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doc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087847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摘要Abstract一、*风骨的定义极其特征1一什么是*风骨1二*风骨的特征1二、王粲登楼赋的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1一王粲登楼赋的内容2二王粲登楼赋对后世的影响3三、从王粲登楼赋的创作看*风骨的显现4一从王粲登楼赋写作背景看*风骨感时怀事的创作特点4二从登楼赋思想主旨看作者个人情感与*风骨时代精神的融合5三登楼赋看*精神的形成及其特点5结语8参考文献9致谢10从王粲登楼赋看*风骨摘要从汉末到*时期的这段时间,正值政局急剧动乱,民不聊生的时刻。各大主流文体也在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当自西汉以来盛行的大赋已经被各种沉重的现实主义枷锁挤压得日薄西山的时候,一大批风格清新刚健的抒情小赋悄然登上文坛

2、,小赋展现出的勃勃生机,与大赋的气息奄奄成为比照。而以*七子中的王粲的赋作更是冠绝当代,王粲很得曹氏父子的欣赏,尤其是曹丕更是盛赞其文章,可与张衡蔡邕抗衡。王粲的作品,也确实不负魏文帝之期许,思想性和艺术性之高,让王粲不愧为一代文宗。本文试从王粲登楼赋为例,探讨抒情小赋的独特意义,以及登楼赋中所表达出的*风骨。关键词:王粲;登楼赋;抒情小赋;*风骨ABSTRACTThe period from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to the Jian an period coincided with the period of political turmoil and p

3、eoples livelihood. The major mainstream literary styles are also undergoing drastic and profound changes, while the Great Fu that has prevailed sinc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as been squeezed by various heavy realistic shackles, a large number of style of fresh and vigorous lyric small Fu quietly bo

4、arded the literary world, small Fu show vitality, and big Fu become a contrast. Wang Can Wang Can, one of the seven sons of Kien An, is the best of his generation. He and his father, the Cao family, enjoyed Wang Cans works and Cao Pi in particular praised his works as a rival to Zhang Heng. Wang Can

5、s works, indeed, live up to Cao Pis e*pectations,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high, so that Wang Can worthy of a generation of scholars. 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uss the unique meaning of Lyric *iao Fu and the Jianan character embodied in Tang Lou Fu from the e*ample of Wang Can s Tang Lou Fu.KEY WORD

6、S:Wang Can; Ode to climbing a building; Lyric Ode; Jianan Character 从王粲登楼赋看*风骨一、 *风骨的定义与其特征一什么是*风骨 *是汉献帝在东汉末年的一个年号,起止时间是由公元19年开场,到219年为止。所谓*文学是指*时期和曹魏的黄初和太和两个时期的文学所取得的成就,以曹操门下的文人集团邺下文人集团为主。代表人物是*七子和三曹,以及蔡琰。*文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顶峰。 和一般的贵族文学相比,*文学并非是吟风弄月之举,而是如实反映东汉末年的社会大动乱,以及百姓的疾苦。*文学的可贵,就在于其摒弃了无病呻吟,而是在作品中深刻反

7、映了东汉末年不是无病呻吟,在文学作品中广泛的反映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民生疾苦。因为汉末军阀城头变幻大王旗无休无止的征战所造成的惨剧,都在*文学中有着生动的反映。对于*风骨写实的特点,历朝都予以高度评价。明朝人明人钟惺说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但光是实录,强调其纪实性,每本史书都能做到。要付诸诗句,形成风骨,则必须借助于婉丽的诗句、*文学就是建立在 实录的根底上。既保存了浑朴刚健的汉乐府特色,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将作家内心的沉郁大方的感情表现得明朗有力。既展现了诗人昂扬的人生观,又有悲天悯人的凄凉哀怨。情景交融,内容与形式在诗歌中得到高度的统一,这种诗歌,被后人称作*风骨。王粲,是*七子之首,

8、他的创作,也集中而鲜明的表达了*风骨的特色。在汉末*时期,三曹父子以其超然的政治地位,和卓越的文学才华总领汉末文苑,他们身旁围绕的邺下文人集团里面,最负盛名者当属*七子,而*七子中声名最盛者,就是王粲。二*风骨的特征*文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风骨,自从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首创风骨这个概念之后,学者黄侃曾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风骨包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同时也强调文章感化和教育的社会功能。辞海解释*风骨的时候说,*风骨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其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大抵情辞大方,风格刚健遒劲,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均有鲜明特色。由此可知,*风骨的特征是以写实的作品真实深刻

