、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反的两种属性,但两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
41、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第二,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
42、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或者说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
43、的发展。第二,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6、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可以从量变和质变两不过程分别加以考虑。量变过程中:香盾的斗争性在事物量变过程的作用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矛盾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对立面的相互斗争所推动的。质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更为明显,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转体产生,一事物变成他事物。事物的质变过程,就是原有的矛盾双方彻底分离的过程,是
44、矛盾的斗争性得到彻底贯彻的过程。总的来说,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也就是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7、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第二,相互区别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
45、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第三,相互联系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两者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第四,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事物发展的实际过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同一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不断变化,一旦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双方地位便发生相互转化,于是旧矛盾代替新矛盾,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就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发展的实际过程。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指导
46、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含义。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一切事物的首要前提。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具体表现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从纵向讲,一个系统
47、的矛盾的展开和逐步解决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过程和阶段有长有短,但都有其特殊矛盾。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一方的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
48、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2、矛盾的特殊性表现(1)矛盾地位和矛盾方方面的特殊性。要区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2)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表现为:A、矛盾的方克服另一方。B、矛盾双方“同向于尽”,为新的双方所取代。c、矛盾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最后达到“融合”,即融合成一个新的事物。(3)矛盾性质的特殊性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是指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关系:根本矛盾规定和制约非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反过来又影响根本矛盾,加速或者延缓根本矛盾的解决,或者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过程,使其显示出阶段性的特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