9、地反映了社会动乱和民不聊生的现实,表现处于水深炽热之中的百姓痛苦生活体验,以及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诉求,风格苍凉,情感充分,语言清新刚健,洋溢大方悲壮的美学色彩。*风骨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决定了它为历代的文学家所称道。*风骨是东汉末年文学特有的时代特征的概括,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深刻的现实性。*时代是大有作为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作家大都经历了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苦楚,很多人都有军中生涯,有对功业的强烈追求。*诗人们既对汉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现实主义写作传统进展继承;另外一面则是从战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创作的方式表现出来。表达了对

10、军阀割据的愤怒和对无辜百姓的同情。不失为文学史上的光芒一页。其次是浓郁抒情性。*文学一改两汉辞赋内容以颂扬为主,汉乐府民歌则以叙事为主的形式,开场转变为以抒情为主。借文学作品的创作将自己大方悲凉的情感进展抒发,这是*诗人共同特点。对于他们来说,正因为社会长期剧烈动乱,才让渴望国家统一安定成为社会各阶级的共同心声。这种心理又反过来,让他们渴望匡时救民,一统天下,个人建功立业的心理空前强盛,这些特点在文学作品中,就自然反映出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同时又大方苍凉的独有特色。第三,鲜明的创作个性。*诗人出身和政见并不一致,但其总体政治趋向则大多依附于曹氏集团,因此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也都大体反映贵族阶级的

11、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自然,如果具体细分,又有所不同。譬如 三曹中曹操诗大方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歌的纤弱柔媚、缠绵婉转,曹植诗歌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三人虽为父子兄弟,但文风截然不同,就很能说明这一点。第四,语言质朴刚健。*诗歌在汉乐府诗歌根底上,吸取民歌中的朴质,从而形成的特有的语言风格。虽然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离不开文采修饰的外在美,但风骨结合之后,其所产生的内在美也能与外在美和谐统一。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她的人文意志和人文关心,这才最终奠定了*文学的地位。 我国人文精神经过五千年沉淀与沉积,是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局部。*风骨中的人文精神主要表达在对百姓的深切哀悯之中,譬如蒿里行,生动反映

12、了军阀混战带给百姓的巨大痛苦,对战火中的百姓的遭遇给予了极大同情。第二是昂扬向上,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如曹操以天下为己任,东临碣石,胸藏四海。流露出荡平军阀,江山一统的壮志豪情。在龟虽寿中,曹操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对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示充分认可,从而表现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三是唯才是举,知人善任。曹操父子不以富贵骄人,对待门下宾客均能以礼相待,三人都是贵族文人,尤其对知识分子非常礼遇。曹丕与吴质书中写自己与友人的交往,毫无上级下属之间的隔膜,亲密无间,如同布衣之交。王粲与曹丕交情甚笃,王粲喜欢听驴叫。他的葬礼上,曹丕提议每个人学一声驴叫为他送行,于是丧礼上驴叫声此起彼伏,是*文学上一个

13、著名案例。曹丕是世子,身份高贵,他带头学驴叫送挚友。这是对王粲最大的尊重,也说明了曹丕和王粲友谊之深,表达了曹丕的礼贤下士。二、王粲登楼赋的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一王粲登楼赋的内容登楼赋王粲的名篇,也是开启千古登高赋诗的先河之作。王粲避乱荆州,原非长久之计。纵然满腹济世之心,才华盖世,却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满怀心事的在荆州蹉跎十多年,所以在丽日登临荆州城楼。原本是想在风和日丽下眺望四野,以大好河山的风光,来排遣内心中忧虑。以登高长啸的方式,一洗心中郁结。谁曾想登临非但没能消解诗人半分愁心,反而让诗人触景生情,感物兴怀,异地虽好,不是久恋之乡,也不是久处之地。比照之下,更让人思念

14、故土。在这样的百感交集中,愁闷的诗人在春日登高时,看到国家战火日炽,混乱加剧,以及百姓民不聊生的惨象。诗人心中悲愤交集,于是登楼的题目寓情于景,抒自己块垒,写下了千古流传的登楼赋。在诗中,王粲登高楼向四周眺望,心中充满无尽的感慨。虽然是一派欢乐的场景,但却更显出气氛的寂寞凄凉,生动勾勒出一幅令人悚然心惊的断城楼图,将作者内心的凄怆惨恻,衬托的更加有力。读来令人神伤,乃至于泣下。作家盛年淹留他乡,一个并不欢送他,也无法让他实现价值的地方。作者在城楼上极目远望,然而视线却被荆山的顶峰所无情遮蔽。只看到道路曲折似乎看不到边,河水浩大深远,更加漫无边际。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原野草木蔓生,却寂

15、静得无人行走。外出的行人只能匆匆而过,却不敢驻足停留。作者的心境变得更加凄怆,也被触发更多感触,更加悲戚的感情色彩。诗人的心中被忧愁填满,他不忍再看下去,就沿着台阶慢慢走下高楼,悲戚忧愁的气韵充满胸腔。全文采取铺叙的手法,由诗人在暇日登楼眺望,从而感时伤生的感怀,并将极目四望,思念故多与怀才不遇之忧愤进展巧妙结合,千载之下,至今读来依然令读者动容。二王粲的登楼赋对后世的影响王粲的登楼赋,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诗歌登高小赋的一块里程碑,它将去国怀乡和怀才不遇结合起来,为后世的登高文化进展奠基。它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首篇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登高之作;它的思想内容,几乎涵盖了后世所有登高之作的内容,是后世登高

16、诗作内容的集大成者,也是后世文人登高抒怀的创作的母体,既开后世登高诗作的先河,也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登高之作最高艺术成就的显现。因此,认识到这篇抒情小赋在我国文学史上所处的地位和影响,对我们对*风骨的解读,无疑有着重要意义。登楼赋表达了我国古代登高之作的最高艺术成就。据说王粲是登高作赋第一人,他笔下的登楼赋构造谨严,层次清楚。描写的先后以以登楼游览的先后活动为顺序,一个忧字贯穿全篇。从开头的 登兹楼以四望,照应结尾的循阶除而下降;本着销忧的愿望和初心登楼,结果反而气交愤于胸臆,首位照应,彼此相连,形式与内容高度一致,从而形成高蹈低回、一唱三叹的回环之美。王粲登楼赋对后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杜甫的

17、登高,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都能看到王粲对后世诗词的影响。三、从王粲登楼赋的创作看*风骨的显现 一从王粲登楼赋写作背景看*风骨感时怀事的创作特点王粲为文诸体皆备,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诗人,见到汉末的流离失所,众生苦难,他心中忧愤难平,便以诗歌叙事,记录了战争的残暴,譬如登楼赋,就是王粲诗作中*风骨表达比拟明显的诗作。全诗风格悲凉,语句铿锵持重,一向为后人推许。在荆州的十五年,横跨了王粲一生从少年到青壮年的时光,然而由于仕途不顺,此时的诗作,更多的表露出对生命的意义的茫然和感伤。 但是去国怀乡之思,登楼赋一文展现得尤其淋漓尽致,王粲在诗中将自己的怀才不遇,跟去国怀乡,感时怀事结合在一起,让王粲在流利

18、的小赋掩护下,一吐心中的哀愁。骈俪化小赋有助于情感的抒发,王粲是转换*时期词赋风格的开启者,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代文宗。在邺下的时期,是王粲一生中真正志得意满的重要年份。他以文人弱驱,受到三曹父子的同时礼遇,政治的高光,生活的如意,让王粲一改之前的哀怨。此期的王粲创作风格也偏向宴享唱和之作,少了愁心作为寄托,诗歌变得舒缓,多颂美之词,风格一改之前的颓靡,变得昂扬发奋。此外,长期身在军中的王粲也写了五首参军诗,气象雄浑苍劲,是为后来的边塞诗指明创作路径和创作方法。王粲博学多识,加之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拓宽了他的眼界和心胸,他创作了各式各样的作品,缔造出风格各异的文风,其诗以五言诗居多,赋以骚体为

19、主,诗歌以抒情见长,多抒发志士悲歌,骚人情思。王粲的诗歌成就,在*七子中居首。文心雕龙喻其为七子冠冕,是实至名归的。登楼赋最大的抒情艺术成就,就是到达抒情方式和内容水乳交融。所谓文以气为主,气作为本篇气韵在整个作品中游走,为全文订下了大方悲凉的情调,登楼赋千古传诵,也是借重了这种抒情方式与抒情的完美契合。登楼赋中所展现的情怀,带着东汉末年乱世风云中王粲个人特殊经历的深刻烙印,也表达着*文学时代精神的鲜明色彩。作者出自高门大户,十四岁即去长安。在乱世之中,作者少年天才,为当世大儒蔡邕所推崇,少小即抱得大名。后投在魏武门下,为一代枭雄曹操所倚重,即便是矫情自饰的曹丕,也对其呵护有加。王粲的一生,是

20、极其快意的,出身名门,又投得明主。那个时候,也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社会急剧动乱,军阀混战频繁,群雄并起,天下割据,汉献帝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实则是操纵在权臣手中的木偶,国家机器名存实亡。整个华夏四分五裂,人民陷入前所未有的水深炽热之中。在这个时候,国家的统一和百姓生活的安定,是全国百姓共同的迫切愿望,这也同样是统治阶级中一些爱国志士澄清海晏,解民倒悬的抱负和理想。像王粲这样的有识之士,不忍在碌碌无为的庸主门下虚度光阴,便踏上前路茫茫的自寻明主之路,以期在辅助雄主,在国家的统一大业中有所作为。所谓的*风骨,便是宣扬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这种精神和渴望在*风

21、骨的传唱中,鼓励一代代世人,成为时代最强音。二从登楼赋思想主旨看作者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的融合王粲投奔刘表,本是希冀以自己的锦绣文章,辅佐刘表有所作为。谁知刘表气量狭窄,不看重王粲的才学,认为他只是来打秋风。又以貌取人,不肯重用。少年就名震京都的王粲,如今到了荆州,却报国无门,寄人篱下。心中的愁怨,可想而知。登楼赋便展现了这种复杂的心绪,去国离乡的客居之愁,怀才不遇的满腔感慨,报国无门的无边悲愤,加上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遇明主展雄才的期待,各种情思刻萦绕于心,最终吞吐出这篇震铄古今的登楼赋。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契合不是作者有心为之,而是作者秉性与思想,跟时代精神碰撞结合的产物。要是没有*时期昂扬奋

22、进的时代精神,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要是没有作者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没有深沉厚重的思想情感,也无惊才羡艳,光明磊落的秉性,更不可能诞生这种坦然自假设的抒情方式。语言质朴至真,感情至深至切。形式和内容高度契合之后,就会自然孕育出*精神大方悲凉的基调。现实出具有*风骨典型精神的作品思想精华来。王粲在抒情艺术上所获得的成就,对全部作品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意义,将有重大意义。而登楼赋在抒情艺术又一突破,就是在情感抒发上循序渐进,抒发其*精神,取得了逻辑力量与层次感都很强的艺术效果。直抒胸臆的方式虽然和他抒发的大方愤激的*精神不谋而合,却会伤害文章的缜密。激情向来是理性的对立面,尤其是直抒胸臆的情况下,既要

23、表现大方悲凉的*精神,又要有条不紊地将感情开展徐徐推进,在常人看来很难做到,而王粲却出色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旧时的文人在文学中所寄托和表现的,无外乎是对明君治世的一种憧憬心理和昌明繁盛的社会理想,是作家天性的一种纯真的流露。这就要求作者自己要先有真情实感,然后透过真情实感的抒发,形成成熟的创作意识,将内在的情感和外在的文体形式进展融合。从王粲的登楼赋中,不难看出它的创作意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三登楼赋看*风骨的形成及其特点作为现实主义笔法所创作的抒情名篇,登楼赋代表了东汉以来抒情小赋的最高艺术成就,也为后世人登高望远之作提供了一个范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登高,并不仅只是用来抒怀遣

24、愁。而是将小我的不幸融入到离乱动乱的时代背景之中。于是王粲的作品便成为表达一代人的心声的代言人,也成为汉末的实录,具有深远广泛的社会意义。将登高文化中注入国恨家愁,以及个人报国无门的的苦闷,这篇赋文开了千古登临先河。它的横空出世,不但让登高文化的思想内涵进一步丰富,同时也让登高文化在后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从这点来说,登楼赋不仅是后世登高文化奠基之作,更是古代文学史首篇有影响的登高之作。它的创作方式,直接摒弃了来自汉宫骈句的繁文缛节,诗赋的大旗自此高高飘扬,从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僵化思维中彻底挣脱,也是大方悲凉的*精神的直接写照。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时期的曹氏父子,没有王粲,孔融这样的*七子,甚至

25、没有司马氏文人集团和后世竹林七贤解放思想,难以想象后世会有有腾王阁序岳阳楼记这样皎假设云间明月的诗赋作品出现。可以说登楼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具有影响力的登高诗赋,表达了鲜明的*文学特色。鲁迅先生用 清峻、通脱、华美、壮大来形容汉末魏初文学。所谓清峻就是文笔冷峭严明,通脱就是写文章没有顾忌。华美就是气象宏大,文以气为主。文学真是而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而文章风格又集中真实反映内容和形式的特点。东汉末到魏初的这段时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时代,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政治方面,曹操的崇尚刑名的法家精神,在学术上的轻经术重词章,这些独特的时代印记反映到到文学上,自然形成清峻、通脱华美的文章风格,而所

26、谓壮大则是因为东汉末年的大乱,人民灾难深重,固有的社会秩序的遭到严重破坏,原有的阶级关系发生剧烈变化,战争、灾荒、瘟疫、死亡的阴影经年累月的威胁着人们,老弱填沟整,壮者飘四方,富贵和生死的人生的无常,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形成大方悲凉的独特风格,这就是所谓的*风骨。而王粲,则是*风骨的佼佼者。王粲身上具有汉末知识分子刚直果敢的精神,具体表現,就是党锢之士对黑暗现实所作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王粲身上也继承了这种精神。他的登楼赋即是对壮大、清峻的大方悲凉的气氛和刚毅豪放气质的继承与开展,清峻通脱、华美和壮大四者兼备。壮大指的是境界的大开大合与人生的豪放而言,王粲出身名门,久居军中,遍历各地,西京大乱的

27、景象,王粲也曾亲眼目睹,并且付诸诗文。文中常有大方悲歌的气息,登楼赋七哀诗都很好的说明了他的这一风格。王粲是*七子之首,他的诗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风骨。刘勰称其为七子冠冕 他对这个称呼是当之无愧的。结语王粲的登楼赋是*时期的著名抒情小赋,从开场的曾何足以少留,到结尾的夜参半而不寐,人们耳畔彷佛响起一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羁客,在萧瑟霜风中发出的大方消沉的悲音。这是对军阀播乱格局的巨大谴责,也是对刘表有眼无珠的控诉,是对个人蹉跎岁月的感伤,以及国家四分五裂的忧虑以及对大一统的渴望。登楼赋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吟风弄月,而是作者关心民生,愿意匡时济世的精神表达。全赋展现了白昼到黄昏到夜半的时间跨度,表现

28、作者幽思的时间之广;就诗中的情绪,由一开场的闲适到后来的深沉到浩无边际的厚重;风格也从舒缓到大方苍凉到最后的激越。它不同于汉代贵族宫苑狩猎,描写都城的宏大华美为主题的推砌词藻的大赋。 全赋仅有三百余字,个别典故,都是洗炼明白的语言。王粲晓畅的语言借以抒怀个人情感,显得婉转动人又淋漓尽致。他是*时期的文章圣手,这篇小赋也是*风骨的一个有力的呈现。参考文献1朱熹.诗经集传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2俞绍初.*七子集Z.:中华书局,1989.3严可均.全三国文Z.: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4郭维森,许结.中国辞赋开展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中华书局,1983.6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7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学林出版社,1984.8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9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简宗吾.汉赋源流与价值之商権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11冯沅君.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12.后汉书M.:中华书局,1965.13吴云.*七子集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14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